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研究【字数:6608】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急剧上升,截止2015年,中国跃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即刻起便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同时使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热情高涨。一带一路战略一经提出便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视为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发展战略,这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入手,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内容以及相关政策,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沿线政局动荡复杂、市场风险大,投资收益率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不足、环境问题开始凸显。接着探究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以及更多的合作机会等。
最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首先是增加顶层设计,加强国家层面指导,强化国家战略引领并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其次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制定适宜的企业战略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环境责任感;最后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包括投资前的信息评估,投资中的风险监控和投资后的保险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策研究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对外直接投资(即OFDI)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虽然发展中国家在OFDI上较发达国家有所不及,但近年来各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OFDI增长迅速,成为刺激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在改革开放后便一直以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OFDI增长缓慢。在2000年走出去战略提出之后,中国的OFDI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获得了许多成就,到2015年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经济体。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明显下滑,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动能缺乏、复苏力度疲软的时期,国际投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中国OFDI正处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重要交叉口。
基于以上背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地位,将对中国OFDI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研究意义
由于近年来中国的OFDI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中国OFDI现状、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OFDI的对策研究不多。所以,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既具备时效性也有着一定的新意。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怎样进一步推动对沿线区域的直接投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迈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转型具有突出意义。因此,本文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为落脚点,希望对中国政府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
姚枝仲、李众敏(2011)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的投资模式不同,而是遵循一种价值链延伸型的发展趋势。李磊、郑昭阳(2012)采用GMM分析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寻求性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资源寻求特质,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尤其是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潘镇、金中坤(2015)将政治因素纳入制度分析框架,研究两国政治关系和东道国制度风险对中国OFDI的影响得出,在制度风险大的东道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制度安排,减弱了在东道国经营的不确定性,有效地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而在制度风险小的东道国,良好的政治关系没有带来对外直接投资的明显增加,更多地起到了对东道国环境的补充作用。
2.有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
虽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到现在仅有三年多时间,但已经吸引众多学者展开相关研究。其中一些学者主要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谭畅(2015)指出中国对沿线区域直接投资的项目影响综合评估不足,使得投资过程中政治风险频发,东道国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持续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方旖旎(2016)研究发现,部分东南亚国家与印度经济风险偏高,军事干预、政府低效和法制不完善推高了非经济风险,认为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双边合作协议的落实,保障中国企业对沿线区域直接投资的利益。企业方面更是需要了解和熟悉沿线各国法制上的缺陷、强化面对沿线各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时的风险处理能力,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机构。
(三)研究框架和内容
本文导论分析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对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OFDI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第一章主要说明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OFDI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直接投资的现状,即近年来所取得的许多成就。第二章接着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OFDI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为中国OFDI提供的机遇。第四部分则是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投资规模不断扩张
自2003年起,中国OFDI迈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图1.1表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OFDI仍呈上升势态,最初于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还仅有559.1亿美元,历时8年到了2016年,中国OFDI流量已经飞速增长到1617亿美元,接近2008年时的3倍。除去2009年由于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增长率较低外,2010年到2016年都有着较高的增长率,尤其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最高,达到22.8%。
图1.12008-2016年中国OFDI规模(流量)
资料来源: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http://fec.mofcom.gov.cn,2017年2月17日。
图1.22008-2016年中国OFDI增长率
资料来源: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http://fec.mofcom.gov.cn,2017年2月17日。
2008年之前,中国OFDI流量在全球OFDI总流量中占比不到2%。2008年之后,中国OFDI流量逐渐增长同时,中国OFDI流量的全球占比也保持同步上升。从表1.1中可以看出,中国OFDI流量的全球占比从2008年的3.8%上升到2015年9.9%,增长达到了6.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OFDI流量全球占比也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此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依旧保持快速增长。如图1.3所示,2015年末中国OFDI存量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978.6亿美元。《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全球OFDI存量为25.04亿万美元,其中中国的占比为4.4%,位居第8位。
资料来源:2008-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统计数据。
图1.32015年全球OFDI存量前十经济体
资料来源: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http://fec.mofcom.gov.cn,2017年2月17日。
2.投资区位分布遍布全球
2015年中国OFDI流量的区位分布多元化,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触手涵盖全球。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88个国家或地区,涵盖全球80.7%的国家和地区。如图1.4所示,2015年中国企业在亚洲进行对外投资的比例最高,为70.0%;紧接着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对外投资比例分别为11.5%和7.6%;在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比例分别为4.8%、2.9%、3.2%。
如图1.4所示,至2015年末中国OFDI存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占中国OFDI总量的80%以上。此外,表3.2显示出,从2008到2015年,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在中国OFDI存量中的占比有所上升,同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亚、非和拉丁美洲在中国OFDI存量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这表明在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对中国OFDI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
图1.42015年末中国OFDI存量地区分布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sj/,2017年2月17日。
资料来源:2008-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统计数据。
3.服务业成为投资主要行业
中国OFDI的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几乎包含了国民生产领域的各行各业。图1.5显示出,2008年中国有十个行业在OFDI存量的占比中达到1%及以上,由高到低的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和采矿业等。2008年后,中国OFDI的行业分布变得更为多元化,如图1.6所示,占OFDI存量的1%以上的行业增加到13个,新增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与此同时,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增长较为迅速,在2015年达到3
7.3%。
综合分析来看,在中国OFDI占比中,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现已逐步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大主要领域。《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服务业在2015年中国OFDI存量中的占比为75.2%,达到8261.9亿美元;制造业2630.5亿美元,占中国OFDI存量24%;农业仅占中国OFDI存量的0.8%。
图1.52008年中国OFDI存量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图1.62015年中国OFDI存量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4.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民营企业成为主力军
如图1.7和1.8所示,2008至2015年以来,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体正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包括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
在2008年之前,民营企业在投资规模上完全无法和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但随着民营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发展海外业务上积极性的提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变得更为多元化。图1.8显示出,从2008到2015年来,国有企业在中国OFDI存量的占比中不断下降,非国有企业的比例逐渐上升。最初在2008年国有企业的OFDI存量比例高达69.9%,为非国有企业的2倍,但到了2015年,国有企业的OFDI存量比例降到了50.4%,与非国有企业已然相差无几。
图1.72015年末中国OFDI存量企业类型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图1.82008-2015年中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OFDI存量占比
资料来源:2008-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逐步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力度,并且此项倡议在从提出到现在的三年多时间里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发展。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有较大的增加,比之同时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增速更高,OFDI存量不断增加。图1.9表明,2015至2016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OFDI存量稳步增长,截止到2016年末,OFDI存量已经达到1218.1亿美元。
图1.92015-2016年各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直接投资存量(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公布数据整理得到。
2.投资领域更为深化
中国以往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较为单一地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产业。但在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中,其核心产业体系主要包括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五大领域[一带一路研究门户网站:http://www.onebelt.net/,2017-2-17]。按照核心产业体系总体布局进一步发展,中国的OFDI领域将更为深入,投资质量和水平将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比如在一带一路的高铁项目上,2016年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爆发元年,在沿线区域与多个国家签订了高铁项目并投入建设,如中巴——中吉乌铁路、伊安高铁、沙特麦麦高铁、匈塞铁路等。
3.投资重心向一带一路沿线转移
由于改革开放从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开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便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向西边迈进,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相关政策项目的落实,加速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直接投资的增长。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尽管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中国OFDI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会,但现实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需要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能够理性分析并且冷静应对,把握住走出去的机遇,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从而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
(一)沿线政局动荡复杂
1.政治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于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的影响,导致政局不稳定,容易产生地区动荡,比如叙利亚、阿富汗等国家。由此产生的执政党的频繁更迭对地区长期和连续的招商引资项目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比如2014年在越南爆发的针对华人企业打砸抢烧事件使中资企业损失惨重,以及泰国政局的动荡使得中泰高铁换大米项目被迫中止等。
2.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认同不一
沿线地区国家林立,各国在政策、文化、信仰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中国企业在对沿线各国进行直接投资时,将会面对较大的政治、文化风险和大国势力的干扰与妨碍。并且沿线各国与中国的政治互信程度缺乏一致,出于某些政治目的对公民进行的宣传教育,可能使中国企业在当地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
沿线国家中既有巴基斯坦、蒙古、孟加拉国等国家的积极响应,比如蒙古的草原之路战略、中巴经济走廊的构建等;也有印度等周边国家保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甚至对中国的战略举措赋予负面的政治含义和军事色彩。沿线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将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沿线市场风险大,投资收益率低
1.市场风险
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占多数,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汇率政策不透明,比如缅甸采用的双重汇率制,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和波动。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存在货币币值波动大的情况,比如津巴布韦自2008年以来,货币已贬值1000倍,这使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一些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许多市场风险,比如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等,同样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投资收益率低
投资收益率低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起步便一直存在的问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同样存在着投资回报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2015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等技术含量相对低的行业为主,而高新技术行业的比重较低,所以导致投资收益率低;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且大多数基础设施的投资都存在风险高,周期长,投资收益率较低的特点[张明.直面一带一路的六大风险[J].一带一路与金融创新,2015(4):39-40]。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不足
1.海外经营控制管理问题突出
中国企业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由于地理距离和运营模式的差异而减弱,由此产生了一些控制和管理上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总资产逾4万亿元,由于审计管理的问题,其资产效益账目不明,2014年国家审计署的调查表明,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管理问题严重,成为各方利益输送的渠道,2015年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海外资产的审查也揭露出大量的亏损和腐败问题。
2.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一方面企业缺乏全球化的思维和战略,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错误估计项目要求以及自身经营能力或是对项目和合作伙伴的选择失当,贸然进行对外投资从而导致项目亏损。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中国依旧缺乏一批品牌响亮、具有高新技术的大型跨国企业。
(四)沿线投资环境问题开始凸显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问题上不甚重视,在沿线国家的投资过程中频频造成当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中国环境威胁论、掠夺性发展、中国生态倾销论等说法。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集中在钢铁、矿产、电力等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行业,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和法律不够完善,难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监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分析
当代世界经济正在缓慢而曲折地复苏,同时中国经济迈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更多的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
1.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迈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阶段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转变。从图3.1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向中高速增长转变,GDP增长率始终保持在8%以下的水平,到2016年更只有6.7%。与此同时,中国出口贸易额增长率在几经起伏后渐渐放慢了增长的步伐,从2010到2015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增长率持续下行,2015年甚至出现负增长,直到2016年才又转为正增长。
图3.12008-2016年中国GDP增长率及出口贸易额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以对外出口贸易为主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不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是因为缺乏刺激全球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外部需求明显不足;其次,过去由于中国的土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283693.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