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的修辞特色【字数:7270】

2023-02-22 21: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的修辞特色
引言

  《红楼梦》一般认为是清人曹雪芹所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情趣。

  《红楼梦》在文学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包括多方面原因,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红楼梦》涉及人物众多,上至贵妃亲王,下至平民百姓,但作者笔下每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使读者仅凭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1]而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与作者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密不可分。

  对于《红楼梦》语言中修辞手法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双关、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比如,李颖慧《<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修辞特色》是以林黛玉、王熙凤、刘姥姥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反语、双关和用典修辞手法,孔昭琪的《<红楼梦>的寓意双关》则主要在第八回、第三十回和第四十二回中,分析宝、黛、钗三人对话中的寓意双关。而单独对某一个人物语言中修辞手法进行分析的较少,并且林黛玉的语言在小说众多人物之中独具特色,特别是双关、用典、比喻、夸张四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塑造林黛玉的形象特点,而且在预示人物命运、结局,展现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撰写本论文过程中,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总结基础上,按照双关、用典、比喻、夸张这四种修辞手法,对林黛玉语言进行筛选整理,并结合相关知识、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其语言的修辞特色。

  第一章巧用双关,揭示人物命运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一个刀子嘴,经常用双关语来旁敲侧击。在对林黛玉语言中的双关语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出自她口中的双关语除了一语双关,讥讽他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预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为探寻宝黛爱情悲剧提供了重要线索。

  1.1双关含义及其作用

  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面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2]双关的本质特点是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兼指两种事物或同时说明两重意思。[3]在双关语所表达的两种意思中,往往内面意思才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在文章中使用双关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风趣幽默,委婉含蓄。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多双关语,对这些双关语分析后不难发现,林黛玉运用双关语嘲讽的对象,主要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些双关语出现的原因大多是贾宝玉多情,使林黛玉产生醋意,林黛玉巧妙运用双关修辞手法,既能够讽刺对方,又可以不失贵族小姐身份。但作者安排这些双关语更重要的作用是预示金玉良缘最终会战胜木石前盟,表现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1.2双关修辞手法的举例

  ①哎呦,我来的不巧了![4]

  选自第八回,因薛宝钗旧疾复发,贾宝玉前去探望,恰巧林黛玉同来探望薛宝钗。黛玉虽然不知道宝玉、宝钗刚刚交换、赏鉴完象征着所谓金玉良缘的通灵宝玉和金锁,但她料定他们二人在此时此地必然有亲密的表现,所以这我来的不巧了的双关语实际上是有的放矢,恰到好处。[5]这句话运用双关修辞手法,既能巧妙传达出林黛玉对金玉良缘说法的嫉妒心理,也展现出宝黛爱情道路上的冲突,为二人悲剧命运瞒下伏笔。

  ②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6]

  这句话同样选自第八回,薛姨妈留宝、黛二人吃茶,因薛宝钗成功劝阻贾宝玉吃冷酒,使一旁的林黛玉再次产生了醋意和嫉妒,利用丫鬟雪雁给自己送手炉之事奚落贾宝玉,这句话看似是林黛玉数落丫鬟雪雁,把自己主子的话当耳旁风,反倒对他人百依百从,实则是讽刺贾宝玉对薛宝钗言听计用,对于自己的苦口婆心却全然不顾,同时也嫉妒薛宝钗对贾宝玉献殷勤。这里运用双关修辞手法,既准确传达出对贾宝玉多情的不满和薛宝钗献殷勤的嫉妒,也自然表现出林黛玉爱吃醋、尖酸刻薄的形象特点,同时,也预示宝黛爱情坎坷,结局凄凉。

  ③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7]

  选自第二十回,贾宝玉、薛宝钗同去贾母处看望史湘云,因林黛玉询问贾宝玉刚才在何处,贾宝玉如实回答在薛宝钗家,从而引发宝黛二人争吵。这句双关语一方面是指争吵时林黛玉一句气话,另一方面也暗指自己死了,正好成全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个人,迎合金玉良缘之说。更重要的是预示林黛玉命运的凄惨,在第十三回,父亲林如海病逝,林黛玉当前处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境地,孤身寄居外祖母家,且贾母年事已高,林黛玉对贾宝玉用情至深,而贾宝玉则是个多情之人,又流传金玉良缘之说,使林黛玉处境艰难。

  ④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8]

  选自第二十回,史湘云因咬舌,被林黛玉嘲笑。林黛玉口中的爱哥哥爱哥哥的,既是模仿湘云,对她发音不准的嘲讽,同时又因为湘云与宝玉的亲昵关系,因此又暗含了一丝嫉妒之意。[9]

  ⑤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10]

  选自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办寿辰,薛宝钗在酒席上点《山门》这出戏,令贾宝玉不解,薛宝钗为贾宝玉解惑,林黛玉见贾宝玉对薛宝钗称赞不已,引发其嫉妒之心。因此,贾宝玉对薛宝钗的逢迎之态被林黛玉嘲讽为妆疯。这里的你指称的非常明显,就是把矛头指向了宝玉,而《妆疯》这里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戏,实际上是指宝玉的疯癫。[11]因薛宝钗解说那北曲《点绛唇》是出自于《山门》,此时正处于点戏阶段,故《山门》这出戏还没开始。这句双关语既是取自戏名妆疯,谐音装疯,讽刺宝玉、宝钗二人,符合当时情境,幽默而不尴尬。而贾宝玉在第九十四回因通灵宝玉丢失而疯癫,这句话起到了预示的作用。

  ⑥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12]

  选自第二十八回,林黛玉生气后要回贾母处吃饭,贾宝玉不但没有陪同,而且对她态度冷漠,致使宝黛二人发生争执,在贾宝玉被旁人叫走后,林黛玉说出这句话。这句双关语,不仅只是林黛玉的一句气话,还预示着林黛玉死亡的命运。脂砚斋评此句为:何苦来,余不忍听。[13]看似幽默俏皮的争吵,却流露出凄怆之感。

  ⑦他在别的上面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14]

  选自第二十九回,贾母奉元妃之命,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祈福,张道士送贺礼,贾母对贺礼中金麒麟感觉似曾相识,薛宝钗回答道,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这句双关语带有明显讽刺意味,表面上讥讽薛宝钗对饰品留心,实则嘲笑薛宝钗金锁比通灵之事,暗示金玉良缘中,金有可能是金麒麟。

  ⑧你看着人家赶蚊子分上,也该去走走。[15]

  选自自第三十六回,薛姨妈过生日,林黛玉劝说贾宝玉前去祝寿。这句话看似是劝说贾宝玉,其实是林黛玉取笑薛宝钗,替袭人照顾贾宝玉午睡,并帮助袭人完成针线活。薛宝钗这些举动,以及林黛玉这句双关语预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最终喜结良缘,宝黛爱情的伤感结局。

  ⑨古来知音人能有几个?[16]

  选自第八十九回,宝黛二人闲谈古琴,宝玉提及那日黛玉琴音末了转韵之事,黛玉解释琴音即心音,因而宝玉感叹,自己不是知音人,听不懂琴声。林黛玉这句话是双关语,看似是顺着贾宝玉的话脱口而出,知音人难觅,实则想表达贾宝玉才是知己。但作者用这句话提示读者,林黛玉的知音人并不是贾宝玉而是妙玉,而妙玉听完琴声后神色大变,预示林黛玉结局凄惨。

  ⑩不怕,早完了早好。[17]

  选自第八十九回,这句话表面上是指林黛玉写经,暗示林黛玉自己命数。近日,贾宝玉因惧怕贾政问及学业,对林黛玉有些生疏,林黛玉因此多疑,又听见丫鬟们讨论贾宝玉娶亲,更是心灰意冷,泪流满面,借写经之事表明心意,一是给亲近之人留个念想,二是表达自己希望能早些解脱,不必每日小心谨慎,忧虑多思。

  ⑪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18]

  选自第九十六回,林黛玉再次听到贾宝玉娶亲之事,如同晴天霹雳,贾宝玉因通灵宝玉丢失,形同木人,二人见面只是痴笑。林黛玉这句话看似是说给丫鬟们听,表明自己要回去休息,实则说给贾宝玉听,得知娶亲消息属实,万念俱灰,暗示自己将要消香玉损。

  通过以上对林黛玉语言中双关语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双关语大多与贾宝玉和薛宝钗有关,能够体现出林黛玉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特点,也展现了林黛玉爱情道路上种种矛盾冲突,预示林黛玉孤独凄凉,一生还泪的命运。

  第二章善于用典,暗示人物结局

  《红楼梦》中典故使用频率较高,其技巧熟练而巧妙,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在小说中,林黛玉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歌赋,用典修辞手法在她的语言中经常出现,不仅可以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其悲剧结局起到暗示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1用典含义及其作用

  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19]作者在《红楼梦》中引用大量典故,丰富主题,突出人物性格,使文章内涵有趣。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多引用典故,通过用典修辞手法,使林黛玉更符合贵族小姐身份,突出其贯通古今,机智幽默的形象特点。在宝黛爱情悲剧中,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用典语句,巧妙暗示了小说中众多青年男女的悲剧结局。

  2.2用典修辞手法的举例

  ①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20]

  选自第九回,贾宝玉如愿,和秦钟一同入私塾,临行前,与林黛玉告别。这句话引用蟾宫折桂典故,郄诜因善于对策,受到晋武帝重用,自称桂林一枝,昆山片玉,又相传蟾宫有桂树,所以为
蟾宫折桂,这个典故出自《晋书•郤诜传》,后用来比喻科举及第。林黛玉知道,贾宝玉着急去私塾,并不是想发奋图强、考取功名,而是急于见玩伴秦钟。在高鹗续写《红楼梦》中,贾宝玉考中举人,在这句话中林黛玉引用蟾宫折桂,有暗示贾宝玉结局之意。

  ②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21]

  选自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偷看《西厢记》,二人如痴如醉。林黛玉这句话出自《西厢记》,苗而不秀和银样镴枪头都用来比喻华而不实,外强中干,苗而不秀中苗指庄家长苗,秀指庄稼吐穗开花,原出自《论语•子罕》。林黛玉这句话引用《西厢记》中典故,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击贾宝玉调戏自己,同时也挖苦贾宝玉胆小怕事。贾宝玉被众人寄予众望,认为他可以重振家业,但从这两个典故可以看出,贾宝玉虚有其表的本性,暗含贾府衰败之意。

  ③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22]

  选自第三十七回,贾府姐妹结社吟诗,林黛玉提议各取别号,探春自称蕉下客,被林黛玉打趣。林黛玉在这句话中,把词语进行巧妙曲解,只是运用表层意思,将探春视做那只蕉下之鹿,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林黛玉引用蕉鹿典故,出自于《列子•周穆王》,后人常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这也说明林黛玉与众多姐妹嬉笑调侃,温馨愉快时光,只能作为彼此一段美好的回忆,有暗示探春远嫁,远离亲人的痛苦结局。

  ④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23]

  选自第四十回,贾母邀请刘姥姥游赏大观园,因贾宝玉不喜池中荷叶凋零景象,欲命人将枯萎荷叶拔去。这句话中引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诗描绘一幅秋亭夜雨图,以寄托思友之情。从一方面来说,枯象征死亡,残是剩下、将尽的意思,还有一丝生机,林黛玉将诗中枯字改为残字,暗示自己虽然久病缠身,但因痴情贾宝玉,枯木逢春,看似口误,实则另有深意。李商隐的诗里说,要把残破的荷叶留下,听秋雨打在上面的声音。黛玉在提醒宝玉,人不要只懂得欣赏春天、夏天,也要懂得欣赏秋天的凄凉,因为繁华与幸福不见得会永久。[24]作者借李商隐这句诗,无疑是在暗示贾府富贵生活终将结束,宝黛二人美好爱情幻想也终将破灭。

  ⑤‘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25]

  选自自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旧疾复发,薛宝钗前来探望,二人畅叙幽情。句中引用典故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出自《论语•颜渊》,常比喻事势所至,无力回天。这句话表面是说黛玉认为自己的病没有希望,实际上是她认为自己的抗争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弱小无力。[26]

  ⑥耿耿秋灯秋夜长残漏声催秋雨急[27]

  这两句诗出自《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模仿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作,其中耿耿秋灯秋夜长,耿耿借用了南朝谢朓的《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以及《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28]这首诗主要描写林黛玉夜听秋雨,孤枕难眠,愁思涌上心头,营造一种凄苦、悲凉、忧愁气氛。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29]

  ⑦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30]

  选自自第四十五回,贾宝玉夜探林黛玉,因夜深雨急,须早些返回,林黛玉对贾宝玉关怀备至。这句话中引用典故剖腹藏珠,出自于《资治通鉴》,常比喻惜物伤身,轻重倒置。林黛玉引用这个典故,突出她重人轻物理念,也表达出仕途富贵之类乃身外之物,内心幸福快乐,精神自由,才应该是人生所求。作者借用这个典故暗寓贾宝玉了却凡尘,出家做和尚的结局。

  ⑧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31]

  选自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着魔,林黛玉耐心教导。这句话引用典故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意思为教导别人不知疲倦。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并没有因为香菱身份卑微,对香菱嘲笑歧视,而是对她悉心教导,鼓励支持,同情爱护,因为香菱与自己身处同样境遇,心中有执念,有追求,这同样暗示二人结局亦有相同之处。

  ⑨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32]

  选自第五十一回,薛宝琴作怀古绝句十首,众人看后,薛宝钗认为前八首有据可考,而后两首无考,提议另作两首,林黛玉对其进行反驳。这句话中引用典故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顽固执拗,不知变通。薛宝钗心怀远大志向,气度非凡,林黛玉嘲笑薛宝钗循规蹈矩,其实暗指薛宝钗被传统礼教束缚,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悲剧结局。

  ⑩真是‘虎狠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33]

  选自第七十三回,贾迎春乳母因赌博,偷取贾迎春饰品典当,被丫鬟绣橘揭发,针对此事处理时,贾惜春表现出懦弱行为,林黛玉为其懦弱感到可悲。这句话引用南朝梁武帝崇佛误国典故,晚年萧衍因笃信佛法,不理朝政,当叛军攻入皇宫内,萧衍仍皈依佛教,空谈因果。林黛玉借此典故,讽刺贾惜春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是对其性格特征最好概括,也借此预示她婚后生活的不幸。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可算的上是一位才女,因此她的语言中多用典修辞手法符合其形象特点,作者用典故来暗指门阀士族衰亡结局,暗示贾家众多青年的悲剧结局。典故多样,特点鲜明,手法娴熟自然。



  第三章妙用比喻,表现人物心理

  比喻用在文学作品中,能够以形传神,给人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从形似中,得到神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34]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在以事物比喻人物时,还可以巧妙反映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小说人物的情绪。

  3.1比喻含义及其作用

  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即用乙事物来揭示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35]比喻一般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善于根据事物不同特色,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景象生动形象展现在众人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形象概括了事物特点,突出其随机应变,幽默风趣的形象,同时也展现其丰富的心理活动。

  3.2比喻修辞手法的举例

  ①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36]

  选自出自第十九回,贾宝玉晌午探望林黛玉,二人共卧谈笑。贾宝玉想与林黛玉共枕,遭到拒绝,林黛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贾宝玉比作天魔星,意思是将贾宝玉视为冤家,认为贾宝玉带给自己麻烦。从这句玩笑话可以看出,宝黛二人对话温馨且甜蜜,林黛玉对贾宝玉情意绵绵。

  ②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37]

  选自第二十八回,薛宝钗褪红麝串子,因其身形丰腴,一时褪下困难,贾宝玉看出神,林黛玉看到此景后,急中生智,模仿大雁,将手帕甩在贾宝玉脸上。林黛玉本是刀子嘴,她表面是说天上有一只叫唤的呆雁实则是在挖苦宝玉出神的样子就像一只呆雁又傻又呆,可笑可气。[38]一是贾宝玉痴看薛宝钗,二是金玉良缘之说的流传,因此林黛玉对薛宝钗的妒忌心理在这个例子中很好的反映出来。

  ③当时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39]

  选自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借酒兴,随音乐舞蹈,为众人饮酒助兴。林黛玉把刘姥姥比作野兽,生动形象展现出,刘姥姥兴高采烈,随兴而舞,滑稽可笑的样子。在这句话中引用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典故,出自《尚书•舜典》,意为音乐和谐之声,使百兽感动,随乐起舞,古时常借喻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又因刘姥姥曾自比为牛,所以林黛玉这句话兼用比喻和用典,幽默风趣,取笑刘姥姥百兽还未起舞,自己先手舞足蹈,沉醉其中。这个例子反映出林黛玉作为贵族小姐,嘲笑刘姥姥孤陋寡闻,粗俗鄙陋的心理。

  ④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40]

  选自第四十二回,因贾母要求,惜春要画大观园,向李纨告假,李纨召集众人商量假期。林黛玉把刘姥姥比喻成母蝗虫,嘲笑她老土乡气,手舞足蹈,大吃大嚼的情态。[41]蝗虫大多是人们所厌恶之物,林黛玉用此物比喻刘姥姥,从侧面体现出林黛玉对刘姥姥厌烦心理。

  ⑤那里来的一个渔翁!带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里扮的渔婆了。[42]

  这两句话选自第四十五回,林黛玉见贾宝玉身着箬笠蓑衣,样式特别,不由自主打趣贾宝玉,把贾宝玉比喻为渔翁,生动形象描绘出,贾宝玉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脚穿木屐样子。当贾宝玉表示要送林黛玉一套时,被其拒绝,无意中将自己比喻为渔婆,表明自己若是身穿这一身装扮,样子会像渔婆。林黛玉这句话,不仅生动形象概括了贾宝玉衣着特点,还巧妙暗示自己希望和贾宝玉成为夫妻关系的心思。

  ⑥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43]

  选自第四十九回,李纨邀请众人赏雪作诗,众人各自打扮,因为史湘云装扮奇特,引得众人围观。林黛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史湘云比作孙行者,是对其穿着打扮进行概括,生动形象描绘出,史湘云女扮男装,满身貂皮鹿绒,像一只毛茸茸的猴子。凸显出史湘云,有男子气概,性格爽朗,纯真率性形象特点,侧面也表达出林黛玉对史湘云的喜爱之情。

  ⑦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44]

  选自第七十三回,贾迎春乳母因赌博获罪,引出其典当贾迎春首饰之事,贾探春出头为贾迎春讨公道。林黛玉这句话兼用比喻和用典修辞手法,引用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典故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