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贫困人口参保影响因素研究以M县为例【字数:743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了2016年底的4335万人。虽然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扶贫对象规模大,基础差,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了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精准扶贫概念。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针对贫困人口的不同个体情况,分析贫困产生的具体原因,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脱贫措施。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深入实施,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42%,因灾致贫的占20%,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一大重要因素。而风险保障是保险的看家本领,是有效解决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手段,近年来,扶贫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通力合作,从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民生保险、产业脱贫保险、教育脱贫保险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动保险服务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险扶贫已逐渐成为政府解决因病返贫、因灾返贫这一难题的良方。
近年来扶贫保险虽然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根据保险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的参保比例仍然较低。鉴于此,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M县的5个行政村,150户贫困户的调查,对M县农村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意愿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知,影响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的因素有: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对扶贫保险的宣传力度,贫困人口对保险的了解程度,保险机构的服务水平、政府的补贴水平。
目前M县扶贫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一是贫困人口投保基数小,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政府补贴资金缺乏;二是贫困户投保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三是保险赔付的价格监测成本过高;四是保险公司的宣传和服务还需提高。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针对M县扶贫保险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提高贫困户购买扶贫保险的参与度和保险意识;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三是加强对扶贫保险的宣传力度;四是提高保险机构的服务水平;五是降低保险机构的运营成本,使扶贫保险可持续发展。六是统筹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扶贫保险的保费补贴,解决资金制约。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保险,影响因素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由于扶贫对象规模大,基础差,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在这情况下,2013年11月xxxxxxx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正式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精准扶贫概念。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不仅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对人民的一项庄严承诺。保监会于2016年表示,保险助力精准扶贫可以从大病扶贫、农险扶贫、补位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做好工作,实际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小额保险、扶贫项目信用保证保险等为代表的扶贫保险已经构建起了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大框架和大思路,并在不断推进和完善中。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损失补偿和经济给付,派生职能包括防灾减损和资金融通,这些天然职能符合精准扶贫的理念。精准扶贫目的在于重建个人能力,保险就相当于给精准扶贫设置了一个安全线,防止个人能力的降低。扶贫保险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保便利、运作高效、承保对象针对性强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不仅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控制、管理可预知或不可预知风险,还能精准对接贫困户的多重保险需求助其脱贫。在扶贫政策和保险行业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等民生保险为代表的扶贫保险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根据保险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的参保比例仍然较低。那么,为什么有些贫困人口愿意购买扶贫保险,而有些贫困人口与不愿意购买扶贫保险,贫困人口更愿意购买哪一类扶贫保险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M县农村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意愿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M县扶贫保险的发展提供参考。
1.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M县扶贫保险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研究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贫困人口参保率,加快M县扶贫保险的发展。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1.1.3研究意义
首先,扶贫保险在运营过程中具备很大的特殊性和风险性,这样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并制定相关政策对扶贫保险进行大力支持,这直接关系到扶贫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质量。文中主要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医疗、意外等民生保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走访和保险机构相关数据分析,深入研究M县开展扶贫保险的现状,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本研究可以为扶贫保险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
其次,在目前的研究中,针对M县扶贫保险发展的研究并不完善,尤其是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意愿方面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就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的意愿进行研究,理清影响贫困人口参保的因素,可以为M县扶贫保险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使M县提高本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的比例。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扶贫保险这一概念是最近才广泛进入公众视野,但在世界范围内,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代表的扶贫保险早已开始发挥扶贫的功效。鉴于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安排,所以国外文献研究的重点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上。国外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始源于亚当.斯密和马歇尔时代。由于研究历史悠久,因而国外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内容就相对比较充实、详细、全面。本文主要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政府财政补贴和影响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的相关要素三方面进行阐述。
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不足:通过对国外大部分学者资料和文献的研读总结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或者国家通过其他方式的补贴,如果对保费没有补贴或者补贴不足,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就会受到影响。Gardner和Kramer(2011)通过对美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查分析得出,农户的参保率要达到一半的时候,那政府对保费的补贴至少应该达到一半以上。同时Just、Calvin和Quiggin(2009)的研究同样表明,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给予保费补贴的多少,即农户得到的预期收益多少。他们做的调研对象是购买联邦农作物保险的农户,大部分农户表明他们投保主要并不是为了规避风险。Serra,Goodwin和Featherstone(2003)认为,农户投保意愿和主动性逐渐降低的原因是农户的防范风险能力和资产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可以独立的抵抗大部分的风险,也能很好的进行灾后重建,而他们仍然投保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贴继续增加,农户可以从中受益。
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与政府补贴:国外的学者还认为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可以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从而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Glauber和Collins(2012)研究表明,农场主愿意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动力是为了获得政府补贴所产生的效益,并非为了规避农业生产风险。Goodwin和Rejesus(2008)则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的农作物保险购买意愿、政府特别灾害救济金、农场主的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正是由于特别灾害救济金的存在,降低了农场主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Joesph(2011)对发展中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经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即使现阶段政府提高保费补贴,但由于当前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户不认为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其最优的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方法,他们认为通过自身积极的防灾防损措施以一种成本更低方式来降低风险是最优的。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MonteL.Vandeveer(2011)对越南荔枝生产者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年数、农户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农户就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相关管理方法以及荔枝产量的标准差等8个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Serra&Goodwinetal.(2003)通过研究美国农户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问题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与农户的初始财富值相关:当农户的初始财富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如果继续增加保险供给,其风险规避的效用将随之减弱,从而会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Shaik&Cobleetal.(2010)在考虑收入保险的前提下研究了
影响农作物保险需求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初始财富、产量均值、产量标准差、风险规避系数、价格均值、价格标准差、风险发生概率等因素是影响投保意愿的主要因素。
1.2.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扶贫保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对于扶贫保险投保意愿及制约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了扶贫保险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虽然国内学者对具有着浓厚中国特色的扶贫保险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仍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扶贫保险发展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扶贫保险作为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在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贫困人口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风险,解决了保险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取得了非常大的实效。然而,迟翔及王海(2016)认为,由于扶贫保险保费低、保障面宽、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很难应对随时发生的重大灾害风险损失索赔,甚至出现赔不起、赔不了的现象,导致保险机构对发展扶贫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创造性缺失,被动应付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廖新年(2012)通过研究发现,保险费率、保险金额、政府补贴水平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风险大小是影响保险机构参与扶贫保险的重要因素。谭正航(2016)研究认为我国扶贫保险存在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扶贫保险项目安排不精准、扶贫保险补贴不精准、扶贫保险运行绩效不高等问题。另外,余博和郭军(2014)通过研究表明,保险机构经营取向和经营模式对扶贫保险需求会产生排斥性,导致农村扶贫保险市场供给和扶贫保险需求不一致,农村扶贫保险市场供求不平衡逐渐加剧。
2.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意愿研究
赵桂玲和周稳海(2014)根据农户调查数据,通过选取指标并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对影响扶贫保险投保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贫困人口年龄与扶贫保险投保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耕地面积、贫困人口对扶贫保险的了解程度、农业生产每年平均损失均与扶贫保险投保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而人们的收入水平对扶贫保险投保意愿的影响不大,综合研究结果可知,贫困人口的参保意愿主要取决于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李琴英(2014)研究认为,影响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的因素有年龄、政府救助、亲朋邻里投保、对农业生产重要性和对扶贫保险的了解程度等。对贫困人口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亲朋邻里投保、政府救助、对扶贫保险的了解程度等。张虎和孔荣(2014)对福建省龙岩市413户烟农的调研数据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烟叶种植面积、烟农对未来灾害的预测、近5年最严重灾害造成的每亩损失金额、对政府职能的认知等因素对烟农农业保险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对烟农农业保险支付意愿产生负向影响;而务农年限、家庭年收入、灾后烟草公司补贴、保险赔偿经历等因素在实证分析中对烟农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影响不显著。除此之外,李迪(2014)对扶贫保险购买意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3.发展扶贫保险的路径
杨筝(2016)认为我国扶贫保险已进入加快创新发展的阶段,引导保险业调整思路,整合资源,积极参加到脱贫攻坚工作,加快扶贫保险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如何进一步发展扶贫保险,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完善扶贫保险保障体系。林智勇(2017)认为扶贫保险要精准对接多元化的脱贫攻坚需求,发挥保险的防控风险能力,构建保收入、减支出的多元保障体系,提高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李鸿敏和杨雪美(2016)通过研究得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加强保险机构的扶贫保险赔付能力,可以破解保险机构承包意愿较低和赔付能力不足的难题。第三,建立扶贫保险激励机制。查斌仪(2015)认为扶贫保险长效发展的难点在于供给不足,需求有限和缺乏动力,激励机制影响着扶贫保险的生存和发展,能有效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实现扶贫保险的发展目标。第四,积极促进扶贫保险与信贷形成合力。李倩(2016)提出运用扶贫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手段为针对贫困人口的信贷投放提供风险缓释,用扶贫保险撬动信贷投入,探索研究扶贫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保险资金支农融资的路径,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
1.2.3国内外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扶贫保险经营模式相关理论的研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中正外部性研究的理论成果比较丰富,对扶贫保险经营模式在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因也已形成一致的理论观点;二是扶贫保险制度模式研究比较丰富也比较彻底,这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报告比较多,基本没有理论分歧;三是对我国扶贫保险的发展和建议进行了大量探讨,有些成果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庹国柱的《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中的困难和问题》受到保监会的高度重视,并作为提案上报xxxx;同时这些理论观点很多也会被本文所采用;四是我国扶贫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研究比较深刻,并能为扶贫保险经营模式奠定理论基础。五是有关风险偏好和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的研究,为扶贫保险经营中营销组织创新模式和销售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六是有关正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对扶贫保险经营模式研究提供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扶贫保险经营模式的多元体系没有建立、理论研究缺少实证分析、与实际脱节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很少涉及对扶贫保险经营环节的分析。大量文献对扶贫保险经营模式的研究倾向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主流制度模式,基本都能结合我国国情回答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制度模式,但制度模式建立后如何运行却很少有人回答。二是对于扶贫保险的研究集中在其本身的系统性研究和经营主体的内部风险上,作为系统之外的外部风险的研究比较少。三是模式研究主要体现在制度模式研究方面,涉及多视角、全方位的系统性经营模式研究几乎没有,诸如产品组合模式、营销组织创新模式、防灾防损机制,灾后应急机制等。四是对于扶贫保险运行前的风险人文建设和道德风险研究较少,最近已有学者提出这方面的概念,但相关理论研究并不多。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M县扶贫保险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保险范围、参保规模、保费标准、缴费比例、赔偿情况等方面分析现状。
第二部分: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的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贫困人口是否参加扶贫保险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对策建议。通过对扶贫保险发展现状及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发展现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的对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知网电子期刊数据库,查阅现有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理清现有文献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农户抽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对农业风险和意外风险(医疗、人身)的认识及参加扶贫保险的意愿,进而掌握大量的实际材料。在前期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把这些理论与实地考察的情况相结合,进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理论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首先详细系统地树立相关文献,分析现行制度下的扶贫保险体系及扶贫保险需求不足的因素。最后使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贫困人口参与扶贫保险的意愿的影响因素,即定量分析。要想给扶贫保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恰当的政策和建议,就要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在扶贫保险经营模式的实证研究中,对统计方法获得的确定性等价与效用价值进行匹配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出效用函数的相关参数,以便进行预决策分析。
1.3.3技术路线
1.3.4访谈提纲
1.请问贵县扶贫保险开展情况(主要包括险种设立、补贴范围、补贴比例、参保规模、保费金额、赔付金额等)?
2.请问贵县贫困人口参保积极性如何?哪些因素影响贫困人口参保积极性?
3.请问贵县在发展扶贫保险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
4.请问哪些因素影响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
5.贵县在促使贫困人口参加扶贫保险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人口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可以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之粗放式扶贫,精准扶贫强调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和贫困程度,实施相对应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力度。精准扶贫从以往的规划到村、责任到县发展到了现在的扶贫资金到村到户,扶贫政策到户到人,在其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分析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将扶贫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进而实施精确的帮扶、管理及考核,不仅强调政策统筹,更加强调政策的差异性、针对性和特殊性。
2.1.2保险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转移风险、补偿损失,即投保人通过交纳少量保险费,将风险转由保险人承担;一旦发生风险,则进行损失分摊,由众多的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摊少数遭受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753.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