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字数:7570】

2023-02-22 21: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幼儿性格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小的幼儿身上出现的几率更大些。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问题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和教育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一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写了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分别写了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四部分重点从家庭、社会、幼儿园以及幼儿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同时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有所需要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行为分析;教育措施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在的孩子,经常会有攻击性行为出现,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这是一种不良适应行为的表现,这种行为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影响慢慢形成的[李昭晖.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J].教书育人.2012(31)]。通过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是持续稳定的,孩童时期个体攻击的水平和强弱对他成年的攻击性,都会有很强的预测效果,"一般来说,攻击性行为频繁的孩子都会被同年的玩伴抵触,同时也是老师不喜欢的那类学生,要是孩子在童年时期就长时间处在这种消极环境中,那么他们的身心发展就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对他们个体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同时也会对孩子社会发展产生影响、阻碍他们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带来困难。一旦这种攻击性行为升级,同时发展到青少年时期,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孩子攻击性人格障碍,在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有困难,不宜跟他人相处等"因此,为保证孩子能健康成长,对他们进行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和预防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是实证研究,其价值表现在它的实践价值上面,研究者通过绘画投射技术对两位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进行了美术治疗,通过这种治疗方法,来探索这种技术对有攻击性行为孩子带来的效果,从而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产生结论,并形成文,可以帮助那些幼儿老师和家长通过孩子的绘画来了解孩子内心的各种不安和恐慌,从而引导孩子解决困扰;可以帮助幼儿老师和家长解答各种因为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疑惑,预防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对于幼教老师对攻击性治疗的实践处理也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搜索和检阅跟课题有关的各种国内外原始文献,熟悉各种学前教育中跟本课题有关的研究项目,明确对本课题有用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经验总结法

  经过对孩子玩伴产生冲突的调查研究,根据在这个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观察法

  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做个观察表,通过自己的感觉,配合外界的辅助工具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然后获得资料。

  (四)个案观察法

  在研究对象中明确一个特定对象,然后很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心,最终弄清该对象的特点及形成其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一般的研究者都会有这样的观点,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故意去伤害他人,同时这种行为还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攻击性行为包括三个要素,伤害的意图、行动与社会评价,攻击者一旦产生了伤害他人的主观意图,那就会直接造成被攻击者受伤,或者是让被攻击者产生恐惧,从而达到攻击者伤害他人的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孩子都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的,#孩子的心里问题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攻击性行为就是孩子大多心里问题中极为常见的一个,这在将来是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效应。

  我们所知道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指孩子通过身体或言语,对他人频繁的进行攻击#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妨碍孩子的个性和认知发展#要是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了了之,那么这些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就容易误入歧途,产生犯罪行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很多资料对攻击的界定都有不同的说法,追根究底,研究者们对攻击的根本特征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有意伤害性。在这个基础上,Parke和Slaby(1983)对攻击做了一个基本定义:从狭隘的定义上看,攻击就是一种带有目的的伤害或损害他人的行为。从这个定义可以发现,Parke和Slaby明确了攻击的最根本特征——有意伤害性。截至目前为止,这个定义还是被大家认可的。Brain(1994)对攻击有了一个更形象,更具操作性的界定。他把攻击界定为由很多不同的成分——伤害或破坏性、故意性、呼唤性及憎恶性——构成的范围。总的来说,攻击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伤害)的行为或趋向,他的核心特征是有意伤害性,同时,攻击一般来说,还会牵涉到愤恨或者是想要伤害别人的情绪或内心状态。

 孩子一般18个月左右就会开始涂鸦,他们会觉得在纸上涂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这时候孩子的创造潜能已经被激发了。画画是孩子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画出来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够描述他们的各种情感世界,儿童画就是一种儿童内心的写照,取自英国美术评论家哈巴特•李德(Read,1985)的观点:想要传递思想、观点或者想法,通常我们会通过语言来实现,但是如果要传递感情,那么绘画、色彩和线条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孩子们画出的一幅幅画,就跟他们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里发展的某个特点,有他们的生活痕迹和在相应的生活环境中留下的痕迹。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和心理医生开始使用绘画投射技术来观察孩子们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问题的特征,来引导孩子从一些由于环境、记忆或情感问题造成的困惑中走出来。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受到了挫折,不去把内心的攻击性宣泄出来,那么这种攻击性能量就会被抑制从而产生压力。换个角度来说,攻击性行为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疏导他们受压抑的心里。然而现在可查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简单而教条的,基本是用制止和避免来解决问题,忽略了这是攻击者宣泄自己心理的一种方式。其次,翻阅很多文献,大多是陈述了各种方法,并没有提到如何在现实教育中来实施这些方法,更没有提到要根据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来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例如通过攻击别人来取乐自己和受到了委屈就对别人进行攻击报复,这两个攻击性行为原因不同,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四、研究方案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幼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幼童在社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一般表现为幼童想要去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李兴.浅析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这些行为可以表现为直接的身体进攻(如揍人、踢人、咬人等)、间接的言语攻击(如大声叫唤、给别人起绰号、到处贬低别人、背地里说他人坏话、造谣污蔑他人等),也有侵犯他人财物的行为(如强行抢夺他人财物等等)。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类型

  年龄偏小的孩子攻击行为还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归为下面几点来分析:

  (1)随着孩子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会出现孩子攻击对象性别比率年龄的变化。在幼儿园的孩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其攻击同性玩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一般小班孩子攻击同性玩伴和异性玩伴的比例并无差异;到了中班,孩子攻击同性玩伴明显比异性玩伴多;再到大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差异了。曾经看过一个国外学者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在孩子5岁之后,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已经到了建立性阶段,他们知道自己的性别,也了解他人的性别。随着孩子这方面认知的发展,这个年龄段后,孩子们基本都是寻找同性玩伴,他们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也就是同性玩伴;一般小班的孩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还没到这个阶段,他们选择玩伴就不会局限于同性,所以他们攻击性行为对象也就不区分了,同性和异性也就没有明显差异了。

  (2)根据孩子攻击行为类型的年龄变化趋势来看,年纪小的孩子一般都是工具性的攻击偏多,敌意性的攻击偏少,随着年龄变化,敌意性的攻击开始多于工具性的攻击。追溯缘由,幼儿园大班孩子敌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对大班孩子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控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都有所提高,在跟玩伴的相处中,当他们感觉对方是故意伤害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发的产生敌意性的攻击,使得敌意性攻击的比率逐步增大。

  (3)通过国外幼童教育领域的先锋研究可以发现,孩子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一般有两个现象:一、争夺物品和空间,二、经受挫折后产生自危意识的刺激;这跟前面的起因一样。除了这个,我们还可以发现,如果孩子受到了他人的伤害、干扰或阻碍时,会产生的报复性攻击行为在总数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在孩子攻击行为的起因中占了一半的比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现象:首先是从个体的心理发展上来看,孩子的自控能力偏差,他们受到了挫折和伤害后会产生自发的攻击冲动;其次,与孩子的某些方面的性格特点有关,一般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极其受宠,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容易养成孩子任性、不能受一丁点委屈的性格特点,一旦受到了伤害,他们肯定是自发的就对玩伴进行报复性攻击。


  (4)年纪偏小的孩子跟年纪片大的孩子相比,一般都是采取直接的身体攻击为主。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都会逐步的放弃身体攻击,转而用言语对玩伴进行攻击。追其原因,那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逐步的能把动作转化为语言,根据自己的意图对玩伴提出明确的要求,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般来说孩子与同伴交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攻击就转变为言语攻击了。

  如果发现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随之任之,那么对孩子以后的道德行为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随之形成后天的攻击性性格,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严重的会演变成犯罪行为。

  3、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也会对他们本身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甚至会阻碍孩子全方面的发展。

  经过研究发现,一般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的玩伴很少。跟他们同龄的玩伴会避开他们,在幼儿园小班,通常会因为一些有较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使得很多受欺负的小孩子心里产生恐惧,不愿意去幼儿园,也让幼儿园老师的工作难做[丁新胜.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攻击性行为一般会延续到青年和成年,伴随的现象就是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必须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如果不及时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加以干预、矫正,那么孩子以后就比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据研究发现,一般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行为中,有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儿童期就已经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的。

  在幼儿园里,常常会见到教师们因幼儿之间有过度的侵犯行为而苦恼,特别是中班的幼儿,他们自控力弱,加之语言和动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家长身上也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这些在我们生活中也不难见到;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亏,便会过分地维护自己的孩子,并且还有教育自己的孩子去打回来或是咬回来等之类的话,这使孩子产生了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想法,长此以往,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便会加重。

  根据幼儿的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身心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显得很好动,但儿童时期的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交强,因此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父母、同伴等周围人那里以及电影、电视中模仿而来的,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冲动,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将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这不但影响了其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的还会影响一生的发展,延续到成人以后,有的还会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问题;据了解,大多是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为明显;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就被认为有功性行为,因此,对于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显得至关重要

  据上所述,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存在了很大的危害,为此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策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纲要》中提到,幼儿的健康教育是终生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从小予以重视和彻底矫治,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语言发展迟于动作行为的缘故,只要通过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及正面强化教育,应该是不难纠正的;作为教师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将来迈入社会打好基础。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

  1、家庭方面原因

  现如今家里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照顾一个小祖宗的现象遍地都是。年轻父母都是工作繁忙,基本上孩子都是由祖辈人带,这刚好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奠基孩子个性形式的关键时期。老人家带孩子,一般都是不舍得让孩子磕磕碰碰,要是不小心磕了桌子,还会说:都怪桌子不好,撞了我家宝贝孙子,让爷爷来打它。更有甚者,直接敲敲桌子说都怪你不好,谁让你磕了我的宝贝孙子!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那种情况下很有效,小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转移,就不会哭泣了,正因为这样,老人会长期用这种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总会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自己都是对的。到了幼儿园以后,孩子之间总会有纠纷,他就会认为都是玩伴的错,自发的责怪别人,不懂得协商解决,这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再碰上被欺负的孩子因为害怕而退缩,那么就更能增长他的攻击性行为了。

  如果发现孩子有了攻击性行为,父母不问缘由直接惩罚孩子,那么这种惩罚就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攻击性行为的学习方向。在现实的生活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攻击性倾向较强的孩子一般都是时常受家长惩罚的。所以,在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惩罚孩子。在孩子没有认知能力的时候,这种行为惩罚还是能有效果的,但是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孩子进行惩罚行为不但不能抑制攻击性,还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心里。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虽然很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开始懂事了,如果父母还是喜欢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孩子是理解不了的。孩子认为正确的事情,却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反而会遭受惩罚,那么他的自信心就受到了打击,他处理事情的态度也就会发生改变,会用很直接的方式,比如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就会用摔、扔、拆等方式来发泄。

  2、社会方面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的辨别能力都比较弱,模仿能力却很强,社会中有很多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家长,必须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买玩具要避开刀、枪等有攻击因素的;对孩子看书和电视,也要选择积极向上的,尽量避开有暴力行为的;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要马上制止,孩子能悔改,则要给予表扬[赵建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04)]。

  3、幼儿园方面

  对孩子来说,他们产生挫败感,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或老师的态度和行为不公正引起的,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都有玩具时,没有一个孩子会有挫折感,当然也不会有攻击性行为出现了;可是如果是一部分孩子可以得到有趣的玩具尽兴玩乐,而另一部分却被禁止玩乐,那么孩子的挫折感就会产生,他们的不满马上就表现出来了,即便后来还会给他们玩具,他们仍旧会带有负面情绪,并伴有摔、扔玩具等行为出现。

  心理学家多拉德说过,挫折是攻击性行为的起因。一个人在朝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前进的时候,只要碰到阻碍,顿时就会有挫折感产生,这种感觉就会通过对物或对人产生攻击性行为来表现出来。

  4、幼儿自身方面

  曾翻阅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作品,其中提到,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挫折,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数是从社会中学到的,如模仿榜样,孩子互动间的行为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在有的电视中,人们解决问题就是靠暴力,这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孩子看多了,自然有样学样,也以为用暴力行动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人际冲突。

  孩子们心理与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幼儿群体。这个群体里有很多不良思想,在孩子中间,容易争老大,分帮派,形成团伙互帮的局势。对这些不良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会促成孩子不良心理的养成,引发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

  1、随着孩子活动水平的提高,就需要为孩子提供更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到孩子上中班的时候,动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活动的范围也会扩大,对活动也就越来越积极了。2、孩子玩游戏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他们游戏的空间也需要拓展。中班孩子很喜欢玩象征性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把自己定位为某个角色,他们还会手舞足蹈,喜欢重复讲诉同一个故事。3、孩子进一步发展自主性与主动性,就会需要有更宽松更安全的探索环境。活动的时候,中班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明显得到了提升,他们有想法并能提出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同时还会努力去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项目。4、孩子玩伴的需求和能力发展,还是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的。随着孩子联系性游戏的增多,他们的游戏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孩子的游戏能力与水平有了提升,跟玩伴的合作性游戏也就频繁了,这为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5、孩子想象力的提高,是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表达和创作平台。孩子的想象力在他们的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6、孩子对形象到具体的思维拓展,这是需要有具体的活动情景和形式的。中班孩子是孩子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较典型的时期,就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较明显。7、孩子的操作与探索方式,需要有丰富的探索环境来实现。孩子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操作和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2014年12月1日

  放学后,小朋友们都陆续被家人接走了。叶子寒每次都是最后被接回家的。他每次都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家长来接,总是跑来跑去,这一刻还在自然角,下一刻就到了图书区,老师提醒下,他就做好了,一会又会离开位置。老师就说一会妈妈来了就找不到你了,没法接你回去了。他望望窗外,正好看到他妈妈过来,他就开心地跑了过去,然后他妈妈就蹲着帮他把围巾和帽子戴上,他一把甩掉了帽子,说:不要。突然叶子寒就用力把他妈妈推了一下,他妈顿时就摔倒了,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说他力气大。

  (五)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对策

  1、对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干预

  老师在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要及时的干预并制止,才能让攻击性孩子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正确的,并且要帮助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对周围的孩子进行预警教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