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剧同质化与节目创新性需求的矛盾【字数:1682】
一、同质化与节目创新性需求的矛盾。
同质化是时下电视节目的通病。在首届全国电视栏目剧研讨会上,制作方和学者为避免新兴发展的栏目剧一哄而上、泥沙俱下提出了诸多建议。然而同质化现象却无法避免。
电视栏目剧同质化现象首先表现节目样式、环节设置大量重复。其次,很多电视台盲目追求收视神话,尚未了解栏目剧的特性就匆匆上马,剧本类型雷同、拍摄过于随意、演员运用简单等,导致栏目剧市场良隽不齐,影响了观众对节目的新鲜感和忠诚度。同时,电视栏目剧具有构成元素简单、可复制性强、低成本制作等优势,迅速成为各台竞相上马的热点。但简单模仿、生搬硬套使得栏目剧难有突破,影响力渐渐缩小,甚至开始走下坡路。这些现象都暴露了当下栏目剧节目样式难以创新、后劲不足的缺点。
电视是高度类型化的媒介,对于新兴电视节目形态,克隆模仿也属常理。然而,电视节目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走突破创新之路。首先应当充分理解栏目剧的节目特性,在栏目与剧的关系中有明确定位,对节目形式的设计有所创新,突出卖点,而非简单地理解为播出短剧。
其次,因地制宜地利用节目形式中的共性要素,创作符合每个播出平台特色的节目内容。纵观当今成功的栏目剧都是将节目播出平台的特色、观众的定位与节目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雾都夜话》与重庆台故事频道的定位——老百姓的文化传统相吻合;《村里这点事》与河北台农民频道的定位——关注农民生活相吻合;《本塘第一剧》与浙江台文化钱塘的定位——老百姓爱聊新闻的生活习惯相吻合。
再次,走多样化的细分之路,加强差异化创新。栏目剧要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相抗衡,并在同类型节目中取得一席之地,关键是细分节目形式、内容和受众,打造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把特色发挥到极致。这种差异化战略是应对同质化竞争的唯一出路,也只有走多样化的道路才能顺应由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时代要求,开拓栏目剧的广大市场。
最后,要提升节目的品牌价值。电视节目和商品一样,也会经历出现、成长、成熟和衰落的生命周期。对于新出现的节目类型来说,节目形态和形式的新鲜感往往很快就能吸引观众,但进入成长和成熟阶段之后,节目的成功更依赖于内容和品牌价值的积累,进而再寻求下一轮的创新。目前国内栏目剧总体上已经接近成熟,对于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在原有节目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大到节目的规则和流程,小到节目的细节,以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需求,并在巩固和提升节目知名度的同时,注重打造美誉度,使节目成为收视市场上的常青树。
二、媚俗化与媒体责任意识的矛盾
随着电视栏目剧播出日久,同类节目不断增多,竞争的压力也不断的增大。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电视栏目剧的创作者为了满足一些观众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望,刻意打造离奇、煽情的节目倾向,过分表现情感隐私。无形之中助长了栏目剧的低俗之风,消解了电视媒体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损害了栏目剧的公信力和品牌,更威胁到栏目剧节目形态的整体发展。
作为电视节目形态的新品种,电视栏目剧把握住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趋势。在情节选取、结构搭建、人物塑造和镜头取舍等方面,都以单纯吸引观众眼球为最大目的,这是很多电视节目需要借鉴的。但如此定位容易导致过度依赖受众,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电视栏目剧媚俗化现象多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很多栏目剧都会涉及到婚外恋、家庭暴力、心理变态等故事,叙述上偏向于暖昧与迷离,镜头运用上还存在放大血腥、暴力和色情。这些对观众窥视欲的满足,实际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受众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成为当前栏目剧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2008 年召开的第三届栏目剧评优年会上,媚俗化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传媒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
为此,栏目剧的创作者必须要把握住正确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取向,深入挖掘百姓生活中的真善美,表现较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正确发挥好节目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还要在媒体文化建设中,保持强烈的道德自觉、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意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060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