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枸杞出口贸易困境及应对策略【字数:6989】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宁夏省素有枸杞之乡的称呼,枸杞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以及营养食材,在宁夏省种植历史已长达500多年。随着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枸杞干果及其深加工产品也越来越多,已然成为宁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宁夏省的多数枸杞深加工企业还处在初创阶段,不管是在技术、规模、以及资金还是在营销管理体系等方面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并且在宁夏省范围之内,多数企业生产着不同品牌的同质产品,在诸多产品的混战中,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做不好的情况随处可见。宁夏枸杞产业在政策和科技的支持与引导下,形成了以卫宁平原为核心,以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格局。枸杞优势产业带种植面积已达到87万亩,干果产量达13万吨,年出口量达2000吨,年产值总额达50亿元。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对枸杞药理的深入钻研和对人体健康的新认识,宁夏枸杞及其加工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消费数量激增,出口数额不断攀升,外贸形势一片大好。近年来,宁夏枸杞虽然在种植面积上不断增多,枸杞产量业不断增加,但对外出口量却在下滑,对外贸易形势面临着严峻的的挑战。因此对宁夏枸杞对外贸易的优劣势以及对外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是目前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就从产品结构的发展方面而言,尹玉芳通过对大型枸杞种植基地的调查与了解,分析了枸杞产业的种植模式与加工流程,并且分析当前的市场状况。
就营销拓展方面而言,王春梅在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的研究中写到,枸杞这一产品属于宁夏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本质是对消费者进行承诺和保证,其结果是获得消费者对产品及企业的忠诚,不仅培养了客户忠诚度更是形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稳定且忠诚的顾客群体。
王晓军认为应该用产业化来推进枸杞产业链市场的快速发展,首先需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来引领整个枸杞市场。因此,企业必须引进最新的技术以此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稀罕平质量和市场信誉赢得市场份额。
就枸杞营销体系的建设而言,张淑萍在宁夏枸杞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中的研究表示,宁夏枸杞产品的营销体系存在着很大问题,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要从这些根本问题出发,建立完善的的营销体系,加大对目标市场的开拓,提升产品品质以及相关监管力度,使宁夏枸杞产品进军高端市场。
1.3.2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枸杞作为宁夏省的特色农产品,在国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枸杞的药理以及生物学健康的方向,但是宁夏枸杞在国外市场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枸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枸杞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受欢迎。在出口市场上枸杞也从传统的东南亚国家转向欧美市场。出口总额也在不断提高,宁夏作为枸杞出口大省受益颇多。然而,随着绿色食品消费观念的盛行,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加大了在进口枸杞方面的检验检疫程度,此外,宁夏枸杞在出口中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宁夏枸杞在出口中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不及时。第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第三,产品本身的结构层次低。第四,产品种植和深加工层次滞后。第五,部分企业缺乏行业自律意识。
1.4研究内容
本文以《宁夏枸杞出口贸易困境及应对策略》为题,通过对宁夏省枸杞出口的困境以及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分析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第二部分是分析宁夏枸杞的基本情况,了解宁夏枸杞的出口的现状
第三部分是调查分析研究枸杞在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根据宁夏枸杞出口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第五部分为结论,通过总结以上几章的内容,来说明宁夏枸杞出口对宁夏经济的影响深远,更有效促进宁夏经济的发展。
1.5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宁夏省枸杞出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定量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法对宁夏省枸杞出口面临的机遇、挑战有更准确的认识。
(3)采用归纳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收集到的目前枸杞价格和销量状况,总结主要的市场影响因素。
2.宁夏枸杞的发展及出口现状
枸杞是中宁县的传统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纵深发展,枸杞也由过去药材部门的单一经销走向了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从而实现了枸杞由单一生产转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在枸杞产业的稳步发展中,枸杞的生产基地规模逐渐扩大、营销体系日趋完善,加工转化数量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断提升,其支柱产业地位也日趋显现。
2.1宁夏枸杞发展现状
2.1.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基地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近十多年来,中宁县在枸杞的栽培过程中发挥传统优势,将发展枸杞产业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转型的主导,并不断大力推进。枸杞的种植面积也由1995年的3229亩增至目前的13万亩,增长了40.2倍,平均每年增长1.06亩。并且从1995年开始,中宁县就结束了传统的零散种植方式,形成了由政府统一管理、乡镇分种的集中连片种植,统一实现集中生产、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模式。目前枸杞种植的农户数量已由12年前的1900多户增加至目前的4.8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量的80%,参与的农名数量达到近20万人,形成了以队为中心,带动乡村发展分户管理的基地生产模式。目前已在全县建立了面积为2亩的无公害高品质枸杞种植基地、8亩多的优质名牌枸杞乡、以及26亩林果科技示范村。枸杞种植面积在全县耕地总面积中的比例也由10年前的1.6%增加至目前的61%,是中宁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1.2生产技术持续更新
生产技术持续更新,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提高枸杞作物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中宁县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以枸杞硬枝扦插无性繁殖技术、枸杞无公害生产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新兴战略,通过技术培训、现场参观、技术示范以及高科技示范产业园区的建设,全面提高茨农(枸杞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水平。宁夏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宁杞一号、宁杞二号是茨农种植的当家品种,其特性是枝叶扶疏、果实大、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大面积的种植新品种,加速了枸杞品种的更替,使枸杞平均亩产保持较高的水平,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占全国的45%,加工转化率达25%。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使枸杞植物覆盖率从25%增加到目前的95%以上;枸杞种子从过去的25%提升到95%以上的利用率;科学和技术的贡献率远超过去枸杞品种的70%。枸杞良种苗木生产能力从1995年的年产27.5万株增加至目前的年产1400万株。全县13万亩枸杞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12万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全县10.41万亩枸杞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枸杞)原料生产基地的称号。
2.1.3加工水平逐渐提高
加工水平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
目前,茨农和营销户对枸杞进行初步的粗加工,茨农主要负责枸杞的晾晒,营销户则主要负责枸杞的分级与包装。虽然茨农依然沿用传统方式将新鲜枸杞晾晒成干枸杞,但营销户对枸杞的粗加工早已不再采用传统方式。如今,营销户对枸杞的粗加工为机器设备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过去完全依靠自然制干和人工拣选的方式已经被淘汰。随着枸杞产量以及消费者对枸杞制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枸杞市场的准入门槛也不断升高,部分营销户为了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纷纷注册成立了正规的枸杞粗加工企业,专门购买了色选机、分级筛选及烘干机等加工设备。这一投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加工水平,同时包装的精美精细程度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使产品分级更加细化、包装更加标准化。营销户数量的增加和加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了枸杞的附加价值,使产品附加价值得到提高。每年全县仅依靠粗加工获得的增值数额就能达到——3亿元。
随着枸杞销售市场的拓展、知名度的提高以及保健品消费量的日益攀升,许多企业适时对枸杞进行深度研究开发并将研发所得的枸杞制品进行批量生产,形成了枸杞深加工规模化,产品多样化的局面。1995年,中宁县只有一家枸杞深加工企业,且处于半停产状态,几乎没有批量生产的深加工产品。但在步入21世纪后的短短几年里,从事枸杞深加工的企业已达到30多家,应用新新技术提取枸杞相关有效成分,开发出新型的的深加工产品,如:枸杞泡腾片、口服液、枸杞茶等高科技产品高达30多种。年生产总量达1.5万吨,销售收入高达5.6亿元中宁已经有21家营销和深加工企业的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定,且打出了宁夏红、早康、红枸杞、等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宽了枸杞销售市场。枸杞深加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体提升了枸杞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成为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创收的新切入点。
2.1.4销售体系不断完善
销售体系完善,销售市场不断拓展。
中宁县建立了以农户连接基地、基地连接市场、市场促进营销的方式,建立枸杞营销的新模式。枸杞销售从过去的无定点市场、公路经济发展到目前全中国最大的枸杞市场——中国枸杞商城,并成为全国枸杞的集散地。中国枸杞商城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年吞吐量达5万吨以上,年销售中宁枸杞达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营销户由十几年前的2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近万人,年营销量在10
0吨以上的企业发展到58家。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为了避免其他地区的枸杞打着中宁枸杞的品牌被出售,中宁县在2001年成功注册了中宁枸杞证明商标,统一包装,同一品牌,并在销售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以补充小、出口网点和门店为重点的营销体系建设。枸杞已销往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并在全国4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枸杞151店。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东南区,主要在广州区的华南,立足成都,辐射重庆、长沙以及扬子江的武汉地区,主要在兰州,在西北省份北京辐射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和其他五个主要领域。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的日益密切,枸杞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熟识,渐渐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营养滋补品,中宁县各大枸杞生产及加工企业把握时机,及时的把中宁枸杞这一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近年来,枸杞的出口量逐年增加,而且凭借品牌和质量优势在国外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得到了更多国外消费者的认可。中宁参与枸杞出口(包括间接出口)的企业已发展到13家,出口范围由过去的东南亚地区扩大到遍布五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可达4000多吨,赚取外汇1447万美元。为了逐步扩大国际市场,县镇府采用资金奖励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营销企业针对各出口地区的不同要求,分别建立符合不同标准的枸杞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枸杞出口已成为枸杞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宁夏枸杞出口现状
2.2.1出口额不断增加、出口价格上升
全县从事枸杞出口贸易的企业由过去的三家增加到目前的14家企业:包括宁夏红枸杞商贸有限公司、早康公司、食品工程公司出口贸易的企业,宁海琦翔生物水果制品公司。全县枸杞及其产品出口数量由过去的不足千吨增至目前的4000吨(包括中宁营销企业供货由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企业出口数)占全县枸杞总量的16%。
据银川海关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宁夏枸杞的出口总量从279吨增加到1190吨,占全国枸杞出口总量的17至25%。它的平均价格从每公斤5.04美元上升到6.39美元,出口总额从369万美元增加到770万美元。2010,宁夏出口1709吨枸杞,总出口价值达1008万美元。2013,枸杞及其产品出口额达3598万美元,枸杞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一半以上。2014年初前三个季度,宁夏枸杞出口枸杞干果4359.3吨,价值达5192万美元,分别增长67.4%和119.1%,突破5000万美元大关。宁夏枸杞出口特点是:增长速度快,平均价格高。近几年枸杞出口量分析如表2-1所示。
表2-1 2009-2015我国枸杞出口市场情况分析
年份商品名称计量单位出口
数量金额(千美元)
2009年12119031枸杞千克5838759 29315
2010年12119031枸杞千克6191289 40725
2011年12119031枸杞千克4421440 37348
2012年12119031枸杞千克5839146 50091
2013年12119031枸杞千克9304972 80442
2014年12119031枸杞千克12278696 122389
2015年12119031枸杞千克9799413 107567
2.2.2出口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
中国枸杞产业历经波折,目前处于鼎盛阶段。伴随着国际市场对枸杞关注度的提高,枸杞产量不断增多,2013年年产量接近27万吨。由于枸杞价格的持续走高,近年来我国枸杞种植面持续增加,且种植精细程度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枸杞林进入旺果期,我国枸杞产量将呈现加速增长的状态。国际市场对优质枸杞的需求及其旺盛,2014年全国枸杞出口量创历史新高,出口价格不断攀升,同期受到需求量的拉动,枸杞的种植面积扩张速度空前加快。2010年我国枸杞种植面积约为30万亩,2015年我国枸杞种植面积约为43万亩。
出口品种不断增多创新,从过去只出口枸杞干果到目前的干果、枸杞胶囊、枸杞咖啡、枸杞饮料等多个品种。根据对目前枸杞出口现状的分析,到第十二五的年底,预计枸杞出口量将达到8000多吨,将会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20%,可实现收入6400万美元,将成为促进中宁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图2-1 2010年—2015年我国枸杞种植面积
2.2.3出口国家以欧美为主
从出口地区来看,宁夏枸杞出口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原有的东南亚国家外,并逐步扩展到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新家坡、马来西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美国成为出口货值第一的国家。
3.宁夏枸杞出口存在的问题
枸杞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突飞猛进,但调查发现,枸杞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市场、消费需求的紧密对接。而且有些问题还衍生出一些新问题。
3.1产品品种单一,产品质量不稳定。
近几年,虽然中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目前已发展到11家,但只占到枸杞加工销售企业总数的的8%。目前,加工转化率仅为15%,85%的枸杞仍以干果形式销售,影响枸杞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一些深加工企业只加工枸杞初级产品,如冷冻鲜果等。而且枸杞深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大多比较单一,仅开发出了食品类、饮品类、原料类等十几个品种。其中有些产品档次太低、附加值不高,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研发不够,影响整体效益的提升。每年县内的枸杞深加工企业仅能转化全县枸杞产量的10%左右,其余90%的枸杞仍以出售干果为主。
此外,由于在种植过程中农民自己购买的有些化肥农药不符合标准、在鲜果的制干过程中因采用传统方式晾晒而产生二次污染,使产出的枸杞质量大打折扣。这些枸杞一般仅在国内销售,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符合出口标准。
3.2市场监管不到位,宣传力度小
中宁县在2002年建成的中国枸杞商城现已成为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全国60家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它不仅承担了全县乃至整个自治区枸杞干果的销售任务,而且还辐射了青海和内蒙古周边省区的枸杞干果销售。现在,中宁已发展成为全国枸杞的中心集散点。因为枸杞市场准入门槛低,所以大量的国外市场营销户涌入中宁市场借机销售枸杞。但枸杞的品质远不及枸杞。加上市场监管不到位、枸杞质量检测手段落后、打假力度低、品牌保护意识弱等原因,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假冒商标的不规范现象,从而导致中宁枸杞的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中宁枸杞在国内知名度较高,但由于受地域、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加上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渠道和手段,中宁枸杞在绝大多数郭娟和地区知名度不是太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宁枸杞的出口。
3.3出口总量少,增长速度减缓
第一,出口数量小。只有5家企业年出口量超过200吨,在中国枸杞干果,占出口企业总数的35.7%。其他企业年出口量不足100吨;第二,出口原料没有建设专门的生产基地。虽然大多数企业加工场所固定,也有加工能力,但主要是通过市场产品的收购、加工和包装出口。企业建立自己的出口原料基地只有4家,占总出口企业总数的28.6%;第三,出口企业资质不够。只有早康、杞乡、乐杞、新福星、绿康等5家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资格,占出口企业总数的35.7%,剩余全部企业必须采取联合出口或作为代理商参与枸杞出口;第四,只有少数产品获得认证。只有5家企业在中宁县枸杞出口中获得了国内认证机构的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其余的企业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枸杞的认证;第五,标准化加工生产能力差。只有早康、杞乡、红枸杞、宁夏红等4家企业在出口业务中设定了产品加工标准,也形成了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标准化,创建自己的出口品牌,但大多数企业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的采购,加工,储存和运输,没有对枸杞的干燥、加工、包装、存储设备和场所设定标准规格,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创新,出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对宁夏出口枸杞在技术标准和绿色包装上作出了很大的界定,对外国产品进入本国,也有了更大程度的限制。发达国家不仅在技术标准上限定宁夏枸杞的出口,在检测标准上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复兴,绿色壁垒措施因此不断强化,由于宁夏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对外贸易中,宁夏枸杞出口速度势必缓减,这将严重影响宁夏出口战略目标的实现,给宁夏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3.4出口成本增加,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中,绿色食品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低,宁夏枸杞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空间。然而,采用落后的手工手段对枸杞进行采摘,使其生产成本增加。伴随着发达国家提出天然食品和生态食品的口号,宁夏枸杞逐渐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价格优势。此外,绿色环保标识系统还要求企业在合格的产品和包装上印制或粘贴环保标签,表明产品不仅符合质量和功能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加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这使出口成本大大增加。宁夏枸杞在生产技术上很难符合国际标准,成本的提高意味着利润的降低,这一因素导致宁夏枸杞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3.5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加大
发达国家建立了一系列严格和繁琐的检疫制度,防止外国产品入境。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步向一些产品开放市场,但在实践中,他们却采用了一些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复杂的质量认证程序来限制产品进口。
4.宁夏枸杞出口遭遇困境的对策建议
4.1增加附加价值,稳定产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8557.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