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凉山州民族地区小额扶贫信贷研究【字数:7241】

2023-02-14 11:1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凉山州民族地区小额扶贫信贷研究
摘要:农户小额信贷是向贫困户分配扶贫资金,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迅速推广。由于其专注于贫困人群,小额信贷被大众当做最佳扶贫方式。本文主要将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自治州农户小额信贷当做案例开展深入分析,探讨小额信贷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与政治价值,根据现实问题可知,我们需要将农村信用社当做主体,以小额贷款作为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手段。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额信贷;扶贫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资金问题一直是各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传统的农业融资理论认为,由于农业生产的投资周期长、技术水平低下导致人力投资较大且投资成果的不确定性大等特征,银行很难为其生产者提供贷款资金。为了给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民增收,成立专门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从农村以外来筹集资金,以国家金融贴现的形式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将成为必然。但是,类似的研究表明,由于州贴现率,农村人口的金融服务不成功,成本不仅高,而且效果也不明显。毕竟,这项政策导致富人使用利息,而穷人却无法从中受益。在中国,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资源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尤为严重。面对这一现状,国家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开展小额信贷能有效的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小额信贷也将成为中国减贫项目的有利武器。在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在农村区域创建建小额贷款组织被放到重要位置,联合国将2015年叫做国际小额信贷年,在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单独开启小额信贷周。上述情况清楚表示,小额信贷对加快就业与处理贫困问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此外也得到全球专家和学者的普遍重视。

  在我国小额信贷领域内,作为农村合法金融组织的农村信用社在国内不同地区的服务业与金融组织内享有专业技能,他们可以成为小额信贷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提供者,也将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和环境农业生产资金问题方面,农村信用社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然而伴随新农村发展的持续深化,此类小额信贷的需求出现明显的变动,开始从单纯的生产与生活需求发展成扩大生产和较高等级的需求,从传统农业季节性需求发展成当代农业。需求的长期转移逐渐脱离分散与大笔资金需求,农户小额贷款与农户合资贷款等多元化特征。信贷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1.1.2凉山州贫困现状

  四川西南部的民族地区主要指西南民族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的延边区,其中凉山的名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是四川省最多的,它也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到2016年底,凉山州总人口达到了512.36万,此时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值是55.3%,人口是283.53万人;彝族人口265.73万人,所占比值是51.9%。众所周知,在川西南的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特殊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拿凉山的彝族来说,在1956年,凉山才实现民主改革,标志着实行了两千年来的奴隶制度走向终结,凉山通过一步跨千年进入到现代社会。在对外开放之后,凉山区域的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在2011年,本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位居国内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的发展目标,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403.9亿。但是,在川西南民族区域的经济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和不足,大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社会发育水平不高、经济基础不扎实、贫困面积大、人口较多且贫困程度深。凉山州是国内、省内集中度最高的连片特困区域,集中连片区域为4.16万平方千米,占全州面积的68.9%;在全部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县,占据本省三分之一。一直到2015年底,凉山州出现2072个贫困村,38.74万贫困户,主要占据本省的18.02%与10.16%。在2016年底,依旧出现64.1432万贫困人口。尽管四川西南少数民族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是建设一个全面繁荣的社会,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凉山州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的,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良以及市场结构不健全等问题都制约着凉山州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凉山州农村金融服务提供的主力,但其由于财力有限,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一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地位。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小额信贷属于全新的金融产品,还是金融系统的改革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市场失效的问题。此时,小额信贷开始处理金融服务无法进入低收入农村需求人群的问题,全面促进农村地区此类信贷服务的普及,对于健全地区金融与经济理论具有积极影响。本文希望利用深入的研究,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额信贷救助工作做出贡献。

  1.2.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意义重点包含下面两个部分:

  (1)理论意义:分析凉山州反贫困问题的价值。以往反贫困分析一般面向贫困区域的政策与资金进行分析,通常资金使用在贫困区域的农业生产与主要设施建设中,直接针对农民的扶贫资金不足。就有限的质量保证来说,上述资金大多数无法实现积极的发展周期。减贫效率低下,对消除贫困没有显着影响。然而,小额信贷研究为解决贫困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丰富了减贫理论。

  (2)实践意义:凉山州属于欠发达地区,如何解决贫困问题,确保实现繁荣的社会目标是近年来凉山州必须解决的问题。凉山州小额信贷的实践可以改善农村小型企业的金融需求,促进凉山州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平困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2文献综述

  2.1国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依据能够得到的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来看,在1970年以来到现在,一些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就已经发现了,在比较正规的一些金融市场里面其实相对贫穷的人们是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上面,所以他们对于贫困人口的一些文化特征或是他们的经济情况,也是在不停摸索的道路上以及不停的做实验的基础上而得出这些结论的,由这些结论从而去制定了很多相对来说更符合此群体特点的信贷形式与制度。

  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分析,德布拉吉•瑞(DebrtajRay)指出具备下述特点:(1)信息限制。信息缺乏一般体现在两个部分:首先是贷款的应用形式;其次是还贷政策。(2)分割与互联性。农村信贷组织主要向稳定的客户人群放贷,忽视圈外人。此外,信贷关系一般和其余比如生产、交易关系相关联,也是互联性信贷交易。他也指出了合理意见,第一将正式组织的资金投放到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区域,其次重新设计与规划信贷体系,本质上是全面高效的使用地区信息,进而转变现状。

  在农村金融的一个服务方式选择上面,Morduch(1997)[4]指出可以直接向贫困农户提供高利率的扶贫到户的方式是可持续的小额信贷。TorJanson(2003)[7]的研究也说明,在1998年到2000年时间内,拉丁美洲部分区域的小额信贷组织也得到4%-6%的资产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本地区商业银行可得到的2%回报率。ShahidurR.Khandker[5]利用研究孟加拉的相关信息,结果显示:小额信贷尤其是在女性的新带着以及减少农村的整体程度上的贫苦来说的话,小额信贷的效果是很好的,此外其还能加快地区的经济进步。MdAbulBasher(2007)[6]测试出孟加拉国格莱瑕银行,其可以全面的把参与者从被动信贷者转变成自主性较高的代理人,上述转变为创建高效的政策与降低处理费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对于小额信贷的运作制度,GomezR,SantorE(2001)[7]主要使用社会资本与社区影响等观点,他在筹集信息和调查之后得知对个体运营者来说,社会资本是具备积极性的原因,此外社区影响也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说社区促进社会资本经营状况的改善。DanielC.Hardy,PaulHolden(2003)[8]分析小额信贷组织的科学发展水平与方式。指出需要对小额组织承担责任的是政府,此外基于政府也指出合理的监管方式与理念。Klaus,Beiend,Irierke(2006)[9]利用测试分析小额信贷中不还款造成的影响。也指出在小额信贷中,参加连带担保责任小组的借贷方式比单独借贷效果更好,还款率更高,也就是说,两者对比其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在寻求小额信贷发展的一个道路上,Stack,LThysD(2000)指出可使用信用合作社原本就具备的市场占有率去提升利用率与流通空闲资产,借助和贫穷的人配合来提升工作效率。

  2.2国内文献综述

  1990年以来,在实践研究当中,国内专家对小额信贷的分析通常包含下面的内容:

  (1)小额信贷运作形式的分析。我国主要形式被划分成两类:第一以项目为重要形式,主要遵守GB模式,属于多目标信贷。第二以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为典型的国家政策性的小额信贷项目。

  (2)对小额信贷绩效的粉嫩系。蒋丽敏,郑长德(2008)[9]从提升农户小额信贷使用的效率,着重思考提高农民效益,使用SPSS统计工具为此类人群提供信贷服务,开展多元回归研究。最终结果指出,此类信贷对农民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

  (3)出现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分析。董积生(2003)[10]指出小额信贷可以处理经济贫困问题。假如条件不稳定,他指出农村信用社缺少长期支持小额信贷的能力。杨兆廷、连漪(2006)认为小额信贷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农民的一个信用观念不是很好,信用社惜贷严重;其次是信贷的成本较高;再者是缺少一套对于农户自信度评价的统一标准;最后是对于风险的一个保障是没有
做到位的。他建议信用社可以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对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

  (4)在对民族区域小额信贷的分析中,任志军(2005)指出此类贷款可以处理民族区域农户贫困问题。其指出当前金融组织的资金不足,利率不合理,市场垄断,和高风险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农贷形式在民族区域的普及和使用。他指出可使用合适的方式:持续健全小额信贷的资金供给;实现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强化政府的有关政策支持。王晓燕(2009)指出小额信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农民处理众多现实问题,是处理农民贷款艰难、协助农民提高效益,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还是满足金融发展需求的主要形式。但是在推广与普及中,因为本身存在的问题会限制民族区域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小额信贷的持续普及开始于理论发展,在过实践中此类信贷形式也会持续完善,根据情况进行创新。然而,对此部分进行的分析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目前的分析大部分汇聚在具备扶贫特点的非政府组织所提供的小额信贷上,对正规组织的研究与评估不足;对小额信贷的供求分析较少,但是过多的分析借贷行为;针对凉山州区域小额信贷进行的分析不多,对怎样使用小额信贷加快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分析少之又少。

  3小额信贷理论基础

  3.1小额信贷的定义

  有关小额信贷的概念,西方国家有不一样的诠释与论述。然而上述概念都存在相同点,主要是涵盖小额信贷提供的服务内容、对象特征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是:第一具备的扶贫功能,有关专家指出其可以农村贫困家庭、低收入人群、女性等提供真正帮助的依旧是小额信贷,此业务可以满足此类群体的日常生产需求,使他们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且能够偿还贷款。其次是具备的服务功能,指出小额信贷仅仅是简单的资金需求,通常是为了给予部分低收入人群或组织提供贷款业务,例如支付业务,存款业务,保险和养老金业务等多。

  而我国专家主要重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指出低收入人群是此类服务的重要目标人群,小额信贷机构本身就是一个金融机构,所以其需要表现出商业化特点,需要完成长久稳定发展的目标。换句话说,我国分析人员指出,只有具备商业化属性的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

  3.2小额资金的来源

  小额信贷资金通常源自多种类型的存款,此外也源自中央银行的贷款和财政支持。一般涵盖下面多个方面:借入资金、上级拨款、吸纳存款、捐赠、财政扶持资金和其余部分来源。捐赠资金一般是个人捐款,此外也包含部分国内外组织捐款,上述资金都能免费应用。例如本地区政府给予小额贷款机构的拨款资金,则是上级拨款,属于配套资金。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是我国创建的的专项资金,因此此部分资金必须使用到贫困区域。存款通常表示强制储蓄,其一般是以提取小组基金的方式收纳。

  3.3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

  在小额贷款的主体中,其通常体现出下面的特征:(1)在穷人中最穷的人。此部分小额信贷业务都对贫困制确定了科学的衡量要求与可操作的概念。(2)是低收入群体,也就是说对目标人群的贫困程度与收入水平并未制定严苛的标准,不只能把钱贷给微型公司我,此外还能贷给小组人员。(3)以性别为分类主体,其中也涵盖下面的部分,以妇女为目标人群,不以妇女为目标人群。

  3.4小额信贷分类

  根据小额信贷多种目标,能将其划分成机构小额信贷和福利小额信贷。一些小额信贷机构首先关注商业可持续发展性,并寻求扩大其业务覆盖范围,为玻利维亚农村银行等众多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业务。太阳银行,孟加拉社会进步组织等。此部分信贷组织被叫做制度主义小额信贷。

  根据其信贷组织,能划分成正规金融组织小额信贷、半正规以及非正规提供者小额信贷三类。基于世界银行《小额金融信贷手册》的内容,正规金融组织表示不只受制于一般法律与条文,此外也需要接受银行条文与监管制度的限制,例如合作银行、商业银行、乡村银行等;非正规金融组织表示作为实体注册的正规性,受到有关条文的限制,然而不受银行条文的限制与监管,例如注册的信托合作社、非政府金融机构、政府扶贫机构等。

  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的差异,可以之际而被划分成农村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残疾人小额信贷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小额信贷等。

  3.5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支持

  (1)不完全信息理论

  信息的不完整会使运营商不能够获得与经济有关系的信息,从而只能由他自己仅限所知道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行为。非对称信息是不完全信息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是说与经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之间因为对于自己所了解知晓的信息在知晓程度上的不同,会有着对信息各方面的优劣不同。一般的情况下,在信息有优势的那方是代理,没有优势的那一方是受托者。在所有小额信贷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有优势的,由于其在信息部分位于优势位置,其能让农户小额信贷尽早变成小额信贷领域的主要部分。

  (2)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与罗纳德•麦金农指出金融抑制观点,清楚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要利用过度干预金融项目与发展系统,因此限制金融系统的完善和成熟。上述方式主要包含政府所使用的使金融价格出现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方针与相关工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由于经济改革的加深,农业信贷补贴论被取代,主要是被农村金融市场论替代,其彰显市场机制的效果,指出需要弱化政府干预,农村需要提升自身储蓄能力,需要去除对利率的管理,让市场自主发展。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金融危机出现,市场机制无法妥善处理全部问题。此刻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市场竞争观点开始成为主要潮流。另外此观点清楚指出农村金融市场属于非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在市场机制无法发挥效力的时候,政府需要开展相应的干预活动。

  4凉山州小额信贷现状分析

  4.1凉山州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济背景

  4.1.1凉山州农村经济现状

  2017年凉山州发动了干部前往基层,主要包含国家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11+11与州内6+9对口帮扶等,总共得到专项资金126亿元,此外也增加精准扶贫贷款38.7亿元,由于开启四大战役,得到良好的发展成就:五百个贫困村退出、脱贫了13.98万贫困人口。并且也有把1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保障。

  在十二五期间,凉山州政府加大了对金融的支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依据扶贫办提供的相关数据,就光是在十二五期间,凉山州政府通过财政和扶贫资金共计投入1090.98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来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2015年底凉山州贫困人口下降了10.6万,从之前的50余万降至40万。但在这其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4.1.2凉山州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覆盖率低

  目前服务于凉山州农村的银行机构主要包括是凉山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所以可以看出,真正服务凉山州农村地区的其实是很少。以凉山州农村商业银行(因为它在全州的金融机构占比例较高,有54.07%)来说,在2016年1月底,凉山农村商业银行在本地区616个乡镇中创建网点280个,自助银行机创设378台,金融组织在乡镇覆盖率达到45%,自助银行机具覆盖率只有61%。此外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似或者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类型的机构,它们也是大多集中在县城,真正在农村的贫困地区的也是很少。因此不难发现,覆盖率其实是很低的。

  (2)单一金融产品,资本流出很严重

  这几年来,很多的金融机构都有针对凉山农村商业银行引入贫困地区,并且对金融产品的开发做了很多的调查。比如包括凉山农村商业银行的贫困地区农村整存=村推进小额农贷,不仅帮助农户增加了收入,也帮助其发展了生产。但是基本上很多贫困县在那个区域而言,所得到的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是很单一的,农村的很多资金是外流的状况。根据分析可知,比如将甘洛县当做案例,地区金融服务一般包含:储蓄、信贷和代理保险等。此外会因为现实因素或条件,制约金融服务发展,很多贫困的农户其实真正得到的服务也是仅限于存款储蓄。以凉山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在2015年底,当前银行综合存款359.64亿元,贷款183.67亿元,两者之差是175.97亿元。

  4.2凉山州小额农户信贷的意义

  (1)宏观经济意义

  在不改变劳动力素质与投入总数的时候,小额信贷能利用转变资本投入结构完成生产函数的充分上抬,进而提高产出与收入能力。

  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信用贷款业服务,便于农户高效的得到正当贷款。在农村区域的生产函数中,劳动力与资金投入不对应的问题频繁出现,进而造成资金约束无法达到潜在能力,因此就导致金融阻碍问题。小额农贷利用资金投放改正生产函数内的要素投入比,促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

  (2)微观经济意义

  站在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其彻底改正了农村区域的信贷市场结构、资产与产业等结构,本质上就是资源分配下的结构调节。其次,小额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信用水平——此类人群进一步了解到要想得到较高的授信额度就需要提升自身信用水平,这就是小额信贷在产业结构与信息经济学上得到的成就。

  第一调节信用社的内部结构,提高贷款分散化水平,减少信用社的风险水平。风险分散是此类管理的主要理念。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扶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上述形式可以帮助信用社在存贷款总额不变时,将贷款给予更多的贫困人口,防止贷款全部汇聚在少数借款人身上,进而减少放贷风险。

  第二调节农村区域的市场结构,利用正当金融的发展压榨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