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职称晋升竞争视角的科研合作探究
引言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理论探究的不断进步,探究领域越来越多,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间的科研协作已经成为完成重大探究项目的重要组织形式.学者之间分工合作,有利于提升探究效率;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也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进而促进创新.尽管合作搞科研有诸多好处,但是如何促进科研协作,却是国内各高校和探究机构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不仅合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学术搭便车.导师署名等假合作现象也日益突出.国内关于科研合作的文献主要从科研管理的视角展开,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究体制.组织架构对交叉学科科研合作的制约,强调改进科研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对策;二是对科研团队的探究,着眼于科研团队的内部要素及外部环境问题,主要论述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以及科研团队建设.这类探究存在的问题是对科研工作者这一微观主体的行为及决策模式探讨不足.事实上,无论是学科交叉还是同学科的探究团队,合作的主体都是科研工作者.相关领域的探究者之间,除了潜在的合作关系之外,还同时存在竞争关系.为了发表论文.申请项目.职称职位晋升甚至是名誉,学者之间往往进行着暗战.因此,本文借鉴徐现祥等(2007).皮建才(2008)等人的探究成果,构建一个职称晋升博弈模型,试图从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决策角度来探究学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探究学者之间为何难以达成合作的原因.二.科研合作的晋升竞争博弈模型1.基本假设为简单起见,假设存在两位学者1和2,且在晋升上存在竞争关系.工作单位或上级部门通过比较两位学者的科研成果来决定其职称或职位的晋升.两位学者的晋升可能性可以表示为:v1=g1-βg2,v2=g2-βg1(1)其中vi衡量学者i的晋升可能性,gi衡量其科研成果,i=1,2.(需要注意,v并不是概率函数,因此没有限定它在0与1之间.可以将它理解为概率函数的自变量,一个概率函数P(v)与v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仅须对v进行考虑即可.)式(1)包含如下两方面含义:首先,学者的科研水平越高,其得到晋升的可能性越大;其次,其他学者的科研成果越多,该学者就越不容易得到晋升,即科研成果具有职称晋升上的负外部性.我们用β(0<β<1)刻画这种负外部性的程度,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职称晋升竞争的激烈程度.限定β<1是为了强调学者晋升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受到自身科研成果的影响.学者之间分工合作,有利于提升探究效率;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也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进而促进创新.因此,一位学者的科研成果受到学者之间是否合作的影响,令学者1和2的科研成果由下式决定:g1=mx-x2/2+θ1xy,g2=my-y2/2+θ2xy(2)其中x.y代表学者1.2的努力程度,m>0且为常数.mx-x2/2和my-y2/2衡量的是学者的努力对自身科研成果的影响,采用这种函数形式是为了说明学者自身的努力不会带来科研成果的持续增加,即学者会遭遇科研瓶颈.令θ1+θ2=θ,θxy衡量的是科研合作对总体科研成果的提升,θ1xy和θ2xy分别代表对学者1.2科研成果的影响.当学者进行合作时,θ.θ1和θ2均大于0,θ1/θ和θ2/θ分别代表地区1和2获得的科研成果份额.当不合作时,θ.θ1和θ2均等于0.同样为强调科研成果主要靠自身努力,令0燮θ燮1.2.模型剖析在给定职称晋升竞争激烈程度β.科研成果分配方案(θ1,θ2)的情况下,学者同时选择自身努力程度以及是否进行科研合作,目标是使得各自的晋升可能性最大.根据式(1)和(2),得到学者的努力程度为:x=1+(θ1-βθ2)1-(θ1-βθ2)(θ2-βθ1)m(3)y=1+(θ2-βθ1)1-(θ2-βθ1)(θ1-βθ2)m(4)均衡时学者的晋升可能性为:v1=x2/2+(βθ2-β2θ1)xy-βy2/2(5)v2=y2/2+(βθ1-β2θ2)xy-βy2/2(6)科研合作是一种自愿行为,只有当学者1和2都选择加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