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经济法对"三农"问题的社会经济功能,剖析了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全面普及法制知识.完善"三农"法律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业技术支持和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关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键字:经济法;"三农"问题;法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之路.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和农民大国,农业体制随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更替.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民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成倍增收,农村生活条件显着改善,我国人民从此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然而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三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很大差距.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因此,当前众多的学者探究了"三农"问题的法制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刘小红(2016)探究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法律制度,指出法律责任制度是破解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监管困局的有效举措.燕艳(2016)从生态农业的角度探究了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认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显着改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民身体健康.贺松兰(2015)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探究了"三农"问题的现状与经济法的关系,指出可从制度保障和经济法调整方面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以上的探究对农民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行为阐述较少,尤其是从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视角探究"三农"问题,目前还未见报道.笔者结合自己从事经济法的教学经验,先论述了经济法对"三农"问题的社会经济功能,然后剖析了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最后系统地给出了解决举措,为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1经济法对"三农"问题的社会经济功能经济法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产物,主要调整政府宏观调控过程中的特定经济关系,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法律部门,经济法具有依托国家干预.强化社会责任.针对经济活动.调整经济行为的特点,主要包含企业组织管理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四大法律结构,涵盖了竞争法.消费者法.银行业法.证券法.财税法.劳动法.环保法等多门法律.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下,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经济法对"三农"的社会经济功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权利义务规范功能.通过法律的规定,让农业经济主体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自己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利用法律的普遍性和规范性,使农民.农产品商贩和农产品企业自觉形成合理合法经营的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违反经济法的主体,采用法律的强制性进行惩处,有利于营造健康的经营环境.二是传递信息的功能.经济法通过政府行政干预这只"无形手"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经济行为的理性发展.农民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等制度预知未来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并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保护农业经济主体权益的功能.经济法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法律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确保经济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经济法可以有效打击倒卖劣质农产品的交易活动,使经济行为有法可依,保护农产品消费者的权益.四是监督功能.农业市场需要法治经济,要让法律成为农业经济行为的坚实后盾,监督农民.农用企业懂法.守法,促进农业要素充满活力,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农业市场机制.2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2.1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尽管土地承包法对农用土地的使用细则进行了完善,延长了农村土地的承包年限,并鼓励开展规模化农业经营,但是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依旧很低.一方面,的农业用地形貌迥异,存在大面积的丘陵和山地,这一类农用土地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先进农机设备的学习能力不足,很多先进机械不会使用,也不愿意购买现代化设备,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随着农用种子.化肥.农药定价的不断上涨,外国零关税农产品的不断涌进,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严重削弱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长期下去,会使农业处于有地无人种的恶性循环之中.2.2劳动力缺乏,农民职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据统计,截至2017年,的农村常住人口约有57000万,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9%,届时我国人口总量约15亿,将有4.6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尽管农村人口不少,但是劳动力依旧缺乏.一方面,现代的年轻人不愿意继续干农活,很多人即使居住在农村,也会选择从事经商.另一方面,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都是年迈的留守老人,已经基本丧失了劳动生产力.同时,农民职业化水平也严重分化.传统的农民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苦劳作,依旧过着贫苦的生活;而懂农业技术的农民则利用现代技术,规模化经营,过着农场主的生活.2.3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流失严重尽管理论上农村给人空气清新.环境安逸的感觉,但是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贫穷的村庄,村民环保意识差,过渡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水源污染严重,对于很多农作物秸秆,大都采用焚烧处理,不仅浪费热能,也污染了气候.而且农村地广人稀,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人们往往把垃圾随意乱扔,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另外,尽管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广修公路,建造新房,绿化农村环境,使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依旧留不住年轻人,很多人仍旧选择在城市买房,最后生活在城市里,致使农村人口大量外流.3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3.1全面普及法制知识推进"三农"法制化建设,其根本在于引导广大农民懂法.守法,用法.大多数农民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在销售农产品过程中,经常受到不良商贩的欺压,从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如果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农民也容易成为责任划分中的弱势群体.因而法律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扶贫工作中可以加法律知识的宣讲,赠送法制知识宣传册和期刊,鼓励广大农民学法.讲法.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选派法学专业的优秀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普法工作,通过走访交流的形式,营造人人学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法治环境.3.2完善"三农"法律体系当前与农业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但是对于直接关系居民生活的农产品并没有农产品保护法.因而应该尽快制定农产品保护法,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农产品的定价.农民的信息知情权进行保护.同时,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的积极性,每年投入了大量的农业补贴,但是由于缺乏对应的农业补贴相关法律,致使农业补贴管理困难,容易造成经济损失.为此,应该修订农业法,完善农业补贴的法律体系,以切实提高农产品竞争力.3.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大都集中于丘陵山地地带,每年大约有1亿左右的农民群众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截至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这些人群亟需国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同时,农村医疗制度不完善,覆盖不全面,很多农民生病了能拖就拖,小病拖成大病,最终担负巨大的经济债务,造成因病致贫的现象.因此,政府要以扶贫攻坚为抓手,全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覆盖全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民的根本生活保障.3.4提升农业技术支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领域的资金支持,每年都设有农业专项基金,尤其是对于农业关键领域的补贴,几乎超越了其它所有行业.但是缺乏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农民虽然拿到了钱,但是不懂技术,无法将资金很好的利用,最终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农民也无法摆脱贫困的现状.因而,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加大技术的支持,可以选派农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加入扶贫工作小组,亲自指导农民运用现代技术种植农作物,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3.5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破解"三农"问题,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打造新背景农民;另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就业和创业.传统的农民习惯了农耕文化,而新背景农民要摈弃传统落后的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政府要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工作收入水平,大力引进优秀的本科生.探究生进入农村工作,制定积极的惠民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4结语经济法通过政府规范农业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受政府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参考文献[1]刘小红.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法律制度探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6.[2]燕艳.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探析[J].山西农经,2016(12):1-3.[3]贺松兰.经济法视野下"三农"问题的政策探究[J].湖北科技学报,2015,35(11):37-39.[4]苟安经.新背景的"三农"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8(9):26-2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