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路向
日见明显.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刻不容缓.一.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时代2013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2442所,其中地方高校2329所.地方高校总数.在校生总数均占全国总数的95%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群体,其汉语运用能力.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势必会影响到未来公民人文素养水平.1.地方高校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堪忧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地方高校本科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听不明白.说不明白.读不明白.写不明白.以阅读为例,据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而北欧国家是我国的6倍.其他国家人年均阅读量:美国7本,韩国11本,日本.法国8.4本,新加坡5本,泰国5本.另据最新调查显示,成年人每天读报15.50分钟,每天读书13.43分钟,每天阅读期刊10.05分钟.我国图书出版量.种类.库存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如此丰富的阅读资源,如此微小的阅读量,对比强烈,令人深思.目前地方高校本科生阅读能力差不容回避.许多学生朗诵一篇400字的作品,会出现3~5次错读.回读,阅读量过少是直接原因.有资料显示,美国一些大学每周学生课外阅读量平均在600~700页,相比之下我们学生的阅读量则少得可怜.笔者对吉林省28所地方本科高校本科生专业类书籍年阅读量进行调查显示,中文.外语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年阅读量为3本的占48%,年阅读量为5本的占26%,年阅读量为8本的占17%,年阅读量为10本的不足10%;理工科.艺术类专业学生阅读比例情况与之大体相当.其中,文科生5~8本的阅读量略高于另两类专业学生.在阅读媒介选择上,文科.理工科.艺术类专业均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倾向于数字阅读.本科生阅读量少,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自主阅读量少;二是深度阅读少,本科生越来越依赖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浅阅读已经成为主要的阅读形式;三是专业领域阅读少.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因此,人才培养首先考虑的应是专业知识与技能.2.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趋势加剧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我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1)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第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条件薄弱.语文教育基础条件很多,这里仅以师资队伍.教程建设.教学方法为例来说明.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范畴,或许正因为如此,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几乎处于可有可无状态.以吉林省属高校为例,多数高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仅有2~3人,有的甚至只有1人或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兼任.教程建设方面,尽管规划教程不少,但始终是面窄的多,板着脸的多.选用的文本在时间.国别.学科.内容与文风等方面与青年人贴近不足,而且对文选深度评析与辅导内容少.课堂教学方法上,依旧是领着学生做课文剖析的多,与学生共同剖析.探讨的少,导致无味的讲授,无趣的学习.学生难以深度参与到语言.文化.价值的共鸣与思考中去.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较低.据统计,大学语文必修课开课率平均不足1/3.2013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探究会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全国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课的高校仅有34.8%,大学语文课时基本上在32学时或更少,近62.5%高校课时仍在逐步减少,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自我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课由必修改为选修消息传出后,许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被贬为选修.被边缘化将会弱化母语,会助推部分高校弱化人文教育的风习.吉林省28所地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仅有5所高校将该课程设为必修课,有20所高校将该课程设为选修课程,有3所高校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且学时普遍在32以下.在20余所专科院校当中,仅有个别学校将该课程设为选修课,学时设在20左右.(2)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原因第一,社会对人文学科认识不足.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高素质的人才一定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体,大学语文越来越成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也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全面提高人文修养的最有优势.最重要的抓手.但受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人文社会学科的价值与地位不断被贬.在本科生中,出现了文不如理.理不如工.工不如商价值取向.长期的认识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是形成今日状况的重要原因.第二,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认识不足.大学语文教育的弱化趋势,其核心问题仍是理念与认识问题,无论从高校管理者.教学实施者,还是学生自身角度,对社会文化传承需求或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认知不到位.首先,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许多高校在教师引入与培训.课时设置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弱于其他专业课.其次,教师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把握,一部分教师上课时延续中学语文课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忽略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一些教师着重知识的灌输,忽略自主剖析作品能力培养.再次,大学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许多学生看英语.专业书或课外杂志.在许多地方高校,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地位始终高于汉语,英语正在成为事实上的第一母语.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育观念与手段的发展趋势1.教育观念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的办学大多定位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任务,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处理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方面,始终是众多地方高校感到困惑的问题.一方面,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既然地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那么人文素养培养乃至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就可以少设或不设,或者认为,中学阶段的教育已足够.这类课程上多了,等于浪费课时,不值得,不应该;另一方面,大多用人单位,也包括许多教育专家与大学教育管理者,深感当前本科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不容乐观,半人教育的弊端突显.因此,未来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或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得到全面加强与重视,应从全社会.用人市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学生自身.大学语文教师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协同改革,才可能逐步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开创新的大学语文教育明天.当然,重视与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观念转变与教学改革实践,首先应当成为地方高校上下一致的共识.2.教育手段的发展趋势随着MOOC课程模式风靡全球,互联网技术改变学习模式的趋势越发突显.美国Coursera平台聚集来自107所大学的558门课程,注册用户达600万,其他两个平台注册人数也都超过了百万.我国大学MOOC平台(即爱课程)也已于今年5月初开通,目前发布课程137门次,近百万人次选课.MOOC课程模式的成功,与其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技术.优化探讨.运用机器判分和同学互评.机器学习跟踪剖析数据等全新教育手段关系密切,这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三.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向1.探究性教学型的教师大学语文遭遇困境的因素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当前大学语文教师的探究水平不无关系.作为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增强探究意识和能力.既要钻研专业知识也要探究教学艺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之所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讲授人具有专精的业务学养.高超的语言讲授艺术.以此为榜样,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从语法.逻辑.修辞能力入手,全面提升业务能力.授课艺术水平.以广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精湛授课艺术吸引学生回归大学语文课堂.其次,教师要探究学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再次,教师要探究教学方法.不能再以单纯的文本解析或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教师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变课堂索然乏味为津津有味.2.创新性应用型的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增强理解能力.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脱离这一目标要求与改革方向,大学语文教学必然走向失败.因此,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缺什么.为什么缺.怎么补,怎样提升本科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来进行.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聆听变为思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并以此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克服盲目照搬的习惯,要在探索与创新中获得新知,在帮助学生打开求知欲望之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氛围.3.丰富多样的人文教育内容语言文字技能素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加强听.说.读.写.书等汉语基本技能的训练,获得相应的能力.人文素养教育表现在既要注重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熏陶与教育,还要关注现代文化内涵,尤其关注时事.新闻热点.时评.事件等.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其核心主要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的社会价值.人文素养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对本科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视野要开阔,体例要全面,并首选涵盖古今.囊括中外的经典之作,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在进行潜移默化熏陶与教化的同时,提升本科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水平.4.多平台研讨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到以教师讲授为辅.在课堂上,以提出问题思考为主,以专题化和研讨式的教学方式为主.专题化是将课程细化为不同的探究专题课题,通过不同专题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写作训练;研讨式主要以师生互动,相互探讨方式进行教学,避免老师一言堂或满堂灌.二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手段,借鉴MOOC课程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技术.优化探讨.运用机器判分和同学互评.机器学习跟踪剖析数据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5.立体化的教程体系教程是课程的核心载体和重要依据.许多现行的大学语文教程选编不够合理,存在着厚古薄今.厚中薄外的现象.未来大学语文教程的选编将必须得到重视.首先,教程选编要以提高本科生文学素养.拓展本科生人文视野.提高本科生的阅读理解及语言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其次,应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特色,形成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国际视野,既有背景感,又有现实性的大学语文系列教程;最后,在教程体系中,应配有相关阅读库.资料库.试题库等.诸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教师人文读本(修订本),香港大学列出的50部人文类书目等等,都值得大学语文教程选编时借鉴与采用.新时期大学语文教程要改变过去的文选或文史类为主的编写模式,积极探索在内容上.形式上.手段上等复合创新型的教程.从内容上,可以是集古今中外精华的复合;从形式上,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的复合;从手段上,可以是纸质与非纸介的复合.立体复合式教程体系建设可为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改变,并以此逐步实现人文素养.母语素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与相互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6.个性化的考核方式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或是考试或是考查,评价方式仍然是考卷考分为主,考核内容多以死知识为主.实际上,地方高校本科生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应以口语表达与写作应用能力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何进行私人定制式的培养与教育,如何构建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新型考核方式,是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向.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在教育观念上,在教师能力提升上,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上,在教程建设上等诸多环节进行长期不懈地坚持,也只有这样,实现提升地方高校本科生人文素养教育目标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谈.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吴婷婷.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谈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期待[J].学术探索,2012(11).[3]刘文菊.关于网络背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我国大学教学,2007(10).[4]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