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学教师职称评定是1988年恢复的,当时中学教师能评上一个副高也就很知足了.但是随着背景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陆续出现了正高.(许昌市属省辖市)市中心医院.市农业科学探究所.林业科学探究所等单位,甚至连市畜牧兽医站.县医院都有正高职称,唯独中学教师这个最大的专业技术队伍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没有.同是本科毕业,同是老乡.同学,在其他行业可以评正高,在中学只能评副高,这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时下最流行的说法是构建和谐社会,行业之间都讲均衡发展.中学教师不设正
高级职称,中学教师心中自然不太平衡,当然也会影响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二.教师学历结构变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
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年前,初中教师大专毕业是少数,中专学历占大多数;高中教师本科毕业的是少数,大专毕业的是多数.而现在,初中教师本科毕业已占到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基本上是本科以上学历,探究生进高中教书已是很普通的事了.有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全国探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已达1.8%.现在博士生进高中教书也不再是凤毛麟角.从我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1999年引进第一个博士至今,下嫁北京十一学校.我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学的博士越来越多,有的已达到近30人的规模.按照规定,硕士探究生在中学实习期满,定级职称就是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四年,就有资格凭中学高级教师了,即副高.而博士生在中学工作二年以上,就有资格定中学高级教师了,他们进了中学,用不了几年,可能不到30岁,职称就封顶了.追求的目标.前进的动力就没有了,这自然不利于调动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如果他们进了高校,职称定了副教授,还会继续奋斗,向正教授努力.即使进了其他行业,也完全有机会进正高,而在中学,根本就没有这种机会.这不利于吸引.鼓励优秀的高学历人才进入中学.三.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克服职业倦怠的需要近年来,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入,中学高级教师年轻化也是一种趋势.按本科毕业,如果工作不错,职称比较顺利的话,参加工作十年就有可能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了,此时教师年龄也不过35岁左右,职称已经到顶,就会产生一种职称到手,职位到头的想法.失去了追求目标,动力就会不足,从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削弱教师之间的竞争力.如果在中学设立了正高职称(即使是很少),就会激励高级教师不断反思和进取,让一些能奉献.有能力.出成绩的高级教师脱颖而出,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多年来,高考升学率的激烈竞争,使得中学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工作非常辛苦.寒来暑往,送走一届,又迎来一届,年年如此,简单重复,教师们深感身心疲惫,职业倦怠现象很严重.尤其是40岁左右评上中学高级的教师,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工作没有激情,专业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若能在中学设立正高职称,无疑会有利于重新焕发他们的教学激情,激发教学工作热情和专业兴趣,使他们进一步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长期以来,优秀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
师范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师范生逐步实行免费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这很好.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啥不愿报考师范院校,理由很简单,一是工作辛苦,二是待遇低.如果就业条件允许的话,让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其他行业中挑选的话,心甘情愿到中学当教师的不多.中学设立正高职称,能极大地鼓舞.激励现任中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在中学职称序列中设立正高,这是许多中学教师的呼唤.
原文链接:
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