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卓越计划”下工科类教师的工程素养提升探究
定程度上表明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目前,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探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工学人才培养数量虽大,但培养质量却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调查显示,工科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应对企业需求的总体满足度连续三届均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另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探究院(IMD)的调查,我国科技人员总数排名世界第一,但合格工程师的指标排名世界第36位,这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无关系.由此可见,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却不是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学生的能力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水平,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针对工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如何提高工科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课题.一.工科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及存在的问题工科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是教师在实施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是工程意识.工程时代.工程综合能力和工程教育方法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对工学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热情和兴趣,注重结合工程实际传授理论知识,善于结合理论知识剖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及系统剖析能力,善于正确剖析工程问题的技术可行性.经济与社会效益可行性.安全与环境生态可行性等问题;积极参加工业实习和工程活动,了解工业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学习掌握工程方法,积累工程经验.工科教育的基础是工程实践.教学中既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也要重视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缺乏工程实践的工程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工科专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剖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把握现代工程技术.生产发展动向,使学生能尽快从在校学习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过程.目前就高校工科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学生培养现状而言,工程教育与现代企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教师均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博士学位已成为应聘高校工科专业教师的必备条件,多数教师直接从学校而来,遵循着学校学习-学校工作”的模式,缺少必要的中间环节---工程实践.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现任专业教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占65%,其中11人直接从学校毕业后成为教师.高等工程教育一直未形成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体系,这导致教师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在工科专业教学中,一味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工程实践时代,以学生身份走出校门后直接走上讲台获得教师身份,没有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生动案例,工程实践能力弱,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偏重讲授理论知识.(二)高校教师考评机制不合理高等院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地位,不遗余力地强调科研工作,通过各种考核将压力传递给教师.教师的职称评定.聘岗.考核.评优等制度虽与教学.科研业绩同时挂钩,但严重偏向科研.教师的科研任务指标具有强大的刚性,具体量化到每次考核的科研经费到账额,发表SCI论文的级别.影响因子和数量.而教学指标则表现出弹性,尤其是教学质量难以量化,故而在各类考核中教学的地位和分量微不足道.这就导致教师在科研上竞相追逐,全身心投入,而教学任务.教学量.教学改革则成为教师的良心活”,变得无足轻重.高校教师考评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了重论文轻设计.重探究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蔓延,这也是高校工程教育科学化和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由于高校的各项政策带有明显的科研导向,结果导致了科研大腕儿的名利双收和教学教师的默默无闻.在这种考评机制下,高校的教学逐渐呈现弱化之势,甚至出现偏离,其典型表现就是重研轻教”教授不教”.在高校的现行政策驱动下,教师的科研压力日渐沉重,大学教学日渐边缘化,教师教学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被日渐吞噬,大学教育的真谛已逐渐消失.(三)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教师的培训体系中仅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访学两种形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进行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访学包括国内访学和国外访学,目前高校教师的考评机制,教师选择的访学单位也均为国内外高校,以获取本领域的科学探究前沿和热点为目的,鲜有到设计院所访学者,到企业访学者更是闻所未闻.如此培训对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的提升帮助甚微.由于接受工程训练的机会寥寥无几,参加工程实践的时间也屈指可数,多数工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工程意识不强,缺乏宽广的工程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不了解工程的过程和方法,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四)工科教育中实习实践环节名不副实工程素质的培养要经过工程知识学习.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工作体验三个环节.企业实习是高校工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其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以我校工科为例,企业实习虽然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但受制于学校实习经费不足.学生人数多等因素,以及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的考虑,实习已由多年前的随企业车间生产倒班工作两周,变成到几个企业走马观花地参观两三天,实习的宗旨并未得到很好地贯彻,实习效果较差.如此实习,让工科本科生的实践实习环节名不副实,学生难以从工程实践中得到锻炼并获取经验.二.提升工科专业教师工程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一)加强工科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工科专业教师除应具有相应的教育时代.教学经验与技巧.学术水平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或具有职业工程师资格等资质.工程界泰斗张光斗院士也认为工科教师最好是工程师.国外工科大学的教授一般都具有较长的企业工作经历,或是从企业的工程师中直接聘用的.但多数在产品开发和工程实践方面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通常不能达到现有的高校教师聘用标准,故而无法融入工科专业教师队伍.工科院校在追求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同时,要力求改善具有工程时代的教师的结构比例.高校在引进教师时,要针对工程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尤其是招聘承担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的教师时,要重点考查其工程实践能力.(二)改革工科专业教师考评机制从事工程教育的专业教师在理念上都不落后,但没有把科学的理念完全落实到课程和各个培养环节上.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严重制约了工科专业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尤其对于一些理工科不分的,由于专业特点,工科专业教师的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理科教师,但考评却采用相同机制,导致工科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方面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巨大.部分从设计院或企业中招聘的工科专业教师一直以工程实践为日常工作,如今面临同样的考评机制,应对考评更是力不从心,压力沉重.学校人事部门应当制定适合工科专业教师的考评机制,如将理工科分开考评,加大教师横向课题参与评价的权重,将教师为企业的服务情况作为指标列入考核要求,以使工科专业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放到实践教学中,改变重科研理论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从工程实践锻炼和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三)校企合作完善学生实践和教师培训体系首先,高校必须改变学校工科学生-学校工科专业教师”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应对企业实践时间作严格要求,改变现有的蜻蜓点水”式的参观实习实践方式.例如德国工科大学高等工程教育要求学生在入学前有不少于12个月的工业训练经历;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半时间要在企业进行工业训练,德国工程教育中的工业训练直接在真实的社会企业中进行,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其次,高校应当有效利用社会的企业资源.一方面,高校可以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做博士后,通过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和企业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增加欠缺的工程实践时代,从而建立师资博士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工科专业教师的岗前培训,要求新任教师在上岗前,必须先到企业实践1~2年,培养产品.过程和系统设计能力,拓宽工程探究视野.此外,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假期或没有教学任务的时间,定期选送工科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工程实训,有组织地安排他们走入工厂.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技术改造,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最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企业出于安全生产或保密等方面的考虑,常拒绝教师跟企业工人一起倒班实习,只勉强同意参观实习,甚至拒绝任何形式的实习,致使校企合作名不副实,难以发挥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国家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政策和制度,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工程教育中,给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的机会,让高校的实习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EB/OL].[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高等工程教育探究,2013(4):1-12.[3]李正,林凤,卢开聪.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探究,2009(3):79-85.[4]新京报网.工科生培养赢在数量输在质量[EB/OL].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