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耕地占补平衡的现状及问题对策探究

2020-05-28 19: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落实耕地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梳理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开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的对策,为破解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难题提供思路.关键字: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现状及建议;1耕地占补平衡现状耕地占补平衡关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自1997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以来,经历了耕地占补过程的数量平衡.数量-质量平衡和数量-质量-生态平衡三个阶段.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简称新政),为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探究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不论对于新政的验证落实,还是对于地方管理实践都具有重要参考依据.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在关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喻锋在政策层面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内涵.途径.实施重点和关键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探究.陈显光选择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为探究对象,从耕地占用与补充两个方面对该区域耕地提质改造的潜力进行测算评价.曹操在充分剖析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上海市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运行机制,为完善占补平衡制度提供了依据.李陈以耕地质量提升为出发点,构建了一套耕地产能占补平衡的潜力评价方法体系,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例进行了应用检验.实际上,从耕地占用角度来看,用地单位作为占用耕地的责任主体,并没有承担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补充任务.与坡度较大.位置偏远.地质基础较差的未利用地相比,他们更愿意将项目选择建设在位置优越.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较好的耕地区域,而忽略了耕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从耕地补充角度来看,土地开发是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的重要举措[7],但由于土地开发会对生态安全带来较大威胁,多数区域补充耕地途径主要以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为主.然而,随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项目不断实施,许多地区能够补充耕地的区域大多已被覆盖,特别是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区域,补充耕地的能力较弱,满足不了本区域内新增用地占用耕地的补充需要.在补充耕地愈加困难的形势下,新增耕地指标成了在新增建设用地报批中,除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外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完成耕地补充任务,确保建设用地及时报批已成为了多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以上可看出,学术界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关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发展完善方面,以及对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测度方面;实践层面看,注重耕地数量的占补平衡政策目前已得到落实,以提升耕地产能为目的的耕地数量-质量平衡也在多数区域逐渐展开.但是由于耕地面积有限性与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已占用的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难以恢复耕种,补充耕地的工作开展日渐困难,特别是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本区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渐渐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2对策建议在耕地占用面积不断加大和补充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愈加困难的新形势下,如何突破瓶颈,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受突破,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从政策层面:落实耕地保护的奖惩机制.由于耕地的稀缺性及占用的难以逆转性,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管控,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集约节约利用程度.除生态退耕外,适度提高耕地占用成本,将补充的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成本纳入到耕地占用成本中.加强对补充的新增耕地监管与后期保护,确保新增耕地产能的长期稳定性.建立耕地产能的年度考核评价机制.(2)从耕地数量层面:适度扩大补充耕地的来源途径.一是通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将耕地内部零星分散的林地.园地.废弃坑塘等复垦成耕地,提高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优化耕地内部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二是在扩大对耕地的认证范畴.由于果园茶园等高效农业项目占地与耕地之间存在互相转化使用的可能性,而在现状地类调查时,此类用地部分认定为非耕农用地,此类占地也应当纳入耕地的范畴.(3)在耕地产能层面:落实以产能平衡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制定耕地产能测算评价指标体系与切实可行的核算与折算体系,在确保产能平衡的基础上,协调好占补面积与质量之间的折算关系.(4)从生态保护层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可复垦耕地开垦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论证与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对适宜开垦的后备资源进行开发使用.防止毁林造田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1]王燕.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对策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19).[2]孙蕊,孙萍,吴金希,等.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成效与局限[J].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3]喻锋.对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11(10).[4]陈显光.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与评价路径探析-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13).[5]曹操.耕地质量成果的上海市耕地占补平衡运行机制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11).[6]李陈,靳相木.质量提升的规划期内县域耕地产能占补平衡潜力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6(2).[7]许丽丽.2000-2010年我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剖析[J].资源科学,2015(8).[8]陈美球,刘桃菊,吴萍.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对策[J].中州学刊,2016(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