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浅析毛泽东思想中的界定之分辨
的是两种表述情形,其共同点或实质性的表述都是或明或隐地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为基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创立与阐发了毛泽东思想.从学理逻辑上应当提出实践概念大于实际概念,并从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论入手作出论证,还应指明毛泽东晚年论及相结合对象时基本上都是使用实际这个概念.习近平的三段精辟论述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著作是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为基点的,这包括革命和建设两大具体实践过程,而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包括革命和建设两次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确定了毛泽东思想的二重本质属性,既是革命性思想理论又是建设性思想理论.如果抽象地对毛泽东思想作界定,这就是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关键字: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实际;在当代我国,毛泽东思想的称谓是家喻户晓,而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从上到下并非都知,即使已知或熟知的人,又并非真知或全知.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的确存在一个有待分辨的问题,笔者拟作探索并求教方家.一.我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之界定的两个表述系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基本上是集中于党的重要文献与党的领导人的表述之中.首先是我国共产党人先后所作的既相同又相异的两个权威性表述系列.第一个表述系列首选是延安时期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其在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同时,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我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1].二选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界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2].再选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的一致性界定,即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思想[3].第二个表述系列首选是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思想[4].二选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紧密结合当时的我国国情和背景条件,寻找适合我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5].再选是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其中有三段精辟论述.第一段是年轻的我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我国革命遭受到严重挫折.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我国的特殊国情,面对压在我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我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我国化.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剖析我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不懈探索,弄清了我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6]689.第二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毛泽东同志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6]691.第三段是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我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6]692.在以上两个表述系列的引述中,第一个相同点就是中介语词都是相结合,无论是先后使用的之统一.相结合.结合起来.结合.适合等中介语词,其实质都是相结合;第二个相同点就是前缀语词都是基本原理,无论是先后使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等前缀语词,其实质都是基本原理;在这两个相同点中,则隐含着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东西,这就是鲜明地针对中共建党初期或我国革命初期的具体实践中,不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或相适合,而是走的一条不结合.不适合的简单套用一般原理,特别是机械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经验的道路,其具体实践过程及结果证明我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这就是所谓的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不懂得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剖析.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我国共产党人,在后续的我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坚定反对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坚持必须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我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我国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以上两个表述系列的引述中,有一个看似相同实则有别的表述,就是在论涉到相结合的对象内容的后缀语词上,第一个系列中后缀语词的关键字都是实践,而第二个系列中后缀语词的关键字则都是实际(包括国情也是实际),那么作为基本原理要与之相结合的对象内容,究竟是实践还是实际呢?这两个关键字是同义而无区别的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咬文嚼字问题.二.从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一个注释说开来对于实践和实际这两个概念,人们在日常思维与日常语言中,大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不作区分地来加以使用,但是,作为哲学或抽象意谓的概念,二者是不宜等同混用的,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在毛泽东选集第1卷中作过这样一个注释:实际这个概念,按照我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这一个概念,时常是双关的.[7]238这样一个注释会被人们认为是权威性的解释.在此应当明确:这个注释是针对毛泽东著作中某一具体论述使用到实际而作的通义性解释,不能由此而得出毛泽东著作中实际包括实践的解释.上述注释是针对毛泽东我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下面这一论述而发的,他指出: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因此,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探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探究的主体.[7]181-182上述注释就是专门针对毛泽东使用的客观实际这个概念而发的,其义只能是指真实的情况这一种含义,即实情或国情,是要求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包括尊重并遵循客观规律这种客观实际,而不能包括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这一种含义,更不能由这一个别的具体的论述推演出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实际这个概念时常是双关的结论.这个结论实质上是把实际当作大概念,包括实情(亦即小实际)和实践这两个小概念,即含二义,实际在此作为大概念表达出来的所谓是双关的,也就把分别作为小概念的实际与实践加以双关等同互用或混用,这在学理逻辑上是难容的.从毛泽东这段论述中,笔者认为不可得出实际(无论是大或小)与实践这两个概念是双关的结论,但可以得出实际与实践这两个概念是相关的这个结论,当然这处论述中的实际是显性的,而实践则是隐性的,但二者有内在的必然的相关性.毛泽东在此明显地使用了客观实际这个概念,这是指的真实的情况即实情或国情,这是独立于并不依赖于我们的头脑以外的东西,这不能把它同人们的行动即实践加以双关等同互用或混用,但是这处论述中隐含着实践这个概念,这是因为他在讲了客观实际的东西之后,使用了对象和主体这两个概念,而客观实际这个概念就成了与实践相关的概念,即是指的实践对象或实践客体,既是我们通过实践来学习和认识的对象或探究的对象,又是我们通过实践来改变.变革或改造的对象,而这个学习.认识与探究者或改变.变革与改造者或有头脑的我们也成了与实践相关的概念,即实践的人或实践主体,也就是毛泽东使用的探究的主体,同时也是改造的主体.在这前后的实践客体与实践主体之中,还有一个具有二重含义的因素或要素就是人,毛泽东讲的探究的对象中包括敌我两方面的人既具有实践对象或实践客体的含义,而讲的有头脑的我们即探究的主体或改造的主体的人又具有实践的人或实践主体的含义,这就说明人类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复杂而又生动的活剧,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既是这一复杂生动活剧中的剧中人,人又是这一复杂生动活剧中的剧作者,前者是作为实践客体后者是作为实践主体,二者又都是十分清晰可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论,实践是由实践客体.实践主体及实践介体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实践客体就是实践活动中的人面对的实践对象即人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实际的东西,实践客体所涉的实际对象的时空范围是无限广阔的,可分当前已被纳入与未来将不断纳入两个界限,又可分自然客体对象与社会客体对象,前者可称为自然环境,还包括人化自然环境,后者可称为人口因素.物资资料生产方式和政治上层建筑,前者与后者总称为社会存在或还原客观实际.实践主体就是处在实践活动中的人即实践者,其中包括实践中的认识主体与实践中的改造主体.实践介体就是介于实践客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中介体,也就是以工具为主的系统,其中包括实体性.器物性的硬工具与方法论.技术性的软工具等.人类想问题办事情是以实践为基础为基点的,这个基础或基点是实践客体.实践主体和实践介体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或综合性的基础或基点,实践既是其立足点又是其落脚点,在这个立足点与落脚点之间,实践主体每行动一步都有一个出发点,而这个步步行动的出发点都只能从客观实际或社会存在出发,而不能从主观认识或社会意识出发,也就是要求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从实践客体出发,而不能从实践主体出发.在实践与实际这两个概念之间,实践这个概念大于实际这个概念,亦或实际只是实践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即实践客体.人类不可脱离实践来谈实际,实践主体想问题办事情不可脱离实践客体,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相关性.三.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作分辨的焦点这一实践概念大于实际概念及其相关性的思路,在毛泽东著作中可以通过梳理分辨找到大量的文体依据.回到毛泽东著作中去作这种梳理,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作分辨的焦点.毛泽东在其一生总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或普遍真理或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地一步一步相结合.他在论述这个相结合时有两种具体表述情形:第一种表述情形是有时使用我国情况.实际情况.具体实际.客观规律等;第二种表述情形是有时使用实践.斗争.变革.具体实践等时同时并用前面一组概念,其表述情形比较复杂,这就是相关性问题,需要仔细梳理分辨.第一种表述情形,首选是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他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7]111-112他强调:我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我国同志了解我国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7]115二选是在实践论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试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7]284再选是在矛盾论中,他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探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7]319这三次表述都是明确以实践为基础为基点,都是明确要求实践主体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真理同实践客体即实际情况.我国情况或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相结合.第二种表述情形,首选是我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他指出:共产党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我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我国特性,即是说,按照我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8]这里表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中的相联系应理解为这一伟大理论在各国都要以各国具体革命实践为基础为基点,把进而的表述理解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必须同我们我国的具体实际.具体环境或具体特点相结合,这就是一大即与实践的相联系与一小即与实际的相结合这个有区别性又有统一性的相关性问题.二选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他作了在笔者看来是情形最为复杂的表述,在全文中把实践这个大概念与实际这个小概念前前后后交织在一起作出15次具体表述.其中使用大概念实践的具体表述有5次,譬如依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1次以及相结合2次.互相结合1次.相统一1次,即共有5次[9]795-803.其中使用小概念实际的具体表述有10次,譬如依次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探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教条主义者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探究,……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我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就是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探究;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的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与应确立以探究我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等等[9]797-803,这9次表述,无一不是隐性地以实践为基础为基点来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特别突出的是第10次表述,即他对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重要原理的我国化表述,也就是对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或精髓的实事求是命题的解释更是如此.他指出:我们我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探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9]801.再选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之后的许多文本中,他开始在相结合的对象内容上专门使用实际这个(或同一系列的作为结合对象的相关)概念.譬如,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他从我们我国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的角度,除两次相关性地交织使用到实践与实际这两个概念之外,其余论及结合对象时,有30多次都是使用实际这个概念[9]813-827;在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论及结合对象时都是使用的我国的革命实际.客观现实.客观存在的事实等[9]837-853.而且此后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且在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他晚年论及相结合对象时基本上都是使用实际这个概念.譬如,1959年2月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这篇与外宾的谈话中,他有针对性地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我国的问题只能由我国人解决.……我不认为我国背叛了马列主义.我国的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这是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情况的统一的问题.[10]5-6又如,1961年1月在大兴调查探究之风一文中,他又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但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探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今年要做一点,这个会开完,我想去一个地方,做点调查探究工作.不然,对实际情况就不摸底.[10]237再如,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更有针对性地指出: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而有害[10]302.四.简短的结论亦或一个界定从我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的两个表述系列来看,其各自的表述都可以从毛泽东著作中找到各自的文本依据,但是这都需要仔细分辨.从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对毛泽东著作相关概念使用情况的一个注释来看,不能认可实际是个大概念的解释,它不是包括作为实际和实践并列的两个小概念的大概念,这不能说是出自毛泽东著作相关概念使用的情形.从毛泽东著作中梳理出来的是两种表述情形,其共同点或实质性的表述都是或明或隐地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为基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创立与阐发了毛泽东思想.从学理逻辑上应当提出实践概念大于实际概念,并从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论入手作出论证,还应指明毛泽东晚年论及相结合对象时基本上都是使用实际这个概念,而我国共产党的第二个表述系列正是对毛泽东本人第二种表述情形的概括性反映.从习近平同志的三段精辟论述来看,这是代表我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最集中而又全面深刻的论述,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著作是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为基点,这包括革命和建设两大具体实践过程,既包括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过程,又包括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而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包括革命和建设两次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包括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这个第一次相结合,又包括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这个第二次相结合,这就确定了毛泽东思想的二重本质属性,既是革命性思想理论又是建设性思想理论,是革命与建设二重内涵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理论,从而有力回应了国内外少数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只是一种革命的或破坏旧世界的思想理论,从而否认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建设的或建立新世界的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偏见.从习近平同志的三段精辟论述来看,如果在以上具体分辨的前提下进而抽象地对毛泽东思想作界定,这就是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所在与本质内涵所作的一个探索性界定,期望人们能够以此来形成一种共识,同时希望学界同仁能够由此引起探讨.参考文献[1]我国革命博物馆.我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2]中共中央文献探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5.[3]人民出版社.我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3.[4]中共中央文献探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06.[5]中共中央文献探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0.[6]中共中央文献探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89.[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