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梳理与探究资本论中对于未来社会论的探究
本主义生产方式界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未来社会的样态和特征,体现出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探究的鲜明风格,树立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探究的一面独特的旗帜.当然,不破哲三发表的〈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也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关键字:不破哲三;资本论;未来社会论;AReviewofFuwaTetsuzo'sDasKapitalontheFutureSocietyZhangYangDepartmentofBusinessForeignLanguages,HebeiFinanceUniversity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GSCASS)Abstract:FromOctober2018toJanuary2019,famousJapanesetheoristFuwaTetsuzohaspublishedarticlesonfourconsecutiveissuesofZenei,thejournalofthecentralorganofJapaneseCommunistParty,combingandanalyzingMarx'sresearchonthetheoryofthefuturesocietyinDasKapital.Ontheoccasionofthecommemorationofthe200thanniversaryofthebirthofMarx,DasKapitalontheFutureSociety,writtenbyFuwaTetsuzo,contributestheoreticalwisdomto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Socialisminthe21stcenturyasthelatestachievementofthetheoreticalresearchofJapaneseCommunistParty.Onthebasisofclarifyingtheboundariesofthecapitalistmodeofproduction,FuwaTetsuzoaccuratelygraspedtheformsandcharacteristicsofthefuturesocietytheory,embodiedthedistinctstyleofJapaneseMarxisttheorists,andsetupauniquebannerofthecontemporarystudyofMarxisteconomicsinforeigncountries.Ofcourse,FuwaTetsuzo'sDasKapitalontheFutureSocietyhassomefurtherproblemsworthdiscussing.Keyword:FuwaTetsuzo;DasKapital;thefuturesocietytheory;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说: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日本共产党原总书记.着名理论家不破哲三认为这是最能够代表资本论整本巨着的关键表述,其中,现存事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肯定的理解是指这种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为向下一个历史阶段过渡做准备,而必然灭亡的理解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存在的必然灭亡规律以及由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规律.不破哲三认为:资本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性入手,证明了人类社会必然向未来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这是该书中最重要的结论之一.2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着名学派--宇野派的代表性着作原理论3主张去意识形态化不同,不破哲三在忠于资本论的基础上挖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厘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界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未来社会的样态和特征,体现出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探究的鲜明风格.一.不破哲三视野下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不破哲三对21世纪资本主义危机以及资本主义新形态进行了深入剖析,批判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中的重要过渡因素.其观点有利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界限和趋势,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隐藏的矛盾的理解.(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包含着重要的过渡因素不破哲三通过对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探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重要因素包括利润最大化主义和工人斗争两个方面.一方面,利润最大化主义是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指明,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原动力就是无限制地追逐剩余价值,而且产业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榨取的部分剩余价值还要在流通领域中转化为商业利润.借贷利润.地租等形式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所追逐的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富有,而是在激烈的市场自由竞争中通过赚取价值来巩固市场地位,特别是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械大工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化,时至今日围绕利润最大化的竞争还在无限制地展开.不破哲三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篇第4章‘货币转换为资本’的一章中,在论及‘资本是什么’时最早论述了‘利润最大化’问题.4马克思说:G-W-G循环是从货币一极出发,最后又返回同一极.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5在公式G-W-G中具有资本家第一次所投入的G与第二次交换所得到的G是同一质之间的矛盾,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虽然公式前后的G在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在量上是不同的.马克思进一步得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完整公式是G-W-G',在G‘中就包含了价值增殖部分也即剩余价值.马克思指明无休止地谋求价值增殖是资本家的主观的.直接的.唯一的目的,才使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6马克思同时指明: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7不破哲三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面对残酷的资本主义剥削,唯一可以抑制资本家剥削欲望的就是社会的强制力量.8这种社会的强制力量实质上是来自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与实践,即马克思所说的为了’抵御‘折磨他们的毒蛇,工人必须把他们的头聚在一起,作为一个阶级来强行争得一项国家法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屏障.9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强力推动下,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表现为社会机制的作用,而且还是推动这一机制不断运转的主动力量.这就在客观上为未来社会的到来提供了物质生产所需要的诸多条件.另一方面,工人斗争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7篇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对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进行了解读.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夺以自由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权利的历史过程.此后大资本逐渐吞噬小资本,大资本家通过资本集中积累了大量资本.对于资本积累,马克思在肯定的理解层面指出: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划背景的提升,也为下一阶段劳动者的合作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的丰富奠定了物质基础.紧接着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1)垄断的加剧不仅使剥削程度加剧从而导致工人反抗斗争增长,而且客观上也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工人劳动日益社会化.不破哲三认为:这段论述非常明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规律.(12)不破哲三指明这是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进一步论述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生产关系桎梏化的问题.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背景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3)不破哲三认为,生产关系桎梏化的两处表述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有共同性,但也要重视两种表述的不同内涵,并从中明确马克思革命理论的发展过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是专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矛盾的经济关系视角出发,认为革命的阶级在经济矛盾深化发展后就能自觉登上历史舞台也即’危机=革命‘论.(14)但在资本论第1卷完稿时,马克思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是不可能发生革命的,特别是随着剥削程度的不断加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被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地位愈发重要.(15)不破哲三强调阶级斗争以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向未来社会过渡的重要意义.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探究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作为社会变革的条件,更是构建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11不破哲三指出了在资本论中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三个历史进程.第一个是在劳动日一章中指明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存续进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第二个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章中指明无产阶级成为新社会建设主体的必然性.第三个是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一章中指明无产阶级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的必然性.英国的工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换来了1850年颁布的为缩短工人工作日长度的工厂法,通过强制限制工作日,来节制资本无限度地榨取劳动力的渴望.12随后,工厂法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卫生.教育等各领域.工人的斗争使工厂法诞生,工人斗争的程度又使工厂法的内容更加细化.总之,工厂法立法的一般化在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结合成熟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因此也同时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13(二)21世纪资本主义迎来了危机爆发的背景在资本论发表150年后,不破哲三认为,21世纪现代资本主义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否改变,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能否回避等一系列世纪之问的答案都是否定的.14不破哲三强调:必须指出21世纪的资本主义不但不能规避利润最大化的弊端,而且还会产生出一系列在马克思所处的背景所无法预见的新矛盾和新困难,从而使其陷入更为深刻的危机中无法自拔.15不破哲三认为21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核电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激化.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2篇就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的紊乱.16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本位的驱使下,企业会因盲目竞争而生产出大量甚至劣质商品,其所产生的社会危害仅仅通过政治或社会事后处理是极其滞后与失效的.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缺乏有效计划与事前防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破哲三指出:通过现代贫富差距.核电.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现实比马克思背景还要深刻与强烈,也昭示了21世纪资本主义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已经听到了未来社会即将到来的脚步声.17在21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暴露的三大社会问题如下.第一是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厂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的过程与具体形式,并把对资本主义工厂内的剖析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的现役劳动军被大规模的产业后备军所包围的独特人口构造.随着资本积累的加剧,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必然产生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社会两极分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论述的一极是资本家富裕的积累,一极是工人阶级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8马克思剖析了1864年和1865年英国国民部分所得税中的收入差距问题,其中1864年约1%的人得到利润收入的约38%,约7%的人得到利润收入的约60%;1865年约1%的人得到利润收入的约40%,约7%的人得到利润收入的约61%.19马克思还引用英国政治家格莱斯顿的话即社会状况最令人感到忧虑的特点之一就是,国民的消费力在下降,工人阶级的困苦和贫穷在加剧,而与此同时,上层阶级的财富不断积累,资本不断增长,来佐证贫富差距极度加大的社会状况.20不破哲三就此指出:对于现代资本主义贫富差距的加大岂止是格莱斯顿所表示的’忧虑‘,而是以一种令人绝望的天文级的规模在恶化.21据国际救援组织联盟-乐施会2018年关于全球贫困问题的调查报告,占世界人口1%的7400万富裕阶层占据了世界82%的财富,而占世界人口一半的37亿人却占有不到1%的财富,这种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4100倍.该报告还指出贫富差距问题仍在逐年加大,世界亿万富翁的资产2010年以来每年平均增长13%,而一般工薪阶层工资收入的增长不足2%.……股东或管理层报酬增加的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劳动环境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22报告还直指现代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的重要原因是整个世界对劳动者保护程度的衰退.大企业集团对于国家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影响力日益增加以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肆意削减成本.此外,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男女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加重,女性劳动者不仅收入低而且所从事的工作极不稳定,导致其陷入更为不利的境地.第二是核电问题.不破哲三认为:利润最大化主义在现代日本最典型的体现是二战以来核电的安全性问题和处理成本问题.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核电被肆意扩展,并把其负担通过政府转嫁给了国民.232018年1月世界核电站的总数是443座,其中美国99座.法国58座.日本42座.在日本就集中了世界10%的核能发电.时至今日世界经历了三大毁灭性的核泄漏事件--分别是三哩岛核泄漏事故(1979).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1986).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2011).核电的开发.维护.回收以及事故赔偿等费用实际上只有小部分由电力公司承担,大部分通过税收的形式转嫁给国民从而极重地加重了国民的负担.第三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破哲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利润最大化主义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危机.1860年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追逐利润最大化,在生产.消费等领域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致使全球二氧化碳量迅猛增加,维持人类生存的大气层也遭到了极大破坏.1860年世界人口约为13亿人.共排出4.8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出约0.37吨,而2014年世界人口约为72亿人.共排出361.4亿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即1860年的75.3倍.人均排出约5.02吨即1860年的13.6倍.24二.不破哲三视野下资本论中未来社会论的样态和特征剖析及〈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的探究风格不破哲三指出:所有探究马克思的未来社会论的学者都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于1881年2月22日给斐迪南·多梅拉·纽文胡斯的书信中的内容.(30)马克思说: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而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对未来的革命的行动纲领作纯学理的.必然是幻想的预测,只会转移对当前斗争的注意力.(31)(一)未来社会的样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篇的第1章商品中就对未来社会的样态进行了详细描述.马克思并没有把商品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形态,而是认为商品社会只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把这一阶段的社会形态与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生活形态.中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形态进行对比之后,得出了未来社会的样态.马克思在这里所指明的未来社会是一个用公共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自由人联合体,其中个人劳动力可以自觉地作为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样联合体的总产品也是整个社会的总产品.整个社会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社会的生产资料,另一部分则用作联合体中的个人私有的生活资料.在整个社会产品生产中,劳动时间起到了有计划地调节.分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作用.从马克思背景的意大利独立运动家马志尼到今日的理论家一直在诟病共产国际是剥夺劳动果实和个人财产的代表.恩格斯在关于马志尼和国际的关系的发言报道中指明:国际不是主张废除而是主张确立这种保证每个人的劳动果实的个人财产.现在,群众的劳动果实落入少数人的腰包,马志尼却建议原封不动地保持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制度,而国际主张消灭这种制度.25不破哲三认为,马克思在论及未来社会消费资料的分配样态时展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指明消费资料向个人分配时要受到社会有机体和生产者的发展程度等历史发展状况的制约.不破哲三指出:马克思从共产党宣言开始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就一直强调人的自由,强调人从剥削中解放出来.从政治的压榨中解放出来,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26恩格斯在1894年1月9日回复意大利社会主义者朱泽培·卡内帕关于可否用简洁的语言来为将要到来的社会主义背景题词的请求时说:我认为,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那位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主义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7不破哲三还强调了马克思所指出的未来社会是用共同的生产资料来进行共同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虽然也是生产者的共同劳动,但是在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的前提下被支配的共同劳动,只在单个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计划性,而从社会整体来看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相比之下,在未来社会,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中向社会公有转移,共同劳动和社会所有的规模将不断扩大,社会的生产才能更有计划.更可协调,在此基础上再建个人所有制.不破哲三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着作中多次论述的生产资料社会化是向未来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出发点.不破哲三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总结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发展的历史过程与趋势,出发点:生产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归自己所有;最初的否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者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被否定,消费资料的所有更是被严格限制;否定之否定:由于社会的变革,重建公有制,消费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同时,土地和生产资料归全体生产者共同占有.28(二)未来社会的特征不破哲三所论证的〈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把未来社会的特征归纳为三个.第一个特征是生产者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在未来社会,生产者自己生产出来的价值主要归生产者自己所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7篇中指出:因此,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而只体现新追加劳动的剩余产品(方面来看)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这也是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从而剩余劳动中,除了用来积累,即用来扩大再生产过程的部分以外,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必须继续存在的惟一部分.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通常由直接生产者消费的部分,不再限于它目前的最低水平.除了为那些由于年龄关系还不能参加生产或者已不能参加生产的人而从事的剩余劳动以外,一切为养活不劳动的人而从事的劳动都会消失.29不破哲三从中归纳出未来社会总生产物中四项必要的扣除部分,分别是再生产折旧基金.再生产积累基金.再生产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不破哲三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背景,资本家虽然也会从剩余价值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上述基金,但大部分还是握在自己手中来讴歌资本主义的繁荣.30此外,由于生产者为养活他人的劳动消失,社会劳动中必要的物质生产时间相应缩短,进而将使个人可自由支配的精神消费的时间大大增加.不破哲三引用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资本论中关于劳动的两处论述来说明未来社会劳动的主体意愿.性格.内容和条件在实质上所发生的变革.劳动的主体意愿是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31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2劳动的内容是每个生产者都把自己的劳动自觉地作为社会劳动从而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劳动的条件是劳动资料最符合人性且可以满足生产者的各种劳动需要.第二个特征是经济活动得到根本改变.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剥夺与扩大是唯一的最主要目的,在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发展本身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且劳动者的联合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成为未来社会最鲜明的特征.不破哲三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原稿中的论证顺序,进行了引证.在资本论第1卷的第22章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3未来社会最大的经济特征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使得有意识.有计划地对生产进行管理成为可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由不平衡形成的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在这里,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这种理性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34第三个特征是经济飞跃式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许多企业希望把自身全部的生产力水平在市场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必然产生大量商品过剩和无用浪费.特别是随着经济危机程度的加重,企业经营更加恶化甚至大量倒闭,劳动浪费.生产资料浪费.商品浪费.资源浪费等一系列大规模浪费问题愈演愈烈.而未来社会可以实现劳动的节约和劳动时间的缩短.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每一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35不破哲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无数职能看起来是不可或缺的,但实际上在未来社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36而未来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职能的进一步简化必然会极大地节约劳动,从而使经济活力进一步提升.不破哲三以日本的赌博业和金融业为例,说明赌博业对社会是有害的事业,但在利润最大化主义的推动下,不仅资本家乐此不疲,就连政府也乐观其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未来社会的职能也会进一步简单化.马克思认为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道路必须建立在必然王国所形成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者联合的基础上,而在必然王国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挥的根本条件就是工作日的缩短.不破哲三进一步指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物质生产,而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必然会对’自由王国‘的上层建筑产生推动力,进而会迎来人类历史的大转换期.37这种大转换期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通过物质力量解决阶级对抗,并预示着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指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引者)而告终.38(三)不破哲三〈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的探究风格不破哲三所作的〈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体现出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探究的鲜明风格,树立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探究的一面独特的旗帜.第一是不破哲三在忠于马克思的原文.原意基础上展开论述.不破哲三在〈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中,有理有力.生动准确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着作中的原文对未来社会进行论述.不破哲三主要以资本论为主进行详实的引证,在必要的时候也引用了资本论以外的大量马列着作来佐证.如,不破哲三认为资本论第3卷的最后一篇的第48章三位一体的公式的其中一段是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问题中最简洁.最浓缩的表述.他同时指出迄今为止理论界对第48章的探究还十分不足.不破哲三认为其中的原因是:该章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被夹在文中并且与该章关联不大;由于该章是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后遗留的书稿进行的整理,受到字迹不清.手稿中断等诸多问题的影响;由于资本论的一些草稿内容至今仍未公布,增加了经济史探究的困难性.不破哲三说:我是利用2003年到2004年间修改日本共产党纲领的契机,下决心总体上深入探究马克思的未来社会论时,才更为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章对于该探究的重要性.……我通过研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着作,沿着马克思未来社会论的探究主线,得出第3卷第7篇中关于未来社会论的表述是马克思对该问题探究的最高峰(的结论).39在第48章中,马克思强调了剩余劳动对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并充分肯定了资本的文明化作用.马克思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40不破哲三进一步引用了该段原文:因此,资本一方面会导致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灭;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中,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物质劳动一般所占用的时间的更大的节制结合在一起.41由此,资本主义的生产为向未来社会的过渡做了充足的准备.第二是在明确资本主义界限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相对应的构筑.不破哲三认为,马克思所指的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直接而有计划地更合理地结合的前提条件即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42不破哲三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内部矛盾即利益最大化主义和外部矛盾即工人的积极斗争,直指21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中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核电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第三是对未来社会的探究避免落入空想的陷阱.不破哲三在未来社会论探究的开始就引用马克思给斐迪南·多梅拉·纽文胡斯写的信中的内容,强调对未来社会的探究如作纯学理的详尽预测必然会削弱当前斗争的力量.马克思在信中早已指明:任何工人代表大会或社会党人代表大会,只要它们不和这个或那个国家当前的直接的条件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43此外,不破哲三引用恩格斯写给朱泽培·卡内帕的书信的内容,强调要用几句话来概括未来新背景的精神,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不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44三.不破哲三的〈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中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不破哲三发表的〈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也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讨与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的探究两个方面.(一)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专制体制的代名词不破哲三认为:人们往往会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没有自由的.专制体制的代名词.451994年7月19日,时任日本共产党总书记的不破哲三在日本共产党第20次党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修订日本共产党纲领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社会化为特征.这里生产资料社会化是指生产资料向社会.向人民转移.而单纯的生产资料国有化并不是社会化,只有国有化的生产资料向人民手中转移才是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46不破哲三认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国有化实践都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与命令下强制实施的,农民被强行吸附在集体农庄连出游的自由也没有,工人在被侵犯人权的残酷制度下劳动,其违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破哲三强调:苏联的这种体制下,虽然也实现了国有化和集体化,但生产资料没有向人民手中转移,反而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专制主义.官僚主义成为了斯大林领导下的主要特征.47日本共产党党纲中也写着:苏联的体制是打着’国有化‘和’集体化‘的招牌来打压生产者的官僚体制.48实际上,没有生产资料国有化这一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作为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物质基础,要想使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里转移到个人所有的联合体中在现阶段仍缺乏科学的实践支撑.不破哲三在〈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连载的最后一期中通过引证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关于向未来社会过渡需要漫长过程以及需要公社等政治组织形式的论述,强调’公社的政治组织‘也就是由劳动者阶级所组成的政权在促进未来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49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目前'资本和地产的自然规律的自发作用’只有经过新条件的漫长发展过程才能被‘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所代替,正如过去‘奴隶制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和‘农奴制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之被代替一样.但是,工人阶级同时也知道,通过公社的政治组织形式,可以立即向前大步迈进,他们知道,为了他们自己和为了人类开始这一运动的时刻已经到来了.50事实上,如果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仅仅作为专制体制的代名词,就会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未来社会的实现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无形中增加诸多阻力与困难.20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从否定苏联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到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都显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希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并使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的基本态度.周新城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集中攻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这股思潮的主要特点.批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科学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51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应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路线,首先应当在共产党内部警惕与认清日益猖獗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想变为了现实,加速了人类对于未来社会即正史阶段的探索与实现,绝非超前与偶然,而是在特殊历史阶段为了把理论上升为实践所探索出的人类社会共同的规律.此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并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而奋斗.当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不能否认的问题,但那些问题绝不是基本制度的问题,而是具体的运行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两者的根本区别必须加以区分.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正是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及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就是在否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历史和理论渊源,人类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步伐也将因此放缓甚至出现倒退,并将极大阻碍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阶段论探究仍需深入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探究成果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已经相当成熟,如着名的宇野三阶段论,包括原理论.阶段论和现状剖析.樱井毅认为:对于阶段论的设定可以清晰地了解宇野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宇野理论的核心.52宇野弘藏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按照世界史的发展阶段划分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并在划分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原理论对现状进行剖析.在资本主义阶段论的基础上去深化社会主义阶段论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综合剖析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阶段论有助于更好地解读〈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不破哲三说:在未来社会里,阶级将被消灭,除去各种扣除的基金全部的财富将用于生产者的生活,到那时生产者的生活将有何变化,想想都会很开心.53但对未来社会论的描述即对共产主义的构思,不仅仅需要有马列经典理论的强有力支撑以及共产主义的信仰,更需要把经典理论与现代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相联系.通往自由王国必然要经过曲折.反复与复杂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不仅要描述未来社会,更要探究从现在到未来的实现阶段与实现路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的,只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资本主义灭亡以后的社会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程恩富在构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时曾指出:在具体判断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否发生变化时,生产关系比生产力更具有直接的意义.54不破哲三对未来社会论的探究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重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问题即从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高度来判断社会形态的发展.不破哲三认为:社会变革的关键就是生产资料社会化.55但生产资料社会化也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初级到高级的阶段与路径还有待深入探讨,而对实现未来社会的阶段进行探讨也是探究未来社会的关键.未来社会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部分质变的过程,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是未来社会所有制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背景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背景课题,56科学地描绘出未来社会的样态与特征.但社会主义制度率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苏联.我国.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实践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21世纪对于未来社会的深入探究必须正确总结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特别是应吸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即习近平新背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理论的精华.这是因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构筑未来社会绕不开的背景课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我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我国的原创性贡献.57由此,探究未来社会论必须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的大视野下.放在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阶段论中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具有真理性的光芒.不破哲三认为21世纪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社会的样态,在现实实践层面有两个层次,一是资本主义逐渐失去世界主导地位,二是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拓与探索.显然,二者是实现未来社会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后者在21世纪的实践已经使未来社会的某些样态得以展现,并将继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不破哲三也认为:在苏联解体的世界动荡中,我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大发展,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与自我革命,其所取得的成功使得现代世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更加清晰,对世界的发展也更有意义.58此外,在未来社会的阶段论中所包含的平衡性与不平衡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不破哲三在〈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中,更多地强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各个生产部门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所体现出的不平衡性是普遍现象,而相对应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的生产过程按计划管理的平衡性.但未来社会存在的某种不平衡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就指明: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59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60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61因此不能仅仅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平衡性,还要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按比例有计划可协调发展仍然会存在某种不平衡性,进而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社会制度来创造更多的相对平衡.毛泽东在肯定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的同时,强调: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注释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页.2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3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名学派宇野派的创始人--宇野弘藏所作的原理论认为,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应与意识形态性相区别,科学.客观的认识不能被意识形态性所取代,试图从阶段论的视角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纯化探究.4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2页.8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4页.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4页.12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14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4页.16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1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6-277页.1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6-577页.19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20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2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22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2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44页.2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49页.2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50-751页.26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27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28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29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0月号.30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1月号.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8-459页.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88-689页.33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1月号.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35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1月号.3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60页.37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1月号.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页.3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8页.4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83页.4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4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05页.43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2月号.44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2月号.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46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2月号.4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7-928页.4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8页.4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3页.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9页.5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52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1月号.53不破哲三:党纲领の未来社会论を読む,东京: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员会出版局2018年,79ページ.54不破哲三:党纲领の未来社会论を読む,东京: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员会出版局2018年,80-81ページ.55不破哲三:党纲领の未来社会论を読む,东京: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员会出版局2018年,79ページ.56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9年1月号.5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58周新城:必须重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评否定十月革命的思潮,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59桜井毅:宇野理论と资本论,东京:有斐阁,1979年,6-7ページ.60不破哲三:资本论のなかの未来社会论,前卫2018年11月号.61程恩富选集,北京: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62不破哲三:党纲领の未来社会论を読む,东京: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员会出版局2018年,25ページ.63姜辉:习近平新背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典范,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8日.64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9/content_5228629.htm.65不破哲三:マルクスは生きている,东京:平凡社,2009年,211-215ページ.66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67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68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