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农村下层面临着文化建设.空心化.公共事务治理等困境.同时人口流失.宗族关系.社会服务水平低下也制约了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文章从思想建设.推动城乡下层党组织融合.消除"家族化".引入外部资源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多方位保障与发展下层民主等五方面出发,增强下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用,助力农村发展与脱贫增收.关键字:新背景;下层民主;乡村振兴;的改革进程开始于农村地区,并逐步向城市地区扩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社会转型,给居民与事务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给党在农村地区的下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也对下层党组织的职能发挥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背景农村地区面临的社会转型困境建国以后,国内经历了以在城市地区成立单位,在农村地区建立人民公社为典型标志的社会重构,整合社会生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恢复了家庭作为农村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农民群体脱离公社化管理,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提高.90年代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地区转型步伐加快.也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一)农村地区文化建设遇到挑战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与根基.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完善乡村道德规范,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区人口锐减,削弱农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另外,引导力量不足也让非主流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持续影响着农民群体的价值观,对朴素道德观念形成排挤.(二)人口外流导致"空心化"现象加剧改革开放40年,为带来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区域的人口流动趋于常态化.首先,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并有举家迁移的变化趋势;其次,跨省的职业流动成为主流,表现为从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的流动;最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开始滋生,农村留守人口弱势化.耕地以及宅基地的撂荒闲置,不仅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农村地区社会关系"淡漠化"建国初期,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在农村地区建立了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网络.但因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政府逐渐退出了农村地区,形成了"乡政村治"的下层管理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一是家庭重新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血缘.地缘等传统农村社会关系回归;二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村民交往表现出货币化倾向,人情交往逐渐向利益等价交换转变,农村地区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四)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陷入"泥潭"目前农村地区发展面临困难.一方面农民群体在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改善;另一方面,农村的公共事务治理却难以为继.当前农村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民只关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利益,对公共村务漠不关心,个人与公共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深陷"泥潭",农村失序.政府失效.市场失灵成为下层治理中的难题.二.农村社会转型给下层党建带来冲击社会转型给农村的方方面面带来冲击,党的下层组织建设工作也是如此.作为下层的战斗堡垒,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大时代下,我们必须树立对农村地区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为农村下层党组织建设探寻正确道路.(一)农村下层党组织容易滋生不正之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也受到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表现为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遭受冲击.部分党员干部不再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盲目崇拜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观念,或在面临农村发展问题时无所适从,甚至转向宗教信仰.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偏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滋生出官僚主义."微腐败"等不正之风.(二)农村下层党组织面临资源人才双流失困境改革开放致使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逐渐解体消失,下层党组织资源出现流失.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不再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削弱了农民群体对下层党组织的向心力.此外,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趋向外流,致使"乡村精英"出现断层,人才困境进一步削弱党在下层的领导力.(三)农村"宗族关系"影响下层党组织运作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施行,血缘.地缘等传统农村社会关系回归,宗族在农村的影响逐渐显现.在某些地区甚至波及到下层党组织的工作,下层党组织家族化就是其中之一.宗族规章代替了下层民主,乡村治理面临失控风险.(四)农村下层党组织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村下层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党员干部观念陈旧,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刻意回避下层工作中的难点,未能充分调动群众脱贫增收的积极性,工作方式简单粗放,无法满足群众诉求,给党组织的公信力与向心力造成损害.三.新背景条件下农村下层党建路径探索(一)以价值导向为准绳增强下层党组织思想文化话语权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下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首先要集中在思想建设领域,以新背景思想加强引领.一是加强下层党员的思政教育,创新工作方法,干部应该深入下层党员群体,协助解决问题与需求,增强组织凝聚力;二是将思政教育工作与党员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引领,结合地方实际健全宣传机制,让农民群体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城乡党建融合发展,拓宽资源获得渠道乡村振兴战略改变了过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式,强调城乡并举的融合发展模式.下层党组织的建设应推动城乡融合,有机整合城乡要素资源.一是构建城乡融合的组织体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推行农村与企业.农村与社区融合,优化下层党组织设置,探索新的组织工作方式;二是构建城乡下层干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加强农村下层干部的培训,另一方面让城市管理经验与方法应用于农村区域;三是出台政策举措,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服务下层.同时,探索企业领导骨干驻村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三)谨防农村下层党组织"家族化"消除农村下层党组织"家族化"隐患.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群众认知水平;二是健全人员遴选培养工作机制,从机制上提防党员干部"近亲繁殖";三是明确党员工作职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将下层不正之风带来扑灭在萌芽状态.(四)提升下层党组织服务水平,补齐社会服务短板目前,农村地区需求趋向多元化,下层党组织应积极探索,提高服务水平.一是紧密联系群众,深入农民群体倾听诉求,妥善解决问题困难,开展便民服务;二是科学决策,将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借助外部资源,如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入调研,把脉农村发展,寻找突破方向,切忌"拍脑袋"决策;三是增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联系,充分整合农村地区有生力量,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五)多方合力建设农村下层民主农村下层民主建设十分重要.首先要培育下层干部的民主作风.这就要求在加大教育力度的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使下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能够自觉维护下层民主;其次是要理顺农村下层"两委"的职责关系;最后要完善农村下层协商民主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密切干群关系,采用议事会.茶话会等交流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更好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参考文献[1]黄少安.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演变及其理论总结[J].经济探究,2018(12):4-19.[2]宋洪远.我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1-11+152.[3]马洁华.农村贫困转型与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05):46-52+190.[4]吴业苗.乡村转型及其路向:"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J].人文杂志,2017(08):116-124.[5]颜小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机制探究--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时代的剖析[J].体育与科学,2018,39(02):13-19.[6]魏三珊.乡村振兴时代下农村治理困境与转型[J].人民论坛,2018(02):64-65.[7]张书林.新背景下层党建创新:困境与路向[J].理论探究,2018(01):134-14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