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探讨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广义生态思维,通过资本论对贫困阶层与落后国家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谐问题的探究来体现.资本论中蕴含的三层生态思想在理论上遵循马克思主义原有的起点.中介.终结的深层逻辑,可构筑起有别于西方学派的另一种更忠实于原着精神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则通过消极生态建设.积极生态建设以及广义生态建设体现出来,三种生态建设同时开展.互相渗透,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关键字:资本论;生态思想;非生态理论;广义生态思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经济学代表作,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哲学底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指向的经济学着作,其理论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学中,还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内在相通性则让资本论中一些不易被察觉的潜在生态思想获得了被发现和挖掘的途径.参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基础.经济学中介.科学社会主义终结的逻辑构架,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可以被挖掘并整合为三个层次的总体结构.第一层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论述,以慢哲学为其核心理念;第二层是非生态理论的生态式运用,带有浓厚的经济学色彩;第三层是指其中暗藏的广义生态思维,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目的.通过对资本论生态思想的三重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之必要性,建设手段之多样性,发展我国家生态建设之特殊性,以及生态建设之目的性均将得到充分展现.一.第一重挖掘及当代启示:慢速生态思想与消极生态建设资本论中的第一层生态思想是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论述,这是最容易挖掘的生态思想,因为其生态性质不具有隐藏性,生态色彩从文本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慢速生态思想是第一重挖掘的最大成果,这一成果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可以得出消极生态建设的启示.由于马克思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论述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有所差异,因此对第一重挖掘还需要进行再次划分.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在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论述中,有些部分具备某个特定的关键字,通过整合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理论,而有些部分不具备特定关键字,只是在平和地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被整合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理论.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将资本论中的第一层生态思想再次分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与其它关于自然环境的论述两类.(一)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与资本论中其它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零散论述相比,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是一个围绕关键字物质变换和裂缝被系统地整合的生态理论.物质变换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已出现,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201裂缝则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引用李比希的着作时出现的,大土地所有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李比希).[2]916物质变换的裂缝一方面不是直观的.经验层面上的裂缝,不是可被人类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实物裂缝,需要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另一方面,这种裂缝也不是纯粹的意识层面上的裂缝,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客观物质性的裂缝.物质变换是能量的流动,也是自然界与劳动者的自我修复,而裂缝则代表能量的流动出现了中断,自然界与劳动者的自我修复未能完成.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即大土地所有制,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索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速度很快,使得自然界与劳动者的自我修复速度跟不上,于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膨胀性与贪婪性遭到浪费与破坏,而裂缝就是这种浪费与破坏的象征.(二)其它关于自然环境的论述除了被整合成独立生态理论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之外,还有一些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零散论述,这部分内容虽没有关于自然生态遭受破坏的描述,但直接表达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也属于资本论中的第一层生态思想,如: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56,57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气候越好,维持和再生产生产者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1]560前面引用的基尔霍夫的那段话中,有一句特别值得注意:‘此外,持久的木材生产本身要求有一个活树储备,它应是年利用额的十倍到四十倍.’[3]272与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不同的是,这些文本中不存在可以统领全局的关键字,也没有展现生态恶化的负面状态,主要是通过阐述生产劳动中人对自然资源的深切依赖来显示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文本与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一样,生态色彩都显而易见,而且两者都体现了一种慢速生态思想.裂缝是自然界与劳动者的自我修复速度跟不上资本主义生产索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速度造成的,而持久的木材生产本身要求有一个活树储备,它应是年利用额的十倍到四十倍则明确表示持续的生产要求自然资源的储备量与年利用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也是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高速度给不了自然界物质变换充足的时间,让速度慢下来对于保护自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三)消极生态建设坚持一个理念若以慢速生态思想直接指导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就体现为消极生态建设.消极生态建设并不是真的消极,而是指其建设方式侧重于克制,是一种面对生态危机最直接最直观的反应.对应生产与生活两大领域,消极生态建设的手段主要包括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与提倡平缓朴素的生活方式.在生产中,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给予自然资源再生和自然界自我净化充足的时间.而在生活中,如果人们愿意践行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去除不必要的衣食住行用度,生活垃圾就会减少,同时生产领域也会随之放缓速度.因此,虽然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和践行平缓朴素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几乎不带任何技术含量的消极做法,但确实能有效地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的作用.其实不仅在生态建设领域,减缓速度的理念在很多领域都相当流行,范德堡大学教授卢茨·科普尼克还从美学的角度探究过减缓速度的意义:慢速美学希望在我们对电子流速度痴迷的背景核心中打开一个空间,我们可以反映记忆和变化的意义.[4]当然,慢即便被当成一种美或情趣来看待,也往往带有生态建设的意味.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所怀念的慢生活的乐趣就离不开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5]在当代复杂的经济结构下,以克制为核心的消极生态建设不太可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更不会是唯一的方式.二.第二重挖掘及当代启示:非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与积极生态建设与直观的第一层生态思想相比,资本论中的第二层生态思想在字面上不能直接显现.所谓不能直接显现的生态思想,指的是一些理论和观点看似与自然生态毫无关系,但若深入探究却会发现,这些非生态理论的内在逻辑与自然生态理论存在诸多相似与关联之处,因此也应该作为资本论生态思想的一部分,这其中又以科技决定论经济危机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最具代表性.这三大理论虽然都没有直接涉及自然生态问题,但其内在思维与逻辑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解读却是严丝密合的.通过挖掘这三大非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可以得出以发展环保科技加强生态计划手段开展生态阶级斗争为主要路径的积极生态建设.(一)科技决定论的生态价值马克思曾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因此,若只从科技发展最终导致社会形态变更的角度来定位科技决定论,那马克思当然是科技决定论者.而资本论中也有不少关于科技导致社会变革的阐述,如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资本以新的形式无代价地合并了在它的旧形式背后所实现的社会进步.[1]664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3]44科技决定论看似没有涉及生态环境问题,但一个有生命力的理论工具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发掘出新的用武之地.科技决定论作为非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就在于,科技的发展不仅会促使社会主义革命发生,还一定会促使生态社会的形成.首先,科技发展会提升人类对污染物的认知能力,许多如今已被全面认知的污染物在过去并未被彻底了解,认为烟主要是一种经济负担的观点长期流行,即使是在医生中也是这样.……19世纪中期,一些专家暗示,烟引发健康问题.尽管如此,他们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撑这一假说.[7]而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科学家又发现了不少新污染物,比如大气污染新离子.污染贝类的新菌株等等.除了能提高人类对污染物的认知能力,科技进步还能提升人类消除污染的能力.(二)经济危机理论的生态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表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限制表现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2]287,288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548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8]马克思正是深刻认识到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伴相随,才没有像西方经济学家那样提出许多应对经济危机的具体举措,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独到之处.经济危机理论这一非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是危机的根源,而危机不仅包括经济危机,还包括生态危机.虽然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就已经表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未能像经济危机理论那样集中分析生产关系性质与危机的紧密联系.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保护工作做得会比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我国家还好,但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生态而对发展我国家进行污染转移的行为正是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体现,而污染转移不仅没有真正解决污染,反而扩大了污染范围.(三)阶级斗争理论的生态价值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在资本论中主要表现为对机器以及利润平均化过程的深刻认识: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1]483正因为机器不是工人受压迫的关键,因此工人早期对物暴力的反抗方式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变分散的对物暴力为联合的阶级斗争.而利润平均化过程则揭示了剥削不是个体对个体的剥削,而是资本家群体对工人群体的剥削,因此工人的反抗也应该是联合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理论这个非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就在于生态运动的具体方式也应呈现从分散的对物暴力到联合的阶级斗争的转变趋向.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地球优先为代表的激进环境运动就以破坏机器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成员将这种破坏机器的对物暴力称为生态性破坏.这种生态运动中分散的对物暴力与早期工人运动中的对物暴力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机器的表现.阶级斗争理论预示着保卫生态的方式与传统工人运动的方式一样,只有最终发展为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甚至共产主义革命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四)积极生态建设探索三条路径对应上述三大具有生态价值的非生态理论,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可得出包括三条主要路径的积极生态建设.积极生态建设讲求积极主动地寻找出路,第一条出路就是发展环保型高科技.科技进步看似伴随着生态破坏,但这并不是科技本身的罪过,而恰恰是科发展得还不足的表现,应该用科学技术去解决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就已有成果而言,最典型的是开发新能源与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生态建设的第二条路径是加强生态计划手段,因为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一样,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彻底解决.前苏联哲学家Э.B.基鲁索夫就曾表示:在私有制关系的条件下彻底解决生态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对自然利用和社会发展的整个系统进行有科学根据的和按计划调节的组织.[9]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需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市场与计划被看作只是手段,但无法否认计划才是更具社会主义色彩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现阶段可以将生态建设领域与经济发展领域作一定的区分,在经济发展领域以市场手段为主,在生态建设领域以计划手段为主.积极生态建设的第三条路径是开展生态阶级斗争,实现工人与环保主义者的合二为一.加拿大学者杰夫·尚茨曾探究过生态运动将更新对阶级斗争的理解:随着与自然相关的冲突进一步加深……一种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更新.更丰富的理解必然产生.[10]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阶级斗争与生态运动将实现合流:阶级斗争带来了远不止发生在工厂层面上的围绕着公司利益关切的政治较量.……长期以来,阶级斗争以不同的途径与形式参与到抗拒由大片生态系统的被占领与私有化构成的广泛性统治与控制形式以及相应的解放潜能的活动之中.[11]三.第三重挖掘及当代启示:广义生态思维与广义生态建设资本论中的第三层生态思想是指其中蕴含的广义生态思维.广义生态思维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强调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广义生态思维,在资本论中表现为对贫困阶层与落后国家的关注.二是以解决社会和谐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广义生态思维,在资本论中表现为对人类社会和谐问题的探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第一种广义生态思维所指导的广义生态建设虽然仍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落脚点,但探究的问题已超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范畴,对于探讨适合发展我国家的生态建设工作以及实现生态公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种广义生态思维所指导的广义生态建设则是抓住清洁.平衡.和谐这些生态思想的本质内核,通过对自然生态的模拟将生态思想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目的.(一)贫困阶层与经济落后国家的困境资本论中的第一种广义生态思维表现为对贫困阶层与经济落后国家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让全人类过上更加惬意的生活,当一部分人的物质生活还得不到保障时,即便另一部分人可以酒足饭饱之后在环境优美的林间散步,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和谐仍然有悖广义层面上的生态文明.若将对贫困阶层的关注提升到国家层面,就表现为对经济落后国家命运的关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着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背景的曙光.[1]81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天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多多少少得益于早期对其它国家的掠夺,而那些被掠夺的国家如今大多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我国家.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需考虑历史责任与能力责任的问题,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发展我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等量的责任义务,对于许多发展我国家而言,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广义生态思维比高环保标准的狭义生态思维更加适用.(二)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和谐平衡第二种广义生态思维是以模拟自然生态的方式探究社会关系的广义生态思维,这种广义生态思维跃出了自然生态的范畴,探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如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等.这种广义生态思维在资本论中主要是通过探究经济和谐问题来体现的.对于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看到了它和谐的一面:大家都是在事物的‘前定和谐’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12]205但更多地则是指出其不和谐的一面:最后,他发现,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生的优美与和谐的归根到底是贸易.……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祸害就是资本本身.[12]649对于政治和谐与文化和谐问题,资本论中虽不显见,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它着作中却有不少论述,比如法体系的和谐.工人政党的内部和谐.新闻报刊的和谐.文学的和谐等等.如今,和谐一词转换为生态,其内涵更为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强调政治生态这一概念: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13]可见,习总书记所指的政治生态就是将自然生态作为一个类比对象,提炼其清洁.平衡.和谐的内在意蕴,而所关注的具体问题已然完全与自然生态无关,这正是将资本论以及马恩其它着作关于人类社会和谐问题探究中所蕴含的广义生态思维彻底彰显了出来.而这种对生态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展,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绝不仅仅是语言修辞的泛化:‘生态’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展,以表面上看,好像是词语意义的泛化或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表现,但从深层次上思考,不能不认为,这种现象是宇宙万物本来普遍都有的存在(生态事实)被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的结果……[14](三)广义生态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对应两种广义生态思维,实践中的广义生态建设就要做好两项重要工作.第一项工作是指发展我国家要兼顾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注意事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发展我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的权利应得到国际认可.在世界各国共同进行生态保护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以生态保护为由对发展我国家的经济建设横加指责,而若深入了解发达国家早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对他国的掠夺就会发现,发展我国家的经济建设无可厚非.第二,发展我国家要努力展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正相关性.经济发展不一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是负面的,非洲之所以多发瘟疫,正是因为贫困导致了卫生条件差,因此发展我国家脱贫致富其实也有利于生态保护.发展我国家若能大力展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正相关性,其发展经济的权利会更容易得到国际认可.第三,发展我国家也有义务支援比本国更落后的国家.经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发展我国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帮助经济更为落后的发展我国家改善生存环境,这样也可以让自身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行为更有说服力.广义生态建设的第二项工作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来打造人类社会各领域洁净.平衡.和谐的良好状态.要做好这项工作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去除社会各领域的污染物.减少污染保持清洁是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在人类社会领域,同样需要清除污染物,比如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文化领域中的腐朽思想等等.第二,节约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并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是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而资源不仅有水.土壤.树木等自然资源,还有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宝贵,一样需要做到避免浪费和有效利用.第三,保持和促进社会各领域的活力.良好的自然生态要求能量持续不断地交互流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人类社会同样如此,各种信息和思想要在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活力的社会.第四,平衡好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必定是各个种群内部及各种群之间平衡和谐的,在人类社会领域,同样需要平衡好各阶层的内部结构以及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正是广义生态思维层面上的生态社会.四.生态思想的终极体现:三重挖掘及当代启示之间的内在关联三重挖掘工作本身侧重于对文本的解剖和剖析,要通过展现三层生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哲学底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指向的经济学着作,其中蕴含的三层生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深层逻辑,即哲学起点.经济学中介.科学社会主义终结.其中慢速生态思想是起点,三大蕴含生态价值的非生态理论是中介,广义生态思维则指向了最终的目标.而通过具体比较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与大力发展环保科技,加强生态计划手段与继续走致富之路,开展生态阶级斗争与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之间的关系,三层生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得到清晰地展现.(一)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与大力发展环保科技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15]生产力发展速度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特点,而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不仅国家会投资,资本家个人也会投资一些科学探究项目.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而科技的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加重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一般情况下,科技本身只代表绝对值,与正负向无关,其发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主要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的好处是能够更冷静地思考科技该怎么用的问题,而发展环保科技就是思考的结果.发展环保科技不仅体现了对科学技术的良性应用,还将这种良善的性质在科学技术自身中进行了内化,使得自身一般与正负向无关的科技也带有一定的正向属性.因此,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与大力发展环保科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语境下看似矛盾,但其实内在可以形成一致性,那就是批判以逐利作为唯一目的的社会关系.(二)加强生态计划手段与继续走致富之路广义生态建设要求发展我国家继续走致富之路,而致富需要发展经济,需要更多地消耗资源,在现阶段需要鼓励市场竞争,这看似与积极生态建设所要求的加强生态计划手段相冲突,但其实只要注意选择和开发较为生态的致富之路,两者之间的反向关系就能得到有效遏制,比如旅游业.养老业等产业都是适合发展我国家和较落后地区选择的较为生态的致富产业.除了反向关系,两者之间的同向关系更应予以强调:贫穷会限制思维发展与能力发挥,人们唯有富裕到一定程度才会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作生活的必需,才会通过生态计划手段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也才会有能力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生态计划.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在其代表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中曾对此做过探究:发展我国家制度调整的滞后性,往往会因为人民的贫困和对未来消费和收入的贴现率高而变大.[16]强调加强生态计划手段与继续走致富之路之间的同向关系,关键是为了让贫困阶层和发展我国家在全世界进行生态共建的大时代下仍坚定走致富之路.这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不仅是出于追求较高物质生活水平是所有人的正当权利,还在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应只是保护某一部分人周边的生态环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年代,工人聚集居住区的特点就是脏乱差,是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而当代国家间的污染转移,也让发展我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垃圾输出地,那些垃圾往往就堆放在发展我国家内最为贫困的地区.也就是说,致富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致富本身,致富不仅具有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直接意义,还体现了广义生态思维,是实现生态公平的必备条件.要想充分发扬加强生态计划手段与继续走致富之路的同向关系,关键恰恰就是将两者同时推进,即在发家致富的进程中加强生态计划手段,以市场手段促进生产力,以计划手段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虽然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计划手段要在最高级的社会形态中才能合理有效地实行,但现阶段实行生态计划手段仍然是可行的.因为在不同领域,适用怎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无需将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生态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全等同起来.市场与计划这两种手段不仅在时间轴上有侧重,在空间轴上也有侧重,即不仅不同时期会更适用某种手段,不同领域也会更适用某种手段.由于生态利益不像直接的货币占有那样具备明显的私人属性,因此生态保护领域会比经济发展领域更适合实行计划手段.现阶段生态计划可先行一步,让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两大领域并存互补,直至未来实现共产主义之时再全面实行计划手段.(三)开展生态阶级斗争与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开展生态阶级斗争是积极生态建设的手段之一,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则是广义生态建设第二项工作的要求.前者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后者强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两者看似矛盾,但正如战争的目的是和平,生态阶级斗争是过程.是手段,全人类和谐相处是终结.是目的,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其实不仅是开展生态阶级斗争发展环保科技加强生态计划手段等积极生态建设路径均是过程与手段.手段是必要的,因为全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不会自动到来,人类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目的是必然实现的,因为全人类和谐相处的状态就是共产主义的状态,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都要坚定实现理想的信心.生态阶级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和其它类型的阶级斗争相比,其实更能体现与全人类和谐相处的一致性:其一,生态阶级斗争以无产阶级为进步阶级.不同时期的阶级斗争有不同的进步阶级,而生态阶级斗争的进步主体不会是资产阶级或其它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会具有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可能.其二,作为生态阶级斗争进步阶级的无产阶级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传统的无产阶级斗争以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作为直接目的,这样的直接目的比较容易理解.而生态阶级斗争的直接目的则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斗争主体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不仅能看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其斗争行动能冲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层次,使斗争行动本身就具有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主观意识.其三,生态阶级斗争比其它阶级斗争更能体现共产主义性质.共产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产,而财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为了避免让全人类所共有的自然资源被少部分人掠夺.浪费与破坏.作为以知识型无产阶级为进步阶级的阶级斗争,生态阶级斗争属于阶级斗争最后阶段中的最高形式,因此比其它阶级斗争更能体现共产主义的性质.(四)资本论生态思想系统的整体结构挖掘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并不是从原着文本中搜集一些具有生态内涵的段落而已,而是要从生态维度重新整合资本论中的相关论点.通过剖析与综合,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先的整体结构是一致的:指导消极生态建设的慢速生态思想带有明显的哲学意蕴,是生态思想的基础和起点;指导积极生态建设的一系列含有生态价值的非生态理论具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是生态思想的中介和主要内容;指导广义生态建设的广义生态思维直接指向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是生态思想的目的和终结.三层生态思想之间密切关联,慢速生态思想需要通过在经济领域的演绎转换为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具体思路,而这一系列的具体思路又必须指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最终目标,前两层生态思想既为带有目标意义的第三层生态思想服务,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独立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有些学者热衷从马恩原着中挖掘各类思想,比如马克思的卫生思想.马克思的艺术思想.马克思的体育思想等等,无外乎是找寻搜集一些蕴含此类思想的语句,并未在这些语句之间构筑起深层联系,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理论系统,其中也有对马恩生态思想的挖掘.虽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对马恩生态思想的收集整理相当全面,甚至也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了类别,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将其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来的结构整合成系统理论,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逻辑在以生态维度整合的系统理论中体现出来.所以说,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挖掘一些生态思想,而是要以资本论为试点,构建起另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外部性.而本文所要构建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则按照哲学起点.经济学中介.社会主义终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有的深层逻辑划分与整合所挖掘的生态思想,从生态维度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貌,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一目了然,那就是处于终结位置的广义生态建设所展现的:实现一个最为美好和谐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7]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是为了自然界,只是为了让人类自己生活得更好.全人类解放的主题不仅贯穿于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部分之中,同样贯穿于本文所挖掘的三层生态思想之中.五.结语总之,对资本论生态思想的三重挖掘并不是在资本论中简单地搜集和整理一些具有生态思想的语句,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构架对资本论进行生态维度的建构.虽然完整的建构工作所指向的对象应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全部着作,但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哲学底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指向的经济学着作,无疑是进行完整建构工作之前的完美试点.资本论中蕴含的三层生态思想在逻辑上兼具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既可看作生态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也可看作是生态思想逐渐深入的三个层面.三个部分或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印证的有机整体,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一样,第一重挖掘出的慢速生态思想与第二重挖掘出的一系列具有生态价值的非生态理论也是第三重挖掘出的广义生态思维的两大基石.但同时每一重挖掘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又是不同的,每一重挖掘都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因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启示也呈现不同的角度.综合运用不同角度的各种启示,可以避免偏差,保障行进中的正确方向,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卢茨·科普尼克.慢下来---慢速的现代性[J].上海:上海艺术评论,2017(01):36-42.[5]米兰·昆德拉.慢[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2-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7]彼得·索尔谢姆.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出版社,2016:2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82.[9]Э.B.基鲁索夫.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北京:哲学译丛,1986(4):29-36.[10]杰夫·尚茨.激进生态学与阶级理论[J].北京:国外理论动态,2006(1):16-19+26.[11]郇庆治.当代西方绿色左翼政治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9.[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重要论述摘录[J].北京:我国纪检监察,2018(8):1.[14]张旭.广义生态学之生态范畴及生态图景[J].长春:吉林省教育学报,2017(2):42-44.[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1.[16](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7.[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