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形势政策论文(业内推荐阅读6篇)
增强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了解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与进程.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渠道.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以下的形势政策论文来探究一下国家当前的形势政策吧!形势政策论文第一篇(1)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的优化摘要:辅导员工作是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国家在宏观政策上颁布了系列配套文件,但是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理想.本文通过剖析目前高校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探寻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希望能促进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的优化以及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字:高校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从高校的角度来思考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高校就需要进一步具体剖析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制定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相关政策.制度和举措,促进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的优化,不断促进辅导员工作体系的完善,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才,从而实现高校不仅能够招进人,更能留住人和培养人的伟大目标.一.当前高校辅导员政策环境剖析宏观政策环境指的是,执政层面做出顶层政策设计,并营造其执行环境.宏观政策环境确定指导思想,决定大政方针,指引运行具体方向,影响持续性发展.在宏观政策上,2017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7年8月教育部第32次部长办公会议修订通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系列配套文件的颁布印发说明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在制度框架上,国家文件为辅导员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中观政策环境是国家有关部门围绕各自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政策,并为其实施创造政策环境.中观政策一般是对宏观政策的初级执行,提出工作思路和要求,同时,也给下层政策的执行留有一定程度的创新空间和余地.微观政策环境指的是,下层单位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制定实施政策,并营造其执行所形成的政策环境.微观政策环境是建立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的政策环境,延伸到了政策的终端,是政策执行的最终政策安排.如果不能保证微观政策环境的完善,整体政策安排就难以落到实处,最终必然造成政策的失效.高校辅导员政策环境方面,总体情况是宏观政策环境好于微观政策环境.在微观政策环境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效果.当前,在政策方面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倾斜,但倾斜并不等于特殊照顾.有些高校不能正确处理政策倾斜与严格标准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应该把握好标准和尺度,确定符合实际的标准之后,在具体的操作执行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放松和倾斜.下面主要从微观政策环境出发,剖析高校微观政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举措.二.当前困境剖析高校辅导员宏观政策环境基本是处于稳定上升状态,但是政策的执行程度.执行效率.执行效果等方面并不理想,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专职辅导员队伍存在严重缺员的问题,多数高校辅导员数量配比还达不到1∶200的要求.专职辅导员数量少,学生人数多,辅导员要随时随地地全面关注学生的动态,更要具备处理突发和群体事件的能力,这就造成了辅导员承担的责任多.任务重,职业压力大.国家相关文件做出以下规定: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实际上,辅导员却很少能够参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之中,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与文件规定的脱节.2.相关机制和体系不完善在管理制度上,一些高校辅导实行的是双重管理制度.双重管理制度指的是,辅导员不仅要接受院系部的管理,还要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的管理.一方面,这种管理制度能够保证辅导员队伍有完备组织;另一方面,这种管理制度模糊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和角色定位.辅导员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还要完成院系布置的工作.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因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辅导员努力了,但是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加上辅导员在大多数情况下处理的都是琐碎的事情.这种否定辅导员努力过程的评价过程不利于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激励.在辅导员职业培训上,大多以专题培训的形式进行.这种专题培训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普及知识.交流经验.而专题培训的弊端就在于不能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系统探究,不能够促进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还缺乏全面的指导.目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主要依靠自身的自觉性和个人努力,学校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在职业晋升机制上,各高校虽然建立了双线晋升机制.但事实上,高校行政岗位具有稳定性,而辅导员没有充分的岗位保证.同时,辅导员在申报专业技术职称方面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对于课题和论文数量有严格的要求,这在无形之中就为辅导员设置了很高的门槛.3.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非专业化长期以来,高校中对辅导员有这样一种观点:辅导员是非职业化的,是人生职业过程中的过渡性职业,这就造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也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非专业化.徐建军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明显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一杯水对一杯水式的教育,二是外行当家式的管理.问题的症结在于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曲建武等认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关键是培养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三.高校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优化路径政策环境创设以后,高校要采取必要的巩固和优化举措,重点是要促进深入贯彻落实政策.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就是在强调政策能够真正被执行的重要性.1.自查评估政策执行情况高校可以专门成立自查评估小组,对照政策要求设立相关评估指标,针对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继而发现差距,并进一步做好政策的执行工作.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自查评估,如发放调查问卷.开座谈会.进行书面总结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不低于1∶200要求设置专职辅导员的岗位,并选聘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作为兼职辅导员,在数量上达到要求,确保有足够的辅导员处理学生工作事务.学校可以对照自身情况,自查有没有达到政策要求.2.制定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体系,加强专业化建设为了使各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化,需要补充相关配套文件,增强相关政策的操作性.完善高校辅导员政策的配套文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要有针对性.当前,高校辅导员培养考核体系.考核评估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完善有关机制.(1)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高校要从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有方向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双向指标,改变过去只看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准确.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考核辅导员的工作,将辅导员的定级.晋升.聘任.奖惩等与考核结果挂钩.(2)开展系统有效的辅导员的培训和职业规划高校要建立全方位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多形式的培训活动.例如,高校可以为每位辅导员专门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每位辅导员的工作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时代等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具体剖析每一位辅导员的职业特质和发展方向,因人而异,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剖析,为每一位辅导员量身打造独特的培训制度,从而全面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激发其职业潜能.(3)拓宽辅导员的发展通道高校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管理体制,以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主.辅导员不仅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还有机会进一步提升为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或者走向行政管理岗位.高校要将优秀辅导员看作是学校干部的中坚储备力量,从各个方面拓宽辅导员的发展通道,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4)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定位明确工作的定位有利于明确职责.此,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应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引领者.发展引导者.安全维护者.事务管理者.在教育方面,辅导员应以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为教育重点;在发展引导方面,辅导员应以学业.生涯规划.就业服务.心理健康与咨询.校园文化建设.社团管理等为指导重点;在安全维护方面,辅导员应以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冲突为管理重点;在管理方面,辅导员应以管理服务为重点.(5)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职责保障机制高校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保障机制有利于明确职责范围,明确划分各工作部门的职责,把具体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身上,真正做到各司其职.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协商配合,从而打破各个部门隔离的状态,也解决了任何部门都可以指挥辅导员的不良现状,卸下附加在辅导员身上额外的重担.3.升华交流成功经验高校要建立不同高校之间的辅导员交流机制,加强内外交流和研讨.通过组织交流,一方面可以宣传好的做法,总结有关政策执行的有效经验,为政策执行者提供参考思路和启发.另一方面可以树立先进典型,减少其他政策执行者摸索路径所耗费的时间.通过组织交流,进一步显示.证明政策执行的可能性,从而给予广大政策执行者以希望和自信心.四.结束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随着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要遵循以人为本为根本原则,结合高校发展的现实情况,具体剖析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辅导员长足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辅导员微观政策环境的优化,以达到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又使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双赢局面.参考文献[1]徐建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探究中心.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杨振斌,冯刚,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形势政策论文第一篇(2)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与政策解读探究摘要:食品安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调整和强化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食品卫生质量合格率不断提高,食源性疾病逐渐下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乐观,但仍存在一些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食品生产技工技术不断进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本文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剖析了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剖析了的食品安全政策的变迁,并着重探究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助于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政策与监管制度.关键字:食品安全;形势;政策;StudyoncurrentfoodsafetysituationandpolicyinterpretationXUQianDepartmentofBasicCourses,Xi'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Abstract:Foodsafetyhasattractedworldwideattention.With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China'sopeningtotheoutsideworld,China'sfoodsafetyisfacingamoreseveresituation.Inrecentyears,thestatehasstrengthenedthe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foodsafety,adjustedandstrengthenedthefunctionsofvariousgovernmentdepartments,andestablishedarelativelycompletesystemoffoodsafetylaws,regulationsandstandards.Thequalityoffoodhygienehasbeencontinuouslyimproved,foodbornediseaseshavebeengraduallyreduced,andconsumershavebecomemoreawareofself-protectionandlegalawareness.Atpresent,China'sfoodsafetysituationisrelativelyoptimistic,buttherearestillsomeriskfactors.Withthefurther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technologyoffoodproductiontechnicianshasbeenimproved,newfoodsafetyproblemsareemerging.Fromtheperspectiveoffoodsafety,thispaper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existingproblemsandseveresituationoffoodsafetyinChina,furtheranalyzedthechangeofChina'sfoodsafetypolicy,anddiscussedthepres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foodsafetysupervisioninChina.Finally,thepaper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soastohelptoimproveChina'sfoodsafetypolicyandregulationsystem.Keyword:foodsafety;situation;policy;1引言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生活与安全状况.近年来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安全话题不断发酵,食品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次从法律层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2013年重新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4月人大重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显示出国家维护食品安全,整治行业乱象的决心和勇气,力图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1].2017年新食品安全法自出台后,就被人们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新的食品安全法贯彻了中央的4个最严的要求,按照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大了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新增了50多条,对现有的70%的条文进行了实质性的修订.很多制度都很新颖,这些制度的创新有利于食品风险的全面防控.责任的全面落实.体系的全面推进以及能力的全面提升四个全面,最终有利于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和健康福祉的全面提高.2018年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管理.2食品安全现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食品的供应量有了显著的提升,食品的种类不断丰富,人们的品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食品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也在不断丰富.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食品行业的生产能力也在逐年增强,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速度也在持续加快,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相关文件,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数量逐年降低,食品安全总体呈现较为平稳的趋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对于食品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2.1食品卫生检测合格率不断提高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权威检测报告,我们发现食品卫生合格率在1982年仅为61.5%,而到了1994年则提高为82.3%,到了2001年进一步上升为88.6%,其中相当一部分食品(如粮食.水产品.植物油)的检疫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2003年国家对23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在售的239种食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率达到97.1%.与此同时,通过对食品中添加剂.污染物与重金属的检测发现,产品合格率达到96.23%.通过卫生检测部门的抽检结果,我们发现我国食品卫生的合格率不断提高.猪肉中瘦肉精的检出情况是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突出问题,能够有效反映我国食品安全的变化趋势.2005年瘦肉精的检出率仅为2.3%,相比于1998年大陆出口的生猪中40%瘦肉精的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改善程度.此外出口蔬菜的农药超标率同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2016年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这表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与此同时,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等问题仍不容忽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数据显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总体抽检合格率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2].2017年2月,消费者报道整理剖析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年全年的食品质量抽检信息,共25212批次,抽检囊括了婴幼儿配方乳粉.肉制品.酒类.饮料.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等32类食品.抽检数据显示,不合格产品共计241批次,占比为0.96%;不合格产品主要集中在食用农产品.特殊膳食产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不合格原因涉及菌落总数超标.过氧化值超标.大肠菌群超标等[3].2.2食品安全科技得到了发展卫生部.农业部以及相关检疫部门都建立了专业化的探究机构,具备了独立从事专项探究和高精度检测的条件.已经培养出相当规模的技术队伍和人才,为食品安全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重视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纷纷将其列入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同时,的食源性危害检测技术与多残留检测技术也实现了突破,能够在大米.茶叶与蔬菜中同时检测出上百种农药,其中生化测定法中的酶抑制率法由于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列为国家推荐标准方法(GB/T5009.199-2003),已成为对果蔬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进行现场快速定性初筛检测的主流技术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饲料中瘦肉精的检测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检测方法.为了应对出口需要,相关检疫部门也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兽药残留检验方法.目前我国在人畜患病检测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同时微生物污染检验技术日趋成熟.已建立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进行食品加工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及示范区方面的探究.2.3农产品及食品认证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食品认证类型繁多,且绝大多数都是属于自愿认证,不具有强制性.近年来,农产品及食品认证呈现出几个显著的特征:首先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逐步完善,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目标,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制度规范与体系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协调联动.增强合力,扎实推动无公害产品认证体系建设;二是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的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和运输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标准控制体系逐步,在认证标准和认证流程方面逐步实现与国际认证体系的快速接轨;三是开始推行有机食品认证体系,为了促进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有机食品认证,应当完善体系编制,建立诚信制度,遵循国家政策,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协助规范食品企业;四是危害剖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开始实施,2011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危害剖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规定了从事HACCP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实施HACCP体系认证的程序与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认证机构从事HACCP体系认证活动的基本依据,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危害剖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工作;五是绿色市场认证开始崭露头脚.绿色市场是三绿工程的重要内容.自启动至今,三绿工程得到了国务院的认可和充分肯定.为推进全国三绿工程建设,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流通网络体系,确保农副产品.食品的流通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国家认监委与商务部联合推出GB/T19220-2003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GB/T19221-2003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2个标准以及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绿色市场认证作为一种新的国家认证制度已正式启动[4].3食品安全严峻形势探究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较为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影响程度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已经为食品安全带来了恶劣影响,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常态化问题,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升级发酵,持续引发社会性的恐慌与无奈.为了全面深入探究这些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就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善于运用经济学.统计学方法探究现实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同时积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遏制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产生,寻找食品安全事件的客观规律,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保障食品安全[3-7].3.1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越来越严重食品安全保障的首要环节就涉及到初级农产品.初级农产品是实现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源头性污染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首要威胁,且在后续生产中难以消除.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废水.废气排放量不断加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初级农产品产生了恶性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存在着利用污水浇灌农作物的现象,以及违规使用高剧毒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企业排放的工业三废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土壤中,从源头上对农产品的生产构成威胁,同时地下水中重金属超标与含菌量较高,使得农产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性.农产品源头污染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大威胁,同时由于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影响范围较广,导致的后果较为严重,需要引起相关决策部门与经济行为主体足够的警惕与重视.3.2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假冒伪劣食品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有的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与行业制度,无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滥用各种增白剂.保鲜剂,生产假酒.劣质奶粉,将地沟油作为食用油的替代品,以谋取暴利.此外部分企业无法有效掌握安全的生产工艺与流程,也缺乏相对规范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标准培训,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食品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为食品中残留农药与化学物品造成中毒的人次就超过10万人[5],牛奶.蔬菜.食用油.火腿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品经常进入有毒食品的清单中.用瘦肉精饲养生猪.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用头发制造酱油.硫磺熏蒸馒头等,所有的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都对消费者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引起社会恐慌与社会诚信精神的缺失,最终危害消费者安全.3.3食品流通过程管理不规范食品流通环节作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重要节点.中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的经济主体,在食品收购.运输和储藏方面往往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和相关的保障举措,无法按照规范化的制度进行相关流程操作,片面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不断降低企业生产与经营成本,以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好的销售效果,无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后果,不断加大食品防腐剂的用量,过量使用保鲜剂与各种化学物质以提升食品的良好视觉效果,更有甚者,部分企业公然出售假冒伪劣食品与变质食品,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安全,还有的企业利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在缺乏有效管理的农村市场.城乡结合地区或校园附近出售假冒伪劣食品.此外,食品安全流通中缺乏完善.明晰的规章制度,无法有效遵循制度,进货查验制度.质量承诺制度.问责追究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流通中混乱现象较为普遍,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爆发.3.4食品安全犯罪现象严重食品安全犯罪现象较为严重,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追逐经营利润的最大化,部分企业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现实中的企业有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有的结成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实现从生产到供应再到销售一条龙的流程化体系,逃避市场及相关部门的监管,有的企业甚至将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出口到国外,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2012年山东破获的食品安全犯罪案达480余起,涉案金额超过3亿.在食品安全专项行动中,查扣地沟油1100多吨,病死猪肉100多吨,查货瘦肉精与瘦肉精饲料650多吨,从中可以看出犯罪程度与严重程度之深[6].蚊蝇聚集的黑作坊生产的小面包.为使油条更脆口而添加洗衣粉的油条.用大便做的臭豆腐.牛肚小作坊臭气熏天.用劣质陈化米做的米粉.用福尔马林浸泡的鱿鱼等黑作坊食品换上新包装堂而皇之地走入公众视野,摆上货架公开售卖[6].最近曝光的毒胶囊事件,更是激起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又一轮担忧.2016年底,上海各监管部门共注销和吊销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1.4万张;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7240起,罚没款金额1.63亿元人民币.上海警方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159起,抓获320名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当年提起公诉129人.2017上半年各地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500余起,公安部挂牌督办重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80余起,其中涉互联网犯罪案件占40%以上[7].4食品安全政策解读4.1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变迁食品卫生制度:2003年以前.2003年以前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主要集中于食品卫生管理,期间颁布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是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随后陆续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的安全.20世纪80至90年代是食品质量快速提升的时期.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公众的视野,阜阳大头娃娃事件.苏丹红事件等,频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这一阶段的食品安全事件仅以公共议题的形式存在,并未上升为政策性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对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加之相关媒体在保障公民食品安全知情权与披露食品安全真相的不懈努力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做作的有益尝试,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被曝光,涉案企业被整治查出,有利于重塑健康的食品安全氛围[8-10].食品安全政策形成:2003~2007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立法的需求愈加迫切,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大力整顿食品生产与销售市场,从源头到生产再到销售进行全流程监控管理,构建起多层次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国务院也建立了整治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办公室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显示出其维护食品安全的决心,也标志着的食品安全开始进入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阶段,食品安全工作进入崭新的阶段.各省市也紧跟国家的响应与号召,建立起符合本区域情况的食品安全体系,纷纷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及领导小组,制定重大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平台,定期发布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结果与信息,通过与食品技术检测部门和探究型高校的合作,牵头行业专家与学者发布食品安全方面的前沿与关键信息.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详细阐述了食品安全的保障性举措.此外,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已被列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显示出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充分重视.食品安全政策的新动向:2008年至今.2008年以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入新时期,标志性事件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颁布.2003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为国务院直属单位,监督实施食品行政许可,制定并实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的稽查制度,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行为.2008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归卫生部管理,为其直属机构.卫生部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许可,对药品的生产.流通及销售进行全流程监管,同时对餐饮业等消费环节进行监管.2018年3月,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时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对当前的食品安全政策提出了挑战,尤为突出的便是食品国家免检制度被彻底废除.回顾食品安全政策的演变趋势,食品安全监管趋严是最突出的特点.由于食品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加之信息的不对称,食品安全事件就成为市场失灵的必然结果,而相关政策的出台则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为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4.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一是运动式监管难以取得成效.所谓运动式监管就是一旦有风险事件爆发就全员出动,进行大力整顿与清理.虽然这种监管具有短时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食品安全违规行为进行精准打击,但由于其具有间隙性和缺乏重点和深入打击,往往难以形成深入持久的效果.二是分段式监管容易产生监管盲区.分段式监管是食品监管的突出特征,监管部门通常是你管一段,我管一段,存在较多的监管盲区和漏洞,各监管区段不能实现无缝连接与全面覆盖,且极易造成监管主体的监管错位与重合,很大程度滋生食品安全风险事件.三是多部门交叉监管导致配置效率低下.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众多,其分工主要依据食品所涉及的生产.加工.流通与销售4大环节,各个环节存在较多的重叠与交叉,食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极长,且各个环节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监管的分段变得极其困难,同时受旧体制的束缚,各个部门在资金.人力.经费等方面的统筹优化越加困难,无法实现部门的高效衔接.三是以罚代管曲解了食品监管的目标.这种监管使得部分监管机构将监管罚款作为监管考核的评判标准,执法者不是引导经营者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确保流通环节的安全,往往是等经营者违法了再去罚款,获取业绩.而企业为了在市场立足,就必须与执法者搞好关系,向其支付租金,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成本[11-13].5健全与完善食品安全政策与监管制度的相关建议5.1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业环境由于食品安全涉及范围极广加之食品行业的复杂性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保障食品的安全不仅需要企业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行业的自律作用,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发挥其质量认证标准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14-16].一是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难以做到全面覆盖,行业协会的自律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陷,要善于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一方面要促进行业协会的不断完善,制定规范化的流程和制度指导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与约束,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用于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应逐渐配套完善起来,为其良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根据行业协会的特点灵活赋予其独立人格的特性,不断完善其职能,是指更好地为食品安全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这在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负有重要责任,这就要求其必须具有极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合法守规地从事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二是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食品质量认证体系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体系之一,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政府要积极引导认证机构与认证市场的建立.不仅要努力强化生产者的质量责任意识,同时要将各种质量认证体系贯穿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与流程,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标准,强化对生产者的全面监督,促使其不断完善其食品管理与监督制度,提升相关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加强食品行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业环境,优化行业标准.5.2完善食品安全社会责任体系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涉及到企业.媒体.家庭与个体多方.只有多方的共同参与与通力合作,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宣传以及家庭与个人的信息沟通,才能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与监督作用.政府的引导在社会责任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制力,引导食品安全社会责任体系的稳步建立.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方面企业要加大资金与人力投入建立相应的内部质量监督部门,负责统筹监督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营环节,企业的管理者也要给予内部质量监督部门应有的地位与权限.另一方面,企业要树立高度完善的责任观,实行责任制管理模式.企业领导人实行首位责任制,对产品与消费者负责,同时也要对员工实行定点到人.到岗岗位责任制,通过企业的内部制度与员工培训,树立良好的责任观,强化其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引导员工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二是媒体社会责任建设.社会公众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渠道之一便是媒体,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性团体,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媒体在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时,要本着公正客观,及时反映客观事实的责任和态度,将最真实最有效的信息反馈给社会公众,其所发布的任何信息和言论要对公众负责,不断完善其社会责任监督机制,对食品安全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督.三是家庭和个人社会责任建设.家庭和个人是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的基础性消费群体,其数量众多,能够形成有效的基础性监督群体,要积极引导家庭和个人参与到社会责任建设队伍中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在政府网站.社区等地方张贴海报或是在宣传月开展专题系列座谈等途径加强公众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法律意识教育,鼓励消费者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政府要重视家庭及个人的监督作用,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对其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关注与处理,重塑消费者维护食品安全的信心.5.3加强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一是健全食品安全链条式执法体系.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也是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归宿.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食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的复杂流程,每个环节又形成完整的链条式环节,要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才能建立起完整的食品安全链条式执法体系,有助于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实现全流程监管的基础上,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提升执法效率,提高食品企业的违约成本,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二是明确执法部门职责分工.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采取的是多部门分段监管法,这就极易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推卸责任,容易滋生更大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根本性问题,同时各部门无法在其监管领域真正发挥作用,也无法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真心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媒体曝光先于政府监管部门,一定程度上说明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的缺失.所以,在监管流程中,一定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执法效率,维护食品安全.参考文献[1]李太平.食品安全形势剖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42(6):215-219.LiTP.OnChina’sfoodsafetysituationandcauseanalysis[J].FoodFermentInd,2016,42(6):215-219.[2]锁放.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以比较法为视角[D].合肥:安徽大学,2011.SuoF.OnImprovementoffoodregulatoryregimeinChina-Basedontheviewofcomparativelaw[D].Hefei:AnhuiUniversity,2011.[3]隋洪明.风险社会时代下食品安全综合规制法律制度探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SuiHM.Researchonthelegalsystemofcomprehensiveregulationoffoodsafetyunderthebackgroundofrisksociety[D].Chongqing: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2014.[4]李建科,陈锦屏.食品安全现状与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J].食品科学,2003,24(8):272-276.LiJK,ChenJP.ThepresentsituationofChina'sfoodsafetyandthecountermeasuresafterchina'sentryintoWTO[J].FoodSci,2003,24(8):272-276.[5]孙宝国,王静,孙金沅.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与思考[J].我国食品学报,2013,13(5):1-5.SunBG,WangJ,SunJY.PerspectivesonChinafoodsafetyproblems[J].JChinInstFoodSciTechnol,2013,13(5):1-5.[6]郑新宇.食品安全形势下的企业道德建设探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ZhengXY.Studyontheenterprisemoralityconstructionbasedonthesituationoffoodsecurity[D].Harbin: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12.[7]熊国平,李亚琴,李林富.浅析的食品安全形势[J].我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12(6):432-434.XiongGP,LiYQ,LiLF.Abriefanalysisofchina'sfoodsafetysituation[J].ChinJHealthInspect,2005,12(6):432-434.[8]刘海燕,李秀菊.食品安全政策的逻辑-制度变迁的视角[J].生态经济,2009,(9):61-65.LiuHY,LiXJ.Thelogicoffoodsafetypolicybasedontheperspectiveofinstitutionchange[J].EcolEconom,2009,(9):61-65.[9]任端平,潘思秩,薛世军,等.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食品科学,2006,27(5):270-275.RenDP,PanSZ,XueSJ.TheperfectionoffoodsafetylegalsysteminChina[J].FoodSci,2006,27(5):270-275.[10]倪永品.食品安全.政策工具和政策缝隙[J].浙江社会科学,2017,(2):66-74.NiYP.Foodsafety,policyinstrumentsandpolicygaps[J].ZhejiangSocSci,2017,(2):66-74.[11]李莹.我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LiY.ResearchonChina'sfoodsafetyanditsregulatorysystem[D].Changchun:JilinUniversity,2014.[12]刘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探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4,7(2):63-78.LiuP.Chinesefoodsafetyregulation:anempiricalstudyonregimechangeandperformanceevaluation[J].JPublicAdmin,2014,7(2):63-78.[13]张璇.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任结构和机制[D].长春:吉林大学,2014.ZhangX.Thestructureandmechanismoftrustinfoodsafetymanagement[D].Changchun:JilinUniversity,2014.[14]马营,谢莹莹,MelloVictor.巴西食品安全政策综述及对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20.MaY,XieYY,MelloV.FoodsafetypolicyinBrazilanditsenlightenmenttoChinesefoodsafetymanagement[J].JWuhanUnivTechnol(SocSciEd),2016,(1):14-20.[15]曹春丽,欧绍华,宾厚.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262-265.CaoCL,OuSH,BinH.ThecausesoffoodsafetyproblemsandthecountermeasuresinChina[J].JAnhuiAgricSci,2015,43(1):262-265.[16]李想.食品安全的经济理论探究:企业行为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2.LiX.Economictheoryresearchonfoodsafetyfromtheperspectiveofenterprisebehavior[D].Shanghai:FudanUniversity,2012.范文一:形势政策论文(业内推荐阅读6篇)范文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机制探究范文三:全面二胎政策遇冷的原鳄鱼缓建方法探讨范文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与农业政策探讨范文五:新形势下新医改政策下的医院经营管理策略剖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