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生态学探究
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本文将运用政治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探究方法来探究生态政治建设,并从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来剖析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对于提高的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水平做出有益的探索.一.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一)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剖析.公民是国家政治共同体的主要成员之一,从公民自身合法权益上来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不仅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公民平等地拥有参与权的重要内容,更是改进政府工作管理,提升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随着公民自身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制度化的公民政治参与,如信访.投诉.选举等活动,对于促进民主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制化保障,而无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如暴力对抗.围攻政府.越级上访等行为,不仅给社会和谐带来不稳定因素,还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给社会政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二)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依据.公民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公共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在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公共利益中,公民参与在政府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改进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先进的参与机制的具体表现.公民政治参与是治理理论维护社会管理模式的基础.治理理论强调民主社会的自由与平等.开放与法制,打破了传统国家与市场.公共与私人的二分法,从管理主体.管理职能及管理方法等方面,注重以协商的方式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鼓励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实现公民的参与与互动.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2]60.治理理论从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出发,强调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在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责任的同时,共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多样性和多中心性的治理理念是对多种治理主体的协调.公民政治参与是人民主权理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人民主权理论强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与民贵君轻相一致,对于人民民主思想的重视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新我国建立以来,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被写进宪法,从而确立了国家的权力源自人民,国家应该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在国家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人民既是权利的所有者,也是权力的最终拥护者,并从人民共享国家权利和共同行使社会事务管理中保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地位.公民政治参与是公共选择理论确保政府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的有效途径.公共选择理论源自经济学,在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其理论是为了在有限的可用手段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以现代经济学为基准来推进政府解决问题和推行科学决策的有效方法.公共选择理论注重决策过程,特别是在规则和程序建设上强调政策有效性.市场经济在的不断深入,在平衡各类利益集团如农民利益.行业利益.地区利益等,从自身利益和发展目标分散性问题上,难以推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决策.鉴于此,应该充分考虑公民政治参与国家治理的相关因素,重视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听取其积极的意见和反馈,以保障决策的民主和科学.二..(一)公民政治参与与政治生态学关系剖析.政治生态学是政治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探究方法,旨在从两者的对接与融合中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政治生态学在运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特别是政治环境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而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方式或活动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从生态学上来看,公民政治参与具有生态系统属性,也就是说公民政治参与是国家政治实践活动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公民自身与社会政治系统和国家大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将国家的政治体系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的话,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会受到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社会文化观念.社会经济水平.社会组织化程度等都将制约公民参与政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公民通过参与政治反过来影响政治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公民在选举活动中行使选举权.通过上访来表达自身的意志,从而推进民主政治的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二)政治生态理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1.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要素剖析.政治生态理论将政治引入到社会领域,并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全方位地考察.社会是政治赖以生存的环境,政治决策应该与所处的社会和自然保持适应,作为严密.完整的社会体系,必须能够从各要素的协同组合中建立顺畅的.有机的整合机制.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组织利用自身的凝聚力来团结所有成员,并从政治参与中发挥其利益综合;另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发动组织成员来参与到政治战略决策中,并对政治系统的决策施加影响,以促进社会组织利益表达需要.公民政治参与多是以组织或团体的方式,借助于政治体制来发表政治主张和见解,而对于现实中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并未体现组织协调,在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中缺少组织自立性,甚至公民直接以个体的名义来参与政治活动,给国家政治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表现出无序性和无组织特征.2.公民政治参与的经济要素剖析.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呈正的相关关系[3]21.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对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推动也是显着的.一方面从参与的层次和规模上来看,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经济发展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温饱之后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家政治生活实践中,并从参与政治生活中获得政治责任感;另一方面从政治资讯和沟通平台的建设上获得较高提升.经济发展下的现代科技让沟通渠道更加便捷和广阔,如网络平台.博客.微博等政治参与方式的普及等.经济生态环境的逐步完善对政治参与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利益协调中,社会经济收入的差距激化了利益冲突,不同利益群体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对自身群体利益的出发,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而政府作为维护各个阶层相关合法权益的特殊决策机构,如何从各自的特殊利益的平衡和政治诉求的满足中来规范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有序竞争,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国家整体政治资源的平衡中,对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行理性剖析,尤其是在政治参与方式.参与流程和参与过程中,构建制度化的政治系统来推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公民政治参与的文化要素剖析.从政治生态体系来看,要想维持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每一个社会公民的稳固支撑,同样,政治体系在尊重其社会公民个体时才能赢得公民对政治体系的尊重,才能获得两者间的生态互动.政治文化是多元性的,公民在政治参与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思想,都依赖于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从古代的传统臣民文化到现代的多种类型政治文化的相互交织,臣民文化否定个性独立.漠视公民自主权的被动参与思想在行动上多表现出非参与倾向,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三.营造公民政治参与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党中央高度重视创建政治生态环境,确保公民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合法性.有序性开展.其主要对策表现在:一是要从参与渠道的拓展上,增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进一步健全民主政治参与机制,重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从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力度上,大力培育社团组织,强化社团组织在政府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三是强化对社团组织成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水平,将公民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基础,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尤其是自主意识.独立精神,从现代政治文化的教育和法制文化的普及中,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四.结语.政治生态理论作为探究政治体系的一种方法,在追求政治生态平衡时,更注重效率.作为崭新的政治理念,在探究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问题中,着力培养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责任感,从塑造理性公民视角,充分发挥公民的权利.自由和责任,以合法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来改善公民参政议政的良性发展.参考文献:[1]蒋慧,吴杰.公民权理论视角的城市政治剖析[J].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2]许玉镇.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代表遴选机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3]孙发锋.制度环境:我国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制约因素[J].云南行政学报.2012(0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