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儒家文化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通

2020-05-28 19:3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我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要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更加鲜明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从而增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着力挖掘儒家文化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使之得到广泛的认同.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儒家民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智慧和才华.现代民本思想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同时又紧密结合新的背景特点和实践要求予以创新,是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而形成的最新理论硕果.民本思想最早发轫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的思想.五子之歌载:皇祖有川,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迄今为止,先秦典籍中最早的关于民本思想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道诸家都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思想,其中儒家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孔子,完善于孟子,而荀子则在理论上完成了儒家民本思想与封建专制的有机结合.春秋时期,孔子整理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他将伦理与政治相结合,要求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孔子认为,只有对人民施行德政.重视民生.爱惜民力.争取民心.稳定民情,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才能实现长久统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和德政主张,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用舟与水比喻君民关系,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强调了民众力量的两面性.虽然儒家民本思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儒家民本思想也有着诸多的局限性:一是名为民本,实为君本.儒家民本思想虽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封建专制体制下的民本,它始终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是一种施政策略与手段,着眼点在于治民.梁启超指出:儒家仁政民主思想的最大缺点,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二是以德治拒斥法治.儒家民本思想把伦理道德看作社会稳定的基础,强调人人都要修身养性,讲求礼仪教化.同时要求统治者修身正己,主张通过以德治国来实现治世,而德治的实施只能靠有贤德的君主和高尚的民众才能实现,可见这并不现实,也不是长治久安之法;三是儒家民本思想中的民,是臣民和子民,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而我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并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汲取了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超越与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人本观,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人具有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观点贯穿于社会发展理论中,突出了人在自然界以及人对人类自身认识与改造关系上的决定性力量,并强调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社会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国家.政府.社会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的需要,为了人的利益和尊严,从而确立人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这些执政理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民本思想的缩影,只有做到重民.爱民,党才能永葆生命力,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二.秉承儒家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儒家和谐思想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并贯穿于我国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儒家和谐文化总是试图处理好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结构稳定,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儒家和的追求.儒家对和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与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要从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要时刻把握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剖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要时刻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12).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儒家所重视的和谐表现在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三面.儒家认为要获得心理和谐,就要正确处理好义利.理欲.群己.人我关系,做到君主爱财,取之有道,根据自身实际合理择欲.制欲.寡欲.去欲乃至无欲,在追求正当利益和满足合理欲望中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找到个体安身立命之本.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儒家讲的以和为贵绝不是没有原则的折中主义.儒家认为,在人伦关系中,一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13·23),尊重长辈.上级.权威但不唯上,始终要保持自己的立场观点;二要和而不流(礼记·中庸),尊重大众.百姓.多数但不流俗,要始终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品性,不至于陷入集体平庸,要见贤思齐,充分体现主体的首创性和能动性.从中我们也应该受到启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展中的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主张消灭一切社会差别.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和而不同.尤其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和也要尊重异,然而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②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在乐山乐水中追求天人一体的精神境界.而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就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孟子曾经有过一段描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1·3).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也要解决好外部环境的和谐问题,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生态文明观念,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对儒家和谐思维进行继承和发展.儒家的和谐思维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和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儒家和谐思维强调在思考问题时既要进行整体系统思维又要进行动态平衡思维.按照整体系统思维,探索问题需要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①(淮南子·要略).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到天.地.人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发挥并有效利用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才能使世界万事万物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时刻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要充分调节好各种利益矛盾,才能实现长足发展.①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天人合一是我国思想家的一个基本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的,人与天共同组成了宇宙的统一整体.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何言哉!天既是自然界,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则是天的基本功能所在.性则肯定了自然的生命意义,人与天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应当像天一样对待生命万物.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需要抓住和谐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和谐包括社会和谐.生态和谐.心理和谐.社会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理和谐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在这三个方面中,社会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关键.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树立科学和谐观,养成正确的和谐思维,培育和谐精神;另一方面,要在处理各种关系.各种矛盾.各种问题时,把和谐观念落到实处,化和谐的认识为和谐的行动,真正全面实现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建立一个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宇宙.②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礼记·中庸中有云: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之间都要有一个适中之点,一切人的欲望的满足也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人们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与儒家实事求是命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文化实事求是的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提出了认识事物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孔子在教诲他的学生时则进一步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思想,强调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避免不懂装懂的虚荣风气.毛泽东则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一步对实事求是这个传统命题做了崭新的诠释.藉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明确地将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并经过毛泽东以及历代领导人的阐发给这一命题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它集中反映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丰富和发展.客观事实表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我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我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概言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我国化的伟大成果,同样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背景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实践,否则理论便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失去理论本身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各国文化之长,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我国作风和我国气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因此,探究儒家文化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使之具有传统文化的语言气息,这将有助于增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长葆活力.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平飞.马克思主义我国化与儒家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薛学共.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我国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6]蒋庆.儒学的背景价值[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