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陆九渊在大体”的挺立上对孟子理论的继承

2020-05-28 19: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陆九渊的思想多有对孟子的继承,其中尤为关键则在于对孟子大体思想的继承,在陆九渊看来,大体即是本心.天理.至善.仁.并且他将义利之辨作为大体在人上的体现,同时他将同德.异端之辨作为其大体的标准,从而达到对大体的挺立.由此看出陆九渊不光是对孟子大体思想的继承,其中亦包含宋代儒学的特点.关键字:陆九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渊;大体;义利之辨;异端;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在学界常被认为是对孟子思想的直承,学界对陆九渊如何继承孟子思想进行了很多探究,而对于陆九渊对大体大者的继承则探究不多.文本来看,陆九渊极其重视大体大者,他认可别人对他的评价,即:唯有一句先立其大,而先立其大概念在孟子处亦有,由此看出陆九渊与孟子都对大体的挺立进行了强调,故而本文从此方向出发,探究陆九渊是怎样在大体的挺立上继承孟子的思想.一.孟子的大体思想孟子首先区分了大人与小人的不同,孟子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这即是说大人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大体与小体的差别.在孟子这里,大体是对本体之性的建立,且是实践于生活中的,非空洞的形上准则.孟子认为,人必有四心,有四心则四圣皆备.他认为假如人能先将大者挺立起来,小者将无法影响自己.这就是大人.在孟子看来,大人有四心,即仁义礼智,人都有四心,四心挺立起来才能得到大体,进而成为大人.在挺立的过程中明了本心,即立大体;在挺立的过程中发挥出本心,便是成大人.所以孟子的大体是对人体本性的建立.另外,孟子对天爵与人爵的区别亦是对大体小体的区分.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便是内明德性,外践德行之人,人爵则是重名利得失之人.孟子对此实践道德与追求物欲是两种不同之人的强调,实际上也是划分了大人和小人.孟子还认为,大人和小人的区别的标准就在于思,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由于常人无思虑.无远见,蒙蔽于外境.外物之中.故而孟子认为回归人之本来真心.真性就需要去尘除垢,摆脱外物环境的蒙蔽和影响,其方法便是思,古代强调心的功能,即能思虑.有所思虑.思虑即是发挥人人具有的道德判断能力,以此来发显内在的仁义忠信.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四心则需要发于行,思虑就是扩充四心的过程,将四心发挥出来,在不断的扩而充之的过程中回归到人性本体之上.所以,孟子将大人.大者作为人性的本体,实现这个大体需发心.思虑,思虑是发心.明心.扩心的过程,也就是立.在这个程度上,去除外物的蒙蔽,使自己的主体本性显现.因此孟子的大体思想就是挺立本有的仁义忠信,并实践于日常行为中.二.大体即本心.至善.仁.理陆九渊改朱熹的天理为心即理,此即是说明天理在于人心之内,从而消除了天理与人的隔阂,强调人自身具有的道德价值,因此陆九渊说道: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所以达此本心即达天理,此本心即是大体.陆九渊同样将至善认为是大体.首先他表示他的性善论是承接孟子而来,他说:见到孟子道性善出,方是见得进尽.将本性认识是至善,但这种善并不是通过后天的修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固有.其次陆九渊又说: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陆九渊认为知道某物或行为有害,能够反省.不再犯即是善.他又说: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天之所以为天者,是道也,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所以陆九渊认为,顺于这个道才是不害的,这个道适于八方六合.往来古今,陆九渊的性善是这个最高之道的善,心具有这个最高本体,而偏于本心则非真道.由此陆九渊将本心.至善相等同,皆为大体.心性是固有的善,而不善则是由于人之所以病道者:一资禀,二渐习.陆九渊将病的原因归结为先天与后天的两种,但不论是先天的资禀还是后天的渐习都是属于外境对主体的作用.先天的资质属于受气禀的影响,也就是陆九渊所说的资禀好底人阔大,不小家相与人之资质不同,有沉滞者,有轻扬者.但是先天的资质不同却可弥补:语显仲云:‘风恬浪静中,滋味深长.人资性长短虽不同,然同进一步则皆失,同退一步则皆得’,同进一步即是在回归本心.适于本心上进一步,退一步则是受外物的影响更强烈.此外,陆九渊亦将仁认为是大体.陆九渊说:仁,人心也.陆九渊的仁以心来充实,因为人有其心,便叫作仁,这个便是至善之心.而且因为有了此心,人才能称为人.他便以人心作为判断人之为人的标准,人心具备仁的标准,仁就是人心,则人不可能无仁.因此,先立其大就是为了挺立这个仁.心而进行的.三.义利之辨是大体的体现在孟子的大体的思想中,大者.小者和大人.小人这两个对立分别的概念是存在的.陆九渊也说:人惟不能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他认为人不立其大者,所以易被小者所影响,同时偏离大者,人和天地之间的正常联系便会改变.陆九渊还将这个理作为天地之所以为天地的原因,不论是.地道还是人道,都是依这个理而运行,也即是公.义的的表现.正因为大者小者的区别在于公私之别,由此需要辨志.辨明其志,则行为上便有了方向,故能不被小者所蔽.陆九渊将义利之辨作为其大体的体现.陆九渊教人辨志,辩志即辩义与利,以此免于受外界蒙蔽而成小者.陆九渊感悟到:某平日读此,不免所惑:穷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此说明君子和小人.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便是这个意思,其中强调了经验知识来自于后天积累,而行为又取决于意向之志,所以说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由此辨明志向,则道德行为必归于义的境界,故而志向明辨,则道义显现,故而义利之辨为大体的体现.另外从义的角度来看.在义利之辨中,陆九渊认为,义也者,人之所固有也,这与他说的积善.集义.知德.先立其大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同一个道或心而修养的.陆氏认为人固有的这个义,就是这个心,这个理,只是体用.明相上的区别.但这个固有的仍然容易被遮掩住,必有以夺之,而所志所习之不在乎此.只有将这个被私欲掩盖住的心打开,才是义.陆九渊还说:私意与公理,私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耳,公与私.欲与义的选择就成了大体和小体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成为辨志的主要前提.陆九渊在这里强调了选择大体或小体.私或义,主体在于人.他说:从其大体与从其小体,亦在人耳.这种选择就是大体的体现.四.同德异端是大体的标准陆九渊将同德.异端对立起来,并以此作为大体的评定标准.他说:同此之谓同德,异此之谓异端,陆九渊认为在确立了道德主体后,将思和立作为方法,又通过积.集.知不同的体用或明相来说明本心,在这个基础上,同此心即是同德.因此,所立的这个大体与所同的这个德是同一个本心,是否同于这个本心,便是成就大体的标准.理解正端则须从异端这个概念入手.异端一词出于论语,其中端指的是两头,异则指偏向.陆九渊对异端有独特解释.他说:盖异与同对,虽同师尧舜,而所学之端绪与尧舜不同……子先理会得同底一端,则凡异此者,皆异端.陆九渊认为端绪有异,则学说不同,而别异于一端的即是异端.对于这一端,陆九渊说: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见即是邪见.由此可见:这一端即是此理,即是此心;同时异端是与此理相对的;而且异端是受到了外境的影响,或偏于道.或因利欲.所以明辨邪说邪见需要正于道.去利欲.正端正是与理同一的心,正是先立其大中的大体.陆九渊与宋儒在异端上也有区分.在宋儒看来,异端则专指佛道.陆九渊的异端却不止如此,他说:诸子百家,说的世人之病好,只是他立处未是,佛老亦然,以及天下正理不容有二……若不明此理,私有端绪,即是异端,何止佛老哉?.所以说,宋儒的异端在于佛老,而陆九渊则将有别于此理的思想归于异端,而别于此理的原因在于端绪处有外境.私欲的迷失.陆九渊说:坦然明白之理可使妇人童子听之而喻;勤学之士反为之迷惑,自为支离之说以自萦缠,所以他认为在道问学的过程中易受外境蒙蔽,故而需强调立此不容有二的理.本心,而需要立这个理便需在端绪处摆脱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不立异端才能挺立大体.总的来说,正理.大道即是陆九渊对同德的解释.首先,陆九渊认为此理是不变的,永在的,且存于事物之中;其次在理是不变的基础上,他说明了合于此理则是无私,天.地即是如此,人亦然;虽然他把人与天地合为三,但三者同为一道,即此理,即大者;最后,他说只要合于理那就是同德,方向偏离.倾斜则是异端.由此可得到三个理解,其一,此理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是最高道德本体,就是大者;其二,不顺此理便是私的行为,属于小者;其三,只有把握此理才能去掉小我.小者的弊病,将大者立起来,从而达到同德.由此,对立同德不立异端的把握,即是对大体标准的把握.因此陆九渊将自己的最高心性本体建立在圣人之道.发于世间而又世间充斥的理.心.而与这种理.心相对的病态则是源于资禀和渐习,这两种都是外境施加于主体人身上的,这就使人只关注到某种外物境界,将这种境界覆盖了本心,这就造成了心病.要去掉先天境界和后天境界的影响就需要对善的回归,不论是对正端的确立,还是明辨义利,都是对本心的把握.综上所述,陆九渊与孟子相同,亦提倡本性是先天具备的,非后天习得,但可以通过智慧思虑得到并进一步发挥.而且善.义.德都是对这个本性的追寻和回归,偏离这个本性即是异端.首先,陆九渊肯定了大者的先验性,避免了外来的可能,是先天具有的.其次,陆九渊同孟子一样强调了思虑的重要性,认为心具有认识功能,以此进行道德判断.再次,陆九渊将积善.集义知德等道德行为归结为追寻这个本性的过程,即扩而充之.最后,陆九渊讲明了偏离大体便是异端,异端不是对立面,而是在某一方向中迷失,即受外物的蒙蔽的迷失.只有依大体而行才到达了本体之性的地方.由此看出,陆九渊继承了孟子大体思想,但同时其中亦具有宋代儒学的特点.参考文献[1]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2]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