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从平稳走向衰败的时期,他出生在书香世家,个性洒脱豪爽,勤敏好学,龙场悟道成为他心学思想的一个转折.王阳明的心学教育,体现心外无物的思想,即心本体论.而他推崇的心无间隔体验则是一种宇宙论审美境界,本文对王阳明的心理学及其宇宙审美境界进行了剖析.关键字:王阳明;心学教育;宇宙论;审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美境界;
引言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8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属哲学里的唯心主义范畴.他继承了陆九渊关于心即理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一.心外无物,心本体论(一)心即理,心学教育思想的基础陆九渊提出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吾心而生.而人性中仁.义.礼.智四善就是此心.在心学教育中,心和理所指一致,心即理,理即心.王阳明很好的继承了心即理的思想,它是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的基础.心外无物就是他对于心即理思想进一步发展.王阳明曾亲身实践过朱熹的致知格物理论,不但没有悟其道,反而因此大病一场,此后,王阳明开始对心学教育进行探索,才有了王阳明的心学教育思想的升华,求理于吾心.有人也质疑过他的心外无物理论,传习录中有记录,其中关于深山中花树自开自落的一段,王阳明没有否认这一事实,而是剖析了心与物间的关系,当心与物不关联时,二者并无关系,各自独立存在;当心与物相关联时,物因为顺应心之用,所以更有价值和作用.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还体现在良知即天理,心即是良知的思想里.他明确指出是非之心即是良知,他甚至还认为我之灵明与万物一体,它不仅包括人,而且包括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心即理的思想贯穿了王阳明心学教育的始终.(二)知行合一,心学的实践原则王阳明一生在文学.教育.军事.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知合行一不仅是他心学的实践原则,也是他个人最为推崇的.明朝时,儒家学程朱学说已经成为正统学说,其主张知而后行,是当时哲学思想的主流,而王阳明指出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先知食味之美恶者也,这反驳了程朱的知而后行实践原则.对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注重知与行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理论与实践要统一,这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三)致良知,心学教育中人性本体的存在意义王阳明五十岁时提出致良知理论,批判了程朱理学以伦理规范束缚人性需求的做法,王阳明认为人性本体的需求才是伦理规范,体现了对人性本体的存在意义的肯定.在平叛宁王叛乱的过程中,他悟到:良知即良心,人本身就有,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他还认为良知不以见闻而生,但又离不开见闻,完全是心所驱使的行为.王阳明的心学教育理论志在寻求心理的伦理性,却把伦理规范注入了情感因素,更趋向于近代的世界自然心理学理论,这使心学教育彻底脱离了程朱理学,成为了理学上的关键代表人物.二.心无间隔,万物一体的宇宙论审美境界王阳明心学认为的人心与万物一体的宇宙论审美境界,可以概括为心无间隔.他的我的灵明的一段论述,恰恰体现了心无间隔万物一体的宇宙论审美境界,这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古代文教理想中所要达到的境界.(一)不远辞章以求圣贤心王阳明的文教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心学教育的特点,渗透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他的远俗亭记中记录了远俗之美,从任何细微之处都可以向古代圣贤学习,这种种认识既肯定了世俗,又超脱于世俗,具有不离辞章又超越辞章的审美境界.王阳明的诗作中也隐约透露出他向往归隐田间,远离世俗的生活,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超脱.而他之所以如此的被后世所崇敬,正是与他这种不远辞章以求圣贤心审美境界有着重要的关联.(二)人性及心灵之乐犹如孔颜乐处的审美至境王阳明认为人性及心灵之乐犹如孔颜乐处的审美至境,超越了世俗世界对于快乐幸福的定义,人性及心灵之乐犹如孔颜乐处,这种审美至境对得起自己的本心,对得起别人的期许,所以无怨无悔,也不愧天地,这种审美至境是痛苦与快乐,理论与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完美结合.正德年间王阳明被宦官所害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驿臣,但他的诗作中却隐含着因为自由而生的淡淡喜悦之情,体现了痛苦与快乐一事两面.后来的龙场悟道正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龙场悟道过程,王阳明从此前人生种种,对世界.对事物.对人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悟道,是对人生体会的总结.(三)良知实践主客体合一的审美过程王阳明指出良知实践的主客体合一的审美过程,是不断自我发展.成长.进步的过程.他的啾啾吟中为大家呈现了一个良知实践力量无穷的儿童驱虎事例,教导人们要勇敢.无畏的去完成自我成长的蜕变过程.结语王阳明的心学教育思想是伟大并影响深远的,他知行合一体现了哲学本体论的思想,心无间隔更是对宇宙审美境界的体现.他以一生的知行合一创造出自己的人生辉煌,这才有了他死前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参考文献[1]靳健.王阳明心学及其宇宙论审美境界[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