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王宗传易学所属流派及其心学特征

2020-05-28 19:3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王宗传,号童溪,着有童溪易传.关于王氏的籍贯和易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历来有过争议,从王宗传生平考辨以及其易学所属的流派展开论述.文章注重从方志的相关资料入手,考辨王宗传生平,并从心学易的主要特征和童溪易传自身体现的心学表征等方面加以梳理.阐述,力求对王氏易学的心学易成就给予如实评价.关键字:考辨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流派;心学易;王宗传,字景孟,号童溪,生卒年不详,宁德八都童溪人,一说临安人.王宗传在临安太学二十一年,于淳熙八年(1181)以上舍登进士第,历广东韶州教授.王宗传学问淹博,尤精于易,开门授徒,门生众多,且多优秀.王氏有童溪易传行世.王氏童溪易传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问世以来,援引王氏易说的易着不绝如缕.如南宋方实孙淙山读周易(99次);元代董真卿周易会通(40次),熊良辅周易本义集成(41次);明代胡广周易大全(42次);清代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62次),沈起元周易孔易集说(154次),程廷祚大易择言(43次),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101次);民国马其昶周易费氏学(40次)等等.自宋至民国,王氏易着受易家援引的次数数目可观,援引的易家近50家(兹不详列).王氏易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众多易家援引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学界关于王氏的籍贯及其易学思想倾向的评价有异议.笔者将在进一步论证辨析王宗传籍贯和易学所属流派的基础上,拟对王氏易学的学术思想加以定位.一.王宗传籍贯考辨王宗传,字景孟,宋孝宗时人.王氏籍贯为宁德的方志记载诸如:淳熙三山志·人物类五八闽通志·选举·福宁州八闽通志·词翰·福宁州嘉靖福宁州志·人物嘉靖宁德县志·儒林康熙福建通志乾隆福宁府志·选举制(包括其中的儒林乡贤)乾隆宁德县志·人物志四库全书提要宋元学案补遗仪顾堂题跋等,这些录载关于王宗传的籍贯为宁德.虽然八闽通志·人物·福宁州将王宗传的姓氏标为黄姓(注:概是讹误吧),其标注的宗传籍贯也是宁德.王宗传籍贯为宁德的相关佐证人物如林焞.林马駉.童溪易传林焞序提到:余与童溪,生同方,长同学,同及辛丑第.1在淳熙三山志卷三十.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十.康熙福建通志卷三十四.乾隆宁德县志·人物志等方志中,林焞的籍贯是宁德.林焞在童溪易传又提到开禧更元,族子马駉客武陵2索序,林焞的族子林马駉,林马駉于嘉靖福宁州志·人物.嘉靖宁德县志·儒林.康熙福建通志.乾隆宁德县志·人物志等的籍贯为宁德,且嘉靖宁德县志·墓塚有言贡魁林马駉墓,在九都闽坑3,乾隆福宁府志·宅墓又言贡魁林马駉墓,在九都闽坑4.林焞.林马駉与王宗传当为同乡,同为宁德籍贯.王宗传号为童溪的关联资料.乾隆宁德县志·川说:霍童溪,在十二都,源有三,一自咸村,一自莒州,二流至百步合一;一自小石岭至凤凰桥与二流汇为一,历九都.八都入海.5王宗传号童溪,盖取自霍童溪之名.霍童溪流经八都,暗合王宗传为宁德八都人.宁德与王宗传有关的记载.八闽通志·词翰·福宁州在宁德县学先贤祠堂记一文提及:宁德邑学有祠,以祀先贤尚矣.前令尹李君泽民.赵君侁之先进五人,坎翁张公翰,童溪王君宗传.拙斋高君颐……6王宗传被祀为宁德当地先贤.以上各种资料显示:王宗传籍贯当为宁德.至于王宗传籍贯有临安一说,渊源有四.其一,南宋冯椅(1140-1231)厚斋易学·附录二·先儒着述下:易传三十二卷,题童溪先生,淳熙丙午林焞序.王宗传,字景孟,临安人,由太学上舍免省,童溪其自号云.7其二,元代董真卿周易会通·姓氏载:王氏宗传景孟童溪,临安人,太学上舍免省,易传三十二卷.8其三,成化杭州府志淳熙八年黄由榜:林焞.王宗传9.其四,雍正浙江通志·选举卷一百二十六:淳熙八年黄由榜:王宗传.10其一与其二,其三和其四之观点盖相沿袭,从各自内容表述的高度相似性可见端倪.对此,经义考曾对王宗传的籍贯做过一番考辨:潜说友曰:宗传,淳熙八年进士.董真卿曰:宗传字景孟,临安人,太学上舍,易传三十二卷,淳熙丙午林焞作序.闽书王宗传,宁德人,教授韶州,有易传行世.按,林焞亦宁德人,淳熙八年与宗传并举进士.焞序称与童溪生同方,学同学,同及辛丑第,则宗传为宁徳人无疑.鄱阳董氏以为临安人误矣.11经义考主要以林惇之序为论据,推断王宗传籍贯为宁德,其推论虽亦失之严密,但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王宗传籍贯为临安的说法.综上所述,王宗传籍贯为临安,概与其在临安太学生活.学习长达二十一年,并以太学上舍身份考中进士有关.但我们不能因王宗传在临安生活的时间长度而断定其籍贯为临安.从王宗传早期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相关的活动看,王宗传的籍贯当为宁德.二.关于王宗传易学所属流派的论说在易学史上,学者大多认为王宗传易学属于心学易,或兼有禅学.笔者大致梳理如下:御纂周易折中说: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始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理者,易之蕴,主理太过,始王宗传.杨简之说,溢而旁出而易入于释氏.12四库馆臣认为:宗传之说,大概祧梁.孟而宗王弼,故其书惟凭心悟,力斥象数之弊,……宗传及简祖其元虚,而索诸性天,故似高深而幻窅……明万历以后,动以心学说易,流别于此二人.13四库馆臣评价相关的易家易着,如宋叶梦得(1077-1148)岩下放言有言:梦得老而归田,耽心二氏,书中所述多提唱释老之旨,沈作喆.王宗传.杨简等之以禅说易,实萌芽于此.14又如明高攀龙(1562-1626)周易易简说:(高攀龙)其说主于学易以检心,非如杨简.王宗传等引易以归心学,引心学以归禅学,务摒弃象数,离绝事物,遁于恍惚窅冥,以为不传之秘也.是固不得谓以心言易为攀龙之失矣.15纪晓岚(1724-1805)周易义象合纂序写到:王弼清言,流为杨简.王宗传辈,至以狂禅乱圣典.16梁章钜(1775-1849)谓:主理者使王宗传.杨简之说,溢而旁出,而易入于释氏.17俞樾(1821-1907)认为:宋杨简之慈湖易解,王宗传童溪易传皆高谈心性与禅理通.18叶昌炽(1847-1917)古本易镜序云:杨慈湖.王童溪之易,则释氏之易也.19黄寿祺(1912-1990)易学群书平议一书对明代释智旭周易禅解的介绍中,引总目中对杨氏易传与童溪易传的说法,得出智旭似远源于杨.王二人,为易家之别派的结论.20张善文说:宋代周易义理学发展到南宋时期,又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心学解易派,其代表人物及着作为王宗传的童溪易传及杨简的杨氏易传.21又说:从王.杨的论易特色看来,两人所言心性之旨,所阐发的心学义趋,实有不少地方与佛学禅宗思想略相接近.如前文引杨简云易道乃人心所自有.王宗传云易即吾心,吾心即易等说,便含有颇为明显的禅味.22周易辞典提及:宗传及杨简实为南宋初以心性说易之祖.23台湾康云山博士论文南宋心学易探究,主要论述南宋心学易之发展,并以陆九渊.杨简.王宗传三人的易学思想为南宋心学易之代表24.姜颖论王宗传的易学观认为,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25以上诸家所论,王宗传易学主要倾向属于心学易,杂有释家思想成分,这似乎已成为学界定论.然而,对于王氏易学的流派倾向,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否认王氏易学与心学有关.如陆心源(1834-1894)认为王氏易学属于程氏易学范畴:其说主义理而斥象数,征人事而远,引程伊川之说最多,盖程氏学也.26台湾贺广如认为:童溪易传一书之内容,大体属于程学脉络.……将慈湖以心学说易的路数,对照童溪易学,二人着实迥不相侔,判然殊途.27台湾周汝芬也有相类似看法:王氏之说实反应南宋当时的学术时代,当时心学昌盛,其虽非为心学易之流,然亦未受到程学局限.28这是对王氏易学的主流评价———心学易的冲击.从以上各家的表述可以看出,对于王宗传易学所属的流派问题,学者并未取得大体一致的看法:主流心学易,支流程氏易.以史证易.介于心学易与程氏易之间.虽然持支流观点的学者并不多,但我们不能以持论的多少作为判断王氏易学倾向的标准.三.王宗传易学体现的心学特征判定王氏易学所属的流派,笔者以为至少要把握三个要点:首先,关于心学与心学易的内涵;其次,王氏易着的主要风格;第三,王氏本人的表述.现论述如下:1.心学易的主要特征心学一词,盖首出于南宋黄震(1213-1281),黄震说: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摭道心二字而直谓即心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受天下之本旨远矣.29黄震理解的心学就是心等同于道,道无外求,求心即得道;并认为心学同禅学相去不远.黄震的心学概念是否反映心学的本旨,我们以心学的重要人物陆九渊.王阳明等关于心学的观点进一步把握.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于确立了心的本体地位.陆九渊说:心只是一个,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30又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31戴良在题杨慈湖所书陆象山语中认为:陆文安公之学……盖亦心学之所发耳.32冯友兰认为: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33吕思勉对陆九渊的心学学说概括为:朱陆之异,象山谓‘心即理’,……惟其谓心即理也,故万事皆具于吾心;吾心之外,更无所谓理;理之外,更无所谓事.34简而言之,陆九渊认为心是人生来与具的,心即理,心是实在界的本体.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于象山文集序有言:圣人之学,心学也.又言: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35王阳明认为心学是以心即物理的圣人之学,具体而言:人心即物理,天理,道;人心自然明了物理,物理即天理,物理即道,寻求物理无需舍心向外,物理即在心中.显然,黄震阐发的心学概念基本反映了心学的主要特征:万事具于本心,心即理,寻求物理重在向内体悟,返观本心.也就是说,心是实在界的本体.众所周知,心学理论的建构带有明显的融合释家的特点,心学家认为心是人生来与具的,这一点与佛教心本论非常相似.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36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三界.37心学家主张的向内体认,返观本心,宇宙世界.物理皆在本人心中,亦和佛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类.因而,心学学说难免带有禅味.当然,心学并不等同禅学,这里暂且不论.心学易,简言之,便是以心学理论.观点.立场等诠释易学,即以心性解易,以为人心体现易理,易理即在人心.2.童溪易传释易体现的思想特征童溪易传从释易方法看,主要有以经证易和以史证易.王宗传广泛引用各种书籍释易,涉及了前代易家之说和先儒经典,重在阐发易学义理.如引用易说,程颐的117次,朱震的62次,司马光.张载.苏轼等的近20次,以引用程颐易说最多;援引他经的,如引孟子67处,尚书43处,论语43处,诗经29处,礼22处,以引用孟子数量最丰.至于王宗传的以史证易,据康云山南宋心学易探究38一文统计,童溪易传总共征引近200则史事以证易理.上述的陆心源和贺广如认为王氏易学属于程氏易学或以史证易流派,主要论据源于此.然而,不论是以经证易还是以史证易,王宗传意在借助各种经典和史事与易之相同点加以相互论证.发明.谈及王氏易学的思想特征,必须紧密结合王氏易着的主要观点.王宗传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理,理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夫天理所在,初无定体.在天则曰天命,在君则曰君命.生死予夺无不听者,非谓天与君之尊而听之也,听夫理而已矣.39那么,王宗传所谓的理是存在于外在的客观事物,还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王氏说:夫在人有自然之心,天下有自然之理,得其自然之心,而顺其自然之理,则说于下而巽于上矣.40王宗传又言:天地之心即我之心也.41显然,王氏的心学思想倾向很明显:以人之自然之心顺应天之自然之理,而天之自然之理即在我之心;我之心即理之所在.不仅如此,王氏的心学思想倾向贯串于易的理解.王氏有言:圣人本天地以作易,非有他也.故所以发明人心之妙用,人心之妙用即天地之变化也.天地之变化见于万物成象.成形之际,与夫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之运动,人心之妙用之为可久可大之德业,其实皆无越乎自然之理而已矣.42王氏又言:易即吾心也,吾心即易.43王宗传说:圣人作易以经纶世变.垂法将来,而天人之理咸备于我.44王宗传认为易是根据天地变化而创作的,用来呈现人心的发用;人心的发用即天地的变化,天地变化则揭示了人心的功能,成就人的功业.人心作为本体的价值意义被凸显出来.易即吾心也,吾心即易也天人之理咸备于我,则彰显了以心言易的特色.这与杨简(1141-1226)的易学主张何其相似.杨简认为易就是己,就是心,就是天下之大道.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45善学易者,求诸己,不求诸书.古圣作易,凡以开心之明而已,不求诸己而求诸书,其不明古圣之所指也.46求之于己即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思考,直接返回到决定人的存在;本心与天地万物一体,完满自足.同时,王宗传反对以外求为主的做法,自反是他的主要治学路径.王宗传说:至诚自信全其在我,而不拂其在彼者.47又说:视履考祥者,凡吾平生所履历者,迎而距之,平心而熟视之,而善恶祸福之祥皆不逃乎吾之所考焉.故曰:视履考祥.由是自反而仁,自反而有礼.48由是自反而至诚自信,自反而检讨个人之得失,自反而审视自己的道德践履,自反成就个人的品行修养趋于完善.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理是实在界的本体根据.两者的区别在于,理学认为理相对于主体是客观的.外在的;心学则认为理是内在的.由此带来的获得知识与德行的途径是:理学之理的获得需要通过心这一媒介来完成,而心是外在于理的,心与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学则认为理内具于心,对理的体认即将心的内容予以发明,心与理似二实一,心等同于理.因而,理学易和心学易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易理外在于人心,后者认为易理为人心自具.王宗传释易重在于发明人心之妙用.也就是说,个人心中完满自足地包含着易理.这样,王宗传释易体现了对本体内在性和自反工夫论的重视.此,王宗传释易,突显心学易的特点.诚然,王宗传援引程颐易说最多,但这不能成为推断王氏易说属于程氏学的理由.同理,童溪易传总共征引近200则史事以证易理,这也不能成为推断王氏易说属于以史证易派的理由.王氏易着渗透的浓厚的心学思想意识及其以心学体易.解易的特点是我们把握王氏易学为心学易的关键所在.再者,我们从王宗传的自序也可看出一些特征,王宗传云:岂知本草误,误人命;注易误,误人心.人心一误,则形存性亡,为鬼蜮.为禽兽,……人有不得其生者.49王宗传强调易和人心的关系,注重对人内心的挖掘和关注,甚至提到人心误,将危及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论根据.由此而来的推论是,王宗传意在告诉世人以心体易,回归人心的至诚自信状态.这与王宗传对心的重视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王宗传的籍贯当为宁德.王宗传释易带有浓厚的心学倾向,属于心学易.在对心学易的阐发与构建中,王宗传虽然没有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心学理论,但他对本体内在性和自反工夫论的重视,使得心学易在易学史上不断发展壮大以至蔚为一大流派,王宗传开创之功不可湮没.注释1王宗传:童溪易传,通志堂经解第1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490页.2王宗传:童溪易传,通志堂经解第1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490页.3闵文振.林校生(点校):宁德县志(嘉靖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7页.4朱珪.李拔:福宁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567页.5卢建其.张君宾:宁德县志(下集),宁德:宁德县志编纂办公室重印,1983年,第43页.6季羡林等: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7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51页.7冯椅:厚斋易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2页.8董真卿:周易会通,通志堂经解第4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179页.9季羡林等: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7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54页.10胡宗宪等:浙江通志·选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69页.11朱彝尊.许维萍.马晓庭:经义考第2册,台北:中央探究院我国文哲探究所筹备处,1997年,第727页.12李光地等:御纂周易折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28页.13李学勤等: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页.14叶梦得:岩下放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22页.15高攀龙:周易易简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7页.16纪昀.孙致中(点校):纪晓岚文集第1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4页.17梁章钜:笔记小说大观第21编,台北:新兴书局,1979年,第2页.18俞樾:春在堂全书第4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46页.19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1页.20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5页.21张善文:象数与义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8页.22张善文:象数与义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23吕绍刚:周易辞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8页.24康云山:南宋心学易探究,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25姜颖:论王宗传的易学观,周易探究2010年第6期.26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台北:广文书局,1998年,第6页.27贺广如:心学〈易〉流别之始---〈童溪易传〉定位商榷,汉学探究(第29卷)第3期.28周茹芬:宋儒王宗传〈易〉学探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29黄震:黄氏日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5页.30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31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32戴良:九灵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7页.33冯友兰:我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34吕思勉:理学纲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16页.35王阳明.吴光等: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60页.36小野玄妙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1934年,第914页.37小野玄妙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1934年,第46页.38康云山:南宋心学易探究,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39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19页.40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95页.41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56页.42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10页.43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39页.44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38页.45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46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47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8页.48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62页.49王宗传:童溪易传,通志堂经解第1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490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