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简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2020-05-28 19:3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人生哲学论文范文三: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摘要: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非理性唯意志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国内外学术界的很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批评理论家都受到他悲观主义哲学体系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他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系统探究越来越多,本文仅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是沧海一粟.下文将从构成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本体论.人生观.解脱途径三方面简要介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涵.关键字:叔本华;德国;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提倡和赞扬乐观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主流社会,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似乎无立锥之地.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曾经影响过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有着自觉意识的人.这样一个事实恰好说明了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看法跟叔本华人生哲学产生了共鸣,共鸣点在哪里呢?就在于不同背景.不同地域和不同种族的人们所共同经历过或共同经历着的悲剧人生.这样的悲剧人生潜藏着人性共通的恐惧.挣扎.渴望.失望.哀伤.逃避.自怜与嫉恨.文学家以其细腻而敏锐的觉知将悲剧人生的实相诉诸笔端,叔本华则以其深邃的极富穿透力的哲学思辨能力揭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涵.姑且不论这样的论断和看法是对是错.是积极还是消极,单就其对世人的影响力足可证明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体系对于解释现实人生的合理性.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本质上来讲揭示了人生的实相,人生的实相本就是充满痛苦与哀伤,但凡自称为人的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痛苦与忧愁斡旋.只是世人往往喜欢自欺欺人,习惯性地逃避各种痛苦与挣扎的折磨和煎熬,要么通过药物,要么沉溺于娱乐和交际,然而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涵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探究离不开思辨主体对人生本质问题的探索与洞察.阿图尔·叔本华作为十九世纪德国著名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贤哲对于人生本质问题的追问和探究.叔本华人生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冠以悲观二字,因为他是彻底的非理性唯意志悲观主义哲学家,他的整个人生哲学体系都围绕着人生本质是痛苦这个论点展开.他的意志说着眼于不受人控制的意志驱动力;他的钟摆理论聚焦于人类无可摆脱的痛苦和无聊;他的解脱途径论更是强调意志的绝对否定.这样一套人生哲学体系冠以悲观二字是对它最贴切的诠释.二.叔本华人生哲学本体论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两个核心命题是意志和表象.在他的哲学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就直接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知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自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1982:25).叔本华以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开宗明义地宣示自己是个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对自己的人生哲学本体论有这么一段描述:因此,人类会了解,当自己认知太阳和大地时,所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是见到太阳的眼睛和触摸大地的手而已;他周围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意识和意识有关的东西,只是和人类有关的东西.假如世上有所谓先天真理的话,这就是先天真理:因为它表现的是一切可能的和可以想像的经验的最普遍形式(2003:344-345).由此可见,在叔本华眼中,外在事物并非客观地独立存在,而是人类认知的影射而已.叔本华是个典型的唯意志哲学家,在他眼中,人类的意志是人类存在现象的真正内在本质,而存在现象则以表象形式表现于他的种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永久基础即身体中(2003:358).对意志与表象世界的关系进一步解释道:表象世界完全是意志的反映,在表象世界中,意志的自觉一步一步地趋向明显和完整,其最高阶段则是人类(2003:371).由此可知,叔本华人生哲学坚决主张人类是受意志驱动的动物,人类所有的追求.奋斗.欲望皆是受意志驱动的结果而已.三.叔本华人生哲学认识论如上所述,人类受意志的驱动而产生种种欲求,因之叔本华得出了他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观的根本论断: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忙碌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1982:234).这就是他著名的揭示人生本质的钟摆理论.在他看来,人生就是痛苦的,人类因受意志的驱动而产生种种欲望,进而为了欲望的满足不断进行挣扎.奋斗与追求.在追求满足欲望的道路上,因种种现实因素的阻碍,人类不断陷入各种忧虑.痛苦.绝望和悲伤当中.当欲求不满时,人类滑落痛苦一端苟延残喘;当欲求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极端的无聊之中.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在痛苦和无聊两端来回摆荡.按叔本华自己的话说:整个人生完全在欲望和满足欲求之间.从本质上看,希望就是痛苦,希望的达到立刻带来满足之感:这个结局只是表面的,占有使被占有的东西失去引诱力,希望.需要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若希望.需要不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接着来的便是绝望.空虚.厌烦,对抗这些东西的争斗和对抗困乏的争斗是一样的困苦(2003:408).即使这样,人类也无法使这个人生之钟停止摆荡,因为人的本质就是意志,他的种种行为是受意志驱动的.因此,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主张痛苦是生命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这一事实,相反,人为的否认和改变只会导向另一种痛苦当中.既然,人生本质是痛苦,那么人们不禁会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生存方式能使人类免遭人生痛苦的折磨和煎熬.对此,叔本华也做了探究.四.叔本华人生哲学解脱途径结合叔本华人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他也提出了人类摆脱痛苦和无聊的解脱途径.在他看来,人类因欲望和现实的冲突不断陷入痛苦之中,而这欲望则受意志驱动.所以,要想根本摆脱人生的痛苦和无聊,人就必须过上绝对否定意志的生活.这个主张来源于古印度佛教.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体系除了受到柏拉图.康德等人的影响之外,印度佛教理论也是他理论建构的思想来源之一.因此,在如何摆脱痛苦的途径上,他认为佛教的禁欲主义是有效的良方.他觉得人应该过上一种绝对否定意志的生活,在行.住.坐.卧.思中断除一切欲念,清心寡欲,直至达到一种清宁平和的境界.这样自可免遭痛苦和无聊的折磨.五.结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其个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但更多的烙上了当时他所处背景的印记.叔本华处在封建社会晚期充满斗争和分裂的德国,这才是他形成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最根本原因.他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况进行哲学式思考,进而得出人生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论断.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对生命本真的探索与追求,每一个背景的人都有各自特殊而不可替代和改变的人生体验,因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揭示生命实相的旅途中人们对生命本真有着相同的看法,可见,对个人生命体验有着觉醒意识的人们似乎更能接近人生实相.那么,是否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超越这充满痛苦与挣扎的人生实相呢?显然,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和绝对否定意志并非彻底的解脱之道.在刻意的禁欲主义和绝对否定意志的意念中仍然攒动着对欲望的渴求,受限的心灵仍然无法摆脱身体对各种能带来快感的东西的依赖和眷恋.那渴望解脱的人们该何去何从?其实,看到人生实相是一回事,能够毫无批判.拣择.比较.压抑地面对人生实相才是解脱痛苦之道,解脱痛苦并非漠视痛苦的存在或者将痛苦连根拔除,而是在看着痛苦的同时超越它而求得解脱.参考文献[1]叔本华著.李成铭译.叔本华人生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71,344,358,408.[2]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4,25.范文一:人生哲学论文范文(精品推荐6篇)范文二:探究中西方茶文化中诠释和展现的人生哲学范文三:范文四: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本科生思想人格过程中的启发范文五:探究愚公移山精神的人生哲学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