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浅析李石岑的人生哲学的特色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李石岑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哲学家.李石岑人生哲学以生命为本体,其最核心的内容是表现生命,包括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五条含义.表现生命的方法是无为,并进而提出一种生命艺术观.生命艺术观提升了人生哲学的境界,是世界未来文化的价值取向.关键字:李石岑;人生哲学;艺术;表现生命;Abstrac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t:LiShicenisadistinguishedphilosopherinthe1920sand1930sinChina.Lifeisthenoumenonofhisphilosophyoflife,thecorecontentofwhichisexpressionoflife,implicatingmoving,changing,livinganddyinginonebreath,expandingandextensivecommunicating.Forhim,thewaytodisplaylifeistoletthingstaketheirowncourse,andhefurtherputforwardanartisticviewonlife.Hisartisticviewonlifeopensupanewrealmforphilosophyoflife,andisthevalueorientationofworldcultureinthefuture.Keyword:LiShicen;philosophyoflife;art;expressionoflife;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流,中西文化的比较探究也随之深入发展,并逐渐走向相对独立的学术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人生哲学的探究是一个热点.李石岑先生提出哲学与人生乃共负有一种创造精神,其故因哲学与人生都是一种艺术[1]98,生命是人生哲学的根本,表现生命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生命的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决定了艺术的创造力,无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艺术精神的方式,把人生引向干净.纯粹的精神境界,艺术精神引领世界未来的文化.李石岑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学界的热烈反响,尤其吸引了大批高校学生拥趸.但是这样的一位哲学大家渐渐被学界遗忘,有论者甚至认为:有一个大哲学家完全被我们遗忘了,他就是李石岑.[2]李石岑建构了人生哲学以及生命艺术的文化哲学模型,他的学术观点.探究视角以及探究方法对后来的哲学界不无启发.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潘,字石岑.幼年受教于私塾,民国初年东渡日本留学,1920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旅日期间,李石岑与曾琦.张梦九等18人发起成立了华瀛通讯社,复加入学术探究会丙辰学社等学术团体.归国后,继宗白华先生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并先后在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等学校兼职讲席或多次学术讲演.1921年加入文学探究会上海分会.1928年,李石岑再次留学,在法.德专研哲学,1930年回国后,于暨南大学等高校任教.1934年,因病逝于上海.李石岑学术著作主要有人生哲学(卷上.下).体验哲学浅说超人哲学浅说哲学概论等,另有李石岑讲演集李石岑论文集等讲稿.论文辑刊.1930年以后,李石岑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但英年早逝,其马哲探究成果不是很多,影响力较弱,遂淡出20世纪后来马哲界探究视野.他对我国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西方哲学的介绍(尤重方法论的介绍).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人生哲学的探究,其中李石岑人生哲学曾经风靡一时,被艾思奇视为我国哲学的一个阶段.一.李石岑的人生哲学:表现生的哲学李石岑明确回答了人生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历史时代是科学派与玄学派的论战以及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等学术命题的缠绕不清.张岱年先生曾说:我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实以我国最富,其所接触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3]天人关系.家国之思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等思考常见于中华典籍.20世纪初社会的急遽变动,中西思想的激烈交锋,必然导致人们产生人生道路的困惑,思考人生道路的方向,人生哲学的话题必然再度成为关注的热点.关于人生哲学探究的对象和内容,学者们历来众说纷纭.胡适等认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这种概念上的判断必然引导人生哲学在探究内容.探究对象.探究方法等方面走到伦理学老路上.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哲学的探究,往往着眼点在于人以及人与人,囿于伦理学探究的范围.在李石岑看来,伦理学完全是讲行为规范的一种学问,(人生哲学)不是伦理学,也不是道德哲学,乃是探讨人生观的学问,是讲各人对于人生的感想的,我的人生观就是表现生命[1]51.李石岑受西学的影响,在探讨人生哲学时,关注的对象是独立的个体;人生哲学不是哲学的全部,是哲学的一部分,是注重现实的,个人的人生以及生命表现是现实的,是人生哲学要探究的问题.人生哲学是探求‘人生究竟的一门学问’[4]9,关注的是生,应当以生命为根本,与之相对的伦理学侧重考察的是人,(伦理学)大体以明人伦日用之理为其主旨[4]4,可以看作是一种风俗习惯学,人生哲学应该关注人生的真相,探索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把人类放在自然界万物众生的大坐标体系下观察,在承认万物灵性的同时,审视人类特有的赋性,是自然界视野下的人生哲学探究,那么所谓的人生的真相.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等等的探讨场就从人类社会(人与人)扩大到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学问,而人生观又可能因人而异,人生哲学也是个别的.因人而异的;故而,李石岑并不完全割裂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而是认为:伦理学与人生哲学不能不分门探究,但二者相关最切.人生哲学的范围虽大于伦理学,但探究人生哲学,有时须根据伦理学一大部分,因为由伦理学更易考察人生哲学的精髓.[4]11人生哲学是表现生的哲学,表现生命就是要把自然而然的生命表现出来,这是李石岑人生哲学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五条含义.世界万物始终在动.我们看到的飞禽走兽.泉流细溪,是有形的动,而人类的语言.思维则是无形的动,这些动即是李石岑所述的生的第一层表现.虽然运动的形式不同,但都是生活意志的体现.动也意味着变,动的时候就是变的时刻,动与变是不会须臾离分的,人类也因为有变:思维的变.行为的变.创造的变,才有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李石岑所推崇的哲学家伯格森所说的宇宙万有的真相.变是每时每刻的,是发生在每个刹那间.换言之,每刹那间的变都意味着旧有的形式变成了新的形式,旧的东西会消失.死亡,刹那间生死不已,生的同时就是灭的过程,因此死就成为了生灭的一个过程,而不再仅是一个结果.人的生命同样也是一个生灭的过程,这种生灭并不是以人的出生和死亡来绝对判断的.生的时候,即普通人所说的活着时,各器官也在发生变化,细胞组织在不停地死去新生……生是包含死的要素的,死又在酝酿着生,生与死是一种须臾不离的状态,称之为顿起顿灭,也是变的方式.宇宙时刻的变,刹刹那那相续就会寸寸节节扩大,扩大是变的结果,万物扩大就会交织在一起,产生交遍,宇宙万物的变是永恒的,于是交遍也必然是永恒的;宇宙万物的变是刹那间的,交遍也必然是刹那间的.动变是宇宙万物联系着的结果.以上五者,相互联系且循环往复,是李石岑人生哲学生的立论基础,是他人生哲学的本体.表现生命是李石岑所概括的人生观,也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什么是表现生命?就是我们的生是一个无尽藏的宝库,含有上面所述的五个意思,我们只要尽力把这个生命表现出来,不叫他被别的东西遮去就完事.生是一个本然自然的东西;活泼泼的向上滋长,所谓生机畅达.我们设许多方法,令这个生机畅达,便叫做表现.[1]52人有主我和客我之分:主我指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表现个人意志;客我由意识产生,是真我.表现生命就是表现真我,把生命中本然.自然的东西展现出来,活泼泼地向上滋长,而人的任务是维护好这种本然自然,这就是表现.在李石岑的观念中,生本来是无目的的,是一种生的冲动,不需要用快乐说.欲望说.功利说等各种名词来概括人生观,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生的本来面目的,正确的人生观是在认识到(生)本来是这样,进而人生价值就是表现这个本来面目,人生的过程是这个本来面目毫不遮掩的表现出来的过程.二.李石岑人生哲学的特色:对艺术精神的重视和提倡艺术与生命息息相关,艺术的本质是表现生命.生活和个性.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来看,自我表现是创作的原动力,不同的人生历程.生命境界.生活感悟形成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艺术.生的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决定了艺术的持续的创造力,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万物流转思想是相通的,李石岑的生命艺术观念的万物指的是无形的思想,是人的自由意志,生命不息,就有不断表现的欲望,就有艺术创造的源源动力.李石岑哲学以生命为本体,这种生命表现的即我国道家的无为.在此基础上李石岑提出了生命艺术论,提升了我国哲学探究的境界.在我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体系中,李石岑认为道家哲学在现代的苦闷与悲哀之下有时转足以资救济,而于人生以彻底的解脱[4]437,中华典籍浩如烟海,人生哲学的探究虽未形成独立思想体系,但是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智慧.最饱含深情的一部分.老子把‘自然’看作是艺术的中心,于是又把艺术看作人生哲学的中心.老子完全是一种艺术的看法[1]281.在他看来,老子的人生观是道也就是自然,老子用无名之朴,去应付世间万事万物,自然界的运行自有其道,道是客观存在的,无为又无不为.与之匹配的立身行事法则是无为也就是艺术.宇宙被李石岑视为一个生命的大流,艺术的任务就是表现生命,表现这个生命的大流,宇宙的运行受道的支配,我们要用无为的方法,最好是用直觉的方式去表现之,这就是艺术.一方面,艺术是表现生命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大的文化,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对我国古代人生哲学探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学派虽取得了论战的胜利,但是并不能回答人生观的问题,即后来李泽厚先生所评论的,科学派所探讨的生物学(达尔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生计学)等,已经由80年时间验证了其正确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价值,但时间同样也证明了强大的科学并没有办法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在人生是什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等终极问题面前,科学显示了它的无能为力.玄学派把科学与人生观截然割裂,这种做法必然会抹杀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与科学知性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对生命意义更高层次的意义探求与价值取向仍可提供正面有益的思想资粮[5].在新文化运动时代下,科学派战胜了玄学派,但是玄学派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李石岑采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把我国哲学放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下考察,凸显了我国哲学的特色.人生的有限与社会的无限,实乃一组最大的矛盾,况且短暂的人生又布满荆棘以及欲望陷阱.科学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反复实验,以及缜密的推论来实现无限的事业,但具体的.一项项的工作,根本难以完成无限的事业;道德的用途在于调谐人与人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向内则克己节欲,外遇则恭敬谦让,使欲望止步于适度,儒家的中庸之法长盛不衰.道德需要各种艰难困苦,甚至舍生来成就,我国历史和传说中的隐者多避居山林.境况清苦,也是成就道德的一种方式;而宗教为解决生命的有限提供了一条精神出路,想象生命的另一个世界来超脱现世的苦痛,以轮回或者永生的概念来寻求现世的解脱,给短暂的生命以慰藉,本质上是通过用想象的手段来解决有限与无限这组矛盾.艺术则可以吸收生命的精髓,既不受禁欲说的支配,也不会被快乐说所困惑,对于人生的苦恼与悲哀无须别求慰安与救济之法,因为人生的苦恼与悲哀便是一重悲剧的艺术[4]170,核心在于表现生命的精神,这是一种悲剧的艺术.生的变动和万物流转使艺术永葆创造力,生命得以扩张.这种悲剧的艺术是完全超功利的,最终指向一种高贵的人生,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即艺术表现生,生之苦恼等等促成了悲剧的艺术,进而指向高贵的人生,人生的境界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李石岑也认可艺术与道德.宗教以及科学的融合.道德.宗教.科学三者虽尽发展的能事,但非有艺术的陶冶,绝不足以形成一种最大的文化[1]52,只能在与艺术融合之后,才能消弥弊端,更好地服务人生.例如在真的命题上,艺术的真指的是真实的情感,艺术必须为真情所催动,是直觉的,是浪漫的;科学的真是理性的,需要借助思考和知识的手段,同时也是有价值的标准,是功利的.艺术的真虽然也需要解释与评价,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但是与科学的真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艺术是美学的,是超功利的.三.余论五四之后,在西学强力冲击下,传统儒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仁为中心的人生观快速瓦解,我国知识精英面临着传统文化意义层面的危机.政治秩序失衡.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语境下,人们不得不比较中西方文化精神,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传统文化中,个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通天理,同时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个人价值在社会有机体中才能得以体现;西学影响下,知识分子考虑更多的是独立之后的个人存在的形式和意义,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态度决定着人生方向,而这是造成中西文化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比较了西方.印度和我国文化之后,梁先生提出的世界未来文化就是我国文化论断,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志气.李石岑先生驳斥了这个论断,并提出艺术引领未来世界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是道家文化,艺术是表现生命的最好的方法,而生命是人生哲学的根本.艺术既可以吸取生命的神髓,又可以促进生命的扩大,卡朋特所以极力提倡生命艺术,就出于这种见地.近代东.西学术之所以对于生命艺术,提倡不遗余力,也就推原于此.现代的思想界,在西方如尼采.伯格森.詹姆士.卡朋特.莫里斯.爱凯伦之流,在东方如泰戈尔.厨川白树.岛村抱一之流,莫不看重艺术的思想———尤其是生命艺术的思想,这是世界学术的一个大转机,我们将从此合十瞑目,顶礼世界未来的文化[4]466.现代哲学的发展与艺术关系非常密切.西方尼采.伯格森等哲学家的思想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的表现,艺术道路是人生最好的选择.艺术所包含的美的精神,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扩张生命,从而达到生的无限的最高境界.在人生哲学的具体内容方面,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孔子的人生哲学决定了我国人的人生态度,儒家的仁刚使宇宙充满生机,活泼流畅地发展,并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恰好范式.在科.玄论战中,李石岑认为道家思想对现代人生更具启发意义,最具艺术精神,最能满足表现生命的需要,也是解救背景弊病的良方.梁漱溟与李石岑两位先生对未来文化的论述,都力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治世的良方,都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李石岑更多地是受佛教(宗教).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他对道家文化的推崇,与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提倡形成了一道截然不同的风景线,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独树一帜的论述.对艺术精神的重视和提倡,是李石岑人生哲学的特色.现在看来,李石岑先生所论述的人生哲学以及艺术指向高贵人生.引领世界未来文化的观点,更有背景意义.参考文献[1]李石岑.李石岑讲演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宛小平.我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以李石岑对梁漱溟的批评为个案剖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3):41-44.[3]张岱年.我国哲学大纲[M].北京: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65.[4]李石岑.人生哲学:卷上[M].上海:上海书店,1989.[5]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上海:三联书店,1989:48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