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浅析为仁由己与孔子人生哲学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儒家学派学术探究的视角密切关注现实存在的人与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比较完善的人生哲学体系.先师孔子认为,天赋予我德,只要能够据此仁德,身体力行就可成为仁人.成人的过程也就是践仁的过程,此即道.孔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精神在于为仁由己,从而最终达到人生圆满.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儒学发展的基调与方向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而且对我国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当前人们寻求心灵的慰藉.体悟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关键字:孔子;仁义;人生哲学;在世方式;当今社会,在我们的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追问:人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而活?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去生活?要而言之,这类问题的本质就是在寻求和思索如何做人的答案.而做人则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所关注的话题.诚如梁启超所说:我国哲学以探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儒家哲学,范围广博.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1]以此,我们可以说,儒家哲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生活的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基石,儒学无疑为我们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惑提供了宝贵资源.追本溯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仁义为核心范畴建构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孔子尤其注重仁,根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一书共出现仁字109次之多.那么,孔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这又对于当今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有何意义?这便是本文所要尝试思考与回答的问题.一.天与仁义之道儒家对于人生话题的展开是人性论的.人性论可以说是整个儒家哲学的理论基石.先师孔子是一位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想家,但有关他对于人性问题的探究,论语文本中只有两条语录记载,阳货篇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公冶长篇又借子贡之口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不可得而闻也.显然,孔子并未详细论及人性善恶的问题,但他将性与相提并论,认为人之性生而差异甚微,后天习染则会导致不同,这可以说是孔子道德哲学的特色,同时也启迪了后世儒者对人性问题的研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先师之言: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其蹈而死者,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此即言,孔子认为,水火固然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和工具,但相比之下,仁更为重要,它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道德品质.先哲习惯将道德品质的源头挂靠在天之上,这种做法可谓我国古代天人哲学的旨趣所在,孔子亦不例外,他认为仁是天之所予,故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论语?八佾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我们不难体悟和感知出孔子对仁重视尤甚,仁可以说是人的道德本质特征,故而中庸引载孔子之言曰:仁者,人也.天赋予我美好的品德,我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修为而上达于天.据此仁德,身体力行,即为仁人,故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道:我欲仁,斯仁至矣.依孔子所见,人们把天之所予的德性发挥出来即是道德涵养的最佳路径!论语·颜渊篇亦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字,广韵注云:从也.这也就是说,由即顺从.顺着之意.在孔子看来,仁之养成在于自身的努力,顺着天之所赐品德而行,做人与学习也就是修身安己.完美人性的过程,并非沽名钓誉.刻意表现自己!故而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感叹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人之美好品德养成即是人道的展开,的显现,最终的结果就是达致生命的圆满.正如其在谈及高徒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又曾讲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从这些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孔子所描绘的箪食瓢饮之乐本质上乃是一种道德精神境界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摒弃了感性利欲的牵绊和纠缠,可以说生命的意义与乐趣就在于此.孔子以仁为核心构建了人生哲学体系,成人的过程也就是践仁的过程.践仁是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论语·宪问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后世儒者因此将孔子学说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仁义之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成就人性.完美人生.孔子哲学致力于探索人生的奥妙.做人的问题,故而称他的思想为人生哲学是合适的.恰当的.二.生活与仁义的践行儒家人生哲学向来注重实践,孔子学说也不例外.孔子认为,人人皆有美好的仁德品德之潜质,将其发挥展现出即是践仁成义.这个过程即是道.在论语中,孔子论及道的地方多达60次.[2]由此可见,道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否则,孔子不会将其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并与生死相提并论.论语?里仁记载孔子之言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历来学者认为,孔子之道具有形而上的色彩和特征,这固然是对儒家哲学价值意义的肯定和合法性地位的捍卫,但也并不妨碍我们做另一番解读.说文云: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3]可见,道之本义训为路.人们从A地到达B地,必定要通过某一条路.路即行迹.同理,如果我们要达成某种目的,必然会采取某种方法或遵循某些规则.这些规则.方法就是道或曰路,后人沿袭此意,形成了我们现在生活中所使用的道路一词.故而从道之本原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孔子之道就是人们如何成就人生,获取仁德的途径或曰方式.或者说,孔子之道即是孔子所认为的一种正确的生活道路.在世方式.诚如陈淳北溪字义所云:道,犹路也.当初命此字是从路上起意.人所通行方谓之路,一人独行不得谓之路.道之大纲,只是日用间人伦事物所当行之理.众人所共由底方谓之道.[4]简言之,孔子认为,天所赋予人们美好仁德,这种品德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如何将之所呈现展开即是道.此即言,践行之仁义也就是道.那么,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呢?对此,弟子们纷纷发问,然而孔子却针对不同的学生做了形态各异的回答,现在此摘录一些比较有典型的语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如何做到爱人?孔子认为,爱人首先以孝悌为出发点,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其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由上可见,对于仁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的回答都是因人而异,更没有对仁义做出直接而又明晰的界定.他只是告诉弟子们如何接近仁.如何成就仁,在我们看来,不论是爱人.克己复礼.言讱.刚毅.……这些都是个人的处事态度与做人方法,切乎实际生活的点点滴滴.孔子认为,这些都是成就理想人格与获取仁德的必要可行途径.黑格尔曾说,孔子只是世间的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5]黑氏所言有失偏颇,饱含偏见,但仍然认可孔子是世间的智者,此则是其话语的惟一价值所在.孔子之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向善,规范生活.安顿身心的学问,其中的道德教训和条律至今仍然富有生机活力.孔子所教之方乃是从个人的生活体验入手,方法灵活,注重个体的自我觉悟,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把握仁义的整体内涵.孔子的这些为仁之方被其高徒曾子以忠恕二字来给予概括.论语?里仁有这样一条记载:子曰:‘参平,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这条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学说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人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简而言之,忠恕就是对日常人伦关系基本原则的概括和总结,其具体的操作途径离不开礼的参与,正如游艺要遵循相应的游戏规则.孔子曾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此即是从外在的规范性角度言仁,但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也就是说,仁德获取的关键在于自己,道德修养之路旨在把天之所赋仁德发挥出来,以便使自身有所提升.换言之,在孔子看来,顺由自性(天生德于予之仁德)便可致仁成人,仁德彰显.人生的意义价值就在于仁义的践行,摆脱时间之流的束缚压制,这也就是对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的体悟,找寻安身立命之所.论语·阳货篇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恰恰正是体现了孔子对生命的关怀认同以及仁德成就的愉悦心情.三.孔子人生哲学的当代启示孔子人生哲学奠定了后世儒学发展的基调与方向,并深深影响了以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后世人们的日常生活,儒学也日益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一方面,中庸秉承孔学真谛,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三句无疑是对为仁由己做人思想精神的发挥创造,性乃天得,清纯质朴,顺之而行即可.对此,蔡元培先生曾评价道:循性而行之,是为道德.是已有性善说之倾向,为孟子所自出也.[6]孟子则承孔子仁义之道,弘扬中庸之精髓,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四端说,认为仁义礼智皆有四端而长出,绝非外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闻名于世的性善说.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孔子的人生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性格的形成,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或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机,源源不断涌现出的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物.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英勇而顽强地抗击抵御入侵者,至死不屈,保家卫国,甚至做出舍生取义.杀身以成仁的壮举!用孔子的眼光看,这类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圆满仁德的彰显,用孟子的视角看,即是内在本性的自然显现,亦即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所成就!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道德的缺失.精神的空虚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道德沉沦逐渐成为导致人们生活日益堕落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过度侧重对个人理性和自主性的关注,由此尽管带来更加合理的公共秩序的构建,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实际利益,为人们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路径.但与此同时,这也往往忽视了人类本身所固有的美好仁德资源.长期外在性规范制度的形式化约束人们生活,导致人类自身固有的道德资源被削弱和忽视.由此产生诚信的缺失.人际关系的冷漠等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出现,甚至一些地方以伤风败俗引以为乐.因此,我们必须正本清源,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使道德主体自身所固有的仁德资源成为人们生活的依据,同时采取必要的制度约束.这正如费孝通在乡土我国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描述: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7]球员已经把与球赛相关的规则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比赛就是任由自己自然发挥.信号员虽然也是一种制度.规则,但相对于整个大的体系来说,无疑显得微不足道.孔子人生哲学要求人们为仁由己,后之儒者秉先师基本精神,中庸倡导率性,孟子倡导扩充涵养四端,这都是要求人们顺着自然的道理,一任直觉,遇事随感而应,活泼流畅地去生发,便可得中,便可调和,便所应无不恰好.这种直觉来不得半点有意识的作为,而是如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是人的本然敏锐.[8]所以,我们说,当今生活十分有必要选择性地汲取和借鉴先秦儒家文化之精华,追求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超越,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寡欲养性.熏陶性情,努力修为,由此最终达致与道合一的圣人之域.一言以蔽之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或许是孔子人生哲学给我们当前生活所提供的现代启示.参考文献[1]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67.[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293.[4][宋]陈淳,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5][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R].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9-120.[6]蔡元培.我国伦理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9.[7]费孝通.乡土我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8]庞朴.我国儒学(卷1)[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39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