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只是依赖感官知觉或者意见,那么不可能存在真正知识.要从感官知觉和意见到理念,我们就必须对真理具有一种爱,柏拉图称之为爱洛斯.爱洛斯促使我们进行真理的追求,促使我们进行辩证论证,促使我们超过感官知觉达到对理念的概念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灵魂要把握实在的"真"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就不能依靠感性能力,只能依靠理性能力.关键字:柏拉图;理念;认识;理性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无疑是理念论,尤其是在其理念论指导下建立在他著作中的理想国,代表了西方哲学大厦的奠基.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全部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哲学做注解.黑格尔在谈到柏拉图哲学时说到,柏拉图的著作就是古代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礼物之一.
一.理念论的偏见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谈到:"哲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地让灵魂摆脱身体,因为身体经常阻止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人们在进行认识的时候,'看'.'听'等感觉都是无用的,因为身体的存在,灵魂很难获得真理".以及他的"我们表面上是在学习,其实是在回忆"的言论.柏拉图常常回复到回忆这一问题;尤其是在美诺篇柏拉图对回忆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他认为,一般讲来,没有东西可以真正说是从学习得来,学习宁可说只是对于我们已知的.已具有的知识的一种回忆;--这种回忆只是当我们的意识处于困惑状况时才被刺激起来的.一般认为,柏拉图根本不重视乃至蔑视经验,仅仅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彼岸的理念世界,因此与"脚踏实地的"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更像是一个沉迷于空洞概念中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对于现实的经验世界一无所知.哲学史中将柏拉图的忽视感性认识归咎于受巴门尼德的影响,梯利在西方哲学史中写到"概念知识就是唯一真正知识",柏拉图将其作为自己探究的出发点.柏拉图以他的某些前辈,特别是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观点为基础.知识是人的理念和实际存在之物的认识所一致;知识是有其所认识的对象范围的.真理是关于客观实在和存在的本身以及认识存在之物的知识.我们感性认识所认识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的面目;它是一个变化和转瞬即逝的世界,今天是这样,明天又是其他样子.但是在柏拉图看来,这个世界只是表象和幻觉.真正的存在者是持久.不变和永恒的--它具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的特征.只有理念能够对自在之物本身进行永久准确的把握;它知道什么存在,什么持续,知道什么在所有的变化和多样性中能够永远保持为同一个,即事物的本质形式.以上柏拉图的言论和哲学家的论断,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偏见:柏拉图是一个忽视感性认识的先验论者,他极端地反对经验论.二.柏拉图的认识论柏拉图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拉图,并且得到诸如黑格尔和怀特海等后世的哲学家的肯定,必然是和他的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的经验认识是分不开的,绝对不是所谓"生而知之者",如果不是他和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先贤的学习,以这些知识作为基础,那么他的知识是从何而来是无法想象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如果前提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的中间步骤就也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可见柏拉图对经验前提的要求是十分重视的.我们把柏拉图的认识论概括为"第一次航行"和"第二次航行"."第一次航行"是通过知觉和经验出发的探索,而"第二次航行"是超越经验的形而上之旅.从经验知识出发上升到真正的知识,也就是从"第一次航行"到"第二次航行"的过程,也是在"第二次航行"中,柏拉图获得了真正的知识,即理念的知识."第二次航行"虽然超越了"第一次航行",但它必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第一次航行"为前提,并将这个前提包含在内.而这个从"第一次航行"到"第二次航行"的动力,就是爱,也称作"爱洛斯".三.灵魂之爱在会饮篇中,宾客们分别提出爱具体的某种人来阐述"爱洛斯".而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质疑,并且认为他们只是把美好的词汇堆砌在爱洛斯上,并没有认识到爱洛斯本性,只认识到了肉体之爱,没有认识到灵魂之爱.从而对爱是什么进行理性的总结.肉体上的爱是感性所可以认识到的,而灵魂上的爱是需要理性去升华的.通过对"爱"尤其是"对美的爱"的阐述,柏拉图已经明确勾勒出了一个从经验出发进而上升到理念的过程.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人们首先会被一个"美的肉体"吸引,而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会发现"美"是普遍的,不是限定在某个特定的肉体上面,因此只爱一个特定的肉体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毋宁说一个真正爱"美"的人必须爱"所有美的肉体",这正是真理之路提出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对美的丰富经验,一个人怎么会认识到真正的"美"呢?正是以对"美的肉体"的爱为基础,人们才会上升到对"美的灵魂"的爱,认识到灵魂是一个比肉体更美的东西.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会最终认识到"美本身"或"美"的理念,把最高的爱奉献给它.柏拉图真正爱的对象,不仅是这个人本身,更是普遍意义的"美",既要爱"美的肉体",更要爱"美的灵魂"."一切美的东西",最后上升到"美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真正爱一个东西,就一定是爱它的全部,而不是仅仅爱其中的一部分而不爱其余部分.诚然,有些人只知道各种"美的东西",但不知道美到底是什么.四.认识的层次众所周知,柏拉图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两个世界,并进而在这两个世界内部划分出"影像"."实物"."数学对象"."理念"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又分别对应"想象"."意见"."理智"."理性"这四种知识.通常观点我们认为柏拉图将前两者划分为经验,并且贬低它们,以此来推崇后两者尤其是"理念".在他的柏拉图门上"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标语也成为他对经验知识的歧视的证据.这显然是一种误区.柏拉图的这四个层次无疑是连续.完整的.是一个自下而上,然后又自上而下的过渡和延续,因此实际上只有一种完整的知识,而单纯的理性知识无论如何高超,都必须是从经验上升而来.就对于理念的认识而言,如果一个人没有事先认识到想象.实物.数学对象等,那么他也不可能认识到理念,换言之,一个人必须先具有"意见",然后才能获得"知识".五.结语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笔者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受到苏格拉底的归纳论证和寻找普遍定义而得来的,尽管在理念论中有很多先验论观点,但是总的来说,理念论是从下至上的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参考文献[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梯利.西方哲学史[M].贾辰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4]黄颂杰.回到西方哲学的原创地:思辨与实践的交会---柏拉图理想国新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