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曾子的孝道观仁思想及其修养观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这大概就是文化一词的滥觞与渊源.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改造自然.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我国古代文化.随着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我们越来越真切地发现我国古代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根,而且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一文化体现了先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里面浸透着人们的智慧;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状况.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以及价值取向.这些古代文化,不但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而且还直接体现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里.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灵魂,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但是儒家文化之所以得以延续发展和丰富完善,不能不谈到一位重要人物———曾子.虽然说儒家是孔子师徒多人共创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说在儒学创建的过程中孔子的学生如颜回.子夏.子贡.子路.子羽.子张.樊须都曾作出了一份贡献,但相比之下,曾子所作的贡献更是突出卓着的,更是不容忽视的.曾子是向后世传播孔子儒家学说的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如果没有曾子的努力,那么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学说的传播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曾子的贡献,那么我国古代文化将肯定会是另外一副面孔.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儒家文化的发展中,曾子的贡献是巨大的.曾子的思想既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又有其发展和建树[1].曾子,名参,字子舆①,被尊称为曾子,今山东平邑魏庄乡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5年.系春秋末年人.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因为适逢家庭处于没落期,所以从少年起就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他勤奋好学,后来从师于孔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他为人忠厚实在,以孝行着称,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曾子不但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而且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上继承了孔子之道,对下开启了思孟学派.曾子不只是很好地传承了孔子的思想,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在此基础上有所新的发展和突出建树,为包括儒家精神在内的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曾子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以孝为本是曾子思想的核心.他把孝视为高于一切的东西.他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把孝作为仁之本,从做人的准则之一发展为做人的根本法则,并进一步把它推及到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从而构筑了孝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由于血缘亲情的维系和长期的教化,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中.它的影响之广,甚至超过人们对儒学的根本思想仁的认识.曾子不仅口头上极力提倡孝,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世人称道.曾子被后世列入二十四孝.曾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孝的思想.曾子的孝在古代是很有名的.见于孟子中曾子为孝的两个故事被人们广泛征引,即曾子侍养其父的细致周到和其父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曾子的这种孝在古代是被人们所肯定和赞扬的.孟子·离娄上说: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这就是对曾子孝道的肯定和推广.论语·泰伯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固然表现了曾子平日的小心谨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极重孝道.因为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见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也是为孝的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身体是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来自父母.疾病的出现,身体的受损,会使父母为自己担忧.让父母担忧,是为不孝.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这就是孝,而且是孝的开始.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指死丧应尽礼.追远,指祭祀时要诚.丧祭之礼,是孝道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固定下来的仪式,也包含着人类最真诚的感情.丧祭之礼,只是此种真诚感情得以宣泄的载体.曾子孝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对待父母的丧事,本来就该竭尽全力.这和曾子的丧尽其礼是完全相同的.孟子受曾子孝的思想的影响,且又有所发展.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把孝悌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可见其对孝的重视.孟子·离娄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与曾子的孝能使民德归厚,是前后相承的.二.曾子仁的思想作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的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互亲爱.从我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孔子最初是以仁作为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当然,孔子似乎没有明确地对仁作出的具体的定义,但是在一部论语当中论述到仁的地方竟然达到一百多次,而且通过无数个具体鲜明生动的事例把什么是真正的仁,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孔子看来,从大的方面来说,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仁德的具体而重要的表现,仁的外观表现是很明显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还这样解释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强.坚毅.质朴.语言谨慎的人更接近于仁德,这就是仁者应该具有的性格特征.而当樊迟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更是直接明确地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在他看来,爱人也就是仁的内在本质,也是仁的具体内涵.不但如此,孔子还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仁的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曾子对仁的理解曾子在总结孔子的仁学的时候这样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忠恕解释为仁,这是对仁的一种通俗简单易懂的理解.就像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所说: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实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贯通之于万人之心,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者.而言忠恕,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因仁者至高之德,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功夫,人人可以尽力也.[2]92这种对忠恕与仁之间关系的论述是非常精辟.极其准确的.什么是忠?曾子是这样解释的: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不可要求朋友违背意愿.强作欢颜来迎合自己;不可要求朋友违背意愿.极尽礼节来宽待自己.来的人不高兴;去的人不诚恳.离开一个人的时候不去毁谤他,接近一个人的时候也不去贿赂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忠者了.什么是恕?在论语中,孔子把恕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孔子注重换位思考,重视将心比心.这和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能吻合起来的.说文解字解释道:恕,仁也.从心,如声.许慎在这里直接把恕解释为仁.从汉字的构造来看,恕是如人之心,也就是上文说的将心比心的意思.2.曾子对仁的追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他的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观.他的弟子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而且把仁德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这样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这里曾子明白清楚地告诉人们:一位君子的一生的修养与奋斗目标,其最中心的东西就是仁,也就是立仁和行仁.其任重道远,因此君子必须具备宏大坚毅之志,自强不息,死而后已!宋代学者朱熹在解释曾子上面的这句话的时候也说: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3]77大戴礼记·解诂告诉我们———曾子把仁德作为君子的首要的品行: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曾子制言告诉我们———曾子把仁德作为修身的根本,曰: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在曾子看来,人间正道是仁德,所以曾子把人类的相亲相爱看作人与人之间最尊贵最重要的东西.一旦当仁德和官禄不能同时兼得的时候,我们宁可要仁德,也不能要官禄.这是多么高贵的一种品质.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载,在曾子看来,追求财富.权位等,都需要把仁看做先决条件之一.曾子说: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畏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则君子弗为也.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还告诉我们———曾子从不曲意去奉事不仁不义的人.曾子明确说到: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曾子的意思溢于言表.至于如何树立仁德的问题,论语·颜渊中曾子这样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曾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以讲习礼乐文章来会友,必须通过与友切磋,取友之善而辅助自己培养仁德.另外,曾子不与不仁之人为友,他在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说: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有说我则愿也;莫我说,苟吾自说也.在他看来,面对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即使我如何孤独如何没有朋友,也不会去亲近这个不仁之人的.3.曾子以仁德名闻天下曾子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仁之理念.他不但师承了孔子之仁学,而且在长期的自修实践中认真贯彻仁的目标,努力成就了仁德的完美楷模.至圣先师对曾子品行的评价就非常高,他在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这样说: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即仁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夫子之道,仁而已.曾子重视仁,曾子也以仁名闻天下.他领会了孔子仁的精神,而又使其更加明白易懂.仁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换作忠恕便易于理解,且在实际生活中易于操作.仁德思想是曾子思想的重要基石.仁德是儒学的核心,是君子修身的方向,是社会和谐的巨大推动力.难能可贵的是,曾子不仅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论语·子张: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就告诉我们,曾子已经把仁扩展到了刑罚之上,他明确主张要以哀怜之心去执行刑罚.结合着孟子把仁又扩展到政治经济.要求实行仁政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地发现曾子在孔孟之间的传承作用.三.曾子严于律己.注重主内的修养观在儒学当中,曾子发展了反求内心.注重自省的方法.这就是自我内省的主内方法,它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曾子不但自身属主内,而且他还影响了孟子.孟子·告子上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也说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注重主内的修养观是从曾子到孟子一脉相承而来.再看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宋代的朱熹引谢氏言说: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愈失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3]3曾子主张把外在的实践最后都由内省来进行总结.论语·泰伯中曾子言: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远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这里说的三者,很明显都是注重正身而不外求,所以说曾子大概是以修己作为为政的根本的.很显然,曾子要求的是向内的自省,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修养.确如上言,曾子提倡每天都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认真地看一看自己有哪些不当的地方,以便及时纠正.为此曾子在修养方法上特别强调慎独的修养境界.他告诉我们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即使你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像有好多双眼睛在盯着你,有好多的手指在指着你,这是非常严厉可怕的事情啊!当然,曾子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子思传下去的.从传承来看,子思受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孟子之学,被后世称为思孟学派,是孔子思想的嫡传,代表着正统儒学.而从渊源关系上看,思孟学派的上游则是和曾子的教学活动与思想影响相关联的.上承孔子,下传思孟,这就是曾子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贡献,也是人们对曾子的定位.总之,作为孔子的主要传人,曾子是正统儒家思想的突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全面继承.充分发扬并努力丰富发展了儒家的学说,为儒家思想更好地得以延续和广泛流传发挥了极其关键而突出的作用.曾子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是显而易见而且不可动摇的[4]268-272.参考文献:[1]曾明.曾子的仁德思想.[2]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3]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4]贾继海.齐风儒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