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对于本科生自身发展.破解就业难题.实现国家顶层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院校在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系列弊病,从创新创业驱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提出了树立大就业理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教学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的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探索,以期更好地完成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关键字:创新创业能力;本科生;就业指导;
当前,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规模.论文发表量等指标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但与此同时,与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相矛盾的是,仍有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招聘不到优秀人才.人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尝试从创新创业驱动的视角出发,通过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完善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1.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本科生自身综合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风起云涌,本科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在海量信息和各种新鲜事物的熏陶下,更加注重个性表达.自我价值实现.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很多本科生不再紧紧抱住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些铁饭碗,而是想寻求更加自由.灵活的就业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虽有一定变革,但与本科生的就业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科生突破常规的需求,为他们接受新思维.拥抱新事物,增添更有分量的能力砝码.从这一层面剖析,对于当代本科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是他们立足社会.勇敢展开竞争的必要条件.2.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之策.要想破解本科生就业难题,就要号准脉,全面.准确地找出造成这一症结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自然能够药到病除.结合当前新业态.新行业的涌现速度和发展规模,用人单位本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反映了院校.用人单位在人才供需方面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换言之,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面对日渐繁多的新行业力不从心.此,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本科生打开思维,不再抱残守缺,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解决择业.就业中的各种难题,可以有效解决严峻的就业难题,缓解就业压力.3.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实现国家顶层设计的题中之义.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创新性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每一个都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坚持,而这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支撑.院校开展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这些创新性战略的开展.实施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另外,这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将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积攒力量,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都具有关键作用.二.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本科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择业.创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着作用,很多院校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但受到实际条件的制约,具体政策在执行.实施过程并不尽如人意,未取得预期效果,很多院校的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停滞不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1.本科生就业指导体系未能与创新创业课程完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利器,也是推进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就目前来看,多数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和教育体系,自然更谈不上与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入融合了.因此,这一教育类型对本科生就业所起到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2.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专职.专业师资.作为一项开创性工作,在目前高等教育办学格局和模式相对稳定,甚至趋于固化的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质性突破,就必须依托高质量的专职教师,而创新创业教育开设时间相对较短,教育模式不完善,教育理念不先进,师资力量较薄弱,难以满足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需要,而受行政命令的制约,学校又不得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于是就导致该课程教师来源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发挥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3.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不平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主要依托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自身创新技能的提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会理论.提升能力.但众多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即便认真开展,在具体的操作.落实环节,也往往受到资金.政策.师资.基地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操作课程课时较少,带动作用微乎其微.三.创新创业视角下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探索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相融合,树立大就业理念.所谓大就业理念,其中既包括传统观念中的常规就业,也包括自主创业.长期以来,很多院校的本科生就业指导部门教会了学生如何按部就班地择业.就业,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升自己,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误认为,这就是就业的全部.殊不知,自主创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更应得到提倡和鼓励.因此,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之中,将创业者素质和能力培养融入就业指导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大就业的理念.当前互联网+风起云涌,传统行业纷纷转型,越来越多的新行业.新工种开始诞生.在这样的时代下,本科生如果想要找到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工作,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创业即就业的灵活思维,结合背景发展,勇于打破常规,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本科生在创业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学知识.技能,同时也拓展了职业边界.丰富了就业历程,更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对于本科生来说,无论今后从事本行业工作,还是选择到新行业中锻炼自己,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其与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必须依托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展开.一方面,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的就业.创业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计划中除了包括原有的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外,还要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实现全覆盖,并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相融合,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业意识,为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辟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方法,促进就业格局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另一方面,保持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如上述所言,创新创业教育与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本科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中虽然囊括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二者毕竟存在本质性区别.对于后者而言,制定课程内容和标准时要遵循自身的原则,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沿着应有的道路前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3.院校应根据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实际,结合就业形势,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首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所谓隐性课程,指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对于培养本科生自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院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深入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对本科生现阶段择业.就业以及未来阶段的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影响,让本科生在就业心态.择业认知等方面发生自主转变,意识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对于自身成长.发展的多方面作用,自动对标用人单位的多重选人.招聘条件,并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其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通识课程是以必修课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其所发挥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在普及科学.人文素养的前提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新意识,让真正具备干事创业热情的学生打好基础.具体来说,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心理学.公共关系.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经济法以及就业形势与政策等.通过这些课程,本科生对于宏观就业.创业环境.行业发展等会有一个大致了解,对于自身状况的定位会更加精准,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本科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创业.择业类型.此外,创业是一门长期性.复杂性的事业,不能仅凭一时头脑发热.本科生通过学习通识课程,可以提升团队意识.配合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等,对于提升自身的韧性.抗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素质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者而言,这些通识课程的开设减少了工作负担,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技术课程.技术课程是以选修课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创业实际来选择的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危机管理.团队管理.项目扩展.产品研发.商业计划书制定.风险评估.创业风险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课程更加个性化,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弥补自身在创新创业技术层面的欠缺.4.优化教学环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效果.首先,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科生专业时代.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创业路径方面会有所差别,尤其对于创业而言,选准合适的创业方向尤为关键,而创业方向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因此,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和经济形势.本科生创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因此,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全面剖析当地经济形势.产业结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最后,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可以利用模拟现实技术,使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过程,在创业软件中涵盖企业的创立.运营和发展等各个必要的环节,用全仿真的方式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创建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而且在各个环节中学生还需要根据现实的市场情况做出合理的企业经营规划,对企业的生产数量.原材料以及人员等做出合理的调配,进而提升学生的市场剖析.统筹规划等综合能力.而且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学生每获得一项经营成果都会提升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5.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院校应提高准入门槛,引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院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准入机制,为选聘新教师提供人才标准与依据;另一方面,院校可以从企业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甚至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以吸引企业精英加入教师队伍.这样,院校构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学术素养,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具备一定的创业经历,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1]岑余璐.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1).[2]邓剑刚.互联网+背景下的本科生自主创业瓶颈及其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7).[3]傅艺.依托大学科技园高新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J].我国高校科技,2015(12).[4]高凯旋,王振馨.大创项目的独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宫清莲.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经贸类高校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报,2017(3).[6]杨丹,李鸥漫.新形势下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探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报,2016(6).[7]杨为群,李勇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我国高校科技,2015(3).[8]曾令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剖析[J].我国高新区,2017(8).[9]张金邦,程书静,张俊生.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探究[J].北京印刷学报,2017(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