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其早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意义,包含其中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也不例外.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早期儿童通过欣赏建构了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也获得了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由于艺术及艺术教育本身的独特性和现实客观的原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还存在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亟待解决.关键字: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现状;对策;PreschoolChildren'sArtAppreciationEducationStatusandCountermeasuresGUANYunGUANRuiSchoolofPreschoolEducation,LongnanTeachersCollegeAbstract:ArtEducationofpreschoolchildren,includingartappreciationeduc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andisofgreatvaluetotheirearlydevelopment.Children'sartappreciationeducationcontributestotheconstructionoftheiraestheticpsychologicalstructureandhelpsthemdevelopabilityindiscoveringbeauty,experiencebeauty,exhibitbeautyandcreatebeauty.However,duetotheuniquenessandobjectivereasonsofartandarteducation,therearestillsomeimperfectionsinpreschoolchildren'sartappreciationeducation,whichneedtobesolvedurgently.Keyword:preschoolchildren;artappreciation;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重要性(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教育包括美育或艺术教育,具体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包含着音乐教学和美术教育,而美术教育则专指学前儿童阶段的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并用教育途径和手段加以实施.一般情况下,处在发展早期的儿童开始对艺术表现出好奇和关注,如果这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艺术教育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作品常常以它生动的形象和五彩缤纷的色彩,有趣多变的形式表现出儿童眼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能激发儿童对未来世界的追求和探索,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所以在儿童早期实施美术欣赏教育对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是陶冶儿童情操,引导儿童发现美的教育,也是塑造他们美好心灵的教育.通过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探讨.评价等行为,教师可以看出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特质,比如每个儿童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心理活动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说,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一面三棱镜,它能真实地折射出哪些儿童在欣赏活动中或在艺术表达中是大胆的.主动的.热情的.富有童趣的,哪些儿童是敏感的.胆小的.缺乏独立性的.思维不活跃的.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态度.行为,改变或制定相应的策略以影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以帮助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比如:运用体验方式,让儿童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来获得对形象或创作者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一种与作品交流的喜悦感,同时这种喜悦感又成为儿童进行审美感知和创造力的动力,将他们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转变为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成为自身欣慰的一种内在自我调节力量,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完美的发展[1].(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对开发儿童大脑潜力具有一定作用人的左右脑掌管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已被科学家所证实的一个事实:人脑的左半部分掌管的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分掌管的是形象思维.它们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人们每一项活动的完成都是左右脑共同合作的结果.人的左脑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剖析思维,右脑则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2],左脑对信息加工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即它习惯于将各种信息按时间顺序排成一个连续的序列,然后再对问题做出反应.右脑则表现出‘同时性’特点,即将各种信息整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空间关系的组织,然后对这个空间组织进行整体性反应[2].现在有些学校和家长急功近利,忽视了早期儿童发展规律,过于重视儿童的识字.认数等,忽略了早期儿童对周围世界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忽视了事物的形状.特点.色彩.情感以及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内蕴,这两种做法只重视了孩子左脑的开发而忽视了右脑的开发,而正确的做法则是,应该有意识地将孩子左右脑进行适当的刺激,使其同时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为学生服务,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适宜空间.我们也应当提倡教师的脑科学素养,这并不是为了让教师成为脑科学家,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大脑规律,了解什么影响大脑的学习以及大脑的学习原则.因为如果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就不能正确地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了解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脑探究,据此,来创设适合大脑学习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等[2].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要在明白人脑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一些美术作品启发和诱导早期儿童去感知艺术作品中形象的色彩.轮廓.结构.情感及价值意义等,这一过程就要运到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只有不断地通过适当的方式刺激儿童的右脑,才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育.例如:欣赏塞尚的橘子静物时,可以让儿童仔细看看橘子的形状,色彩,表面的质感,想象味道的酸甜,并让儿童数一数画面上的橘子,让他们算一算等等,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儿童的形象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四)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能促进儿童观察.想象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观察力是对某一事物细节.特点等做出理性剖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想象力是将观察到的事物同其他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事物联系到一起,并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这些前期的行为总是要以真实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即他们最终要转化为物态化的形象.这个过程不但是实践的过程而且也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过程.那么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这种观察.想象和实践的方式可用欣赏-表达的方式进行,这也是欣赏教学中师生所常用的和喜欢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教学方式之一.这是因为审美欣赏不同于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事物的‘真’的探讨.而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各个外在的形式特征,如形状.色彩.节奏.旋律等要素及其完整形象的把握,是一种揭示事物的审美属性的感知[3].也就是说审美欣赏是儿童对美术作品认识.感受.探讨.评价的结束,而审美表达则是儿童在艺术操作层面上的开始,是对早期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强化,两者往复循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一)教师层面:对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有着美术本身的审美特点和教育规律.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学目的.方法和思路,有其自身的目标要求,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人们制定出来的以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4]也就是说,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它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的规律[5].美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各类学校.教师重视美术技能的学习,重视美术学习的结果好坏.有的甚至把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认为是儿童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严重影响儿童接受审美素养的培养与熏陶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儿童角度和理论的高度,明确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让儿童获得审美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感知力的发展,而不是给儿童传授技能的学习;是放眼于儿童未来审美能力的塑造,而不是为了关注儿童当下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画的像.画的好等等.(二)教学层面:欣赏活动流于形式,不够深入由于美术欣赏教育目前还未引起绝大多数学校的重视,有些幼儿园教师嫌收集艺术作品的过程太繁琐,不但要符合学前儿童的欣赏水平,而且还要进行整理归纳美术作品,欣赏对象的文字时代知识,所以有些教师就常常只选取他熟悉的艺术作品为例进行艺术欣赏教学,不仅内容单一,欣赏过程简单,儿童在此活动中没有感受到一点美的熏陶和影响.另外由于教师没有很好的准备设计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说话提问过于随意,缺乏严谨.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不利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随意的说话方式,也会影响早期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语言要尽量做到内容上言简意赅,情感上声情并茂,语调上抑扬顿挫,提问过渡上起承转合,节奏上此起彼伏.那些由于浮于表面的提问或是简单的教学设计,使欣赏教学活动不够深入,激发不起学前儿童对艺术作品的好奇和表现欲望,师生对话也出现交流上的断层,教师只是一味地输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而忽视了儿童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教师不能倾听儿童的心声,久而久之,儿童则对欣赏课程失去了兴趣.其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有了倾听,才有了交流,有了思想上的火花.尤其是在教学中,当我们能倾听对方的话时,他的感觉是被爱.被肯定.被了解[6].(三)活动层面:欣赏活动范围有限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欣赏和鉴别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要求就是具有对美和丑的分辩能力.具有对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的识别.判断能力.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领悟和评价能力,即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7].而现阶段此教学形式则是:大多数幼儿园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都是在教室或活动室内进行的,虽然学生集中,也有助于教师的管理和形成良好的秩序.但是带来的不利之处则是导致儿童欣赏的内容和范围有限,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仅仅只停留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使他们误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才是美的,由此缺乏对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和形象的具体感受与认识,导致儿童对美的认识受限,不能很好地从一个宽泛的,富有积极意义的空间感受和理解何为美以及美为何物.鉴于这种状况,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在校园内走走看看,学会观察周围的景物.儿童重新观看那些已经熟悉不过的场景或张贴的作品或墙面装饰或花园里的植物.果树.花草等等,儿童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发现.比如带领他们观看水池中的鱼虾等生活习性和形状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空间,亲身体验,亲身经历,遇到困难.问题或疑惑时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自我探索的创造性潜能的发挥,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快乐.兴奋和愉快的学习心情中[8].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带领儿童们到本地博物馆.画院或画展现场看看,当场讲解一些美术常识.现象或美术作品的时代.作者介绍或者和儿童一起剖析一下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意义.或者也可以和家长.儿童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等等,转换美术欣赏的教学思路,让他们知道美的事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的形象可以有高大的,也可以有平凡的.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解决对策(一)明确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早期艺术教育对儿童具有启蒙作用,可以让儿童对其产生兴趣,甚至也可以让儿童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但是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此阶段的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是包含在国民教育方针政策之下的最基础的教育.国民教育即:‘国民’即是全体人民,这意味着教育由面向少数人到面向所有人;教育从国家‘提供’到人民‘享有’,教育要满足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走上以人为本的轨道;从传统教育的重知识的灌输转向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由面向青少年成长期到面向人的一生,由非均衡化向相对均衡化发展[9].儿童艺术教育是包含在国民教育总的范围内,与国民教育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补充与被补充;整体与局部.大与小的关系.我们在幼儿阶段乃至初高中的教育.大学的教育都是围绕国民教育的总体目标开展的,而不能各自为政,彼此毫无联系.儿童美术欣赏教育除了要配合国民教育目标外,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目标,要让儿童学会欣赏美.感受美.想象美和创造美以及培养儿童的美好心灵.儿童的美术欣赏正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将美展现出来并传输给儿童,进而引起儿童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儿童自信.乐观.热爱生活的品质.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己未来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能够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美,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我们如何在未来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是以儿童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体目标[10],从这一层面上讲,儿童艺术教育不是让我们掌握技能成为画家,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我们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塑造美好心灵以及建构审美心理的教育.(二)拓宽艺术作品欣赏的范围进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时,应该选择那些在美术史上有一定影响又适合儿童欣赏的各类经典作品,包括各种美术形式的作品,比如: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儿童美术.一般来说早期儿童不仅对那些题材和形式多样化的,具有强烈情感表现的绘画作品会非常感兴趣,也会对现实世界中的著名建筑或具有民族风情的工艺品或民间艺术,比如:泥塑.剪纸.扎染等等一系列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艺术作品感兴趣.而美术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11],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现有的‘期待视野’,并以此为出发点[12]来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这样也无形中拓展了儿童眼睛的宽度和广度,当他们见的多了,脑海里自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也就明白了艺术之花到处都有.当然见的多了,儿童自然也会分辨哪些艺术作品是好的,哪些艺术作品是不好的.除了拓宽艺术作品欣赏的范围,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幼儿与社区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真正互动的关系体现.不同的社区都有着丰富的,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可利用资源.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活的书,活的教程.一方面因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知识的源泉,它提供给儿童的知识最生动直观.最形象鲜明,它避免了任何形式化的环节和人为的扭曲,便于形成儿童对事物的正确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自然.通过社会,切合儿童生活的教育也是最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教育.儿童喜欢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活动.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生活的环境.[13]那么我们可以把社区看成是一种立体化的美术作品,不同的建筑样式.和谐的活动广场.丰富的色彩.人们的日常活动.社区的绿化.路边的鲜花.商业广告牌或者是标语以及一年四季中社区景色的变化等等,都可以成为儿童欣赏的对象和表现的对象.因此,在实施美术欣赏教育的同时也要好好利用社区本身所含有的资源.要兼顾到儿童这些本能的实现,安排探讨的物品.社交的空间.艺术的氛围和制作的机会等[14].(三)加强教师的修养,努力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1.教师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教师是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的职业,也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肩负着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化的重任.教师的思想高度和行为准则,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当前在广大教师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情操,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15].据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态度才能热爱儿童,从事教育事业.作为教师,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一般来讲,在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随着教学工作的延续,教师们也慢慢地出现职业倦怠感,其思想的提升和发展也处于停滞期.这时就需要教师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找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并努力为出现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例如,当自己厌倦这种朝三九五的工作规律时,可以利用周末和同事或家人去郊外游玩,以调节自己的厌倦心里.当遇到有些家长不理解.误解或者是刁难教师的现象出现时,教师们就要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其次运用恰当的途径(如:家园共育.亲子活动等)同家长有效沟通,同时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与规律以及求同存异的沟通理念,而不是孰对孰错的错误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本身要保持一种高尚的态度和格局意识,遇事不急不躁,求同存异,坚持科学的方法,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儿童,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感染儿童和家长,给他们树立榜样示范的作用.2.教师要具备广阔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心理和思维的特殊性而导致了教育的特殊性,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才使幼儿教师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情境知识,这是专家型教师知识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16].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更需要有情境式的思维参与其中,在欣赏具体某一作品时,教师会为此设计一个恰当的教学环节,并且此环节中既包含了美术知识,也包含了教育理念;既能让儿童通过作品感受到艺术的美,也会让儿童在此过程中逐步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当代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已经不单单是教他们学会欣赏.学会表现,更多的是这些欣赏活动背后一些极为深层和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儿童欣赏教育中是考验教师教学思想是否灵活和知识储备量是否宽和厚的试金石.这是因为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教师持有的文化价值观会对学前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7],所以教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不同领域的内容,争取将自己的知识由点到面地拓宽,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在这个知识库中既要有书本固有的知识点,又要有自己独特的但又符合科学性和教育性的知识点.教师的知识越宽越厚,基础就越扎实,对内容的选择就越容易信手拈来,对内容的理解就越会精炼.教师只有储存干货,才能在讲解艺术知识的时候,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信心满满.当然教师也必须是个具有美术专业时代的专业人,也要适时地关注当下的流行艺术,因为总体说来,流行艺术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整体审美倾向……对儿童审美心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18].早期儿童初步学会欣赏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分辨艺术作品的好坏,优美与否.3.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为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服务幼儿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的教育甚至能影响儿童的一生,是孕育儿童各种可能性发展的教育.在此阶段中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手段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水平的高低优劣能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美术教师也不例外.由此,美术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教师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教学态度,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断学习,反思,做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儿童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师生对话的教学方法不失为良好的教学方法.由于人的潜力是先天和后天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而产生的结果.在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师生对话要建立在平等.民主.自由.开放.快乐.和谐的基础之上.师生双方要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彼此的意见,同时教师还要充满耐心和爱心,学会倾听儿童对艺术作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提问技巧,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让儿童自己通过观察艺术作品后说出来,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将这种快乐的体验投射到下一次的活动中.其实教师采用对话的形式,就是要打开封闭式思路,使儿童感到新鲜惊奇.激动.振奋,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并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想[19].这是因为只有不断深入的有效对话才是引导早期儿童探讨.发现事物真理.即: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如:在区域活动(美术区.表演区等)中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时,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让其自行选择材料进行表现,然后教师和儿童相互发表看法,儿童自己探索的行为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乐趣和求知欲,这是一种游戏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美术欣赏的游戏性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体验和欢乐,而探索性又带给他们美术知识或手段的尝试运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儿童体验到的不是生理上的满足感,而是心理上成就感,以及通过美术知识或行为把握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初步的一种方式.在户外活动中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时,可以让儿童观察户外的场景或具体的事物.让他们观察大山.树.花.草等的形状和色彩,并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表现出对此事物的感受和认识.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儿童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在内心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景的意识,更加促进了美术欣赏教育的有效性.所以美术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思维的常态化,努力做个有心人,为儿童的艺术发展寻找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让美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四.小结总而言之,提高审美.陶冶心灵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重要使命,对儿童早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艺术欣赏教育的目标.意义和作用,以及积极地选取适合儿童的艺术作品,勇于突破现有的艺术欣赏教学形式的局限性,带领儿童感受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及主题意义,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构建早期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使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具有一颗美的童心.参考文献[1]孔起英.体验:儿童审美发展之必需[J].学前教育探究,2010(10):23-28.[2]严峰.脑的教育实践探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43-46,66-67.[3]孔起英.稚嫩的双眼如何发现美[N].新华日报,2017-07-28(013).[4]王策山: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1.[5]刘东.提高美术教师素质刍论[J].教育导刊,2002(7):35-37.[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8.[7]冯帆.学前专业美术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方法[J].陕西学前师范学报,2014,30(4):23-26.[8]刘琪.探寻适合儿童的美术学习方式[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5):9-10.[9]张青.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及国民教育目标[J].长江论坛,2003(5):58-60.[10]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2.[11]陈亚.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内容取材的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报,2016,32(4):57-61.[12]姜荣娟.期待视野.第二文本与学生中心论[J].陕西教育学报,2010,26(4):75-77.[13]杜成宪,单中惠.幼儿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34-135.[14]韩波,戴明丽.社区儿童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报,2017,33(4):90-93.[15]王斌.试论教师职业道德[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3(3):92-94.[16]曾莉,古秀蓉,康丹.专家型幼儿教师成长路径探究[J].我国教育学刊,2017(12):87-92.[17]张晓涧.儿童美术心理探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探究,2014(4):21-26.[18]吴丽芳.对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人文思考[J].学前教育探究,2013(6):58-60.[19]屠美如.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生态式教育[J].幼儿教育,2002(4):6-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7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