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实名制下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字数:1319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个人信息权的理论基础 1
(一)个人信息概念 1
(二)个人隐私信息 2
(三)个人信息权的法律性质 2
二、快递实名制下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4
(一)快递实名制与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发生冲突 4
(二)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5
1.公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5
2.私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5
三、快递实名制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7
(一)缺乏专门立法 7
(二)行业自律不足 7
1.非法购买和销售快递用户个人隐私信息 7
2.快递用户信息管理不规范 7
(三)法律拘束力有限 8
(四)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 8
四、完善快递实名制下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策略 8
(一)选择合适的立法模式,尽快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8
(二)加强行业自律 9
(三)完善刑事责任,严格打击信息犯罪 10
(四)增强快递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快递实名制下个人信息权的保护
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各种“实名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了减少快递行业中的盗取现象及遏制其他犯罪活动,快递实名制应运而生,这给快递用户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许多消费者埋下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外,在法律方面,个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还未正式出台,因此,关于快递实名制下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公众及学界的高度重视。
一、个人信息权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信息概念
从学术角度看,个人信息有三种界定方法:
第一种是隐私倾向型定义。该种定义认为个人信息的说法本身就意味着要隐藏、保护、不公开。即有关个体认为比较敏感或比较特别不愿意向特定范围对象透露的个人信息。该概念强调个体的主体信息意愿和信息认知,并不管一 般的信息规则。[1]63
第二种是复杂信息型定义。也有学者以为个人信息包含个人的外在信息及内心世界及其他一切相关个体的实情、判别、评估等。即个人信息包含两种,一是有关个人的基本事实资料与个体的私人生活信息,二是个体人格、性情、内心、 组织等丰富内容信息,甚至些需要深人分析或者挖掘才可开发出来的复杂信息。这类信息从情报学角度看,属于二次信息、三次信息,甚至是特殊的知识或者人类智慧。[1]6364
第三种是身份识别型定义。该说法认为个人信息包括信息主体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学历、职业、病历、医疗、性生活、健康检查、犯罪记录、联络方式、财务状况等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识别出该个人的信息。[1]64
笔者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个人信息的界定中均包含了隐私的内容,容易混淆隐私与个人信息的概念,不利于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侵权案件的处理。而第三种界定方法相比之下更为客观,贴合实际情况。综上,本文作者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依据相关辅助方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识别出其身份及与其身份关联的信息。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包括能够直接以及迂回辨别出该个体的详细内容。个人信息指向具体个人或者可以识别个体的信息,其他人可以借此识别出该个体。个人信息的判定标准是能否直接或者间接识别相关个体。其中,直接识别是指依据相关信息,能立即得知信息主体的正确身份,同时也能确定对应信息是该主体的个人信息。间接识别是指依据相关信息,不能立即确定信息主体的正确身份,也不能明确该个人信息是否是对应主体的个人信息,需要经过对比、调查、鉴别、整合、核实等才能确定信息主体到底是何种身份,也只有通过以上途径,才能查明所获得的间接信息为何种性质。
(二)个人隐私信息
在个人信息范畴内,个体不愿意泄露的信息或者个人敏感信息即为个人隐私信息。
第一,个人隐私信息的主体是自然人。个人是指基于“出生”性质的法律事实,是指拥有民事主体资格的自然人。社会组织或者法人不属于自然人,因此,社会组织或者法人的有关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也就不具备该属性。[2]
第二,个人隐私信息和特定的个人都有相应的辨别的关系。一般来说,通过身份证号、物理特征、外在和精神特征,或者是经济地位、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可以径直或者迂回识别特定个人。同时,确定的个体也可以反过来明确其对应的身份证号、身体特征、生理特征、精神特征、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社会身份等个人隐私信息。两者具有身份互识别关系。其中,直接识别个体是指通过身份证号、护照号、社保号、工会号、学号、指纹、肖像、声音等独特或者独一无二的个人信息就可以直接明确对应的个体身份,这种直接识别信息一般有很明确的个人指向或者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体代表性。间接识别个体是指通过一种信息不能明确主体的个人身份,需要将一种个体信息和其他的个人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明确主体的个人身份。间接识别信息“一般包括爱好、兴趣、习惯、职业、所得收人、性别、学历、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等辅助性个人信息”,通常多个辅助性个人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更接近指向特定的个体。[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fxlw/faxue/56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