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对草坪草币斑病菌的活性研究【字数:9571】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 材料与方法5
1.1供试材料5
1.2 币斑病菌的分离和保存5
1.3币斑病菌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基线5
1.4 苯并烯氟菌唑对币斑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6
1.5 苯并烯氟菌唑对币斑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6
1.6 苯并烯氟菌唑对币斑病菌草酸含量的影响6
1.7 苯丙烯氟菌唑对草坪草币斑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7
1.8 数据分析7
2 结果与分析7
2.1 币斑病菌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测定结果7
2.2 苯并烯氟菌唑对币斑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8
2.3 苯并烯氟菌唑对币斑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9
2.4 苯并烯氟菌唑对币斑病菌草酸含量的影响9
2.5 苯丙烯氟菌唑对草坪草币斑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0
3 讨论11
4 结论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对草坪草币斑病菌的活性研究
草业科学 吴佳璇
引言
币斑病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植物病原真菌,自1927年被John Monteith发现[1]后,其分类就一直备受争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经典分类是于1937年被F. T. Bennett所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命名的Sclerotinia homoeocarpa[2],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经过三个核基因序列标记系统发育分类方法(CaM, ITS 和Mcm7; 1810bp)的证据证明币斑病菌 不属于核盘菌属(Sclerotinia)成员,而是属于另一个新的属Clarireedia gen. nov,因此币斑病菌被更新分类成Clarireedia homoecarpa。目前,币斑病菌除了C. homoecarpa sp. nov.还有三个新种:C. bennettii sp. nov.、C. Jacksonii sp. nov.和C. monteithiana sp. nov.。其中C. homoecarpa和C. bennettii主要发生在紫羊茅(C3植物)上并似乎仅限于英国。而C. Jacksonii和C. monteithiana则可以发生在不同的C3和C4禾本科寄主上,并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分布[3]。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显示,中国的币斑病菌除了上述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两个种外,还可能存在一个新的种(未发表数据)。
由币斑病菌(C. homoecarpa)引起的币斑病是中美、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地的一种主要草坪病害[4, 5],而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币斑病也普遍发生,目前我国已发现在20多个省区多种草坪草上的币斑病危害报道。而币斑病菌的寄主范围也几乎涵盖所有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草[6],其主要侵染
对象为翦股颖、海滨雀稗、狗牙根,此外还能侵染结缕草、野牛草等40多种禾本科草坪草,连莎草科、石竹科、旋花科和豆科在内的500多种植物都不能幸免[5]。其引起草坪币斑病后表现为:形成近圆形、凹陷、漂白色或稻草色,斑块直径较小,一般不超过6 cm,约钱币般大小的斑块,因而形象地名为币斑病[7],币斑病会严重影响草坪的观赏和使用价值,是目前造成草坪上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
币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直径可以达到9 cm,气生菌丝茂盛,呈白色、棉絮状,菌丝生长呈现出菌落边缘较平滑,中央偶有白色或浅灰的同心轮纹,气生菌丝发达,菌丝呈薄层絮状,初期白色或浅灰色,后呈暗黄色至褐色。
草坪病菌繁殖能力很强,且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 可以通过突变或 DNA重组产生新的生理小种[8],从而增加了该病害的防治难度。币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很多,包括抗病品种、管理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目前为止,最快速、有效的币斑病病害防治方法还是化学防治。因此币斑病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使用杀菌剂来控制的。当前生产中用于币斑病防治的杀菌剂主要包括保护性和内吸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有二硝基苯胺类(氟啶胺)和取代苯基类(百菌清);内吸性杀菌剂有苯并咪唑类(MBCs,如甲基硫菌灵)、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类(DMIs,如丙环唑、戊唑醇、三唑酮等) 、二甲酰亚胺类(DCFs, 如乙烯菌核利、异菌脲)以及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如啶酰菌胺、噻呋酰胺)等[9]。然而,由于杀菌剂长期频繁以及不合理的使用,草坪草币斑病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问题,研究显示,币斑病菌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内吸性杀菌剂均产生了抗药性的报道,包括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1012],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异菌脲[13]和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类杀菌剂丙环唑[1416]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啶酰菌胺[17,18],解决杀菌剂的抗性延缓处理主要依赖于降低选择压力,方法是限制病原菌接触具有相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如:杀菌剂混用,或用不同生化作用机制的代替品。
近年,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SDHI)成为研发的热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三唑类杀菌剂和90年代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前,开发SDHI类杀菌剂的鼻祖——美国有利来路(现科聚亚)公司研制的萎锈灵(carboxin)于1969年就已经上市。后来也陆陆续续开发了一些新SDHI类杀菌剂,但这些品种因其防治谱较窄,只能用于防治有限的病害种类,如菊花属锈病(Puccinia oriana)和大麦散黑穗病(Ustilago nuda)等[19,20],并未引起人们的真正注意。直至2003年巴斯夫公司上市的第一个广谱性SDHI杀菌剂啶酰菌胺(boscalid)迅速成为上亿美元的产品后,该类杀菌剂才逐渐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啶酰菌胺是SDHI类杀菌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SDHI类杀菌剂迅速成为该领域的黑马,且于2009年正式由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 FRAC)单独归类题名。目前世界前六大农药公司皆已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SDHI类杀菌剂的开发中,迄今进入市场或正在开发的品种至少已有24个。国内的研发机构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SDHI类杀菌剂,自2010年后也陆续开发了一些新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cykx/56230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