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氟啶胺对草坪币斑病菌生理生化影响研究【字数:9385】

2024-02-25 11: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试验以草坪币斑病菌为材料,研究氟啶胺对草坪币斑病菌的影响。测定了氟啶胺对币斑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建立敏感性基线。氟啶胺对99种币斑病菌分离株的EC50值范围为0.0111~0.0905 μg/ml,平均EC50值为0.0251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可以作为敏感性基线。测定了不同浓度的氟啶胺对币斑病菌菌丝形态、细胞膜通透性和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氟啶胺处理后,菌丝形态扭曲,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草酸含量减少。测定了氟啶胺对币斑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氟啶胺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研究结果对氟啶胺在草坪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以及币斑病菌抗药性治理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3
1.1材料 3
1.1.1供试菌株3
1.1.2供试培养基3
1.1.3供试药剂3
1.1.4主要仪器与设备3
1.2方法 3
1.2.1币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测定3
1.2.2氟啶胺对币斑病菌生理生化影响的测定3
1.2.2.1菌丝形态测定3
1.2.2.2细胞膜通透性测定3
1.2.2.3草酸含量测定4
1.2.3氟啶胺对植物的预防和治疗币斑病的作用4
1.2.4数据分析4
2结果与分析5
2.1币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测定结果5
2.2氟啶胺对币斑病菌生理生化影响的测定结果5
2.2.1菌丝形态测定结果5
2.2.2细胞膜通透性测定结果6
2.2.3草酸含量测定结果8
2.3氟啶胺对币斑病预防和治疗的效果9
3讨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氟啶胺对草坪币斑病菌生理生化影响研究
引言
草坪币斑病(dollar spot, DS),其病原为Clarireedia homoeocarpa,因叶片上有圆形、凹陷的稻草色斑块,约钱币一般大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小,又称为圆斑病或钱斑病。由于早期大家对币斑病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对其病原不了解,导致在币斑病发病初期毫无察觉,使病害扩大蔓延,严重破坏草坪的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经济损失较为严重[1]。
币斑病菌主要寄存于病株与枯草的表面,它的生存适应能力很强,传播病菌的途径很多也很简单,可以通过空气、风、雨水、灌溉水、剪草机等操作工具以及人畜的活动等方式传播蔓延到健康的植株上。感染时会从单个叶片的叶缘开始,形成一圈红褐色条带,这也是币斑病的重要特征之一[2]。然后蔓延到中部至整个叶片。由于草坪草修剪的高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币斑病症状也不一样。修剪高度较低的地方,如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地,币斑病病斑呈圆形、凹陷且直径较小的稻草色斑块,而在修剪高度较高的地方,如家用绿地草坪等地,叶片上会形成不规则的枯草斑,且直径大于修剪高度较低处[34]。
由于我国在草坪草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病害流行以及药剂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草坪草币斑菌的病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预防和防治措施。让草坪草的实际管理者仅仅停留在“见斑施药”或与其他病害“协同治理”的状态,并没有通过合理的修剪、水肥的协调起预防作用,更没有针对币斑病制定高效的化学防治方案。在西方国家,对草坪草的养护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和手续,而美国和加拿大更是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我国在农药产品禁用上不如西方国家那么严格,监管上又有漏洞,导致我国部分球场、草场的管理者为了节约经济成本,在草坪草发生病害后大量、多次、连续使用化学农药,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不利于草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5]。因此,我国后续对币斑病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管理,要以科学、环保、安全、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币斑病的发病时间很长,从春季到秋季都能发病,它的发病温度为15~32 ℃,尤其夜晚叶片上有露水时,币斑病的发生和流行都会加重。目前,防治与控制币斑病的主要手段仍是使用各类化学杀菌剂,包括二甲酰亚胺类(dicarboximide fungicides, DCFs)、苯并咪唑类(methyl benzimidazole carbamate, MBCs)和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14αdemethylase inhibitors, DMIs)等内吸性杀菌剂和一些非内吸性杀菌剂。然而,由于杀菌剂的长期频繁使用,币斑病菌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开发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以应对抗药性问题[6]。
氟啶胺与目前防治币斑病的其他内级性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它是一种保护性杀真菌剂,也是近期开发的唯一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它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在呼吸链尾端将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解除,消耗的电子传递所积累的电化学势能可以达到最大值,而且氟啶胺与同类的其它化合物相比,具有更高的杀菌速度与活性。氟啶胺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它的药效成分穿过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进入外层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集中发挥药效作用,从而对植物形成保护层。通过叶面喷施氟啶胺,其在叶片表层富集,对植物形成保护作用,不仅耐雨水冲刷,降低稀释分解药效的速率,还能增长持效期。氟啶胺对病菌的各个生长阶段均能发挥药效,从阻断菌的孢子的产生、萌发与侵染一直到抑制菌丝的生长。喷洒氟啶胺后,它的药效不仅持续时间长,大约能保持10~14 d,土壤稳定性强,在接触土壤后仍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而且半衰期较长,因此各种土壤处理形式都对氟啶胺没有太大影响[7]。总之,与同类其它化合物仅作用于单个位点相比,氟啶胺能作用于线粒体内呼吸链末端的ATP合成酶上的多个特异性位点,这就使得氟啶胺不易产生抗药性,且灭菌效果突出,抑制病菌作用优异。
研究表明氟啶胺主要通过抑制孢子的萌发和侵染结构的发展起作用。虽然它具有抗多种真菌的活性,但它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效力较低,因此尚未商业化用于谷类作物。由于其对病原体的游动孢子的活性,它广泛用于控制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尽管氟啶胺常用于控制晚疫病,但没有致病疫霉对氟啶胺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氟啶胺还用于控制花生和草坪上的菌核病,葡萄和豆类上的Botrytis属真菌[8]。目前鲜有关于氟啶胺田间抗药性的报道。前期,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发现氟啶胺不仅在币斑病具有突出的保护效果,而且在币斑病发病后期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未发表数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cykx/56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