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东方审美意境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上的表达研究【字数:7500】

2023-04-14 14:5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东方审美意境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上的表达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审美讲求意境,无论是中国书法、山水、文学亦或是园林都注重作者或内心的情感表达与抒发;古代没有尖端的技术与手段所以古人依靠记忆、想象以及对自然的感悟抒发创作出数不胜数的传世佳作,形成了世界独有的艺术风格与样式;而如今材料、加工、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日趋成熟与发达已可以实现古人所想象和追求的意境,但过于成熟的形式与技术反而使带有东方传统审美意境的作品越来越少,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东方审美意境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上的表达研究。

  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欧美,20世纪末21世纪初逐渐在中国出现并发展至今,其观念、形式和技术还大多受到欧美乃至日本的影响和启发;由于中国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企业甚至个人的经济实力不断爬高,这也给了新媒体这个注重互动、体验、感受的艺术形式较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商业上的应用使得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语言不断丰富,但同时负面的因素也在不断放大,出于商业运作目的大部分新媒体作品为了夺人眼球,为了凸显其技术的强大甚至还要把以AR、VR的字样来吸引眼球;作为一种潜力巨大艺术表现手法,被不断低俗化,与国外新媒体艺术的距离也日渐拉大,随着普遍化大众化这种状态以技术来吸引人眼球的做法可以持续多久,是否应当做出一种改变使新媒介华丽的技术外表呈现下,更多的回归新媒体艺术本身,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为亮点,而不是作为手段,体现作为媒介的最终目的传播思想、文化,做到不让用户察觉到媒介本身的新媒体作品,本文将研究当下利用新媒介并以独特视角呈现给用户的成功案例,并在该基础上结合笔者毕业设计做出分析。

  本文将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下几点探讨:

  一、近当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形式以及主要人物的理论影响;当前新媒体艺术在国际上发展现状包括国内新媒体装置普遍风格状态及日本欧美新媒体装置普遍风格状态,并具体分析当前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在优势及劣势,同时对未来新媒介艺术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新媒介艺术回归艺术表达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新媒体艺术设计当前以技术、新奇、冲击力为手段的方式是否有其他道路可循,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对媒介呈现方式的影响,东方思考方式与观赏方式在新媒介艺术上的缺失与忽视,东方意境在媒介应用上的优势与竞争力,带有东方美学的艺术装置发展方向探讨,西方文化思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与值得借鉴的方式,探讨以内敛的、带有有东方思考与观赏方式的新媒体呈现方式的可能性,东方美学的意境意象与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多维呈现手段的互补性。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新媒体技术;东方审美;意境;东方思维模式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60年代随着思想文化、科学、人文等各个因素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艺术不在只局限于旧媒介纸张、布料、石材上的表达,由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所带来的艺术形式的不断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的拓宽了新的观念形态和审美语义;进而艺术设计进一步考虑到观众用户所介入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以空间为创作载体所带来更多可能性,从而形成以空间、事件、情感、材料等多方面糅合累加的艺术形式;正因新媒体如此多元的展现与表达形式,更加考验艺术家设计师如何使其在对文化表达、社会影响、情感传达、技术运用上做到平衡与妥当,使新媒体的形式与内容附有更为鲜明多彩的审美语义和观念形态;

  当代的新媒体艺术一直与技术、科技紧密挂钩,艺术家与设计师不断地寻求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从而更好的给予自己的作品的最完整诠释,同时探寻与当代社会文化契合的新审美、新观念、新形式,因此新媒体的艺术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在2000年前后逐渐引入中国后也受到了大力追捧,发展至今新媒体所影响的群体已经从艺术家设计师拓宽到广大民众,正因如此政府、媒体、集团、公司也看到了其中所富含的可能性,对新媒体投入了大量资金举办了如广州灯光节等一系列有关新媒体的展览,政府的支持和商业的运作也为新媒体带来了资金上的支持和媒体上的推广,给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物质基础和传播空间。新媒体在中国已经逐渐应用在包括交通、饮食、展览、庆典等诸多方面,其影响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拓远。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当今的新兴的技术和多元的文化以及丰富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了有史以来人类最为鼎盛的状态,计算机、网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当前艺术表达和形式的多样性,这也要求这当代艺术家如何与当下繁复的现实经验去对接作品本身,以呈现更为深刻的内在关联,激发出当下新的观念形态与审美语义。

  1.2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新媒体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这几年里,随着大量商业的运作和媒体的推广进入,这种状态下的新媒体也不断暴漏自身的问题,出于商业目的与媒体炒作,大量新媒体作品成为了商业吸引消费促进当地经济或公司发展的手段,对作品本身的内容性和形式性的要求不断降低,甚至使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只能以产品称之,作品失去了本身作为艺术作品所应当对美的追求,不断的低俗化、市场化、批量化,一味的迎合大众的喜好;为了吸引大众目光,当下大量作品凸显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以直白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展现出机械结构、VR装置、互动装置等,把技术手段作为其作品的一个推广热点,忽视作为装置艺术作品的对美表达与传播;这也导致媒介本身的吸引程度与关注度会成压倒性优势盖过作品本身的内容性,其作品所希望融入的氛围也会因为而被削弱,因此本文基于这一现象做为研究方向,希望探究如何回归作品的内容为主与形式美感,使新媒体设计作品和艺术作品回归其本源、凸显其作为艺术品、设计品的美学价值,这本文的最终目的与意义所在。

  当下新媒体在装置艺术及商业活动中已经广泛应用,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沉浸式空间、体感交互等,各种种类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多数作品都存在着以爆炸性灯光、强烈的声效或无意义的体量放大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感官,而忽视本身作品的中心思想及内涵深度,这些作品处于以技术、新奇、冲击力吸引眼球,以其西方英雄主义式的爆发呈现方式作为作品的亮点;而作为东方的思想的发源地或集合地,在新媒体中我们甚少表现或真正传达出作为中国或东方思想中的美学态度,笔者通过现场参观或收集资料的方式对大量当代富有艺术内涵及思想深度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探索一种内容性的、形式上带有有东方思考与观赏方式的新媒体呈现方式方法,笔者将作为毕业设计制作并展出,同时在论文中给予阐述及分析。

  本文重点在于如何在目前新媒体艺术出现的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与新媒体艺术的内容氛围上达到一个平衡,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如何不使新的技术的关注度超越艺术作品本身,如何凸显艺术作品的内容性,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营造传统媒介所不在强项的氛围与互动,以上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1.3研究现状

  新媒体与其他的传统媒介艺术不同,新媒体是动态式发展的,其艺术表达形式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形式,它既可以与传统媒介结合产生不同的展现方式,又可以与当今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发挥其艺术方式的时代性;新媒体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新媒体都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的开发,对新媒体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数字媒体技术与线上线下交互的发展带动了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数字媒体艺术,而数字媒体艺术早已与人们的生活休闲文化密不可分,中国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与壮大与其密不可分的数字媒体艺术也被不断提高重视,并紧随其后蓬勃发展。依靠国内外新兴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积极探索与不断尝试,新媒体艺术在各处展览中所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好的设计与艺术作品也纷纷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当代艺术与现代设计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特点与潜力。

  但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还处与较为早期的阶段,无论是创作者或是参与者都更加倾向与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新媒体作为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能最大发挥当今技术与科学的行业之一,不免其自身带有很强的技术性,而作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速食文化的泛滥也进一步导致参与这对其作品本身的技术好奇大于对创作者本身希望反应的作品思想;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参与者:技术革新快速对于新兴的技术与概念参与者缺乏对于作品物象的理解,缺少对于新的技术所希望传达思想的审美经验。二.创作者:对于新的技术缺乏系统性的思考与理解,生硬刻板的为了凸显技术与科技为亮点,就如同极简主义代表人物丹•弗莱文对技术艺术的批判:一个普通灯泡成为了一种工业崇拜,成为了一种把技术的产物作为艺术本身的盲目崇拜。因此本文将根据上述现状展开探讨与研究探讨其解决方案。

  1.4论文研究法

  因作者在学习期间有幸实地参研威尼斯双年展、米兰设计周、米兰三年展、宝马博物馆等诸多国际性的含有较多新媒体应用的展览及博物馆,对其中运用到的新媒体艺术表达方式有些许调查研究;同时也策展布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包括安迪沃霍尔、乌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张培力、宋冬等知名艺术家作品)、比尔维奥拉大型回顾展等较为重要的国际性展览策划;因此本文将主要采用国内外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运用文献论证与比较论证为辅;尽可能的论证笔者的观点与目的,诠释清楚新媒体艺术的以内容性为主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新媒体艺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近当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念与产生

  2.1.1本文所述新媒体艺术的范围及概念

  新媒体艺术是20世纪以来的利用当时时代中的新的技术、材料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表达方式,与传统艺术绘画、雕塑所使用的媒介不同,新媒体艺术善于使用新的媒介,如早期包豪斯教员匈牙利艺术家莫霍利•纳吉(L&
aacute;szlóMoholy-Nagy)所运用的灯光装置艺术和韩国艺术家白南准的录像装置艺术,都是对当时年代的新的技术或材料的应用和再创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新媒体艺术也有着一种自觉地趋向,只要是新兴的技术或是材料几乎都会被应用于新媒体的艺术创作当中,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GPS(卫星定位)、互动技术、影像合成等,这些技术的在新媒体艺术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正因为新媒体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不同,它与时代与科技所同步的特殊性质,使其能在当今变化飞速的社会中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及的影响力及传播度,所引发的对传统传统美学审美、体验、思想的发展与丰富也是起着着变革性的作用。

  新媒体艺术目前存在着多种解释和含义,包含着多且不同的范畴,这也体现了新媒体艺术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广义上的新媒体即运用新的媒介手段表达传统媒介所表达的美学意义亦或是进一步深化表达;侠义上的新媒体是当代运用网络、计算机、影像所创作的作品或非网络的新材料、新技术为支撑的作品。本文讨论的新媒体艺术为狭义上的新媒体艺术。



  2.1.2近当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形式

  新媒体艺术最早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崛起,代表人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布拉克和毕加索;立体主义又称立方主义,立体主义分解自然界的物象为几何块面,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视觉的逻辑和空间的束缚,最能体现其打破空间的作品是毕加索的《拼贴画:绳子、报纸和漆布》,毕加索运用绳子、漆布、报纸完成的一副画作,将传统艺术的概念拓展到画面之外,开创了出有一条新的创作之路,应该说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达达主义的到来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917年,举世著名的作品《泉》展览于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给予了艺术创作新的定义与解释,极大的拓宽了艺术家乃至大众对于艺术的观念形态,同样《泉》打破了人们对艺术作品媒介的认识,激发出媒介形式与艺术作品新的更为丰富的内在关联,激发出艺术家设计师新的审美语义与形式观念。

  20世纪50、60年代有着新达达主义之称的波普艺术在商业社会逐渐成熟的美国出现,其中最富盛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可以说让波普艺术影响至世界各地,作为一位出生广告行业的艺术家,他特别关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联,他摒弃艺术创造中的唯一性,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丝网印刷或录像作品没有真品可言,这也使艺术作品这个概念彻底脱离传统美学中的固有的概念;艺术作品不在只是一个结果产物,开始向着过程、感受、体验为主的现代艺术形式靠拢,安迪•沃霍尔作为老一辈新媒体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对新媒体的在注重体验、过程的艺术形式发展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当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2.2.1国内新媒体装置普遍风格状态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兴起于改革开放后1988年前后,和其他的外来艺术相同,新媒体艺术最早起发起于美国与欧洲,传入中国后在内容性和形式风格上还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随着近20多年的发展与改善,在形式上逐渐有了本土化的趋势与内涵,技术上也日渐成熟,虽然无论是哪一点来看,目前都还与西方新媒体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已经到了可以望其项背的程度。本文将从中国的新媒体两大种类进行阐述;一种是艺术作品类新媒体即以录像艺术为主的艺术创作、另一种为商业性新媒体即以面向大众;本文将就这两大种类做简要分析与对比。

  录像艺术类新媒体作品可以算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启蒙,对中国近几十年的新媒体艺术观念上引进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于1988年由张培力创作完成的中国内地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30×30》为中国内地引入新媒体艺术这一概念,虽然当时录像艺术还仅仅被作为一种记录手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影像这一概念,但在中国内地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和引领性的作用;而后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发展以及录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到90年代中晚期录像艺术在中国开始逐渐形成与完善,一大批新媒体艺术家及知名作品出现与问世,如1991年张培力的录像艺术《水—辞海标准版》、1995年王功新的装置录像《布鲁克的天空-在北京挖个洞》、1996年冯梦波的互动装置《私人照相簿》;一方面随着大量先锋新媒体艺术家的不断实践与开拓,在表达手法与概念形式上,艺术家已不再满足于录像本身所,开始考虑如何使录像艺术与展示空间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装置艺术与录像艺术的结合,进一步靠近当代新媒体艺术的面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社会文化科技的不断高速发展与迭代,带来了技术革命的不断演进从电视到手机、从电脑到网路、从视频到VR、AR,艺术作品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与发展;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影响面也从开始的录像艺术慢慢拓展到动画、编程、舞台、灯光等各个方面也促使新媒体艺术更加的多元与开放。

  技术的更新带来了大量新兴材料与手段的应用,这也使得起初属于一小批精英阶级的艺术展览与活动,慢慢转向被大众所认识了解所面向的受众不论是年龄层次还是行业层面也都更为广泛,新媒体带来的新颖的视觉感受、感官体验以及当代人对艺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放大了其发展的更多可能性,2000年以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精准投影等一系列技术被用于新媒体,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这也给公司企业看到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新媒体开始逐步被应用于商业运作和传播推广上,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体量与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变大变多,这就让新媒体变成一个需要多学科、多人员、高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新媒体公司逐步出现,以制作新媒体作品和落地的专业公司和专业院校研究所逐步在中国成立或引入国内,目前国际上知名的新媒体公司有TeamLab、NendoStudio、KimchiandChips等新媒体公司,除此之外如工业、建筑、军事、医学、机械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学习发展新媒体艺术作品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下的新媒体艺术已在中国生根发芽,虽然在艺术形式与创作内容性上与60年代就所发展的欧美新媒体有着不小的差距,但随着这几十年来不断摸索与深挖,新媒体艺术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对美学、审美、观念与体验;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更新,其在中国的潜力与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宽广的。

  2.2.2日韩欧美新媒体装置普遍风格状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立体派与达达主义可以说是新媒体起源,马塞尔•杜尚作为装置艺术的最先实践者开辟了一片之前无人涉足的艺术领域;思想与技术的双重进步带给艺术家的是更多大胆的突破原有限制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紧随其后的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在这个不断突破与变革的年代西方的新媒体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得到空前发展;1965年韩国艺术家白南准拿着日本Sony公司开发的第一代便携式录像机拍下了现存最早的经典录像艺术作品《扣子偶发事件》;他是第一位运用录像、电视、以及其他材料堆积摆放的装置艺术家,同时对新媒体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开始新媒体录像艺术不断发展完善从安迪•沃霍尔的《内与外》到乌雷与阿布拉维奇的《AAAA-AAAA》再到比尔维奥拉的《天堂之门》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形式与表现内容不断创新与丰富;;进入21世纪不论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材料技术、影视合成技术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新媒体艺术的发挥面也变得更广,因为欧美在技术与新媒体艺术上起步比中国早很多,同时在艺术发展上不像中国出现了战乱及政策影响导致的断层,所以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上欧美日韩都有着相对成熟的体系与形式;同时商业投资如可口可乐、爱马仕、资生堂等大型企业也在商业宣传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推广自身品牌的同时对新媒体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如由资生堂赞助TeamLab和御船山公园主办的AForestwhereGodsLive主题公园;如同早期的波普艺术,新媒体艺术也逐渐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走入大众化的视野,为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方向,商业的介入使得作品逐渐突破了空间、时间、文化,从少数精英的艺术追求,发展出一条以设计为主,对接与引导大众文化的方向与脉络,欧美日韩在这方面的技术已日渐趋向于成熟,并通过新媒体艺术解决改善包括医学、军事、交通、互联等各个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刚刚方面与行业。本章笔者将举例几个来源于实地考察或网络资料目前世界上较为知名的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与新媒体艺术公司的项目;从而更好的理解当今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与普遍风格。

  装置艺术起源于60年代,也叫做环境艺术;其作品的事项内涵和概念逻辑多受同为60、70年代的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的影响;时至目前新媒体与装置艺术结合的案例已经数不胜数,本文以韩国KIMCHIandCHIPS工作室的最新作品《LightBarrier》为案例;KIMCHIandCHIPS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韩英联合工作室,由ElliotWood(UK)和MimiSon(Korea)两家工作室联合建立,该工作室的作品多以以大量新兴材料阵列排布产生特殊的物理现象闻名,Kimchips(该公司简称)通过运用新媒体的技术与装置艺术结合,展现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该作品运用8台工程建筑投影通过精准投影分裂到630个凹面镜上,通过编程与机械创建出一个可控的装置作品,利用光线反射的物理现象可以在雾气中形成单个图像和形状;该作品目的在表达材料与物象之间微妙的关联性,从而反思现实中现实与幻觉以及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矛盾而相生的哲学思考。该作品成功的做到了哲学、美学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使观众虽沉浸在科技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