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字数:6967】

2023-04-14 14:5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将影响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因而,研究大学生的创造力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使用《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随机抽取3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研究主要从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等维度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差异和相关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就大学生创造力的整体情况和差异情况来看:①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一般。②男女大学生在创造力的挑战性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创造力总分及好奇性、想象力方面差异显著,城镇大学生的好奇性和想象力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④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力总分及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三个维度上差异均显著,理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⑤在挑战性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创造力存在差异显著,大三和大四学生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第二,就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相关关系来看:①元认知能力总分及四个维度与创造力总分及四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②学习适应性总分及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与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教学模式与创造力总分及冒险性和想象力呈显著正相关。

  第三,就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来看:①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一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适应性间接影响创造力,所以元认知能力以及学习适应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创造力。②学习适应性是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创造力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研究大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并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要拥有高创造力的人才。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越发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推动力。

  1998年5月,xxxx同志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时指出: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敢于创新。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基础。2013年7月17日,xxx同志在中科院考察工作时表示,希望中科院不断出创新的思想、人才和成果,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大学,这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大学是大学生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主体,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不唯GDP论英雄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呼唤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和实施。

  本研究在于考察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和创造力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学习适应性对创造力的影响,寻找提高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和创造力的方法,为培养合格优秀的大学生服务,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创造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参考作用。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将影响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因而,研究大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1.2概念界定

  1.2.1元认知能力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初期,Flavell对儿童的元记忆进行了研究,1976年在《认知发展》中上首次明确提出元认知这一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结果以及相关活动的知识。

  张庆林指出,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调节、自我反省与自我评价,而实质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话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

  康中和认为,元认知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知觉、理解、管理、监督、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调节、元认知评价四种因素。

  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是其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能力。从理论上讲,现有的对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界定是十分开放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结构和概念应该通过研究来发展。从实践上讲,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认知活动中至关重要,对认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2.2学习适应性的界定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学习适应性的狂潮,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来看,对大学阶段的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

  周步成认为,学习适应性就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包括学习是个体克服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四方面。牛丽凤提出,所谓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综合的学习行为过程。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指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包括自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6]。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是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仅要研究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本身,还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诸多因素进行探索。

  1.2.3创造力的界定

  对于创造力定义的科学界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总结后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部分人将其视为一种能力;另一部分人将其视为心理活动的历程。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或放在活动中,或放在思维中,或放在智能中,或与想象并列研究。不管在任何心理学著作中,当它承认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心智能力的同时,也都承认感知,思维,想象,记忆是心理过程。因此,在承认创造力是心智能力的同时,也应该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过程,二者并不矛盾。

  国内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造力作出界定。陶国富把创造力定义为运用一切己知信息,根据一定目的,产生出某种独特新颖、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张庆林指出,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在一定条件产生,适用可行、独特、新颖的产品的心理素质[9]。

  林幸台、王木荣提出,创造力是一种将原先并无联系的心理元素组合成新颖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0],包括好奇性、冒险性、挑战性、想象力,其重点在于将现有心理要素的创造性再组合。总的说来,研究者们认为创造力是认知能力、情境因素以及人格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3大学生创造力的研究现状

  1.3.1人格特点与创造力

  Amabile指出,创造力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几种因素分别是领悟技能、工作动机和相关创造力技能[12]。

  张积家、张倩秋认为,高创造性的科学家是呆板、孤傲、内向、孤僻、难接近、远离生活的[13]。

  孙鹏、邹泓、杜瑶琳在研究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对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影响时,发现女生在图形创造力各维度以及言语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人格的开放性与言语创造力和语言文学、外向性、社会活动和文艺表演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语言文学与、图形创造力、手工技术、文艺表演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外向性和开放性在在图形创造力上中介作用不显著,在言语创造力和创造性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14]。

  1.3.2环境与创造力

  王极盛在研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时,发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科学创造人才比普通人事业心、求知欲等方面表现更好,在智力因素方面,科学创造人才思维更灵活,具有更高的思维能力。

  赵春梅在研究大学生创造力与家庭环境时,发现:大学生创造力较强,突出表现为创造力富有挑战性;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知识性、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有显著相关,而创造力与家庭环境中的控制性、矛盾性、情感表达、相关不显著[16]。

  田起宏通过研究文化、教育、经济对创造力的影响,发现教育对创造力影响显著,在独立探索和启发升华两种学校教育方式下接受教育的被试的创造力高,教育方式在文化与创造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经济对创造力影响显著,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文化的个人主义倾向越显著,创造力水平越高了,家庭经济在个人主义与创造力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文化对创造力影响显著,个人主义观念越突出的人,创造力水平越高,男性倾向越明显的人创造力水平越高。

  1.3.3认知、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

  王书延曾对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元认知能力与创造性人格之间的相关达到了高显著水平;元认知能力对创造性思维总量表以及其各分量表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李值霖曾研究创造力、认知抑制与工作记忆的关系,旨在考察创造力与认知抑制、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分析创造力水平不同的人在工作记忆和认知抑制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特点是什么[19]。总的说来,李值霖的结论说明了高创造力的人群在计划执行能力和工作记忆上要强于创造力低的人群。

  冷平和梅松竹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与智能活动
,是各种思维形式的协调与综合,并且实现思维层次的突破,其主要特征是新颖性、价值性、突破性和独创性。

  与此同时,从认知层面研究创造力是创造力研究的新趋势,而有关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在国外早有进行,但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研究对象以小、中学生为主。因此,为了更好地考察三者的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在教育领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潜能。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校318名大学生被试,收回有效问卷300份,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具体构成情况


  2.2测验工具

  2.2.1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由康中和编制,该量表把元认知能力分成四个维度:元认知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元认知计划是对自我、策略以及任务的知识的认知能力;元认知监控包括识别任务和检查、评价以及预测进展的结果的能力;元认知调节包括工作速度和强度、资源配置、步骤实施以及活动顺序等决定的能力;元认知评价是指任务完成后对效率、效果的判断,激发自己学习动机的能力。

  该量表共有24道题目,评分采用五分制,分别依次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构想效度和结构效度都合乎心理测量学指标要求[3]。

2.2.2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由冯廷勇等编制,共有29道题目,包括环境因素、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和学习动机5个因子。五个因子的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2、0.797、0.740、0.748、0.714,均在0.7以上,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评分采用五分制,分别依次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越强[6]。

  2.2.3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由王木荣编著,量表包括好奇性、冒险性、挑战性、想象力4个因子,好奇性是指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环境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冒险性是指敢于接受批评与失败,不畏惧挑战,敢于直抒己见并为之坚守;挑战性是指喜欢追求刺激性项目,乐于寻求各种可能性;想象力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头脑中加工创造出新的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善于幻想尚未发生之事,超越现实与感官的界限。

  本量表共50题,评分采用五分制,分别依次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该量表信度较高,为0.901[10]。 测试分数在224分以上者表明创造力优秀;测试分数在200分~223分者表明创造力良好,测试分数在150分~199分者表明创造力一般;测试分数在150分以下者,表明创造力差,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创造能力。

  3结果

  3.1大学生创造力的结果

  3.1.1大学生创造力的总体情况

  300名大学生的创造力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大学生创造力的总体分析


  由表2可知,大学生创造力的平均得分为153.79分,测试分数在150分~199分之间,该得分说明大学生创造力得分处于一般水平。

  3.1.2大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检验

  3.1.2.1不同性别大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创造力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

  表3大学生创造力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创造力的挑战性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创造力的其它维度和总分上未见显著差异。

  3.1.2.2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创造力的生源地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

  表4大学生创造力的生源地差异比较(M±SD)


  由表4可知,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创造力总分及好奇性、想象力方面差异显著,城镇大学生的好奇性和想象力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在冒险性和挑战性方面,均未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3不同专业大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创造力的专业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

  表5大学生创造力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比较(M±SD)


 由表5可知,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力总分及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三个维度上差异均显著,理科大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在想象力维度上未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4 不同年级大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年级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

  表6大学生创造力的年级差异比较


  由表6可知,在挑战性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创造力存在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均未存在显著性差异。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差异,继续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7:

  表7不同年级大学生创造力差异多重比较的结果


  由表7可知,在挑战性的得分上,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差异显著。

  3.2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3.2.1大学生元认知能力总体状况

  对300名大学生在元认知能力总分及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总体分析


  由表8可知,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平均得分为79.34分,高于标准中值67分,最高116分,最低49分,标准差为10.93。

  3.2.2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状况

  对300名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总分及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9所示:

  表9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分析


  由表9可知,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平均得分为84.84分,高于标准中值84分,最高145分,最低61分,标准差为10.12。

  3.2.3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0:

  表10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分析(r)


  从表10可知:元认知能力总分及元认知能力计划、元认知能力监控、元认知能力调节、元认知能力评价四个维度与创造力总分及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3.2.4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1:

  表11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相关分析(r)


  从表11可知:学习适应性总分及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与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教学模式与创造力总分及冒险性和想象力呈显著正相关;学习态度与创造力总分、想象力呈显著正相关;学习态度与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均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教学模式与好奇性、挑战性均未呈现显著相关性。

  3.2.5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回归分析

  以上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情况存在一定相关。在以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情况的关系,将创造力看作因变量,将元认知能力与学习适应性看作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2:

  表12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创造力的回归分析


  以元认知能力为自变量X创造力为因变量Y,学习适应性为中介变量M,进行中介作用效应检验。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作用检验程序[21],对元认知能力影响创造力,元认知能力影响学习适应性,元认知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影响创造力作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2所示。①以创造力为因变量,元认知能力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16,β=0.40,t=7.47,P<0.001。②以学习适应性为因变量,元认知能力为自变量时,检验回归系数a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0.06,β=0.25,t=4.36,P<0.001。③以创造力为因变量,元认知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元认知能力的回归系数c’和学习适应性的回归分析b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显示,△R2元认知能力=0.16,△R2学习适应性=0.26,即元认知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分别可以独立解释创造力16%和26%的变异量;回归系数c’,β=0.32,t=6.179,P<0.001,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的一元回归方程为:y=0.56x+57.488;;回归系数b,β=0.33,t=6.195,P<0.001,学习适应性与创造力的一元回归方程为:y=0.611x+57.488。

  从表12中可以看出,第一步检验回归系数c=0.40,是显著的,再依次检验a=0.25,b=0.33回归系数也是显著的。第三步,引入学习适应性作为中介变量后,元认知能力对创造力的回归系数c下降为c’=0.32。而且回归系数c’仍显著,因此可以判定出学习适应性在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是它们之间的中介变量。说明了元认知能力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创造力,还通过学习适应性间接影响创造力。

  3.2.6学习适应性在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引入学习适应性得分进行回归分析时,元认知能力得分对创造力得分的回归系数由0.40下降为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