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问题研究【字数:7190】
摘要:征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信念教育,我们应增强民众的税收意识,以实现税法更好实施。而税收活动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纳税与课税是对税收征纳行为的规制要求,也是依法治税的内在要求,更是以德治国方略在税收领域的重要体现。可见,一个良好的税收立法体系的建立,是税收工作的出发点。本文通过对税收相关理论的阐述,结合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工作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税收特点及工作成效做了详细阐述,指出大连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给出税收征管对策。
关键词:国税局;税收;征管;大连金川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由税制结构和税收征收管理这两个主要因素构成。税收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大意义。有效的税收征收依赖于税收制度。而税收制度的优劣则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制度设计越来越完善,特别是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也步步攀升,取得巨大的成就。
大连市税收征管是执行税收制度设计,进行税收征收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手段。是在既定税制结构条件下一国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大连市税收征管作为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的法律制度的规定,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动的总称。虽然大连市税收征管税收制度越来越完善,征税类别越来越区分化,在新的税收征管背景下,公众对税制和税收征管要求规范和透明,在征管手段的不断改进的同时,大连市税收征管的税收征管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与要求,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1.2选题意义
1.2.1理论意义
税收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制确定以后,由于受经济利益关系、个人的知识水平、周围的群体环境、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对国家的情感等因素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税收管理制度去督促,纳税人就不能自觉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再好的税收政策也不可能落到实处。所以说通过研究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问题,一是有利于进一步理清税制建设与税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促进税制的不断估化和税收管理的不断完善。二是有助于科学、准确地进行宏观税收能力的估算,为宏观税负水平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三是有助于落实需要与可能的财政原则,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总之,通过对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问题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1.2.2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在逐步的进行当中。税收征管在税收政策执行方面的作用越发明显,好的政策需要有好的执行。所以说通过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一是,有利于改革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方法,增强收入计划编制的科学性,促进依法治税。二是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尽快提高我国的税收管理水平。三是有利于强化税收管理,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治理税收流失,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对税收征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研究思路
本文按照现状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总结、归纳、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分析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税收征管的实践,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等有关理论知识,对税收征管中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借鉴国外成熟的税收征管经验,对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加强与完善税收征管的方法与途径。
1.4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方法以及制度分析方法。
文献研究法(dataStudies)也称文献阅读法,主要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对问题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因此需要借鉴他人的文献,在他人的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分析。
系统分析方法。
1.5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相关的国外研究现状
1.5.1.1税收原则方面
税收原则是人们为了建立起合适的税制而对税制设置提出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税制建设的指导思想。税收原则的发展演变,侧面反映了税制不断优化的进程。
(1)最优税收理论
最优税收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穆勒首次提出的牺牲学说,后又经过埃奇沃斯和庇古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弗兰克•拉姆塞1927年开创了最优商品税领域研究的先河,得出了著名的拉姆塞法则。1953年科利特和黑格补充了拉姆塞对最优商品课税的分析,提出了科利特-黑格法则[2]。威廉•维克里1968年将公平与效率问题同时纳入最优所得税研究中,不仅提出了优化累进所得税理论,而且率先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应用到税制研究中[3]。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一场关于最优税收的大讨论,米尔利斯、戴蒙德等人使最优税收理论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使该理论真正形成了体系[4-6]。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最优税收理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最优税收实证理论在税收征管及其相关内容上的拓展,提高了最优税收理论的实用性。
(2)减税思想
拉弗(ArtherLaffer,1940-)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提出的减税思想被美国总统里根所倡导借鉴而名噪一时。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高税率政策抑制了供给的增长,造成了经济停滞。由于累进税制的高边际税率促使社会纯收益减少,对工人而言,增加劳动的成本会上升,收益下降,而选择休闲的成本会减低,收益上升,于是产生休闲对劳动的替代,劳动供给减少;对资本家而言,投资收入下降,资本家宁愿多消费而少投资,于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减少,产量下降,经济停滞,因此,要发展生产,扩大供给,需要降低税率,扩大收益激励。
(3)税收原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税收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税收的功能已经远远不限于从前的范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1943-)在《政府经济学》中认为,好的税收就总体而言应该具有五个特点,即经济效率、管理简单、可变性、政治代表性和公平性。一是税收效率,指某项课税对经济的扭曲性最小,即当个人无法改变纳税义务的时候,税收不会影响纳税人福利水平;二是管理简单,税收制度运行所涉及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尽量简单和便捷;三是可变性,指基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税率和税收结构调整的难易程度,比如累进税率所造成的自动调节功能具有较强可变性的性质;四是政治代表性,指税收制度在设计上力求使纳税人知道他们为什么缴税,以便政治体制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纳税人偏好;五是公平性,指税收课征对象、过程以及结果的社会公平程度,反映课税后同等纳税人所享受的福利不会由于缴税而改变。
1.5.1.2在分析制约依法纳税水平的相关因素方面
米尔卡.卡萨.详细分析了制约照章纳税水平的因素,包括税务管理是否有效力、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对照章纳税的反面作用、照章纳税成本的高低、税负是否公平合理、有关法律及程序是否简单明了等等,同时指出,在不照章纳税情况很严重的国家,税务管理当局是否有能力实施有效惩罚也是规范纳税人行为的关键因素。
1.5.2相关的国内研究现状
1.5.2.1关于税收的基本内涵的研究
赖先云在《税收管理实务》一文中提到,税收是一国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社会公共权力,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其基本职能是满足国家的基本财政需要和对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调控。而税收征管是指国家税务征收机关依据税法、征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税收征收程进行的组织、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廖超在《强化税收征管努力构建和谐税收》中指出,和谐税收的主要内涵是公正执法、诚信服务、科学管理、廉洁奉公。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建立起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税务人的神圣职责。
1.5.2.2关于税收政管改革原则的研究
桂文奎同志在《中国税收征管改革》一书中指出税收征管改革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扬弃原则、监督制约原则。
许国云、沈光继等同志在《试论现代税收征管机制的构建》一文中认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现代税收特点的征管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法治原则,二是效率原则,三是制约原则,四是协调原则,五是分类原则。
1.5.2.3关于税收征管成本的内涵
中南财经政治大学财税系的李大明在《税收征管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追求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既是税收征管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途径是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因此,明确税收征管成本的完整内涵对于指导税收工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税收征管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考察税收征管效率不仅要考察显性成本即征税成本,更应考察隐性成本即纳税成本和因税收征管不力造成的税收损失。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是降低税收征管总成本。如果改革的结果仅仅是降低了征税成本,而纳税成本上升,税收损失得不到控制,税收征管总成本未能降低,就不能认为改革是成功或是有效率的。
1.5.2.4关于税收现状及相应的措施
(1)邓兴琼在《我国税收管理现状分析及方法创新初探》中指出,我
国税收存在问题: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税收成本仍然偏高;纳税服务意识还不高;税收管理效率低..同时也提出了税收管理方法的创新。其中包括:建立纳税约谈机制;;推行税收质量管理;;税收管理工具的创新等。
(2)安徽省税务课题组在《试论现代税收征管机制的构建》一文提出,在税收征管方面税务部门应做到:一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推进税收政管;二是加强税收政管基础建设;三是改进和强化考核工作;四是规范和发展税务代理;五是建设一支与现代税收征管机制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六是优化税收征管运行环境。
(3)丁晓东在《关于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一文中指出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税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的税种存在的问题、税负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提到了税收政管方面的不合理性。他认为,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以往的征收大厅的建设层面,税收工作人员的能力不高,征管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越权减税、欠税、截留等现象十分常见。使得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大打折扣,税收弱化的问题十分严重。足见税收部门在落实税收制度的方式及过程的重要性。
1.5.2.5关注税收不对称理论方向
如林秀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做好税收征管》(2005)、何利辉(2003)以及张小兵(2005)赵燕(2010)等认为在税收征管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引起纳税人的逆向选择和税务人员的道德风险,影响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
随着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到来,税收征管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有关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为主题的文章数量上升明显;随着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探讨的深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将越来越多。
第二章税收征管的一般概述
2.1税收征管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法律的权力,按照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范畴的强制性特征、无无偿性特征和固定性特征。
税收征管简单说来就是对税收进行征收和管理。税收征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依据法律的规定,税收征管①是指国家税务征收机关依据税法、征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的组织、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税收征管是指又称税收稽征管理。广义的税收征管包括各税种的征收管理,主要是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收法制和税务执行五个方面,具体可理解为两大方面:
一是税收行政执法,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管理、申报纳税管理、减免缓税管理、稽查管理、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管理。
二是税收内部管理,即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出发而运用税收计划、税收会计、税务统计、税收票证等进行的内部管理活动。税收征管是整个税收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将潜在的税源变为现实的税收收入的实现手段,也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监督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发挥税收作用的重要措施的基础性工作。税收征管包括管理、征收和检查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管理是征收和检查的基础,征收是管理和检查的目的,检查是管理和征收的补充和保证。
2.2税收征管的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税收征管的主要内容有:
(l)开展税法宣传,贯彻税收法令;
(2)掌握税源变化,加强税源管理;
(3)组织税务登一记、纳税申报等;
(4)进行纳税指导、管理,组织税款入库;
(5)税收证照管理;
(6)开展纳税检查。
2.3税收征管的目标
在税收征管里,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目标,具体包括:
(1)执法规范。具体要求是努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以便确保各项税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征收率高。严格依据税法和政策,通过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以便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
(3)成本降低。征管的目标表现在降低税收征纳成本,以尽量少的征纳成本获得尽量多的税收。
(4)社会满意。这是社会评估标准。确保提高公众的满意度,有效发挥税收作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税务部门形象日益改善。
2.4税收征管模式的演变
我国税收征管作为税收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经历了不断曲折的发展历程。而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86年。这一阶段税收征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此阶段,帮助企业发展生产成为税务机关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纳税人和征收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因此这一阶段的税收征管体系并不完整,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没有体现真正的服务的理念。
第二阶段是1986年到1992年。在这一阶段xxxx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税务机关的权利和纳税人的义务,突出了管理的税收征收理念。重点是解决当时偷税漏税比较严重的情况。在此理念下诞生了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税收征管由原来的机构统管向按照税收征收管理的职能分工协作。但由于征管人员素质整体较低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难以体现强化管理的理念。
第三阶段是1993年到2001年。从1993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税收征收管理的专门法律。它改变了以往暂行条例的不足,强化了税务机关的执法权,更加注重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建立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执法制约制度,体现了服务和管理并重的税收征管理念。
第四阶段是2001年至今。2001年5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税收征管法》,更加凸显了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从关注纳税人的义务与责任到关注纳税人的权益,从强调税务管理机关的行xxx和执法权到规范税务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从强调征管到重视税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
从税收征管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到,我国税收的征管越来越关注到纳税人的利益,越来越坚持服务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三章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工作的现状
3.12009-20011年金州区国税局税收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3.1.1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的税收管理人员基本构成情况
截止2011年11月30日全局共有税收管理员65人(不含各税源科所长),人均年龄47岁。其中和平所个体专管员11人,平均年龄52岁;农村所专管员11人,其中登沙河所8人,平均年龄47岁;大魏家所3人,平均年龄46岁;区局科所共有专管员43人,其中税管一科8人,平均年龄47岁;税管二科7人,平均年龄49岁;税管三科4人,平均年龄47岁;税管四科7人,平均年龄48岁;税管五科10人,平均年龄40岁;光明所7人,平均年龄46岁。
税源管理一科共有开业状态管户929户,专管员8人,人均管户116户;税源管理二科共有开业状态管户946户,专管员7人,人均管户135户;税源管理三科共有开业状态管户476户,专管员4人,人均管户119户;税源管理四科共有开业状态管户586户,专管员7人,人均管户84户;税源管理五科共有开业状态管户393户,专管员10人,人均管户39户;光明税务所共有开业状态管户617户,专管员7人,人均管户88户;大魏家税务所共有开业状态管户961户,专管员3人,人均管户320户;登沙河税务所共有开业状态管户2169户,专管员8人,人均管户271户;和平所共有开业状态管户4071户,专管员11人,人均管户370户。
从资料可以看出,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的税收管理人员分配较为合理,但从其年龄结构来看,整体偏大。在如今经济体张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大潮下,年龄整体结构年轻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3.1.2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管辖纳税人的情况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的开业户数占比略低于全市平均值,主要原因是注销户数占比高于全市平均值4个百分点应引起注意,对此应加强监管力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该年新增登记户数中,各状态占比状况大致与一表相同。但停业户数、非正常户数占比有放大趋势,应引起关注,这说明税法宣传力度不够,监管方面存在问题。尤其对当年新增登记户,非正常户占比大大超过往年累计占比,对此应强化税法宣传,加大监管力度。
2.1.3大连市金州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行业分布
截止2011年11月30日,金州区国税局共管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842户,行业分布特点以制造业(占比69%),批发和零售业(占比27%)为主,合计占比96%(详细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金州局管辖一般纳税人行业分布中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金州区作为大连的老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没有改变。而大连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进出口海港,商业贸易已经逐渐占据了优势。
3.22009-2011年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情况
3.2.12009-2011年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税收情况
一是政策影响退税,收入下降明显。2010年合计退税5408万元,同比减少852万元,下降13.61%。其中:福利企业退税4136万元,同比增加191万元;减免退税514万元,同比增加44万元;汇算退税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8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