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学历对比来看中国的中产阶级【字数:2584】
论文导读::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就成为社会学界的热点。本文试从国民学历构成和就业人口学历构成展开论述。
论文关键词:中产阶级,国民学历构成,就业人口学历构成
一、问题意识
来源于英语的MiddleClass在中文当中衍生出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间阶级、中产阶级等相似的概念。阶级的划分标准,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1而学术界对中间阶层(中产阶层)的界定,有侧重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侧重于以收入和财产为标准的经济角度的,有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地位界定的2,而对中间阶层(阶级)和中产阶层(阶级)所涉及的阶级与阶层一般也并没有严格区分。本文不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主要指日本二战后高度经济成长期和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所谓新中产阶级(也叫新中间阶层或新中产阶层)。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期,直到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为止,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实质增长率在年均10%左右,国民生活得以提高,形成一亿总中流的社会。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持续发展至今,国民生活亦得以改善。而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在中国复兴以来,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就成为社会学界的热点。抛开对中产阶级和中产阶层的严格区分,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呢?
低文盲率体现的是教育的广度国民学历构成,而体现教育高度与深度的则为国民的学历水平。在产业社会不断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中,提高每个劳动者的产出,维持支撑产业结构的人才的基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试从国民学历构成和就业人口学历构成展开论述。
二、高度成长期日本国民的学历结构和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
1、高度成长期日本国民的学历结构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毕业论文格式。二战后,对旧有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扫除了军国主义,实现了教育民主化,使得日本的教育重新走上正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腾飞,教育也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为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不同层次的、足够的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社会中间阶层的形成,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1955~70年,日本高中毕业人数从71.6万人增加至140.6万人,增加了大约2倍,短期大学毕业人数从 2.8万人增至 11.5万人,增加了4.1倍,大学毕业人数从 9.5万人增加至 24.1万人增加了 2.5倍。 在此期间,日本的教育水平在资本主义各国中仅次于美国居于第2位。
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在学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 日本银行统计局《以日本经济为中心的国际比较统计》1977年 127页
国民的学历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数据了解:根据生产年龄人口的统计法来计算,在1960年没上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0.5%,初等(义务)教育毕业人数占总人口的63.9%,中等教育毕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0.1%,高等教育毕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5%。而日本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高中升学率在1960年高达82%,大学、短大的升学率在1959年达到21.4%。
生产年龄人口学历结构的高度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第2、3产业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到等。而学历结构的高度化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2、高度成长期日本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
高等教育升学率的上升带来劳动人口的高学历化。
总理府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1954年劳动人口的82%是初等(义务)教育毕业国民学历构成,1965年下降至70%、1973年下降至56%,与之相应的中等教育毕业的比例从1954年的14%
左右上升至1965年的23%、1973年的33%。高等教育毕业比例则由5%左右上升至7%、10%。自不用说,这还是源于升学率的急剧增长,高学历的年轻劳动力的增加。
就业人口的教育水平及比例(万人)
资料来源 《日本现代经济学简史》周启乾著 382页
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历结构和就业人口学历结构
1、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学历膨胀
中国在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大学招生人数长期没有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决定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于是,在1999年教育部将招生人数扩至159.3万人,比前一年的108万人多出51.3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47.3%。此后大学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在2006年达到了546万人,与1998年相比,8年间扩大了5倍,升学率也从1999年的10.5%上升至2006年的22%。与之相应,高等教育的本质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急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教室、宿舍、教室等等却陷入了紧缺状态,每个教师对应的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基本设施的不足造成了毕业生的素质的低下。
扩招让全民的学历水平上去了,但市场需求却还不能赶上毕业生的求职率。同时,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对职业的认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也产生了不小的差距。在2004年以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变得非常严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职率停留在政府发布的70%左右。事实上,实际就职率有可能比这更低毕业论文格式。
除了就职率以外,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也是体现就职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全国的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得知,第1年的收入(税前)在2005年为28011元,2006年为26758元,2007年为24852元。3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学毕业生的就职状况事实上已经大不如从前。另外,根据北京大学进行的全国调查国民学历构成,2005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月平均工资为1588元,2006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也是1266元。4
被视为中产阶级的后备军的大学毕业生都已经沦落到与劳动条件最差的农民工相差无几的境地,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从何而来?
2、就业人口的学历构成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占比为11.04%。5而根据《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年末,15岁以上的人口为10亿2534万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其中,就业人口7亿5825万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7.8%、29.2%、44.1%、12.1%、6.78%。
即使是在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激增的情况下,中国就业人口中高等教育毕业人口所占比重还是很小。与高度成长期的日本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结语
中国是否存在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阶层),不能仅仅从学历构成来进行判断。不过,仅仅从中日学历对比来看,不管是高等教育人口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在学历膨胀的情况下,这样的比例本身的不科学性,都无法支撑起一个中产阶级比例达到所谓的23%乃至更多的社会。5
参考文献
[1]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2.(1)
[2]齐卫平,肖照清.社会[J].2003.(6)
[3]彭拥军.《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若干真假命题》[M].高等教育.2009.(8).89-93页
[4]孙长缨主编.《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页
[5]丁肇文.《社科院:我国23%人口跨入中产阶层》[N].北京晚报.2010.2.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7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