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字数:6945】

2023-04-14 14:4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已有的有关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调查,为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选用《家庭环境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上海市长宁区延安实验初级中学395名初中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论如下:

  (1)家庭环境方面,初中生家庭环境各维度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在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生家庭环境的独立性和知识性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总体幸福感方面,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在总体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3)人际信任方面,初中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差异都不显著;

  (4)在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初中生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的道德宗教观因子和总体幸福感对人际信任起到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人际信任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初中阶段是在人生中发展的一个关键而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个体已经开始接收大量的新鲜事物,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开始形成。在我国开展教育改革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生的家庭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着重要变化,这对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和幸福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因此,研究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初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养育孩子首先要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其次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为此针对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家长不应该放弃,努力寻找可以帮助孩子的方法,通过了解他们的需要,来创造条件引领他们的兴趣爱好到正确的方向上,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追寻良好的生活方式[2]。加上现今对初中生的关注日渐增多,使得研究初中生的家庭环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都很热门,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其中一条是具有幸福感。初中学生体会到幸福,这包括多个方面:如学生兴趣爱好的学习、家庭环境的和睦、同学间关系的融洽等,这些都是组成学生体会到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感同时也是初中生人格健全的关键方面,因此研究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对未来理论体系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人际信任在生活中渗透到方方面面,经研究人际信任程度较高那么更易于同他人合作,另外心理状态能保持得更健康良好。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时期是人际信任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作共存,提升人际信任水平能够让他们心理上更成熟,还能健全他们的人格。因此,研究初中生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对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各自单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这三者的关系研究则很少。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研究初中生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三者的相关关系,并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得到一些建设性的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帮助给初中生。对于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幸福感,完善自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界定

  1.2.1家庭环境

  虽然各国文化不同,但对家庭环境,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本文认为家庭环境是指国内研究的家庭软环境,即一个家庭当前所处的条件和情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的气氛和关系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教育[3]。

  1.2.2总体幸福感

  目前,关于总体幸福感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Neugarten和Cantril[4]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和评价,Dicner[5]等人(1984)认为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本文采用Dicner等人的观点。

  1.2.3人际信任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概念很多,而且各有涉及的领域。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相信他人行为或周围秩序的态度。Rotter相信信任是人们行为、承诺和口头或书面陈述的普遍预期的可靠概括[6]。本文选取的人际信任量表由Rotter编制,因此本文采用Rotter的定义。

  1.3研究现状

  1.3.1家庭环境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家庭环境的研究经历了家庭结构变量从家庭过程变量到家庭资本变量的三个阶段的发展[7]。如今,国外学者认为家庭环境中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相比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更多的影响。因此,他们更多是研究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等,认为家庭氛围、家庭暴力等是社会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Baumrind(1991)提出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她认为民主型更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个性良好的可以为社会提供帮助的人。民主型家庭要求家长指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做事或者对孩子太过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过分依赖父母[8]。

  国内岳冬梅[9](1993)等与Baumrind的观点相似,认为家庭中的父母太苛刻、频繁的惩罚、责骂,让孩子形成高道德价值观,当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时,通常严厉要求自己,造成了做事战战兢兢,生怕做错事受到惩罚。而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又会造成孩子过于依赖他人的个性以及人际关系的缺失。薛亮、朱熊兆[10]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量表总得分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性(p<0.05),家庭环境量表总得分在年级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样本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吴晓颖[2]于2005年对邯郸市城乡中学各3所共700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问卷后测得,男女生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0.05)。家庭环境中的道德性、组织性、成功性等因子以及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0.05)。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矛盾性、娱乐性、知识性、道德性、独立性、控制性等因子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

  综上所述,目前家庭环境在国内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学者们对家庭环境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1.3.2总体幸福感的研究

  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对总体幸福感进行研究,开始于威尔森1969年出版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对幸福的研究为生活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目前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得较为全面,自90年代后,国外对总体幸福感的系统研究速度更加迅猛。

  查阅国内对总体幸福感的研究,发现时间很短,而且没有很大的研究数量。20世纪90年代,国内在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的研究上,大多依靠于外国学者对青少年的幸福感进行的现状调查然而大多是面向的大学生群体。有关青少年群体进行的理论研究数量少。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学者发现总体幸福感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进行的研究方法也变得更加多样。在罗然[11]的研究中,高中生整体具有积极幸福感。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上高中生幸福感的差异显著(p<0.05),男生幸福感要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和生源地上高中生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p>0.05)。黄毅[12]选取广西省南宁市和桂林市7所高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总体幸福感量表,最终测得男性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均值73.17分,女性大学生72.96分,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在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对健康的担心、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非常的显著性差异(p<0.00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焦虑)两个因子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大高中学生,针对初中学生的较少。

  1.3.3人际信任的研究

  人际信任的研究历史较短,早期研究多聚集在社会领域中,1970年以后,信任才得到真正广泛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学者们越来越少单独研究人际信任。比如Stein等人对人际信任与家庭大小的相关研究中,相信青少年信任他人的程度与该青少年的家庭规模大小联系在一起,越是家庭规模大的孩子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越低。

  在国内,早期学者们并没有太多地关注人际信任这一方面。而费孝通[13]是首批研究者之一,1934年费孝通调研了我国国民的人际信任结构,总结归纳了差序结构这一观点。在郭燕[14]的研究中,选取山西省忻州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各年级共650名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详细来说:女生的人际信任程度要低于男生;农村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城镇青少年,而非独生子女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随着年级增高,青少年人际信任程度降低,并且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人际信任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整体人际信任理论体系相对完备。

  1.3.4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在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王平平、李佳孝[15]对家庭环境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显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的总体水平偏低,显著低于常模水平;家庭亲密度
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有显著正相关(p<0.05),家庭亲密度越高,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在井维华、张庆强[16]对《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大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其人际信任度的相关不显著(p>0.05),城乡、独生与否及家庭教育方式三个家庭环境因素在人际信任度上也没有交互作用。

  在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李东,孙海红[17]于2011年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人际信任量表对150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初中生在总体幸福感量表上得分与儿童马氏量表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负相关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越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苏贵秀[18]2014年研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也显示,人际信任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6个因子均正相关显著(p<0.05)。

  在家庭环境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中,研究较少。缪丽珺、罗希[19]于2011年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针对农村200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问卷,测得留守初中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家庭环境量表的矛盾性和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

  综上所述,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三个方面可能彼此有所联系,但目前国内大多只对其中两者进行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仍为空白。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

  通过分层抽样,选取上海市长宁区延安实验初级中学的学生,共发放410份调查问卷,而有效问卷395份。其中预备年级152人,初一年级102人,初二年级141人(上海市中小学采用五四制);男生203人,女生192人;城镇户口290人,农村户口105人;独生子女241人,非独生子女154人。

  2.2研究工具

  家庭环境量表(FES)[20]是由Moss等学者在1981年编制而成,问卷一共有90道是非题,具有较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该量表分为10个子量表,用于评估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该量表所评价的家庭特征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20]。该量表采用两点计分法,是为1分,否为2分。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21]。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本量表单项评分与总分的相关度在0.48-0.78,男性和女性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1和0.95。因此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总分,本量表共有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驰与紧张(焦虑)。被试总分越高,说明总体幸福感程度越高。

  人际信任量表是1970年由Hochreich和Rotter共同编制,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本量表7个月后测得的重测信度为0.56,3个月后测得的重测信度为0.68。本量表测得的劈半信度为0.76。因素分析后测得本量表有两个维度,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即特殊信任,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即普通信任[22]。共有25道题目,采用五级对称评分法,完全同意计5分、完全不同意计1分。量表最低分25分,最高分125分,平均值75分。总分越高则信任程度越高。

  2.3问卷发放回收及研究程序

  主试在校园内张贴海报,进班宣传并向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合,输入SPSS19.0,随后开始数据处理。通过对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整体及各维度描述性统计,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对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各维度进行T检验,对年级进行方差分析。使用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初中生家庭环境、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进行检验。

  3结果

  3.1有关初中生家庭环境的基本情况

  3.1.1总体情况

  将家庭环境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各因子上,初中生的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因子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0.05),在知识性因子和道德宗教观因子上女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因子均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

  3.1.2.2年级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初中生家庭环境进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3.1.2.3生源地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家庭环境在生源地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5: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中,初中生的亲密度、成功性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亲密度上,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初中生,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在成功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而其他因子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

  3.2有关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3.2.1总体情况

  将总体幸福感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



  从表8中表明,在性格方面,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他因子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2年级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进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9:



  从表11可以表明,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得分上在城乡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3.2.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进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2:

  从表12可以表明,初中生总体幸福感的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得分均不存在差异(p>0.05)。



  从表13可以看出,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因子为76.8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3.2差异研究

  3.3.2.1性别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人际信任进行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4:



  从表16可以看出,在生源地上,初中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没有差异(p>0.05)。

  3.3.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人际信任进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7:



  从表18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特殊信任与家庭环境的各因子得分都呈正相关,除矛盾性呈负相关。初中生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因子与普通信任呈负相关,知识性因子与普通信任呈正相关,其他因子及总分与普通信任没有关系。初中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各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均成显著正相关,而矛盾性与人际信任总分成显著负相关。其他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没有相关性。

  3.4.2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总体和各维度进行处理,结果如表19:

  从表19中可以看出,初中生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其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或紧张因子与人际信任总分和特殊信任均成显著正相关,对健康的担心与人际信任总分、特殊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初中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由于或愉快的心境、松弛或紧张和总体幸福感总分与普通信任呈正相关,其他因子没有相关。



  表20表明,人际信任作为因变量,而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作为自变量,三者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回归方程y=0.989×1+0.234×2+49.143,其中y代表人际信任,x1代表道德宗教观,x2代表总体幸福感。F=43.73呈显著性,ΔR²=0.178,说明初中生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能够判定人际信任17.8%的变异,并且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都对人际信任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了当初中生道德宗教观和总体幸福感程度越高,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

  4讨论

  4.1初中生家庭环境的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初中学生家庭环境的得分总体偏高。亲密度、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都比全国常模分数高,而情感表达、成功性和组织性与全国常模相比要低,矛盾性则与常模分数相同。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市区某公立初中(普通初中)的学生,可能从小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很小就接触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故他们的独立性、娱乐性都比较高;学校孩子家境大多中等,家长会使用一些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导孩子,因此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会更高一些。但也如此,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外加家境不是特别困难,他们并没有很高的想要追求成功的渴望,因此,情感表达、成功性和组织性会比全国常模低。

  在性别上,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存在显著差异。初中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天性细腻,性格比较柔顺,而家庭中父母更希望培养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的兴趣爱好则培养女生喜欢阅读、乐器等。平时在家庭、学校中接收到的道德观、宗教观更容易接纳和执行[23]。而初中男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变得比女生更加叛逆,把不学习当成潮流,把离经叛道当成时尚,学习压力大不愿意接受新知识的灌输,为人处世也相较于女生幼稚、轻狂,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完全树立。

  在年级上,家庭环境的十个因子中,初中生的独立性和知识性差异显著。在独立性方面,初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预备年级的学生得分,有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