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学生“新闻性”探讨【字数:】
作为老师的我,无论上哪一个年级的哪一个班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都会强调新闻性这一播音学的根本属性,通过大量的事实与事例论证,学生基本可以认同并理解这一概念。
2018—2019第一学年,我承担了大学4年级播音与主持专业4个班级的《朗诵与主持艺术精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不甚熟悉的情况,这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讲其实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通过课下与同学交谈,聊到了传媒大环境的过度娱乐化,以及手机与电脑终端数据整合的贩卖弊端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在常用的平台上慢慢失去了对于严肃新闻的获取渠道,再加上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观看央视、凤凰传媒等平台的严肃新闻,所以从生活上渐渐远离了新闻。
这一点是应该警醒的。从小的方面来看,播音学生欠缺新闻性,能够直接导致很多传媒工作岗位的职能淘汰。由于不会采新闻,播不好新闻,对新闻不够了解,学生对新闻记者、新闻主播、新闻评论员、新闻编辑等许多岗位无法胜任。这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面,造成很直观的不良影响。从大的方面来看,全国的传媒相关专业学生,受娱乐化和数据为王的影响,普遍呈现新闻性下降的趋势,那么将来新闻及相关产业的人才缺口将会越来越大,随着新闻人才的缺失,新闻产业的质量也将慢慢下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新闻性缺失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人们对于过度碎片化的信息快速并被迫筛选的捕捉,导致长时间沉浸于当代传媒环境的受众逐渐丧失了思考与批判能力,网络暴力频发,新闻事件不去了解就盲目跟风站队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传媒学子,特别是播音学子。应该夯实自己的学科理论知识,强迫自己培养新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就业,才能为净化传媒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407.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