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字数:7749】

2023-04-14 14:4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一、绪论

  《孔雀东南飞》最早被《玉台新咏》收录。《玉台新咏序》中称编者于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可见,《玉台新咏》所收的诗歌,是乐府艳诗。从编者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被定位在艳歌题材上,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1]。



  传统的对《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的解读来自于焦母、刘兄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导致刘兰芝、焦仲卿悲剧故事结尾的刽子手。传统悲剧解读是一种政治范本,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弊端。然而,文学最终表达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传下来的价值也是对于人性的鲜活刻画,如果单从封建社会这一点去探寻《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未免有些狭隘,所以她提出重新新的探究观点,男女主人公的悲剧还源自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性格特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刘兰芝与焦母的性格矛盾与婆媳冲突[2]。

  其次,在研究《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时着重研究封建历史背景下造成刘兰芝被遣,导致最终悲剧结尾的多方面原因。首先是无子说,认为刘兰芝之所以被遣,是因为无子嗣,从诗中可以推断刘兰芝并没有子女,而在古代思想中,女子没有子嗣是可以成为被休弃的理由,所以无子是刘兰芝被遣,焦母发难的首要原因。然而刘兰芝无子,焦母可以直接援引七出之条遣之,而不必横加挑剔。而且,虽然古代允许休妻,但从中国文化的总的倾向看,并不赞成休妻。夫义妇顺,琴瑟和鸣,白头偕老,才是中国古代追求的理想婚姻。即使构成休妻的条件,古人也不会轻易休妻,而是尽力维持夫妻关系,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以无子为理由休妻,一般也要等到50岁后。况且,古代有纳妾制度,以无子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所以无子是焦母发难的原因也是隐藏刘兰芝被遣的借口。

  还有在研究《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时发现整篇诗词中始终贯穿终着一个逼字。在焦家,逼迫有阿母[3];在刘家,逼迫兼弟兄[3]。那么,刘焦二人之死,是否与焦母与刘兄的逼迫有关,也有人提出了新的看法。首先从焦母槌床便大怒、阿母怒不止等行为来看[3],认为焦母是一个独立操持家务的寡妇且缺乏诗书教养的村野农妇。由于有长期寡居、孤独寂寞、心情压抑的特殊经历,养成了她蛮横、顽固、暴躁、冷酷无情的性格,因而,稍有不如意,便歇斯底里地发作,使家庭矛盾越来越尖锐。焦母之所以容不下刘兰芝还因为她对儿子有一种偏执狂似的爱。母子之爱,人之本性,可是焦母对仲卿不同于一般的亲子之情,不是希望儿子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甜蜜和谐的夫妻生活,甚至把对儿子的爱倾注到儿媳身上,她是偏执狂似的爱,变态的爱。所以焦母的嫉妒才是导致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这众多的原因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焦仲卿的懦弱与无能。焦仲卿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而焦母的过于强势和对儿子近乎变态疯狂的爱,以及缺乏父爱的关怀造成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以致于在发生婆媳矛盾时,不能从中调解,畏惧母亲的威势而无所作为,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所以焦仲卿的性格原因才是造成悲剧的关键。

  二、悲剧的背景

  (一)政治阶层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也就是知人论事。因此想要了解一篇文学作品,就一定要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1]。汉朝建国时,社会百废待兴,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黄老之学,即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恢复,并且逐渐繁荣,到汉武帝时期,官方便崇尚儒学,官员也都以儒学起家,收门徒教学。所以在当时便出现了门生故吏遍天下对现象。时间越长,到了东汉时期便出现了门阀士族,世家大族。与士族相对应的便是庶族。《孔雀东南飞》发生在东汉末年,社会的权力为士族所把持着。士族生活条件优越,钟鸣鼎食,没有生活压力。而庶族是没有的人民群众,想进入仕途机会渺茫。在当时,士族和庶族等级森严,很少有往来。国家阶级分化且严重对立。如果想要来往,通婚的话则会被耻笑。

  《孔雀东南飞》序里表明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焦仲卿[3]可见焦仲卿是士族里比较低层的小吏。焦母在诗中也曾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3]。因此焦母的希望必定是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亲家,来帮助自己的儿子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在首诗的开头小序,汉末建安中,表明这首诗的时间很明确,即东汉时期。此时的国家形态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国家已然形成并已成熟。并且在东汉时期一个典型的政治特点就是豪门士族兴起,把持着国家的xxx,更是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选官途径,是新的士族阶层。以至于在当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程度。所以在婚姻上更加讲究门第和出身,于是就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趋炎附势的社会心理。在当时的焦家,焦仲卿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位不太高,但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有了品的资格。焦仲卿的父亲已经去世,所以身为儿子的焦仲卿是家里唯一的希望。而刘兰芝自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3]。也就是说,刘兰芝是乡下长大的。而焦仲卿在官府里做事,焦母以为自己是大户人家。刘家虽然是庶族,但是家境很好,从刘兰芝的陪嫁上就可以看出来,在诗中写道:妾有绣腰濡,藏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3]。可见陪嫁之丰厚。刘兰芝也说受母钱帛多[3]但是此时是刘家兄弟当家,以刘兄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可以给予焦家的陪嫁不会很多,没有多少。本就是庶族,还没有多少陪嫁,这是一场没有价值的婚姻,从中焦刘两家都得不到什么,所以焦仲卿的母亲难以接受,于是这场爱情悲剧就再所难免。才有了后来刘兄逼婚,要让刘兰芝嫁给官员的儿子,以此来攀附士族,提高社会地位[4]。

  (二)社会思想

  在思想上,封建纲常的思想早已确立,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贯穿整个政治和社会家庭中,在当时注重以孝悌治天下,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悌。但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该思想很容易变得极端,变成愚孝。中国一直都很追求孝道,《孝经》中∶夫孝,德之本也。表明孝道是作为一个人基本要有的品德。当时的统治者也以孝来治天下,在汉朝统治时,把《孝经》作为必修内容之一。在这种时代环境下,有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孝道,百姓也会践行[5]。而焦仲卿作为一个太守府的小官吏那就更不必多说。西汉鸿儒董仲舒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那个儒家思想确立正统的年代,非常注重家庭的传宗接代。但是刘兰芝共事二三年没有生育,这个问题始终让焦仲卿的母亲焦虑,脾气也越来越急躁,即便刘兰芝聪明能干,贤淑貌美,仅因为不能生育这一点也可让焦母逼迫刘兰芝离开这个家庭不可。于是就有了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女求,便复在旦夕[3]的借口。

  三、悲剧的过程

  在诗的开就写到刘兰芝所受到的良好教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3]。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3]。"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3]。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3]。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四、殉情悲剧的其它因素

  (一)门第问题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著名的长篇叙事事,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至于悲剧的原因,有一个自五四以来的学术观点,那就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这个说法确实有道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下,焦母之所以强迫儿子焦仲卿与刘兰芝离婚,绝对有封建礼教中家长制的权威。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6]。但是以封建礼教作为悲剧的原因还有待怀疑。从《孔雀东南飞》诗中看,刘兰芝体贴温顺,聪慧美丽。为了顾全大局甘愿忍受焦母的欺压,这明显是一个十分遵守封建礼教的女性。至于说是门第问题也是站不住脚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3];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3]。这些都是体现了刘兰芝出生于下层人民群众,还要像底层百姓一样去劳作,这些都体现了刘兰芝出身庶族。如此看来刘兰芝必然和士族无望了。造成悲剧的原因看似是因为出身的不好,造成士族和庶族的对立,从而引发焦母看不上庶族出身的刘兰芝,进而逼迫
焦仲卿去和刘兰芝离婚,导致最后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自杀,以悲剧结尾[7]。但通过太守遣来的门人就可以知道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3]。《孔雀东南飞》开篇也说到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3]。在古代那个生产力的落后的时代,读书可以说是奢侈品,很少有人可以有书去读,更何况是女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刘兰芝绝非庶族那么简单。再加上太守派人来给儿子追求一个离过婚的女子,就更足以说明刘兰芝不是一个庶族人家的女子。因此可以断定刘兰芝和焦仲卿基本上是门当户对的,这个故事的悲剧原因绝非是门第问题。

  (二)封建礼教

  礼教的意义就是规范和指导人们的生活行为,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礼教应该是相互的,即礼教维护的双方之间都有责任与义务。以往对《孔雀东南飞》悲剧的解读在于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夫妻不和礼教,这里的不和礼教就是没有遵守焦母的意志,也就是愚孝。孝是维护封建家长制权威的工具,是礼教上层对下层的欺压,以往的认为是焦母借助礼教杀死了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但是如果冷静,客观的分析封建礼教的教义,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习俗,就会发现上述观点并不是十分准确。首先根据《曲礼·礼运》记载,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1]。意思是说儿媳妇非常忙碌,公婆非常疼爱她,也只能任她去做,但要劝她多休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3]。反而还在挑毛病,嫌弃刘兰芝干活少,干的慢,简直把她当做工具去使用。刘兰芝俨然就像一个机器人,没有什么人权可言。所以是焦母的行为完全违反了礼教。除此之外,焦母对儿子的武断,专制也是不符合封建礼教的。在《孔雀东南飞》全诗中,完全没有提及到焦仲卿的父亲。焦仲卿在临死前曾对母亲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3]。从此可以看出焦母的确是一个寡妇。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其中的三从即女子未嫁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从表面上看焦母是这一观念的顺从者。但是焦母也却违反了这一观念。按照夫死从子的这一个说法,在自己的丈夫去世后,焦母应该听从儿子焦仲卿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焦母对儿子指手画脚,完全没有一点地位可言。刘兰芝的父亲在诗中也没用出现,以及后来刘兄逼迫刘兰芝改嫁,可以看出刘兄的父亲也已经去世。所以在刘家掌家的是刘兄,而不是刘母。如果真的按照礼教的程序来走的话,那么在焦家掌家的应该是焦仲卿而不是焦母。假如焦家像刘家一样由男人来做主,那么刘兰芝就不会受到逼迫,焦母的行为也会收敛很多,也不会让儿子跟刘兰芝离婚,而是会遵从儿子的意愿。如此一来,刘兰芝也不会去跳河自杀,这场爱情悲剧也不会发生。焦母并没有遵守真正的封建礼教,所以《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发生不能归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更不能将焦母的所作所为和封建礼教划等号。再从《孔雀东南飞》的发生时代来看的话,发生在汉朝末年的时期。那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经历了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的动乱时期,尤其是汉灵帝和汉桓帝。到了东汉末期又发生了黄巾起义,可以说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封建礼教更容易动摇,思想更容易松动。所以在当时我们不能认为焦仲卿,刘兄和焦母就代表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这是有失偏颇,不够客观全面的。在以《礼记》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也并没有成为当时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观。所以,《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能归结为封建礼教。

  (三)生育问题

  中国大河流域的生产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就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所以在农业社会时,只有多生孩子才可以做到劳动力的增加,才可以多去生产劳作,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正所谓多子多福孩子多了,家庭才可以繁荣兴旺,后代才可以生存延续下去。在全诗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焦母守寡多年,并且家里只有焦仲卿一个男丁,这对生育的要求就更加强烈[8]。因此说是刘兰芝不能生育,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这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有些观点认为,刘兰芝嫁进焦家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着绝嗣的危险。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最普遍的观点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子结婚后没有生育,就很自然而然的遭到婆家的厌弃。但是从当时的客观现实来看,总感觉这一说法值得怀疑。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3],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此时刘兰芝的年龄也就二十多岁,以此来判断刘兰芝不会生育是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婚后好多年都可以生育,这是古人和现代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刘兰芝被休后,还有太守和县令派人来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真的不能生育,像焦仲卿这种小官吏家都那么在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在士族中的县令和太守。

  (四)礼节举动问题

  有人认为刘兰芝被迫离婚的原因是焦母在诗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3]。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已经成为官方正统,无论是在统治者中还是在平民百姓中,儒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儒家比较重视的就是礼,也就是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的行为规范。然而,全面的看待刘兰芝在婚后的表现,反而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的表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的表现到处都是。懂得诗、书、礼、乐,还会做女工,能织素,能裁衣,结婚后还尽力做一个好媳妇。临走前,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3]。这些行为都非常的有礼节。刘兰芝与焦仲卿还有一段推心置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3]。通过这些诗中的描写,看不出来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的行为。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3]。只不过是焦母的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

  (五)秦罗敷的原因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罗敷的出现是这首诗悲剧的原因之一。在《孔雀东南飞中》很少提及到秦罗敷,她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命运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在《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出现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3];二是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来秦罗敷是焦母提出来的,并且秦罗敷的出现都是在与刘兰芝的对比中出现的。还有,焦母对秦罗敷的评价全都是一些赞美之词。贤女,窈窕,艳城郭。这说明焦母有意让秦罗敷成为自己的儿媳妇,是焦母心中儿媳妇的满意人选。也有可能在逼迫刘兰芝离婚之前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让秦罗敷去取代刘兰芝。秦罗敷在出现的时间上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将要分离之时,是焦仲卿将要自杀的时候。这么看来,秦罗敷就是导致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9]。但是也要看到秦罗敷是在婆媳尖锐的婆媳矛盾中一个替代人物,在事情发展的先后上是刘兰芝先与焦母不和,焦母才有了换个人取代刘兰芝的想法。不过秦罗敷的出现,也是加速了悲剧的产生,只能算是一个干扰性因素,她并不能负有什么责任。

  (六)焦母的原因

  在婆媳关系上,以往观点认为是焦母直接害死了刘兰芝,焦仲卿自幼丧父,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在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焦仲卿就是焦母的全部。因此当儿子焦仲卿与刘兰芝关系好时,难免会产生嫉妒之情,因此才会有后面的槌床便大怒[3],在焦仲卿与刘兰芝离婚后找了个秦罗敷代替刘兰芝的想法。但这也不太完全符合事实。焦母与刘兰芝水火不相容,原因有很多。刘兰芝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刘兰芝嫁入焦家后虽然夜夜不得息[3]很是辛苦,但是纵观全诗会发现,刘兰芝并没有认真对待公姥,可以看出刘兰芝结婚二三年后还没有进入儿媳妇的角色。焦仲卿不在身边,儿媳妇像陌生人一样,焦母难免会有凄凉之情。焦母没有恋子心里,也不是所谓的封建礼教的毒害者。焦母虽然对刘兰芝不太满意但也是吾已久怀忿[3],自己也有忍耐,没有长期全部地表达自己的不满。焦母认为儿媳妇无礼节,自专由不能看做是借口。焦母没有感受到爱,也没有倾注爱。焦母只是按照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习俗去评价自己的儿媳妇。当刘兰芝加入到这个家庭后双方都没有完成各自的调整,于是调整失败,走向另一个极端。刘兰芝在从焦家临走时有这么一段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3]。这几句话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是反话,焦母只好无言以对。刘兰芝结婚后二三年没有生育,没有给家里添加新丁,这就更使焦母感到悲凉[10]。焦仲卿和刘兰芝最后都双双殉情自杀,整个家里只剩下了焦母和小姑,白发人送黑发人,焦母是最苦的一位,也是悲剧人物之一,并非悲剧的生产者。至于焦母的狭隘与偏执,诗的结尾寡妇起仿徨[3]也多少带有讽刺的意味,但逝者往已。同时在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后,两家都同意二人合葬,看以看出焦母对这个儿媳妇心底里还是认同的,也是希望焦刘二人可以美满的在一起的。当分析《孔雀东南飞》时一般以刘兰芝的言行为标准忽视了焦母的感受,未免不太全面,有失偏颇,应该综合分析才对。

  (七)刘兄的逼迫

  也有观点认为诗中悲剧的结局是刘兄步步相逼的结果,但有些太过于片面。在《孔雀东南飞》全诗中没有提到刘兰芝的父亲即刘父,这表明刘兰芝的父亲和焦仲卿的父亲一样,也已经去世。在古代讲究长兄为父,既然父亲不在了,那父亲的作用就由兄长来代替,尊敬兄长就要像尊敬父亲一样,所以才有了刘兄掌家的局面[11]。刘兄虽然是逼迫刘兰芝去改嫁,但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逼迫。先是县令来提亲,后来又是太守来提亲,层级一个比一个高。在东汉那个注重门第,注重出身的时代,和士族通婚无疑是改变家庭命运最好的途径。但是刘兰芝最后都是拒绝了这些求婚,刘兄没有再进一步去逼迫。虽然让刘兰芝改嫁有刘兄的自己的一点私心,但这同时也是为了刘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5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