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小学阶段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字数:6660】
一、概述
(一)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内涵与性质
1.内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地区基本都是农村,即农村小学,本课题当中指的是维西县小学。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
2.性质
中国经济的发展鼓励了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但是,由于家庭和收入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只能把孩子留在在家由亲属照顾,也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到城市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把子女留在乡下。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表1:2013—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据
阶段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义务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万人
2126.76
2075.42
2019.23
1726.29
1550.56
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万人
1440.48
1409.53
1383.66
1190.07
1064.48
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万人
686.28
665.89
635.57
536.22
486.08
如上表和图所示,过去五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减少了576.2万人。尽管过去5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有所减少,但到2017年,仍有1064.8万名儿童在小学就读,留守儿童目前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二、云南省维西县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表2:2013—2018年维西县小学阶段基本数据
年份
指标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小学学校(所)
28
28
28
28
28
28
小学在校生(人)
11565
11424
11442
11230
11132
11233
专任小学教师(人)
816
837
825
833
812
798
小学入学率(%)
99.79
99.89
98.89
99.21
98.78
99.69
小学辍学率(%)
0.21
0.11
1.11
0.79
1.22
0.31
从表二来看,最近五年来,维西县小学阶段学校数量基本不变,小学在校生人数年均占总人数的56.5%,维西县的小学在校生人数占比近一半以上,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基本在12岁以下,正处于儿童阶段。年均辍学率为0.75%,每年辍学平均人数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与祖父母同住的比例达到45.11%,41.96%与父母同住,5.68%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7.26%自己居住。儿童不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住在一起是因他们大多因工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照顾他们的孩子,把他们托付给别人来减轻他们的负担。调查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对教育的兴趣较低,但总的来说,多数留守儿童的态度仍然是端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认为读书是出路。
(一)维西县留守儿童产生原因分析
维西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家庭贫困意味着孩子的父母必须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社会对农工的不平等待遇,使大多数农民无法进城,对城镇职工的要求普遍较高。长期工作,下班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劳动者的工资福利与城镇劳动者的工资福利不相适应。按收入水平生活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此外,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虽然有学校可以接收,但他们的父母很难承担高昂的费用。而农村由于受到不同的制约,教育资源匮乏。
1.家庭教育落空
图6:父母期望儿童生活状况构成
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关键。家庭教育是儿童最直接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比正规教育更直接、更重要。孩子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由家庭获得的,从图5可以看出来基本上的父母亲都在外出务工,84%的父母外出时间达到一年,并且外出在一年以上的父母占比15.8%,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一方面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差,对留守儿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图6中也可以看出来,父母在期望孩子成长生活过程中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只占了9.3%,虽然说对孩子健康与品德的期望值分别达到了44.77%、43.6%,但是父母长时间在外基本上是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到位,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事实上他们会成为孩子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大多由父母转为其他照料者,其中大部分是祖父母,还有一些是其他亲属,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一是祖父母觉得孩子缺乏父母的照顾,第二,大多数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与孩子沟通困难,无法帮助孩子学习,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中产生归属感。家庭道德教育和学习教育基本不存在。
2.学校管理不力
图7:学校老师家访谈心情况
图8: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情况
从问卷中反映的情况来看,70.37%的老师不会经常家访、与学生谈心,对留守儿童家庭状况不了解。而且在67.86%的学校中并未安排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出务工人员大多数外都是将子女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的教育上。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每个班有几十名学生,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管理和照顾留守儿童,即使想对他们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很难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爱。管理和帮助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也很困难。
3.社会影响严重
图9:父母外出留守儿童心理变化情况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农村儿童。农村社会教育十分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无法弥补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一些娱乐中心管理不严,只顾利润,不顾孩子身心发展和正规教育。表现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刊等文化传媒中,有的为了获得销路,单取暴利,引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又没有大人直接管理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有些留守儿童每天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维西县留守儿童分布分析
在云南省,教育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不同。在昆明、曲靖、玉溪、大理、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明显,文山、怒江、迪庆等经济落后地区,教育资金不足导致教育资源不足。由于云南农村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条件差,居住较为分散,教育机构的覆盖面和覆盖深度都不够,教育服务服务层次较低,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尤为严重。维西县作为迪庆州的县区之一,教育资源一直都是及其匮乏,又加之云南各州市的金融资源分布差异较大,昆明、曲靖、玉溪、大理、楚雄等州市金融资源集聚优势明显,文山、怒江、迪庆等经济落后地区则金融资源较为匮乏。城市化加剧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大多数维西县的来动力人口外出流动,造成了维西县留守儿童数量比其他地区更多。
(二)维西县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分析
1、交叉分析法
交叉分析法又称三维分析法,是在垂直分析法和水平分析法的基础上,从交叉和三维分析的角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分析方法。以用来弥补不同变量分析方法带来的偏差。
本文中选取问卷调查数据父母外出是否会影响学习作为自变量X,选取和孩子居住的人、节假日孩子的作息、父母不在身边的影响程度、学校与社会的关注、心理疏导老师作为因变量Y做交叉分析,来分析影响程度。
表3:与孩子居住在一起的人对其受教育情况的影响程度
XY
与外祖
父母居住
没有和爸爸
妈妈居住
上网
玩游戏
老师家长辅导
学校与社会关心程度
学习无人监督
喜欢学校生活
没有心理疏导老师
会
57.30%
37.47%
53.31%
50.83%
54.72%
67.51%
86.94%
71.39%
不会
33.11%
53.38%
31.08%
31.76%
33.11%
46.94%
21.76%
59.31%
从选取的因变量Y来看
,表3与图4中选取出来的与外祖父母居住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学习教育的影响程度达到了57.30%,没有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达到了53.38%,总的来说在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中,父母的参与至关重要;表3与图4中选取出来的节假日留守儿童的作息活动安排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无人监督,上网玩游戏会对学习教育造成影响,影响达到了53.31%。
教育观念落后,升学率低。维西县普遍的是小学教育,升学率走势趋低。除了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外,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升学率低的重要原因。家长会认为读书没有用,不如打工赚钱或在家里帮忙。更有甚者认为,上个小学认识几个字会记账就可以了,没必要再继续供应孩子读书。
基础教育的资源、设施落后。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缺少教育活动的拨款与经费,使得在贫困地区少有的学校中几乎都是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比较差
师资队伍堪忧、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不能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相关理念,对新教材理解剖析不透彻,生搬硬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依靠教师辅导书或者经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以走访调查攀天阁乡中心完小为例,固定教师87人,五人50余岁,四十人40余岁。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教师的数量较多,音、体、美、科学和计算机教育教师数量少,攀天阁乡中心完小三、四、五年级共用两位英语老师,没有专业的音、体、美、科学品德教师。
三、云南省维西县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孩子不仅要培养健康的心理,还要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帮助。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的阶段由其他人代为教育,让留守儿童的成长有了比较大的落差。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人身安全问题。虽然留守儿童有明确的监护权,但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原因,其父母委托的长辈、亲属、代理家长等家庭的监护权将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的监督。甚至还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履行监护职责,因此,如果放学或放假后老师不能监督,留守儿童就成了完全自由的人,为所欲为。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对家庭情感的温暖关怀,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自杀的事件触目惊心。父母外出时,留守儿童得不到精心照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着烧伤、烫伤、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绑架等安全隐患,那么受教育则无从谈起。父母外出时,如果这个群体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教育也将无用。
儿童的生长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便是家庭环境,儿童需要在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满足基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使儿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当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缺席时,也就意味着对其受抚养子女的教育和监督不到位,甚至不存在。
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边远地区,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观念等各种因素,学校除了基础教育外,没有采取具体措施为越来越多的孩子提供指导。在为儿童开设的文化课程中,学校很少考虑为儿童宣传一定的安全和法律知识,此外,学校与监护之间也存在一些空旷地带,在这个空旷地带,孩子们当然容易染上社会的坏习惯。
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长期脱离父母关爱教育的儿童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暴力、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极易使留守儿童行为和思想畸变,导致其人生价值观偏差。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以赚取零花钱为借口强迫孩子打工,以此获取收益,而这刚好符合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不法分子利用食品、谎言等手段拐骗留守儿童,甚至将孩子贩卖到他人手中。
食品安全与出行问题。由于父母的忽视,一些被遗弃的儿童挨饿,其中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长期营养不良。另外,维西县农村小学,从家驻地到学校路段较远,而且交通工具安全性能较差,驾驶人员技术不过关等,严重影响小学留守儿童的出行安全。
(二)学习与品行
由于缺乏规章制度或监测手段不足,许多留校儿童表现出缺乏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辍学率不断上升。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的地步。调查显示,一些农民工自私地认为,农村孩子上学成功的概率不高,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普遍偏低,不存在硬性约束。他们认为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就已足够,并认为孩子的出路便是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祖父母住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人群体,这些老人通常比较年长。这些老人大多行动不便或者属于文盲,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无法有效地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而且由于他们通常都在50岁左右,思想观点差异较大,使其在沟通和教育管理方面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此外,他们还要做家务和其它工作。所以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顾孩子。
成绩起伏较大,学习成绩较低。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没有有效的家庭管理和适当的教育,孩子的监护人,无论是祖父母还是朋友,都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家,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一些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一些孩子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妥善照顾和教育,缺乏热情和动力。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能应对一些生活或者学习中的挑战,随着农业、家务劳动和兄弟姐妹生活的增加,无法专注于学习,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先是逃学最后发展到辍学。
道德认知水平低、情感缺乏与意志薄弱。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留守儿童通常是学前、小学和中学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如果由祖父母来抚养孩子,那么这往往意味着将孩子寄托给文盲教育,如果让自己的兄弟姐妹来抚养孩子,他们普遍认为没有严加管教的权利,毕竟不是亲生的。至于农村教师,他们需要顾全体学生,而对个别学生有时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未长久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不能感受到父母在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示范等方面的正确定位,而且替代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如放纵、过分溺爱,重视物质满足,不重视道德教育,并且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孩子们在道德评价和行为习惯上落后,很容易导致孩子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不注重卫生、不换衣的不良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偷懒自私,乱花钱;有些留守儿童有很多不好的小毛病,他们不服从代养人的管教,甚至还会与代养人发生冲突。在学校里,他们不服从老师的指导,撒谎欺骗别人,说谎,偷东西,这些小细节正逐渐使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经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孩子们正处在理想和理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他们很容易在生活和价值观上发生变化,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情感孤独、亲情缺失、缺乏关心、关爱,导致心理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内向、心理缺乏安全感,导致心理障碍影响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
缺乏全方位的关怀和关注,导致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由于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与孩子接触很少,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引导不足。儿童正处于情绪和性格变化的过渡阶段,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导致内向、自卑、悲观、孤独、抑郁和恐惧。而且,与其他孩子的家长相比较留守儿童的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也不知道该怎么管,外出的父母又舍不得管教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时间管。使得留守儿童生活在一种近乎无限的状态中,助长了他们的自私、暴政、叛逆心理、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而变化。一般来说,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年龄越小,变化越大。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培养主要是以祖父母教育或者亲戚朋友教育为主。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引导,如果遇到不正当的行为,就不能有效地制止,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以沟通。
小学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小学教育阶段,是学习知识和发展认知的最佳时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许多小学生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产生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由此引发精神疾病和相互伤害,引起了学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关,如抱怨、自我孤立、逃避、自恋、与他人协调困难等。这种不良心理往往导致他们丧失自信,沟通困难,自信心强,抗拒他人。相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就更为严重,孩子们自己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比较关心和困惑,但父母常年外出,由于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无法得到帮助和指导,内部问题以及基本的安全感也无法解决。他们大多生活在自我保护和碰撞的世界里。而且,与其它家庭和谐的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们认为自己的家庭状况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自己也不如其他孩子有同情心,然后又拘谨封闭,人际关系也不和谐。
由于自身的特点,小学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3128.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