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及传播对策【字数:7414】
摘要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在新媒体手段、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慕课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虚拟仿真,二维三维等新技术慕课也层出不穷。但技术丰富、手段多样,也不代表是好的慕课,或者说,是学生们能够接受并喜爱的慕课,学生更看重的还是课程的内容。现阶段,慕课还存在问题需要改善。
本问卷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慕课在高校的发展而设计并发放的。旨在调查教师、学生等慕课使用者对于慕课平台、内容、样式等的态度,满意与不满意之处。针对问卷的数据分析,结合新闻传播相关知识总结出一些对高校慕课推进的建议与方法。
对此,本课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慕课传播方式、改善用户体验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为各校接下来,进一步推进慕课以及如何推进慕课带来引导作用。
关键词:慕课;使用与满足;教学模式
引言
慕课这些年逐渐兴起,区别于传统教育,慕课的学习更为便捷,形式也更为丰富。在一个慕课网站,例如中慕,你可以学习到其他学校,其他专业,其他你感兴趣的课题,甚至你不是学生,你只要想听,就可以学习。
慕课极大地拓宽了知识学习的群体,也丰富了教师们上课的形式。有的教师将慕课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有的教师将慕课作为正课,慕课作为一股新生教学力量,正在逐渐与传统教育交织甚至并行。
但在慕课的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有来自于大环境的原因,也有老师学生一时难以改变的思想观念的原因,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慕课在高校的发展,提高全民的知识素养。
如今,国家疫情当前,慕课就更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当没有办法坐到教室里进行面对面授课,也不想玩手机电脑浪费宝贵的时间,慕课的学习就能够让你体验到教师的教学,和能力的测验,除了没有人监督你上课的状态,这没什么两样。
国家也在极力推崇慕课教学,慕课在中国扎根,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断创新,国家也在为慕课能够在中国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投入资金,积极解决问题等,让慕课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
慕课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发展和推崇慕课也是正确的,但是一些小细节不能够忽略,如果在小细节上方向走偏,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能为了国家的号召推崇慕课,而实行强制措施,要看老师的意愿,学生的意愿。
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慕课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地方。教师和学生满意的地方要多加巩固,他们不满意的地方一定要加以整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对教师、学生样本的调查,我们发现了教师和学生对慕课平台和慕课课程不满意之处。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慕课的优缺点,并结合教师学生的想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本课题结合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知识,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找出影响慕课发展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办法和建议,对于更好地在大学推广和普及慕课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各界共同努力,为慕课在高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实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1调查背景
1.1现状分析
慕课MOOC,是近年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教师录制好5-10分钟的课程视频,上传到网站,学生在线观看。传统教育人人都熟知和经历过,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名教师、几十名学生、几本课本。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教育在高校、中小学都有显著的教学成果。老师与一个班的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老师也能够在上课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传授。也能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精力集中,至少在上课的45分钟之内,不把精力分给别的事情。
“慕课与传统课堂及以往网络课堂的知识传播模式不同,呈现出信息流向的放射性、人际互动的实时性、噪音隔离的有限性。”[[[]陈淼,燕良轼.“慕课”的知识传播模式及其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2):106-111.]]
慕课这些年逐渐兴起,形式内容都十分丰富,样式也很新颖。在一个慕课网站,例如中慕,你可以学习到其他学校,其他专业,其他你感兴趣的课题。你也可以不是学生,只要你想听,就可以学习。慕课极大地拓宽了知识学习的群体,也丰富了教师们上课的形式。有的教师将慕课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有的教师将慕课作为正课,慕课作为一股新生教学力量,正在逐渐与传统教育交织甚至并行。
慕课与当代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差不多,慕课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迅速的传给更多的人。并且传播学中也提到过,“接受者有所反馈”。慕课的形式多样,与传统课堂不同,慕课可以让几万人同时听课,当你手捧着手机或者电脑,也能营造出老师在对你一个人讲课的效果。而且在结束一段时期的学习后,也有作业让你巩固知识,教师也能收到相应的反馈。
国家也在极力推崇慕课教学,慕课在中国扎根,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断创新,国家也在为慕课能够在中国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投入资金,积极解决问题等,让慕课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而现如今,技术的发展,大数据、AI、虚拟现实等诸多现代信息技术走入教学,深入课堂,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张烁.目前,我国已有1.25万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参加学习——中国慕课,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9-04-11(08版).]]中国慕课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中国的慕课,大有可为。
1.2调查目的及意义
1.2.1调查目的
在新媒体手段、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慕课的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虚拟仿真,二维三维等新技术慕课也层出不穷。但技术多样化不代表是优秀的慕课,要看是否质量上乘,同学喜爱,应该着手在内容或平台设计上。
本调查问卷主要针教师、学生对慕课的认知、满意度进行调查。例如调查教师与学生对慕课的满意之处或不满意之处,以及提出他们认为能让他们满意的举措。
本调查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调查出慕课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不足,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能够为高校接下来进一步推进慕课以及如何推进慕课有引导作用。
1.2.2调查意义
慕课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发展和推崇慕课也是正确的,但是一些小细节不能够忽略,如果在小细节上方向走偏,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能为了国家的号召推崇慕课,而实行强制措施,要看老师的意愿,学生的意愿。例如,笔者在辽宁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接触过几位教师,他们并不是自愿报名,因此对慕课的质量并没有要求,只为了应付学习的任务。还有几位教师,碍于学校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好好打磨课件和教学内容,匆匆录完便觉得大功告成,并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学会的问题。而在笔者身边的学生群体,慕课并不是作为正式学分,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选择不看或者略看的大有人在。
慕课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的知识传播新模式,正大规模进入人们的知识生活,给传统的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查发现,慕课在部分大学推广和普及的情况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慕课对大学师生的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未能完全满足。对此,本课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慕课传播方式、改善用户体验的建设性意见。
本课题结合传播学、媒介社会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找出影响慕课发展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办法和建议,对于更好地在大学推广和普及慕课具有重要意义。
2方案与设计
2.1调查方法
本问卷采用网络调查法,即在网络问卷平台-问卷星设计问卷,通过多家社交媒体(微博、微信、QQ等)发放问卷,供慕课使用者来作答。最后共收取426个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2.2题型设计
本问卷共设计21题,采用A/B卷形式,根据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问卷。
教师分支共有14题,学生分支共有15题,有7题是所有受试者共同回答的。
本问卷有单选题、多选题、评分题、填空题四种题型,其中有9道单选题、10道多选题、1道评分题、1道填空题。
为了避免出现将选项全部勾选的无意义答卷出现,本次多选题均按选项多少设置了最多填两个或三个的答题限制。
为了达到根据参与调查的用户不同职业不同问卷的效果,本问卷多次使用跳转逻辑和题目关联功能。
2.3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选取的是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慕课使用者,包括学生与教师。
2.4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从4月20日开始,开放填写问卷,到收集足够的样本量,就截止填写。
2.5调查内容
本问卷的问题与选项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设计。
第一题询问受试者正在使用的慕课网站。接下来的问卷,根据不同的职业内容也有不同:
(1)如果是教师,会引申到以下几个问题:是否自愿选择使用慕课;如果非自愿,现在对慕课是何看法;慕课是否对课堂有帮助;满足了怎样的教学需求;什么教学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怎样的措施才能满足需求。
(2)如果是学生,会引申到以下几个问题:现在的年级;是否自愿选择使用慕课;如果非自愿,现在对慕课是何看法;认为慕课的优点是什么;满足了怎样的学习需求;什么学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怎样的措施才能满足需求。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答,是否以后继续会选择使用慕课来教学/学习;为慕课打个分;慕课发展不够好的原因;受试者所在学校推广慕课的措施;还可以实施的措施;最后一道填空题,有想表达自己见解的受试者可以填写选项外的建议。
3数据分析
3.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在本次《慕课使用者使用满意度及建议调查》中,共收集了426份样本。本次的426份样本,皆为高校的教师与学生,所有人都是慕课的使用者,大于所需求的样本量,故本次问卷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参考价值。并且本次调查中的426份样本来自全国各地,故本调查问卷的数据更为全面。
在426人中,所知道慕课网站及品牌最多的是超星尔雅,有229人的答卷中勾选了此项。其次是中国大学MOOC,有209人的答卷中勾选了此项,两个慕课网站的所选比例皆超过总样本量的一半。紧接着是MOOC中国,有141人勾选了此项。爱课程、慕课网及学堂在线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知道。(
比例详见下图)
图3.1受试者使用慕课网站分布
图3.2受试者职业分布
首先,先对教师分支的答卷进行数据分析。在171名教师中,有152名教师是自愿选择使用慕课,有19名是学校强制使用的。19人中有18人认为慕课很好,已经继续使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慕课现在已逐渐进入高校,走进课堂,一些老师虽然是学校强制才使用的慕课,但在日常教学中也逐渐发现慕课的好处,将之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在认为慕课很好的170名教师中,有109人觉得慕课对自己的课堂有帮助,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让我不满,占到总人数的64.12%。有61人认为慕课很好地辅助了教学,占到了35.88%,参与调查的教师都认为慕课对教学有帮助。
图3.3教师认为慕课辅助教学情况
170名教师中,对于“慕课满足了什么教学上的需求”,有98人认为“课程可反复收看,方便学生更好的复习”,占比过半;有67人认为“知识简明易懂,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有57人认为“慕课与正课同步进行,辅助教学”;有54人认为“教师不与学生面对面,消除学生紧张感”;分别有48和45人认为慕课满足了他们教学上“每节慕课后都有设置相关的习题,能够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以及“慕课形式丰富,提高学习兴趣”的需求。还有25人认为“慕课时长更短,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图3.4慕课满足的教学需求
由此题的数据可以看出,老师们大部分选择使用慕课的原因就是“可反复收看、知识简明易懂、辅助教学、消除学生紧张感。”慕课一般时长不会很长,基本在15分钟以内,这样比线下课堂的45分钟要少上很多,相较于传统教育的教学,学生们集中注意力会比较容易一些。虽然时长短,内容却不一定会减少,在10分钟左右的课堂上,老师可以讲授提炼的精华的重点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会少很多口头语,不会被学生的事分散注意力,耽误课时,所以学生学到的都是知识。不与教师面对面,学生也不会有平常害怕被叫到回答问题的紧张感,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170名教师中,对于“慕课没有满足教学上的什么需求”;有75人认为“慕课后台运行不够完善,有些bug影响教学效果”;有73人认为“慕课质量参差不齐”;有66人认为“慕课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数据很难共享”;有52人认为“学生约束力不够,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分别有42和41人认为慕课没有能够满足他们教学上“教育理念不够开放,没办法很好的推行”以及“没办法营造出课堂氛围,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状态”的需求。
图3.5慕课没能满足的教学需求
虽然慕课是一个辅助教学的好手段,但是并不代表它就是完美无缺的。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们比较关注的就是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是要出结果的,如果学生的成绩没有进步,或者是没有学习到应该学习的知识,那么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参与调查的教师们对于慕课的不满意在于,首先是BUG,上传的慕课需要定期维护,因为总会有一些BUG出现。有使用者反映,慕课有时会将本应正确的答案错判,只因为填空题并列的两个空填反了,但因为老师上传的是反过来的答案,所以就会判错。其次教师们担心的慕课质量问题,虽然有的教师自己录制慕课,但也有一些教师或学校是使用别的学校别的教师的课程来教学,质量问题一定老师们关注的重点。平台上的慕课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自学时,教师也怕他们看到质量不好的课程。教师们大多也希望各种慕课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这样就能方便的学习其他平台或其他学校的慕课。学生约束力也是他们关注的一点,有些学生上课在教师眼皮底下就会溜号,那么慕课脱离了老师的管束,这种情况不可估量。也有教师认为没有办法营造出课堂的氛围,缺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有53.53%的教师想要通过“多投入资金,完善慕课后台”这个措施,来满足他们的教学需求;有50.59%的教师希望“建立统一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47.65%的教师希望“加强慕课平台监管,控制慕课质量”;有47.06%的教师认为“改变学生观念,加强约束力”这一措施,能够满足他们的教学需求。
针对“慕课后台运行不够完善,有些bug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慕课质量参差不齐”这两个问题,教师们希望“加强慕课平台监管,控制慕课质量”、“多投入资金,完善慕课后台”。慕课后台应该在教师上传时加以提醒,告知教师上传答案时的注意事项,避免对答案的错判,打击学生自信心。对此可以加大投入,将慕课平台完善得更好、更加人性化。针对“慕课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数据很难共享”这一问题,教师们希望“建立统一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学生约束力不够,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们希望“改变学生观念,加强约束力”。
图3.6教师希望推行的措施
接下来,对学生分支的答卷进行数据分析。在255名学生中,最多的是大四的学生,共有72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8.24%;其次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别都是67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6.27%;最少的是大一的学生,有49人,占比19.22%。参与本问卷的学生不止局限于一个年级,而是遍布各个年级,能够体现本问卷数据的普遍性。
图3.7受试学生年级分布
在255名学生中,有243人是自愿使用慕课学习,占比95.29%,仅有12人是学校强制使用,在12人中,有11人觉得慕课很好,已经继续使用,有1人仍旧不喜欢慕课。
由以上两题答案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到慕课的好处。在学习慕课的同时选择去了解慕课是什么,怎样的模式、如何去使用、促进更高效率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当成任务。我认为在高校慕课推广时,也可以采用学生向学生讲解推荐的方法,转变拒绝使用或不认真使用的学生的想法。
254名学生中,有97人认为慕课的优点是“形式、内容都很丰富”,有81人认为慕课“有很多名校名师”,有76人认为“慕课时长短小精悍”是慕课的优点。
图3.8学生认为慕课的优点
对于“慕课满足了怎样的学习需求”这一问题,254名学生中,有122人(48.03%)认为“不用面对老师,被老师监督学习,不感觉紧张”,同教师的数据分析中提到的,不与教师面对面,学生也不会有平常害怕被叫到回答问题的紧张感,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有116人(45.67%)认为“慕课的课程内容可反复收看,方便复习”,慕课的视频也不像平常上课一样只能看一遍就过去了,慕课是可以反复播放的,没有看懂也可以往回看,方便学生更好了解、复习知识。
有81人(31.89%)认为“可以学习到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拓展视野”,慕课网站的内容很是丰富,除了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之外,甚至还可以学习外校开设的慕课,涉猎面很广,还可以学习日语、韩语、游泳、健身等科目。
有78人(30.71%)认为“慕课形式丰富,提高学习兴趣”,一般的学习都是比较枯燥的,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但慕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穿插视频等手段,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分别有59人和52人认为慕课满足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没有地点限制”和“慕课课后有老师布置的习题,可以很快地检测我的学习情况”的需求,慕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随时都可拿出手机或电脑学习,不用等待不用非要特定时间。慕课结束后也有教师布置的习题,学生上完课作答完毕后,系统很快就会将评阅过的分数及答案反馈,学生可以及时查缺补漏。
图3.9慕课满足的学习需求
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慕课没有传统课堂气氛活跃”,不能与教师面对面,相应地就减少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就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对教学效果会有所影响。
有46.85%的人认为“没有传统课堂那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没办法很好的思考”,与上一选项类似,在慕课过程中,教师不断去讲,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小,会缺少平日在课堂上最注重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有36.61%的学生认为“慕课质量不够好,有些根本学不到知识”,有34.65%的学生认为慕课后台“有时候会将我的正确答案错判”,这两点同样也是教师所反馈的。
有29.13%的学生认为“老师不重视慕课,有时候不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有少部分的教师,只是因为学校下达了通知,只是按通知去完成任务,并没有很好的去学习了解使用慕课,他们认为学校既然下达了通知,就使用就对了,没有时间去留意或者不在意是否对自己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有17.72%的学生认为“没有办法长时间约束我的注意力,总会溜号”,教师也提到学生约束力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虽然打开了慕课。但是过一会就可能溜号到别的地方做别的事。
图3.10慕课没有满足的学习需求
有133人认为“改变教师的观念,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慕课”可以改善“老师不重视慕课,有时候不正确引导学生使用”问题。要想更好地将慕课在高校进行推广,也应该着手转变这些“不作为”教师的思想,毕竟在校期间,教师的想法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100人认为“加强慕课平台监管,提高慕课质量”可以改善“慕课质量不够好,有些根本学不到知识”,这一问题。
有97人认为“加强后台运行,减少因平台导致的错误”可以改正“有时候会将我的正确答案错判”这一问题。
有96人认为“加强学生的约束力”这一措施可以解决“没有办法长时间约束我的注意力,总会溜号”这一问题。
有82人认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慕课学习内容,促进思维发散”可以改善“慕课没有传统课堂气氛活跃”以及“没有传统课堂那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没办法很好的思考”的问题。
参与问卷到最后的教师、学生,有368人选择“会继续使用”慕课,但也有58人选择“不会继续使用”慕课。
慕课得到的平均分是3.94分(5分满分),426人中有172人打了4星。
图3.11受试者对慕课满意度
在参与问卷的426人中,有240人认为“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不懂,有的不能学”是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3090.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