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解析【字数:3255】
摘要:收入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不适度的收入差距则会妨碍人们积极性的发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根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分析,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出了适度的区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
一、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定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
1.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定
国际上通常以基尼系数为标准,将收入差距分为适度的收入差距和不适度的收入差距。按照国际惯例,当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特别是在0.3—0.4之间时收入差距是适度的。而当基尼系数在0.2以下或0.4以上时收入差距是不适度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意味着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在此种状态下,人们处于竞争与活力缺乏的状态中,这不利于人们积极性的调动和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又意味着收入分配过于悬殊,将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原则同样适用于城乡之间,但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用得最多的是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因此一般用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即城乡人均收入比率来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小于1.6,只有3个国家的比率超过2。据此,许多学者视城乡收入指数在1.5—2之间为城乡收入差距适度的警戒线。
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从2000年到2004年一直处于2.5左右的水平。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评判指标来看,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非常之大,早就越过了国际警戒线。然而事实上由于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同一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所蕴涵的意义不同,对应的社会经济现象和后果有很大区别。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地域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在探讨我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时就不能盲目地套用国际惯例。而应该具体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系。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应当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既能支持或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根据这一标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在2—2.5之间是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超过2.5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低速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在2002年后甚至达到了3以上。不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超过适度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收入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不适度的收入差距则会妨碍人们积极性的发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根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分析,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出了适度的区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
一、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定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
1.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定
国际上通常以基尼系数为标准,将收入差距分为适度的收入差距和不适度的收入差距。按照国际惯例,当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特别是在0.3—0.4之间时收入差距是适度的。而当基尼系数在0.2以下或0.4以上时收入差距是不适度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意味着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在此种状态下,人们处于竞争与活力缺乏的状态中,这不利于人们积极性的调动和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又意味着收入分配过于悬殊,将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原则同样适用于城乡之间,但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用得最多的是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因此一般用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即城乡人均收入比率来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小于1.6,只有3个国家的比率超过2。据此,许多学者视城乡收入指数在1.5—2之间为城乡收入差距适度的警戒线。
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从2000年到2004年一直处于2.5左右的水平。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评判指标来看,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非常之大,早就越过了国际警戒线。然而事实上由于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同一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所蕴涵的意义不同,对应的社会经济现象和后果有很大区别。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地域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在探讨我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时就不能盲目地套用国际惯例。而应该具体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系。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应当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既能支持或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根据这一标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在2—2.5之间是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超过2.5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低速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在2002年后甚至达到了3以上。不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超过适度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收入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不适度的收入差距则会妨碍人们积极性的发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根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分析,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出了适度的区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
一、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定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
1.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定
国际上通常以基尼系数为标准,将收入差距分为适度的收入差距和不适度的收入差距。按照国际惯例,当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特别是在0.3—0.4之间时收入差距是适度的。而当基尼系数在0.2以下或0.4以上时收入差距是不适度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意味着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在此种状态下,人们处于竞争与活力缺乏的状态中,这不利于人们积极性的调动和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又意味着收入分配过于悬殊,将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原则同样适用于城乡之间,但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用得最多的是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因此一般用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即城乡人均收入比率来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小于1.6,只有3个国家的比率超过2。据此,许多学者视城乡收入指数在1.5—2之间为城乡收入差距适度的警戒线。
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适度性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从2000年到2004年一直处于2.5左右的水平。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评判指标来看,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非常之大,早就越过了国际警戒线。然而事实上由于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同一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所蕴涵的意义不同,对应的社会经济现象和后果有很大区别。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地域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在探讨我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时就不能盲目地套用国际惯例。而应该具体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系。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应当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既能支持或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根据这一标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在2—2.5之间是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数超过2.5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低速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在2002年后甚至达到了3以上。不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超过适度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1749.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