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业成功的奥秘--浅谈“心理优势”的培养【字数:2757】
摘要: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获取成功的心理优势,即对实现目标有着强烈的成功渴望、成功体验与成功把握,只有这样学业才能成功。引导心理优势向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正作用发展,防止、克服其负作用。
论文关键词:心理优势,失败定势,从重
优势是一种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如现代战争需要空中优势、海上优势,发展经济需要区域经济优势、人才优势等等。心理优势是人脑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激发状态,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心理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它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实现目标怀有浓厚的兴趣,具有顽强的意志、振奋的精神,还有不断增添实现目标的能力、方法与手段,并且能不断地获得成功,不断地强化其心理优势。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心理优势,不断地排除其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不断地进步。
二、心理优势的问题提出
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个教练员在训练学生跳高时,每次比赛1.65米、1.67米、1.69米学生总是一跃而过,但到1.70米他却总是跳不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自己认为1.70米是他跳高的极限了。但是教练员根据这些学生的身材、腿长和爆发力,认为他当时能跳过1.72米到1.74米。在一年后的运动会上,当横杆升到1.69米时裁判员喊1.65米,1.69米喊成1.67米,1.71米喊成1.69米,结果这个学生都轻松地一跃而过。当他知道真相过十分高兴,紧接着又跳过了1.72米,1.74米,以后达到了1.76米的纪录。为什么1.70米久攻不下,而后一下又跳过了1.72米甚至1.76米呢?那是因为长期的、多次的失败产生了心理障碍,从而形成了失败定势。所谓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失败定势是指由于做事多次失败,失败的心理成为了当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所以当1.70米的信号一出现,神经马上紧张、惊慌、胆怯、腿软、爆发力不足,因而越跳越糟。一旦心理障碍和压力排除了,精神就为之一振,信心十足,所以爆发力也就大了。我们把这种心理状态叫做心理优势,有了心理优势可以创造奇迹。当然,成绩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分析,它只能在同等条件下,比原来有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习也是这样,有些学生由于多次不及格或成绩不理想,误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越学越没劲,成绩越来越糟。成绩不好,心态就更坏,并产生恶性循环,形成了失败定势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教学得法,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之树立学习的心理优势,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将会很大的提高。
三、心理优势的作用
心理优势与失败定势是一对能相互转化的矛盾,心理优势也会削弱与衰退,有时甚至会走向反面而形成失败定势。由于多次失败,会产生决心的动摇、胆怯、恐慌、怀疑、顾虑、甚至反感、厌弃、失望。所以在研究中不可不注意如何防止与克服失败定势,强化心理优势。
由于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心理优势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一样,如果目标是好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和建设性的,那心理优势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好的、积极的、创造性的, 是正作用;反之,那心理优势所产生的效果是消极的、有害的,是负作用的。因此心理优势是导向作用很重要,应当引导它向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正作用发展,防止、克服其负作用。
四、防止与克服失败定势,强化心理优势
心理优势对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心理优势的形成呢?又如何防止失败定势的产生呢?
(一) 适当组织活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法国学者特里普特曾做了一项实验,他发现一个人在同他人比赛骑自行时,其成绩比他单独骑车的最好成绩还要好,平均提高30%;两个人成组缠线也比个人单独缠线效率高出5%,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指个人活动由于和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活动效率得到提高。一个演员在家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可一上台,面对众多观众,却变得结结巴巴,甚至忘记整段台词。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现象叫社会干扰,是指由于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呢?扎琼克提出一种解释叫内驱力的唤起。他认为,别人在场造成一个人内驱力或动机增加,这种内驱力的增加有时会起促进作用,有进会起干扰作用。对于操作简单的工作,高度的内驱力会起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操作复杂的工作,高度的内驱力会起破坏作用,所以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性质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动机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失败定势,强化心理优势。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班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在学生讲话过程中,既有老师旁观,还有学生参与,既能锻炼学生的胆识与口才,还能克服学生自身某些心理障碍。让学生充分表达,还能排除其他学生心理上和各种学习上的干扰因素。
(二) 应具有适当的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且很关心自己被别人如何评价,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种被评价的意识或动机就会很强烈,结果就可能发生社会促进和干扰作用,对于容易的任务,起促进作用。对于困难的活动则起干扰作用。如果没有对别人评价的关心,即使他人在场,也不会发生社会促进或干扰作用。个人被评价意识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强度,研究表明,如果过分担心被别人的评价,就会分散自己对活动的注意力,会降低活动效率。这样才能逐步强化学生的心理优势。
表扬与批评是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二者均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均能对人的进步有所作用,但比较而言,表扬的作用更大一些。表扬与批语是一种评价,评价对个人情绪有影响,表扬能使人产生愉悦的良好情绪,人若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处在正常状态,有助于人的潜能的开发,批评则相反。因此,表扬的积极作用多一些,批评的消极作用多一些。
(三) 克服盲目从众的行为。从众是指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从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心理优势,造成失败定势。在情况模糊不明确或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条件下,一个人对外界的认识或见解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心理学家们认为其原因在于群体压力。比如他人信息是个体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经验表明,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可能性较大。一位口渴的旅行者在一片绿洲上,看到两口井,别人只是从其中一口井打水喝,那么这个人也会只喝这口井里的水。由此看到,他人的信息,特别是多数人信息,常常会成为一个人评价自身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优势,有可能导致失败定势。
(四)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相反,如果有小问题、小挫折而焦虑不安,烦闷异常甚至暴跳如雷,则表明其心理承受力极低,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不健康的心理很可能产生心理障碍,产生失败定势,从而影响心理优势的保持和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163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