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探究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走向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基点.绿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生态—绿色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契合性表明,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生活方式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实践路径;SocialistCoreValuesandGreenLifestyleSUNDe-zhong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WUTAbstract:Movingtowardsthelivingworldisbasicpointformakingsocialistcorevaluespracticable.Therearemanyimportantvalueimplicationsingreenlifestyle,andsocialistcorevaluepossessesdeepecologyconnotation.Theinherentconjunctionbetweensocialistcorevalueandgreenlifestyleindicatesthatcarryingoutgreenlifestyleisthesignificantpathforfosteringandfulfillingsocialistcorevalue.Keyword:socialistcorevalue;greenlifestyle;practicepath;一.走向生活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通过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宣传普及.教育涵化,贵在落细.落小.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全国各地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富有成效和特色的探索,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深入探究,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2].第二,寓于社会治理,突出法治路径,强化制度保障.有探究者认为,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之内,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价值诉求的均衡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3]有学者指出,通过在立法过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在执法和司法阶段做到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在守法环节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借助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第三,多方面入手的系统工程.有学者从当前广泛存在的行为失范和理想困惑的现状出发,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住一个核心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公民道德修养).搭建两大平台(教育和媒体).重点建设三种道德(官德.师德.青少年道德).正确认识和处理四种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生活现实.社会主义道德.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5].通过党委领导与政府主导的结合.理论指导与公众倡导的融合.制度督导与教育疏导的互补.舆论引导和榜样先导的兼并,多管齐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6].第四,契入下层的生活化路径.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和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的可行性[7],倡导通过生活具象化的方式加深民众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知.认可和认同[8],以嵌入生活世界为角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9].由上述简略的文献综述可见,包括学术探究在内的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在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等方面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缺乏广泛性.价值认同度不高.价值捍卫的勇气不足.行为落实不到位等问题[5].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未能在人们的日用常行.应对起居.礼仪规范.生产生活.交换交往等日常活动的细枝末节中生根发芽,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任何一种文化教化.文明修养,如果不能濡化为人们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它就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他者,而不会成为人们内心自觉遵循的自由性法则,更无法成为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机质素.因此,无论是就重要性.紧迫性而言,还是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要积极面向人们的生活世界,切实寻求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联结和汇通机制.生活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晶体,它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和背景精神的演进而处于或缓慢.或急剧的变迁之中.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超越农业文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黄色生活方式和工业文明环境污染.天空灰暗的灰色生活方式,呼唤天蓝.山绿.水清.人祥的绿色生活方式.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10].这一重要指示既为当前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标明了方向,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了新的路径———绿色生活方式路径.二.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11]369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性极强的概念.从广义上看,生活方式涵盖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劳动社会.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闲暇生活.交往生活.宗教生活等非常广泛的全部社会生活;从狭义来看,生活方式主要指物质消费.闲暇娱乐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等衣食住行活动的日常生活领域.广义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12]狭义的生活方式则指向人们具体的.微观的.活生生的生活活动和行为特征.无论在哪种意义上,生活方式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初与追求简单和纯粹.避免外在的杂乱无序和大量的财富堆积的极简生活方式有关.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日渐严峻,绿色生活方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西方学者洛伦森直接将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视为人们从个体层面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做法.他认为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包括了人们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生活模式,涉及了对日常生活实践会产生影响的不确定的环境因素的深思熟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进行意义引导[13].扎维斯托斯基认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兴起,不是对经济形势低迷的简单反应,而是人们开始质疑以往物质可以带来快乐的观念,认为财富和物质无法带来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和真正的快乐[14].绿色生活方式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扬弃,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乃至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所谓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按照社会生活生态化的要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培育支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充分尊重生态环境,重视环境卫生,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通过确立新的生存观和幸福观,绿色生活方式倡导按照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人类世世代代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之目的.绿色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其构成要素.从社会生活的全面性来看,绿色生活方式包括绿色劳动生活方式.绿色交往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绿色闲暇生活方式等,涵盖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从作为复杂有机体的实体性要件来看,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绿色生活活动条件(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地理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在内的客观的社会存在).绿色生活活动主体(分为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面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活动).绿色生活活动形式(由前二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定的生活活动状态.模式和样式)[11]369-370.从动态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构来看,绿色生活方式可以归结为五个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15].三.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观意蕴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作为精神世界的灵魂的价值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根源于人类实践活动.根源于人类生活方式.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生活活动中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总的观点,即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或迟或早必然要引起价值观的变化.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价值观又对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人类活动起着统领.统摄的作用.人类生活方式并不是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杂乱堆积,而是渗透着相互交织的精神因素: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意志.希望与梦想等.在这些精神因素中,价值观居于最深层次的核心地位.接受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就意味着选择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秉持不同的价值观,相应地就会坚持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必定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无疑也彰显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更替与价值观的逻辑演进是相互关联.内在一致的.远古背景渔猎文明逐水草而居.平均分配消费品的生活方式,其背后潜藏着的是崇拜自然.崇尚神灵.敬畏某种神秘力量的价值观;漫长的农业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其赖以支撑的是天人合一.安土重迁.纲常等级的价值观;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生活方式,其赖以支撑的是人定胜天.自由竞争.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人类源于自然,从亘古苍莽的素朴绿色中走来.但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伴随着文化类型的转变和风俗习惯的迁移,红色.橙色.黄色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色调,它们以统治.掠夺.征服的意象,隐喻着现实生活中自然与人类.个人与群体.他者与自我.卑微与显贵等一系列异化的二元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凭借科学文化和资本逻辑的共谋与博弈,在工业文明的快车道上,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大量足以导致文明整体毁灭的全球性问题:能源枯竭.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军事对抗.人口膨胀.两极分化.人性扭曲……,人类面临生存根基坍塌和生活意义危机的黑色深渊!正由于此,向往绿色意象,回归绿色模式,重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已成当务之急.绿色组织.绿色运动.绿色发展,在世界各地蓬勃展开.绿色政治.绿色GDP.绿色金融等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深入人心[16].绿色生活方式的展开,在直接意义上,根源于人们对于西式现代化困境的反思,是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危机倒逼的结果.在深层意义上,则是人们对于充盈人生的积极追求.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觉建构.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行,不仅仅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简单迁移和转换,而是涉及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整体深刻转型.绿色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价值观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尊重自然,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在绿色生活方式的视野里,自然不是人类活动的资源库和垃圾场,自然界不仅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而且是人类活动须臾攸关的生命家园.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共生共荣,大自然的绿水青山就是人类生活的金山银山.第二,以人为本,确立尊重人的内在价值的观念.社会生活无非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是生活方式的建构者和承担者.在绿色生活方式的视野里,人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目的的索取者.占有者,而是不断收摄精神.涵养品性的存在者,以及在自然之境从容悠游.开掘自身内在价值的诗意的安居者,是对真正属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者.追求者.第三,自由平等,确立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观念.资本逻辑主导的西式现代化及其工业文明时代下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像它所许诺的那样,为人类社会带来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国,相反,却在不断加剧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奴役.剥削和社会不公.绿色生活方式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秩序,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第四,注重长远,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工业文明时代下的生活方式,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以资为本,以利为先,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在场的后代人的权利,涸泽而渔,必然面临生态危机的无底深渊.而绿色生活方式不仅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以切实的行动积极谋求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第五,知行合一,确立实践优先.人人可为的观念.绿色发展.绿色运动知易行难,它既面临国际政治格局博弈的挑战,也受制于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藩篱,因而总是沦为他人的意愿而非自我的行动.绿色生活方式则将绿色发展.绿色运动落实于具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强调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在细微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建构起绿色发展.绿色运动的大厦.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绿色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我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我国精神.发挥我国力量的价值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指引,代表着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方向,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绿色内涵: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新背景引领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富强不仅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还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因此,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富强既体现为发展目标的实现,也表征着发展条件的改善.民主不仅是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是依法维护自己的生态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不仅是一种狭义上的政治民主,也是一种广义上涵盖环境保护议题的生态民主.文明不仅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还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是一个包含生态伦理意蕴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谐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且还要引导民众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对以往和谐追求目标的突破与创新.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推行绿色生活的基本保障.生态—绿色的视野下,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表达了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考量,也表征了对自然生存权利的重要关切.自由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宇宙间自然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既包含人的自由,也涵盖了自然界生命体的自由.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生态—绿色的视野下,平等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把平等的范围拓展至自然范畴,在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实现共生共荣.平等和谐.公正不仅体现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还体现在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对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公正.法治也不仅仅局限在政治.社会领域,还应该涵盖自然生态领域.法治不仅要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而且也要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人们践行绿色生活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革命战争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热爱,公民爱国情感的表达就从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开始,否则爱国主义将沦为空谈.敬业就是要将环境保护意识.生态责任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德,对待整个自然界也要保持诚实的态度,不能有任何的欺诈.劫掠行为,否则终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原则,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友善就是要把自然界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亲近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形成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惠互利的关系.五.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兴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价值表达.[18]魂体相依,先进文化的精髓只有贯彻到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和日常化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成为活生生的.塑造和呵护人们精神家园的思想力量.从生活方式的特性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观意蕴来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首先,生活方式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凭借其普遍性.广泛性和生活化的特殊优势,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要发挥作用,必须能够有效影响人的行为,而生活方式恰恰就是人的行为的表现.展开和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总结是最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是中间媒介,正确处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理论视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保障举措,那么,融入.落实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归宿.与其他途径相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路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有效的调整.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方式之中,面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活动,按照人们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要求来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大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可能性.其次,绿色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绿色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后现代生活方式[19],它力图超越而非全然抛弃工业文明的生产能力和伟大成果,更不是要求人们回到小国寡民.存理灭欲的前现代生活方式,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为此,在国家层面上,绿色生活方式呼吁人们主动支持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劳动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内在一致;在社会层面上,绿色生活方式强调社会生产和人类世代生命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出发,遵循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评价其对代内公平的影响,也要评价其对代际公平的影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在个人层面上,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过度迷恋,反对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常态,倡导丰富人的物质占有之外的精神世界,避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跑步机,减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竞争和社会冲突[1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应有之义.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绿色生活方式能够对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绿色生活方式已经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在积极推行,但是与日常化.生活化.普遍化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甚至在许多方面尚存在不少阻力.例如,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行,在生产中易,在消费中难;在欠发达地区易,在发达地区难;在乡村易,在城市难;在中老年人易,在青年人难;口头赞同易,实践力行难;偶尔为之易,坚持不懈难,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绿色生活方式还受到过瘾论的指责———凭什么我们我国人民还没有富起来就要先过穷日子,还没有现代化就要开始过绿色生活?即使这样的生活不可持续,我们起码也得先过把瘾,先现代化了再说.[20]撇开这些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误解的阻力和指责不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将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进行认识,没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要求来真正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一致性表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绿色生活活动条件.塑造绿色生活活动主体.培育绿色生活活动形式,必将切实有效地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广泛开展.六.结语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绿色生活方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细.落小.落实的过程,必将也是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深入人心.为人践行的过程.这种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深刻地阐明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2]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3-12-24(1).[2]吴潜涛,本刊记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探究中心副主任吴潜涛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9-15.[3]袁银传,田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10-14.[4]梁迎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路径[N].人民日报,2017-03-02(16).[5]向玉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抉择[J].道德与文明,2015(5):96-101.[6]倪愫襄.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39-43.[7]杨晓梅,李少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J].理论与现代化,2013(6):41-44.[8]周耕.主导性价值观契入下层的生活化之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2):33-38.[9]贾凌昌,张成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以嵌入生活世界为角度[J].思想政治教育探究,2016(5):41-46.[10]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EB/OL].(2017-05-27)[2017-08-02].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7/content_5197606.htm.[11]我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我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9.[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13]赵万里,朱婷钰.绿色生活方式中的现代性隐喻:CGSS2010数据的实证探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7(1):195-203,256.[14]洪大用,李阳.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的科学化:某地农村洁净型生活用煤推广实践的社会学剖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7(1):185-194.[15]吴芸.全方位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J].唯实,2015(10):59-62.[16]孙德忠,胡红生.论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文化品格[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7-51.[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背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我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18]严书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2):34-40.[19]王治河.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J].岭南学刊,2010(3):112-117.[20]江晓原.我国人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的两难处境[J].绿叶,2009(2):60-6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