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探究先秦道家的行政伦理思
的治政方略及省刑罚.轻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等具体实现路径.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行政伦理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行政管理的一种精神.由老子开创的先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求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行政伦理境界[1].老子从四个方面阐述他的治国理念: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老子提倡以正治国,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天下,正,即清静之道.老子提出的这四条原则,分别从统治者与老百姓两个方面来述说,他认为统治者所做的是前提,老百姓所做的是结果,如果统治者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那么老百姓自然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当然老子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而无不治.可见,老子的治国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治国风范,统治者大事无为.而小事有为,统治者无为.而百姓有为,从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伦理境界[1].以老子身重物轻,无为而治思想为前提,杨朱学派提出了为我.贵己的观点.在杨朱看来,应首先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列子·杨朱),然后才能乐生,才能存我为贵.人只有不过分追求寿.名.位.货,才能全生,才能让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列子·杨朱).杨朱学派的思想核心是实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论训).子华子.詹何发展了杨朱的思想,重视生命价值,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提倡节欲,注重养生方法.在他们看来,比爵为天子.富有天下(吕氏春秋·重己)更为重要的是生命.使六欲皆得其宜是子华子的追求,在他看来,只有使六欲皆得其宜,才能获得全生;如果得其宜的只是一部分,那就是亏生;死,就等于回到了未出生前的未知境况.迫生是指六欲皆不得其宜,历尽屈辱而苟活.比较而言,全生最好,亏生其次,死又其次,迫生比死还不如(吕氏春秋·贵生引子华子).詹何的观点亦是重生.轻利,生命重于利益(吕氏春秋·审为).杨朱学派试图通过全性保真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宋钘.尹文为代表的宋尹学派发挥了老子学派知足反战的思想,提出了鲜明的救民救世主张.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他们主张设不斗争,取不随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庄子·天下),以宽.恕作为处理人与人间关系的总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他们主张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庄子·天下),即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他们救民之斗.救世之战的目的,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庄子·天下篇)[2].为实现此目的,宋尹学派主张应从主观上消除荣辱.誉非.美恶的界线,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如能做到见侮不辱,就可以救民之斗,使天下安宁了.战国中期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学派,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主张统治者应虚静谨听,以法为符(黄帝四经),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其思想核心依然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面对战国末期统治者严刑重敛.穷兵黩武的现实,庄子深感无能为力,他以隐士的方式表达其高远的道法自然的治国之术.主张治国处世均可采取中道之方,因为中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举例说,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鸟,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这样同伙就不会排斥它,别人就不会伤害它.以中道之方治国,韬光养晦,无为而治,方可长治久安[3].二.以慈为怀.谦下不争的行政伦理规范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行政伦理境界,先秦道家提出了守朴去智.以慈为怀.崇俭寡欲.谦下不争.以民为本等基本的行政伦理规范.这一系列行政伦理规范可以说是先秦道家行政伦理思想的核心.1.以慈为怀.谦下不争慈柔.节俭.不争是先秦道家共同的行政伦理倾向.老子特别崇尚水之慈柔.顺势.不争的性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说,水滋养万物,但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下,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却毫无怨言,这是一种上善的境界,值得人类去学习.效法.进而,老子提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个重要命题,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有柔和.爱惜之意,它告诉人们不仅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说损人之话.俭不只用于财产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俭,其内涵是节约.聚敛,包括人力.物力.精神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积蓄能量.成就事业.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退让.谦下.不争[4]191.在老子看来,此三宝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唯有仁慈,方能使人达到英勇无畏之境界;只有节俭,才能保证统治者长治久安;也只有具有谦下不争之品质,才能被万物所尊崇.才能成就大业.这便是道家慈柔思想所欲达到的上善境界.另外,在治国方法上,老子主张低调治国,他讲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意思是说,权力越大,地位越高,就越应该把自己放在下边,不要高高在上,不要盛气凌人,不要以大压小.韬光养晦.低调治国,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庄子篇中有许多发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其主旨是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庄子·在宥).要求统治者安守柔顺.暗昧.卑辱,以取代刚强.明察.荣耀;甘做天下谦卑的川谷,按照道的要求因顺自然.运用物性.2.守朴去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举措.见素抱朴,要求人们朴素.朴实.平凡;少私寡欲,要求人们节制私欲,抵制诱惑.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所谓不知足.欲得是指对财富.权势的贪恋和追求,意在揭示贪得无厌的物欲对于人的危害.老子主张应自觉地避免盛满,他看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道德经第九章)人应该效法功遂身退的天之道.只有少私寡欲,才能保身保家,避免贪欲成祸,老子说罪莫大于贪欲.贪欲之人,常因贪得无厌而胡作非为.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色.音.味这类刺激感官的东西,常常能困敝.麻痹人们心灵的天性,一个人如果被欲望和感官左右,不仅会迷失本性,而且会危及个体的生存.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只有少私寡欲,不为欲望所牵制,才是保全生命的长久之道.由此,老子主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其含义说,如果圣人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而不为自己有意聚敛财富,这样圣人自己反而越来越富有;如果圣人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奉献,圣人自己收获也会越来越多.历史上很多领袖人物就是如此,他们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却流芳百世,被世世代代所敬仰.继而,老子总结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就是说,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这是自然的规律;做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而不与之争夺,这是圣人的行为准则.庄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不能用人为去毁灭天性,不能用贪得去追求虚名,要谨慎地保存天然的本然,而不使之丧失.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事物的本然状态不应因人是否认知而改变.所谓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其目的就是求得天然,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认识到: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庄子·盗跖)主张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节俭地生活来抵御贪腐的诱惑.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庄子·达生)如果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容易在欲望的驱使下偏离正轨,利令智昏,最后只能自酿苦酒[5].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庄子·天运)意思是说,以钱财为人生目标之人,在利禄面前不会谦让;以声望地位为追求目标之人,在名声面前不会谦让;以权势为追求目标之人,在权力面前不会让步.因此,面对财富.地位和权力,领导者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有一定的鉴别力,否则将被功名利禄所毒害.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先秦道家有着鲜明的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老子主张以民心为基础,提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意思是说,统治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百姓需要为中心,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和价值选择.老子认为,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就是说统治者要想治理人民,必须先听从人民的意愿;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个人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以民心为基础,以民意为转移,而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人民的意志,更不能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民意志之上.庄子主张以德治政.以廉治国,认为其关键是提高统治者与百姓的道德素养,强调提高道德素养应从统治者开始,自上而下.推己及人.这与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相近之处.庄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勤勉廉洁,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才能惠泽于百姓;统治者只有任人唯贤.让人尽其才,才能为百姓谋福利;老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以德治政.以廉治国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庄子指出: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庄子·杂篇·渔父)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能力达不到,国家就治理不好;统治者品行不检点,百姓便会松懈倦懒;统治者毫无业绩,其职位和利禄就难以保证.这应该是从政者最为担忧的事.先秦道家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三.省刑罚.轻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等行政伦理实现路径先秦道家为实现其行政伦理境界.贯彻其行政伦理规范,在国家行政生活中提出了与民休息的治政方略,并进一步提出了省刑罚.轻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的具体实现路径.老子认为法律和刑罚不能过分繁杂苛刻,因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就是说,法令越是繁杂苛刻,盗贼就越会不断增加[6].庄子也主张省刑罚,因过重的刑罚只能增加百姓负担,限制百姓自由,使百姓每天在惊恐不安中生活,艰难度日.轻赋税是与民休息的重要内容.老子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就是说,人民之所以饥饿困苦,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政令繁苛;人民之所以敢于轻生赴死,是因为统治者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尽了.只有减轻赋税.与民休息,才能防止人民因怨怼而铤而走险.老子认为,要做到与民休息需要去除仁义礼文的说教与束缚.因为德来源于道,仁义产生于德,是人们有心所为,而非自身真情流露;礼产生于义,礼是一种仪式,在其中掺杂了形式与应付的成分.指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意思是说,礼产生于忠信不足,这是所有祸乱之首[6].的确,过分强调礼仪不仅会造成人们时间.精力.感情等各方面的浪费,而且还会扰乱秩序,致使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因此,先秦道家主张要达到不受外在制约而使人性自然流露的道德境地,就必须解除礼文对人性的拘束和对人心的压迫.宽政务是指简化行政手续,改革行政管理制度.老子指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意思是说,政治宽厚清明,百姓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百姓就会千方百计地躲避.对抗,从而人心险恶.世道日下.庄子讲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庄子·在宥).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能用珍重生命的态度去治理天下,那么就可以对他托付天下;如果能用爱惜生命的态度去管理天下,那么就可以对他寄付天下[6].先秦道家认为,与民休养生息是珍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最好表现.统治者不好大喜功,不过分追求政绩,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和谐太平.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行政伦理境界.提出的行政伦理规范以及其倡导的行政伦理实现路径,对当今社会的行政伦理实践都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先秦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行政伦理境界,启发管理者改进管理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其次,先秦道家谦下不争.少私寡欲的思想,对于提高领导者素质.修身养德,对推进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先秦道家以慈为怀.与民休息的思想,对于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观念,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高振杨,刘祖云.我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发端[J].学习论坛,2010,(5).[2]李维香.稷下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建树[J].管子学刊,1997,(2).[3]童兰兰.西汉两次法律思想转变的原因剖析[J].经济视角(下),2011,(8).[4]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唐贤秋.从传统廉政文化渊源谈为政之德[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毛艳明.老庄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唯实,2007,(1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