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探究佛教生态哲学如何帮助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佛教生态学哲学不是佛教哲学与生态哲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充分深入了解佛教与生态哲学共性的基础上,生态学的探究视角,诠释和演绎佛教相关的哲学智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渐显露,经济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汲取佛教生态哲学缘起论和慈悲观等思想,从经济绿色发展理论的资源稀缺性.规模导向以及公平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导向三个维度探究佛教如何帮助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然后,以五台山佛教生活.生产为例,从实践角度探究佛教如何帮助实现经济绿色发展,为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佛教思想与文化支持.关键字:佛教;生态哲学;经济绿色发展;五台山经济绿色发展的概念自1989年提出至今不断被丰富.吸收并融合了生态.经济与社会三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本意,落脚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社会包容,增进人类福祉.然而,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逐渐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据2017年我国环境公报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仅有9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剩下70.7%的城市空气质量均不达标;全国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较差级和极差级监测点分别占比51.8%和14.8%.在工业化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高速进步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工业化与科技进步的物质成果,却无法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与水资源是清新洁净的,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健康获取时,谈论增进人类的生活福祉也仅是纸上谈兵.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有限的资源,过度消费的欲望是导致当前生态问题的思想根源.因此,解决资源紧缺.生态危机等问题,需要人类从自身出发,转变发展观和价值观,善待自然,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克服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公平及经济绿色发展.佛教是一个以超越人类本位立场和追求精神解脱为价值取向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耦合提供了生态哲学基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宣扬的因果论.爱惜生命的慈悲观和平等观贯穿生态哲学思维,对保护资源环境,降低人类的过度消费,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和增进人类福祉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关于佛教生态哲学的探究现状,魏德东[1]佛教的生态观为我国佛教生态哲学的探究奠定了最早的探究范式,即从佛教传统的经典和教义中整理生态观的相关内容回应西方生态文化的思想.此后,佛教生态哲学探究多在该探究框架下进行.方立天[2].陈红兵[3].毕晋锋[4]等学者从佛教哲学出发,构建自身的生态哲学体系,同时比较港台界佛教生态观与环境保护实践,展开佛教生态哲学新的探究方向.后来,童鹰[5].鄯爱红[6].毕晋锋[7].王玲霞[8]以及金秋[9]等学者将佛教生态哲学的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经济以及环境法建设相结合,拓展了佛教生态哲学在不同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当前,尚未有探究将佛教生态哲学的思想与经济绿色发展领域相结合,而佛教生态哲学的思想与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本文佛教生态哲学的视角审视经济绿色发展,吸收佛教生态哲学中的优秀价值理念,探究佛教思想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帮助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资源环境提供思想与文化支持.一.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看经济绿色发展理论经济绿色发展理论的目标涵盖经济高效.生态和谐与社会包容,受理论沿革和利益导向的影响,可以从资源稀缺性.规模导向以及公平导向三个维度探究佛教生态哲学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一)"破我执,断贪欲",缓解经济绿色发展资源稀缺性问题资源的稀缺是经济学的出发点,经济学的探究重点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将其分配给不同个人.传统经济学将资源环境视为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而经济绿色发展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系统剖析过程,所以自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绿色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性,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的需求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的特点.[10]其中,差异性和绝对性的特点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相对性和瞬变性依据人的主观需要而改变.稀缺的相对性是相对人类的需求或欲望而言的,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瞬变性指在供给和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的变化而导致资源相对程度的变化,某种程度上,需求的变化也是由于人类欲望的变化而导致的.所以,从欲望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控制和降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欲望,可以缓解当前资源稀缺的现状.佛教对欲望的探究源自于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其中,苦谛意思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一切皆转瞬即逝,万物没有永恒的.集谛指出世间苦的根源是永无止境的欲望.欲望根据不同性质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并非所有欲望都是不好的,善和无记的欲望佛教是不反对的,佛教反对的是恶性的欲望以及因对欲望无限制的追求而损害其他的利益.欲望中的贪欲,也作贪毒,是主体对于所爱的事物产生喜乐的念头而升起的占有欲望.摩诃止观卷10下说"行恶者,执大乘中贪欲即是道,三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实语,本灭烦恼,而僻取著,还生结业"[11].意思说贪欲就是佛道,行恶者需泯灭贪欲消除烦恼求佛法.具体做法即"破我执,断贪欲",破贪著之心,断执着的欲望,经济学往往通过刺激需求量扩大消费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而佛教讲的"断贪欲"并非是反对当前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而是反对人恶性的欲望.从资源稀缺的相对性和瞬变性角度理解,"破我执,断贪欲"有利于降低人类对自然资源执着的恶性欲望,从而降低资源的需求量,资源的稀缺程度相对转好,达到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二)"依正不二""平等慈悲"保护自然资源资本经济绿色发展的规模导向维度主要探究如何保护自然资源资本,强调经济的发展控制在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范围内.缘起论是佛教哲学思想的基石,缘起论认为世间万物依缘而生,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依条件或原因而存在的,失去条件或原因就会消失.佛教缘起论的思想说明人类与自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是依条件和原因不断变化的,人类对生态资源的不断索取与破坏终会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要保护自然资源.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进一步谈及因果业报说,认为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应的果报.根据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划分性质,业分为自业和共业,即自己个人造成的业和众人造成的业,共业带来的果报分依正二报,其中依报即人类生活要依靠的生态自然环境,而正报指众生自体.在此基础上,天台宗提出"依正不二"的思想,该思想解释了众生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即生命主体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彼此依存,虽有殊分,却互为因果,昭示着人类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资源环境种下善业,才会得到环境对人类善果的反馈,佛教生态哲学思想更加论证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本的必要性.依此,佛教提出了平等观和慈悲观,在具体做法上给出如何保护自然资本.平等观,湛然在金刚中云"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刹那,无不与彼遮那国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12],揭示宇宙中一草一木,任何微小的事物都具有佛性,众生平等,即所有生命,包括具有生命的东西和不具情识的东西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可被侵犯和剥夺.佛教认为万物无高贵低贱之分,人与自然并非单一的主客关系,还有一种平等关系,人类要尊重.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资本.这种关乎众生的平等观进而产生保护自然的慈悲观,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慈即"与乐",是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即"拔苦",是怜悯众生并拔去其痛苦.佛教对于生命的慈悲观要求人类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其他众生的生命,产生对大自然的慈悲爱怜之心.佛教的平等和慈爱观落实在实践上,集中表现为不杀生.放生和素食等行为.这对于经济绿色发展而言,有利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和谐,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也有利于节约水和土地资源,保护自然资本.(三)从"布施"看经济绿色发展公平维度公平导向下的经济绿色发展认为,导致目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的主要原因,并非单纯是因为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平.[13]世界上少部分人口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能源,很多人还处在贫困线的边缘,这时候通过公平导向性,保障人们总体福利提高的同时,社会系统内将财富分配向处于弱势地位群体流动,从而达到减少生态压力的目的,保证经济绿色发展.大乘佛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提出普度众生的口号,又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效应的"菩萨行",即"六度"和"四摄".其中,作为六度之首的布施,对于提高社会系统内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布施,即用自己的财力和物力等资源去帮助贫困者,为众生造福,也使自己富德累积.增一阿含经云"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意思是广行布施会得人间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也可得泥洹(涅)的果证.大乘佛教讲"三者广修供养",供养即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以财物与人,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性而言,以财力物力的布施帮助不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以及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社会系统内财富分配合理流动,达到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的目标.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指以佛法度人和以无畏的精神救人厄难.这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对于需要救济的人群也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自身觉悟,寻求发展,维护其权益.二.佛教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的实践活动如上所述,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对经济的绿色发展,从理论上讲有一定地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五台山地区的佛教生活.生产为例,探究佛教如何在实践中帮助经济绿色发展.(一)五台山佛教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五台山作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传承了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佛教生态环保的观念深入众僧及周围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戒杀.放生和素食的生活方式成为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佛教遵守的戒律之首,不杀生要求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尊重个体的生存,不得杀害.明代五台山的莲池大师著有戒杀文,劝戒众人不杀生,而且五台山普化寺前清水河为著名的放生河,近些年五台山举行放生法会,参与的信众达百余人.如2010年在五台山明月池举办的"端午节加持放生仪式"活动,明月池18位僧人.来自全国各地270多位居士及数百名游客参与放生活动,为保护当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必须食素食.近代高僧印光法师曾言:"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指出当一个人吃素,可以帮助免除各种苦报,同时减少助长他人的杀业,其行为也是放生之举.五台山地区皈依佛教的信众大多坚持食素,每逢重大节日,五台山地区的佛教信徒.善男信女,都会念经吃斋,按照斋期食素,比如每年六月的骡马大会,庙会期间大量僧人和香客来访五台山,促进素食文化传播.(二)五台山佛教生态环保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佛教生态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布施以及佛教生态思想带来的相关产业发展.五台山的高僧自古以来就有布施的传统,并且成立了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2008年,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举行了向五台县高洪口.耿镇.灵境等5个乡镇的3000户特困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2010年该慈善总会向山西省吕梁市中阳.方山两县部分困难家庭,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物资.此外,2015年五台山佛教文化促进会开展了"心系圣地温暖行"活动,向五台山100户贫困家庭,捐赠了400件全新冬衣,让五台山一乡一镇的贫困家庭温暖过冬.五台山佛教的布施活动为扶贫救济和当地社会的公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佛教生态思想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素食生产产业和相关宗教活动带动的旅游业发展.如受五台山素食饮食文化的影响,落户五台山的正大食品企业主要以生产素食为主.该企业认为,生产1公斤的牛肉需耗费30公斤的粮食或饲料,以肉食为主的生活习惯会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牲畜饲养造成的温室效应比交通带来的影响更大.受佛教生态环保思想的影响,正大企业五台山深加工公司的素食生产活动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对经济绿色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五台山的佛教生态旅游发展蓬勃,种类丰富,如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以及佛教朝拜旅游等.佛教修学旅游内容包括佛教文化研修班等,在提高青年信众佛学休养的同时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佛教疗养旅游,一方面体验五台山宜人的风景,一方面在僧侣指导下学习佛教修身养性的健身活动.朝拜旅游是佛教信徒,也是佛教旅游的基本内容,五台山每年接待国内外佛教旅游人数达上万人次,极大地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佛教旅游作为一种体验式经济,在旅游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悟,使消费者身心和谐.[14]五台山的佛教旅游可以帮助旅游者获得心灵上的洗礼,通过佛教的听经.打坐.栽树.品茶.素食等活动让游客学习佛教的生态思想,减少贪欲,关注环境,保护自然,明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从个人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帮助推进经济绿色发展.三.加强佛教生态哲学探究,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需要消除贫困,又深受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经济绿色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依靠科技进步与明晰产权等手段保护环境是不够的,虽然科技进步可帮助提高资源利用率,明晰环境产权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利用和分配使用环境资源的权利,但根本上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是因为无限制的消费推动生产而导致的.而消费又取决于人们的需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造成过度消费与资源浪费.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思想.一种生态哲学观,从根本上约束人类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降低恶性消费,推动社会绿色.包容地可持续发展.本文佛教生态哲学的思想,对"理性人"的假设进行了拓展,从缘起论.依正不二和平等慈悲等角度出发,探究假设"理性人"具备如上思想时,理论上如何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然后,又以五台山地区佛教生活和生产为例,探究佛教生态哲学以戒杀.放生.素食以及布施等行为如何在实践中影响并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综上所述,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可以为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但本文对佛教生态哲学与经济绿色发展的探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智慧亟待进一步挖掘与推广,希望更多地佛教传统文化的探究,理性认识当前的生态与社会危机,从佛教文化瑰宝中寻找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启示.参考文献[1]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J].我国社会科学,1999(5).[2]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J].文史哲,2007(4).[3]陈红兵.佛教生态观探究现状述评[J].五台山探究,2008(2).[4]毕晋锋.佛教生态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五台山生态文化实践探析[J].自然辩证法探究,2013(5).[5]童鹰.从可持续发展看佛教的生态人文主义意识[J].佛学探究,2002(6).[6]鄯爱红.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J].齐鲁学刊,2007(3).[7]毕晋锋.生态哲学视阈下的五台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探究[D].山西大学,2013.[8]王玲霞.从佛教生态观到低碳型社会建设生态观---论佛教生态观对当今我国低碳型社会建设的意义[J].传承,2012(8).[9]金秋.论佛教生态哲学对环境法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7.[10]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大正藏(46卷)[M].东京:大藏经刊行会,136.[12]大正藏(46卷)[M].东京:大藏经刊行会,784.[13]唐啸.绿色经济理论最新发展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4(1).[14]徐向艺.辛杰.论体验经济背景商业林的转变[J].经济与管理探究,2005(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