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挖掘君子人格特质的道德文化正能量
误.甚至荒芜,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品位.有智力没情怀的人.充分,弘扬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人道精神,倡导通权达观.乐天知命的生活智慧,实践见义勇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可以之浸润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纠正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主流文化教育的干扰.一.君子的道德取向.君子原是指西周宗法制度下的贵族,但儒家赋予它深邃的道德内涵.儒家在道德领域把人划分成君子和小人,君子用来专指品德高尚的人,忽略他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在儒学思想中,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名词,是仁的形象化和人格化.仁是一种道德境界,仁德修养取决于人的自觉体悟,只要愿意,仁德道义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修养达到,不受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干扰.论语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描述了君子的道德取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君子考虑问题能够顾全大局,为人处世坚持原则.不苟且,小人则目光短浅,只会考虑个体或小团体利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说在对待或评价某种意见或某个人时,既赞同又有自己的见解;同而不和,则是一味附和,像墙头草两边倒,没有主见,见风使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处理事情或与人交往,以义为准则,以当做不当做.合理不合理为准则;小人则把私利放在第一位,总是计较能从中获取最大好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襟怀开阔善于包容,处处游刃有余;小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事事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以帮助他人.成就他人为乐,尽量扫除可能影响他人成功的障碍,小人则相反.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在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能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那怕身处困境,也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小人做事投机取巧,一旦身临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努力,只寄希望于自身,如果目标不能达成,就从自身查找主观原因,不从客观因素寻借口;小人做事,总想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就归咎于他人.在儒学语境里,君子的标志是精神品格高尚纯粹,襟怀宽广敦厚,不自私不狭隘,追求真理和正义.所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是有区别的,圣要做到博施和济众,需要一定的物质能力.二.君子的人际理想.人际状态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问题.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在其关系展开过程中存在着两对矛盾,一是人的个性与社会人际规范的矛盾,二是个人修身与创立事业的矛盾.前一对矛盾的实质是作为主体的人性与作为客体的社会人际规范如何相协调的问题,后一对矛盾的实质是作为个体的品德修养(修身)与作为群体的社会理想(事功)如何相联系的问题.这两对矛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个体和主体,而其目标和归宿都是社会群体和客体.一个关乎社会人际规范,一个关乎社会理想.人际交往,君子也追求正当利益,但强调对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社会规范.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意思是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在这里孔子提到富贵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德,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德,富贵就不能去追求.可见,孔子认为追求升官发财可以,但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这是原则问题,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追求富贵荣华.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义者,宜也.(中庸)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仁义法有言: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韩愈的原道有言:行而宜之之为义.孔子在论语·为政也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可见,仁和义是君子道德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专注点在于行为本身与当代社会道德内涵的一致性,和行为本身与社会公益的协调性.在君子人际观念中,个性与规范的问题就是仁与礼的关系问题,仁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情感内化和自我约束,自身修养与成就功名的关系就是修身与济世的问题,君子不仅要具有仁德,还要争取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追求高度的人际和谐与社会价值.三.君子的职场具象.君子不是超于常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也不止于口头仁义道德,他们随和,不存成见,没有教条,做事做人都归依到道义领域.真正的君子不仅仅是表面行为举止符合规范,更重要的是其道德取向.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预期目标,也就是说做同一件事,给不同的人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个不同的影响就构成了各人不同的精神境界.如努力建功立业的很多,但个人的心志不同.有些人是从个人身上打算,希望出人头地,以获取更多的私利,这就是小人喻于利;有些人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可以治国安民,以报效社稷,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孔子曾说过,富贵我不是不想要,但不合道义而获得的那种富贵,我把它看成浮云;孟子亦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君子不是刻意的苦行僧,只要合于义,其他都无可无不可.换言之,君子是以履行仁德为最高目的,所以应该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不害怕清贫生活,不追求物质享受,必要时为维护公德道义,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君子形象特征不仅是具备仁的品德,还要有时刻不离开仁的行为,即使在匆忙之间,困顿为难的时候,也要努力践行仁义,也应该弘扬正义.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可以理解为,君子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以实践道义为己任,终生不停息.一时一刻的争强好胜,不足为道;终身百折不回实践道义,才是君子本色,这是真正的勇敢.历史上的君子,在民族危亡关头往往表现出更大的牺牲精神例子很多.明末将领史可法临危受命,率部渡江,誓死保卫家园,兵败城破之际不变节降清,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换得无辜百姓的生命.君子践行仁义的勇气还表现在与政治上不良倾向的对抗中,像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之类的历史事件很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对执政者提出批评和异见.倡导革新的,其背后就是一批坚守历史道义和背景正义的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清流.纵观我国社会发展史,当真正的君子接触并接纳完整的新观念新思想,了解并看清所处社会存在的弊端,是会有提出革新时政的勇气的.近代封建我国与文明西学接触初始,知识分子是最激进的欢迎者;民主革命初期,带头倡导革命并义无反顾投入革命阵营的也是知识分子.可见,追随历史前进的步伐,一切以先进道义为归依的君子精神,完全与与时俱进的背景精神相吻合.四.君子的精神要义.君子精神,取其要义而言,可以概括为五点.一是道义追求,道义高于一切,为道可舍生取义,如论语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二是仁爱之心,仁者,爱人(论语),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人(中庸·问政),于是,便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胸襟;三是慎独.慎善.慎行的行为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四是无入而不自得(论语)的随遇而安,快乐自在的处世观;五是忧道不忧贫的忘我思想崇高境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君子精神强调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伦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受到人性的对待,广而引申,便是人类追求和平.美好生活所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因此,弘扬君子精神,培育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等文化自觉与自信,传承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对于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医校和谐校园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冯友兰.我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瞿振元.文化国家文化大学文化新人[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