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传统价值观念八德”探讨
,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孝首先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作为子女必须始终尊亲敬老,并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形看,像是子女搀扶老人或背着老人.为保持字形结构的平衡匀称,老”的形体被省略,称之为省形现象.在论语中,孝”字共出现了19次,这足以反映儒家学派对孝的重视.如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将孝道列为做人的根本,在人生价值观中处于首要地位.学而另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不仅表现在对父母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还要表现在人生目标.处世原则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不违父母之命,才能称得上孝.因此,有学者认为,孝”字结构中老”居上,子居下,表现了子女对父母事业和意志的传承.说文有言:子承老也.”这是从更深层面上对孝的理解.当然,要真正落实孝,有时也不容易.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敬父母.长辈应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不厌其烦,真诚服侍,即使被误解,也要提供微笑服务.二.悌悌的含义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来看,悌是悌敬,指兄弟友爱,相互帮助;从广义上来看,悌是指对待朋友应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消解误会或矛盾,相互友爱谦让.悌是弟”的后起字.换言之,悌敬之义,早先是用弟”字表达的.论语·学而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又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两个弟”都表示悌敬”,即弟弟对兄长的敬重.弟,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说文曰:弟,韦束之次弟也.”意即用牛皮束物的次序.林义光文源解释甲骨文的构形说:从弋,乙束之.”[1](P736)意指把木橜插在地上,用韦条缠束,自然有一个先后顺序.缠在后面的,可以用来喻指出生时间在后的弟”.孔子非常重视悌”,将其与孝”并提,认为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而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我国文化精神的实际体现.其他儒家经典也强调悌的精神.如孟子?梁惠王说:申之以孝悌之义.”贾谊道术说:弟爱兄谓之悌.”悌的精神在语言交际领域也得到了反映,如悌达”表示敬爱和顺”,悌睦”表示和睦”,悌友”表示兄弟姊妹间亲密和睦”,这些词语,都展现了国人正直向上的情操和价值观念.三.忠忠”的字义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古文字作”.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意指肃敬并尽心尽意.古文字的形体展现的是标有族徽的一面旗子.当一个人总是把族徽之旗装在心中时,他就是一名忠诚的家族成员.初期的忠”本指在与人交往时能真诚相待,替人办事时能尽心尽力.论语中多有这类用法.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忠焉,能无诲乎”(宪问),忠告而善道(导)之”(颜渊)等,说的都是待人要尽心尽力.孟子縢文公上也说:教人以善谓之忠.”将忠”的这种理念和行为扩展开去,就演变为对家族.百姓或民族.国家的忠诚.尽心尽力.左传昭公元年的临患不忘国,忠也”,指出对国家的忠诚.左传·桓公六年的上思利民,忠也”,说明即使处于国君的尊位,也要把百姓放在心上,履行尽忠的职责.忠作为一种优秀的品质,深深地内化在国人内心,屈原.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精忠报国,至死不渝,因而深受人们敬仰.人们还对一些具有专一特点的事物冠以忠”字,如橄榄又称忠果”,向日葵又称忠客”,乌鸦又称忠乌”,都表现出对忠作为传统价值观念的高度肯定.随着封建王权统治的逐步强化,忠”的表意重点开始发生偏移,忠君”观念产生并日益占据上风.论语·八佾中,孔子讲到君臣关系的侧重点时指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指臣子对国君要忠心耿耿,竭尽心力.到了后来,这种观念几乎演变成忠”的核心意义.词语中不仅出现了忠臣”,而且出现了表示忠君美德的忠懿”(魏书南安王桢传),表示尽忠勋绩的忠勋”(后汉书桓帝纪),还产生了表示忠臣中品德最高的人的词语即忠圣”.史记乐毅列传中的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将忠君观念推向了极致.四.信信,古文字作”.说文:信,诚也.”字从人,从言,表示人所说的话应真诚可信,说到做到.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所言要出于至诚,重诚信,重承诺,不虚伪.异体字从言,从口,构意相同.或作从人,从心,表示所言要出于真诚,发自肺腑.这些都表现出国人正直向善的价值期待.儒家学派非常重视信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材料.如学而中的主忠信”,将忠信并列为道德的核心内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把守信视为曾子每日三省”的重要一项;公冶长中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历来被国人视为圣贤,其道德修养几乎是全方位的.但他自己却选择忠信”作为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的中心内容;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与人交际时的讲究信实,是孔子四大教学内容之一.从上述材料足以看出,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信”的极端重视.作为儒家学派重要的传承者,孟子也强调信的道德价值.如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此言人们只要坚守孝悌忠信的精神,就能转化为物质力量,面对强敌,就能无坚不摧,克敌制胜.古代还流传着守信重诺的典范,如延陵挂剑”尾生抱柱”等,告诉人们:即使面对死者也要坚守信诺,即使牺牲性命,也应兑现诺言.体现了国人世代传承的守信”价值观念.五.礼从今人的角度看,礼是礼节,指见人要有礼貌;要遵守各项规定,遵纪守法;见了师长.父母.朋友要表达敬重之情,等等.但从语源的角度讲,上古时的礼”并非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古文字中,礼尚无示”字旁,小篆作豊”.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凵者,器也.艹者,实也.”[2](P6)这是说上部是容器中盛着金玉等物品,下部为食物豆”,金玉”和豆这些贵重东西都是祭祀神灵祖先的祭品.因此,”祭祀说成为礼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释礼就将礼的本义归结为”祭神以祈福.1乃以器名为事名,凡升降.拜跪.酬酢.周旋诸仪,亦谓之豊,又旁加’示‘以别之.”礼仪制度是不断发展的,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程式化的庞大体系,称为吉.凶.军.宾.嘉”.尽管如此,祭祀之礼,即吉”礼仍占据首要位置.以国家层级举办的祭礼就有:(1)祀先代帝王如黄帝.尧.舜等;(2)祀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之礼;(3)藉田与享祀先农(神农氏)之礼;(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5)五祀之礼;(6)享禖之祭;(7)腊(zha,去声)祭,等.民间祭祖祀神蔚然成风.论语中也有不少相关的记载.如学而中的慎终追远”,为政中的祭之以礼”,八佾中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等等.有一次,子贡要把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舍去不用,当即受到孔子的批评: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由此足以看出,祭祀在礼的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六.义义,按照今天习惯的说法,义就是人要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精神.无论谁遇到困难,都要出手相助.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而绝无企图之心.而从语源的角度去考察,义”的初义并非如此.义,繁体字作义”.甲骨文作”,从羊从我,会意.羊在国人心目中,是温顺善良的动物,小羊吃奶时跪乳”,也被人们解读为知孝”.古时炎帝又以羊为图腾.一些以羊”构成的汉字如美,善,祥”等也都含美好”之意.我”被学者们解释为带齿的农具或兵器.因此,二者配合,义”字可以表示一个人的仪容,既端庄威严,又透着善良温存.许慎说文也认为:义,己之威仪也”,也就是一个人的仪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仪”,而义”转而表示一种精神.什么是义”中庸:义者,宜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可见,义”的本义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也指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例如:见义勇为;义不容辞.论语中24次提及义”.如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阳货中的君子义以为上”,宪问中的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都表现出孔子对义的道德价值的重视.孟子则对义”作了新的阐释.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梁惠王上: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学界认为,孟子具有以义制利”的价值观,他重义而不轻利,但反对见利忘义.这种价值观追求的利”,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契合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历史上是相当可贵的.七.廉一看到廉”字,人们就会立刻将它与廉洁”联系起来,表示能面对物质的诱惑,不起贪求之心,不起占便宜之心,大公无私,但很少考虑广”这个表示房屋类的形符与廉洁”是否存在联系.说文:廉,仄也.”徐灏段注笺:仄,谓侧边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堂之侧边曰廉.”从字的本义角度,应排除廉”与廉洁”义的联系,表示廉洁”义的廉”只是一个假借字,它的本字是覝”.覝,说文:察视也.”邵瑛群经正字:此盖廉察之廉之本字.”汉书·高帝纪下:且廉问.”唐颜师古注:廉,察也.廉字本作覝,其音同耳.”廉察”,本指视察,考察”,也指唐代以来对观察使或职权与之相当的官员的简称.后来又表示廉洁明察”.宋史?选举志四:请诏监司.郡守,条上剧邑,遴选清平廉察之人为之.”不过,从廉”字本身来考察,尽管其本字与廉察”无关,但它具有棱角”义,由此生发出比喻人的秉性方正.刚直”义,又能表示不苟取,不贪”.汉书贾谊传:一寸之地,一人之泉,天子无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也.”这里的廉”也应是对覝”的借用,其历史亦很久远.八.耻耻,表示羞耻”,是在蒙受羞辱后表现出来的负面心理状态.但知耻之心,人们都应具备,凡是不符合道德的事,凡是违背良心的事,绝对不能做.人如果没有羞耻观念,那就与禽兽无异.人如果知耻,则是自尊的表现.耻,从耳,止声;异体字作耻”,从心,耳声,均为形声字.说文:耻,辱也.”由于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从心”.耳”是声符,似也隐含一定的意义.而在耻”字中,耳”则充当形符.羞耻的感觉与耳朵有什么联系呢?曾有学者指出,古人对子女进行教育,常常耳提面命”,对犯了过错的孩子有时甚至提捏其耳朵进行惩罚.这种世代相传的教育,在国人的心灵深处逐步形成一种心理状态,一旦不小心犯了错误,经人指出时,就会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古代文献中关于耻”的论述也很多.如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知道了错误就去改过,为所当为,正是勇的表现.源自论语的成语行己有耻”,指一个人行事,凡自己感到可耻的,就不去做.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君不使无耻.”任用官员必须选用那些真诚且善恶分明的人担当重任,这样的人能不辱使命,使事业获得成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称八德”,是人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和做人根本,表现了国人昂扬正气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将八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以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水平.参考文献[1]林义光.文源[A]//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2]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A]//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