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德意法西斯主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2020-05-28 19:3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作为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米哈伊·瓦伊达(MihályVajda)开始走入国内学术界的视野.而在国际学术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瓦伊达就以作为群众运动的法西斯主义一书备受关注.在瓦伊达的哲学生涯中,卢卡奇与布达佩斯学派对其影响深远,法西斯主义批判理论就是布达佩斯学派形成的探究思路在瓦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伊达所热衷的主题上的一次具体实践.在瓦伊达的法西斯主义批判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法西斯主义进行更为细致.微观的具体剖析.20世纪30年代甚至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于法西斯主义的理解,学术界曾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也即认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与德国法西斯主义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针对这种较为普遍的看法,瓦伊达持不同意见,认为两者夺取政权的政治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政治上都是无组织.软弱.缺乏执政能力,但深入剖析后会发现两者无论是历史时代.经济基础还是政权形式都有很大不同.瓦伊达分别从意大利和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时代入手,深入剖析和阐述两国法西斯主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并对法西斯主义与波拿巴主义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剖析.一.德.意法西斯主义起源的差异性意大利与德国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法西斯主义国家,其法西斯主义的起源也各具特色.瓦伊达认为两国的法西斯主义起源在经济.政治和历史时代等因素上存在差异,要想弄清楚法西斯主义如何在意大利取得胜利就必须剖析意大利的历史以及这个国家所具有的特色,做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剖析,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认清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真正原因.一方面,瓦伊达认为从意大利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法西斯主义是其唯一进步的解决方案.意大利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利完全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经济发展迟缓.直到19世纪60年代,国家统一战争之后,意大利才确立了议会制度.19世纪的意大利虽然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封建经济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市场原材料与资本不足,农业经济仍然是主体.这些经济现实导致意大利落后于西欧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的国家政权建立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执政的基础上,想要摆脱这种阻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模式,它就必须有新的举措,瓦伊达认为这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兴起提供了有力契机.法西斯主义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让意大利人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法西斯主义阵营中来,法西斯主义由此不断壮大起来.瓦伊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意大利还远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粗放型发展.事实上,它才刚刚起步而已.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任务正是要保障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已经证明完全无力做的粗放型发展(也就是资本积累的条件).”[1]61另一方面,瓦伊达指出,意大利的政治格局促使它最终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意大利资本化进程虽然迟缓,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工人运动.在意大利政治改革的道路上,工人运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改良主义出现时,国家的政策偏向无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但是对于资本化进程缓慢.商品经济落后的意大利来说,这种制度为工人阶级谋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工人运动首当其冲地损害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经济的停滞不前使得小资产阶级濒临破产,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应当为自己的遭遇负责.而墨索里尼的出现满足了小资产阶级对新生活的渴望,他们开始有组织地将无产阶级列为自己的斗争对象,用武力去摧毁无产阶级.与此同时,工人运动还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的工人阶级试图夺取权力,但由于没有看到废除议会制度的重要性导致了革命失败.工人运动所宣扬的改良主义并没有带动意大利走向和平与繁荣,反之依旧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这妨碍了大资产阶级推进资本化的目标.于是当法西斯主义以工人运动形式出现时,统治阶级想要利用它来打压无产阶级以此来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到侵害.但当墨索里尼的冲锋队变得比工人阶级更加强大的时候,资产阶级面对着两种选择:一是与封建地主合作.继续阻碍意大利的资本化进程,二是与法西斯主义结盟.放弃政治地位同时迅速增长经济力量.瓦伊达认为,大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毅然放弃了政治权力,选择支持法西斯主义.同剖析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一样,瓦伊达也分别从经济.政治和国家历史等角度剖析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当时的德国虽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经济危机的重创.无产阶级脱离共产主义道路并出现资本主义的倾向.魏玛共和国的不得人心等因素都给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首先,瓦伊达认为就德国的经济局势而言,在民主和法西斯之间存在选择.德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积累的道路上并没有障碍,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资产阶级与改良主义的联合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来临时,德国无疑也遭受冲击,希望通过实施大量的社会改革解决危机.与美国的改革举措是在新政下实施的现实状况不同,德国的改革举措虽然并未给工业化发展带来阻碍,但中产阶级却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大量中产阶级濒临破产,滑入社会的边缘,因此强烈地想要恢复自己的社会地位.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满足了他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憧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法西斯主义.其次,瓦伊达赞同托洛茨基的观点,认为德国无产阶级错失革命形势也促成了法西斯主义最终夺权.1932年,托洛茨基驳斥了共产国际对民主与法西斯主义同样性质的界定.他指出,虽然资本主义民主和法西斯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剥削制度,但却是依靠的是不同的被压迫者和被剥削阶级的组合,并且不可避免地彼此尖锐地冲突”[1]68.对于当时的德国无产阶级来说,由于关系切身利益,需要使众多社会民主党派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夺权.但历史的发展说明了无产阶级‘错失的或没有充分利用的革命形势’已经导向法西斯主义的胜利”[1]70.但瓦伊达认为单纯指出未利用的革命形势”是不够的,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是多方面复杂原因的结果.最后,社会民主党在一战后构建的魏玛政权并没有给德国带来经济与政治上的繁荣,而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更符合当时的历史需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政权瓦解,国内民生萧条.政局混乱,资产阶级自身创伤使其无法短时间成为国家政权的核心.这时,社会民主党以民主”为核心推动魏玛共和国建立,德国成为了议会制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并未给德国带来政治和经济上的安定,社会民主党也逐渐暴露出资产阶级倾向并与共产主义相脱离.因此,为了摆脱魏玛共和国的统治,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似乎更符合当时的历史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社会民主党加入了法西斯主义阵营.瓦伊达认为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为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二.德.意法西斯主义执政特征的差异性瓦伊达认为,虽然法西斯主义宣扬独有的意识形态并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专政,但每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政权特点.意大利与德国不仅在法西斯主义起源上具有差异性,在法西斯主义执政期间的特征上也具有差异性.瓦伊达认为法西斯主义确实为意大利的资本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政治上以墨索里尼为核心的领导阶层却是屈服在希特勒的权威之下,这也正是二战期间意大利人民大规模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根本原因所在.一方面,瓦伊达认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执政在经济上具有独特性.意大利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封建地主阶级占主要生产位置的国家,工业水平落后,资本化进程缓慢.法西斯主义上台以来,以墨索里尼为核心的独裁政权肃清了资本积累道路上的障碍,为意大利资本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瓦伊达认为,法西斯主义意识到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政治和公民权利无疑符合意大利资产阶级的利益”[1]109,这无疑使得资产阶级大力支持法西斯发展国家经济,以共同的利益为基石相互利用.在此期间,意大利不仅创建了现代银行体系,农业也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大肆加快.瓦伊达认为,意大利在法西斯主义统治阶段,经济的加速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因此,正是那个时期的资本积累成就了意大利走上集约型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瓦伊达认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在政治上也是特殊的.瓦伊达指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简单的否定.它没有具体的政治目标.在获得权力之前,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目标是权力本身.”[1]109这就造成了以墨索里尼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在取得政权后并不能满足法西斯主义运动的需求.当国家稳定后,资产阶级就可以为了自身利益随时解散法西斯主义集团.瓦伊达认为,在意大利法西斯主义面前存在两种选择:一种是放弃对战争的诉求,由此成为一个没有群众基础.依赖于掌握经济权利阶级的普通独裁政权;一种是坚持侵略性政策为他国利益服务.意大利法西斯主义选择了与德国重修旧好,与德国一样保持一种人为的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对意大利的经济并没有作用,反而是为德国的利益服务.因此,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治执政缺乏自主性,也导致在二战期间意大利人民大规模反对法西斯主义.瓦伊达认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命运与政权的兴衰具有非经典”的性质.与之相比,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特征更为典型.德国是法西斯主义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相比其他法西斯主义国家,德国更具有探究价值,不论是政治执政还是经济执政都具有独特性.一方面,瓦伊达认为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后选择与资本家联盟,在经济上它无疑是服务于德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在1933-1936年期间,经济危机逐渐被克服,德国法西斯主义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同时法西斯主义保护了上层资产阶级的财产.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目标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目标在基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而到1936年,德国法西斯主义行政权力直接决定国家经济决策,即大肆扩充军备,工业收入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国家收入或从业者创造的收入.瓦伊达认为这时德国经济呈现出一种不合理性,由此造成其只能通过侵略性战争来拯救经济.另一方面,德国法西斯主义在政治上一直保持人为的紧张状态,以维持自己极权主义独裁统治,并拥有自己的政治目标.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不同,德国纳粹拥有自己长期的任务,即种族至上理论和侵略战争的准备与发动.瓦伊达在剖析德国经济时就指出希特勒政权在面临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下,为了保留自己的极权主义独裁政权,人为地保持紧张状态并创造一种没有退路的形势”[1]110.大肆的扩充军备在群众中制造了紧张状态,让大众感到只有通过侵略和奴役别国才能解决本国危机.而对于纳粹种族至上的理念,瓦伊达认为,这并不是领导者的疯狂,而是这个政权生来就需要的手段,法西斯主义政权性质决定了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本身.三.法西斯主义与波拿巴主义的差异性瓦伊达通过对比意大利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起源.执政特征的差异性以求更加全面的认识法西斯主义.与此同时他还把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探究方法运用到法西斯主义的探究上,并将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做了比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哲学家无法忽视先后出现的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联系,瓦伊达也不例外.瓦伊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以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波拿巴主义的剖析为基础,遵循马克思的阶级剖析方法来对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政权进行解读.瓦伊达肯定了其他哲学家对法西斯主义与波拿巴主义的性质作比较的价值.虽然其本身从来都不能提供理解具体历史现象的钥匙,但是通过这张类比的行为,他们正在完成一个理论任务:他们在重新演绎马克思最卓越的剖析之一,即把政治统治.政治结构和经济关系作为一个复合体进行剖析的最杰出的例子.”[1]96而且,瓦伊达认为马克思对波拿巴主义的剖析非常适合作为剖析法西斯主义独裁政权的起点.”[1]106它为认识法西斯主义提供了探究方法,并且揭示了法西斯主义与波拿巴主义之间存在的相同之处.瓦伊达认为通过剖析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可以看出,在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政权中,资产阶级都体现出政治角色与经济地位相分离的特征.资产阶级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坚持进行政治统治,尤其在这两个政权中,资产阶级都不是直接进行统治的阶级,它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在波拿巴政权中,波拿巴就像是一个骄横的流氓无产者,相较于无耻的资产者,它更能用下流的手段进行统治.而它想要实现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行政权力,而与它获得的行政权力不同,其本身却是软弱无力的.而相比于依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更倾向将国家政权交到这样一个在社会中没有任何作用且只能通过行政权力的实施获得角色的阶层,所以在波拿巴政权中呈现出一种资产阶级政治角色与经济地位相分离的情况.而在法西斯主义政权中也出现了相同的特征,即资产阶级退居幕后,只有当其本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才会作为政治力量出现.法西斯主义政权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的选择,他们以法西斯主义尚未侵犯其利益为前提放任小资产阶级发起群众运动,试图借用法西斯主义的力量对无产阶级进行镇压.瓦伊达认为,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揭示了资产阶级自愿将行政权力交给其他阶层,交给那些只维护资产阶级自我中心和物质利益的阶层.以此看来,资产阶级在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中处于同样的地位.同时瓦伊达也明确剖析了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不同.首先,瓦伊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剖析法阐述了波拿巴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即阶级基础的不同.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国家权利并不是悬在空中的.波拿巴代表一个阶级,而且是代表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小农.”[2]565马克思认为由于法国农民存在着对拿破仑的传统迷信和对拿破仑三世的轻信与幻想,使得小农阶级全力支持波拿巴主义,成为波拿巴主义的阶级基础.而瓦伊达认为小农阶级并不能被称为是一个阶级,因为没有形成彼此间共同关系.形成政治组织,只有在处于与其他阶级成员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并不相同且相互敌对的程度上才能称为阶级.在剖析法西斯主义时,瓦伊达在卢卡奇阶级剖析的理论基础上将人类社会分为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而小资产阶级成为法西斯主义的阶级基础,并在这场运动中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组织与作战部队.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经济危机,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更是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每况愈下,急需一种强权的保护.于是,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推动下,以小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的法西斯主义群众运动出现了.其次,从德国政权发展历程来看,瓦伊达批判了德国法西斯主义是波拿巴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巴本政权是波拿巴主义,希特勒政权应该是法西斯主义.瓦伊达引用托洛茨基的观点,认为历史现象是从来不会完全重复的,布吕宁是前波拿巴主义,而到了巴本政府时才是真正的波拿巴主义.巴本政府符合波拿巴主义的特征,即在两种政权的夹缝中生存,依靠有产者上层的支持,中和无产阶级和法西斯主义两个阵营,利用自身的专横的权利来掩盖起软弱的本质.直到希特勒政权时期德国才走向了法西斯主义,拥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与长期目标,形成了自己的作战形式.与波拿巴主义相比,法西斯主义拥有更强大的权利,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在瓦伊达的法西斯主义批判理论体系中,比较视域下的差异性探究可以帮助我们直视法西斯主义在不同国家形成的原因和执政特点的不同.瓦伊达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到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实际探究中去,试图得到全新的理论视角.与其他哲学家笼统地将法西斯主义国家归为一类的做法不同,瓦伊达分别从意大利与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入手,论述了法西斯主义在这两个国家的起源与特点,并将波拿巴主义同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比较探究.瓦伊达的法西斯主义批判理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他的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剖析法的重新演绎,更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完善和创新.[参考文献][1][匈]瓦伊达.作为群众运动的法西斯主义[M].孙建茵,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23227.html